1.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
一、以故事为中心教学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故事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具有共性;从概念上看,故事是“用来作为讲述对象的真实或虚构的事情,特点是情节连贯、有吸引力、能感动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而历史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并且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本校历史教研组曾对高中一年级18个班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有近88%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因此历史教学中我们作了这样的尝试,通过讲故事,使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死气沉沉,使相对枯燥的知识变得活了起来、有血有肉,教师为学生在故事中重新呈现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感人细节,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现实情况,首先,教师要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可预先想好并对要讲的故事做好铺垫和延伸,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临时穿插,但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其次,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合理的想象。最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认为,只要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地利用故事“有吸引力,能感动人”的特点,讲故事不失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得天独厚的好方法。
二、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
准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幽默语言、深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我们要把历史讲“活”。例如,讲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来讲述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着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赵恒烈,《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我们教师不妨“对号入座”。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而后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
三、体验重温历史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具有“过去性”特点,因此它不可能再现也不会重演,而且有些历史与现在的距离比较遥远,内容也比较刻板,所以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陌生、太抽象,以致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FLASH动画、PowerPoint课件以及电视录像技术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还原,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2. 如何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中 韩丹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呈现“动”与“活”的情景,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如何让学生们“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设计的导语要简洁明快、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英国的制度创新》时,我给学生们讲述了关于香港回归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多轮谈判的故事后,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不和英国的女王进行谈判呢?”。这样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构建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例如在讲解《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一课时,教材对华盛顿的介绍很少,我在课堂中进行了知识的拓展。讲解后,我出了一道探究性的作业,写一篇《你眼中的华盛顿》的小论文。各组学生通过不断地查找资料,从多角度地作了分析。我看了每组学生的作业后,很受感动。学生们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辩证地看待历史的方法。
历史教材注重以客观、平实的语言,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介绍历史人物,尽量不带感情色彩,对高中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时空差距过大,就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以“教材式”的语言,板着面孔教学,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了。要想使课堂生动起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先生动起来:1、变“教材式”的语言为讲故事式的语言,教师可以适当渲染气氛,合理展开联想,使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历史事件让学生历历在目。2、适当拓展,补充细节,积极开展教师自身资源。在历史教材的简洁的语言表象下,蕴涵着多少明争暗斗,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感人肺腑的事迹……要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节,积极开发自身资源,把全面、详实的史实绘声绘色的展示给学生。
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人物和现象,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文成公主入藏》时,我让学生朗读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径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这一剧情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让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
四、开展历史活动
要想课堂生动起来,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兴趣很难提高。可以提倡开展表演历史短剧,讲历史小故事活动,让学生参与起来——参与教学设计,参与历史情景的再现,可以收到一举多的功效。
五、把三维目标的落实,变得趣味化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把三维目标做到量化和细化的同时,注重趣味化,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好、学会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思想水平。比如:在教授世界史下册:关于苏联成立的知识,最早加入苏联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可以引导学生编成谐音顺口溜:白鹅(俄)的外面有黑(乌克兰)鹅。又如:讲到南昌起义一节,指挥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可以编为煮(朱德)粥(周恩来)喝(贺龙)。通过这样的趣味化,会收到显着的效果,使课堂生动起来。
总之,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的方法很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关键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举重若轻,使课堂充满笑声。
3.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兴趣乃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思想家朱熹说得更为直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课堂中的趣味性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从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对历史课本中上比较深奥的哲理的问题,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用体味到的哲理去指导自己的人生。如在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对于老子的思想的理解,课堂思考题从以下思路去设计:先从学生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入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哪位同学能讲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福──祸──福──祸)这一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过程。)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立面,任举一个你知道的或遇到的对立面互相转化的例子。
3.在学生真正懂了老子的思想后,让学生结合老子的思想,谈谈怎样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好事与坏事。
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争相发言,兴趣盎然地搜集自己和别人的现实生活经历,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抽象、难懂的哲学思想。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中领悟到遇事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冷静的人生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巧设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以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 “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嫁接到活生生的载体上。
二、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神”入历史
历史课堂思考题的设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改灌输为启发、引导,驰骋想象,利用相关的资料、证据,穿越“时空隧道”,以当事人的身份“神”入历史,想象古人的想法,体会古人的感受。如在教学《大统一的汉朝》设计了以下思考:
1.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位政治家,你怎样帮他解决王国问题?
2.你认为你们提出的建议中,哪个在当时最可靠?
3.比较你们和汉武帝的措施,哪个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设计首先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一下了拉近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被推到主体地位,“口欲言而不得”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其境,在为古人分忧时,思考历史,多角度思维,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发挥创造力,重建知识结构,给汉武帝出了很多“主意”。有派军队消灭这些王国的势力;有赏赐给国王很多东西、很高官职,笼络各国国王;有派钦差大臣到王国监视他们;有撤销各国国王及其封地;把国王调到中央……在分析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与汉武帝的策略相比时纠正了思想偏差,理解了历史,感受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依据时代背景的历史辩证史观,体会到了终身受用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放手让学生实践
1.在动手制作中体验、感悟
为了增强趣味性,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尝试放手让学生动手制作,以达到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灿烂的青铜文明》后,可以让学生用油泥或泥巴模仿商周青铜器制作一件器物,学生通过亲自制作,又参加年级的作品展览,不仅可以感受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工艺精美,认识到青铜器的制作和发展本身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体验制作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建议学生亲自动手打磨两件生产和生活用具,并尝试着用它去从事简单的劳动。学生积极参与,一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我试着用石头打制石铲,可那石头一点也不好打,既要有力气,还要有些技巧,一不小心会把手打烂,即使不打手,一会儿,手也会磨破,费尽了力气,总算做成了,试着去铲地,只能蹭一点点地皮,原始人生活可真不容易啊!”通过制作并使用石器等的活动,学生很容易体验到古人生活劳作的艰辛,通过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的对比,学生体会到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对人类的生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看到我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正是学习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这无疑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2.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用现场打分的方式,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基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上《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课时,使学生通过该主题的历史知识竞赛增强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开阔人文知识视野。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使所学知识与时事政治相联系,强调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已有知识从专题角度进行整理,在学习竞赛中使知识积累沉淀。
3.在创作展示中提升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阔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的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表演历史小品。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小品、表演历史小品《商鞅变法》、《杯酒释兵权》以及表演一些成语典故等。要表演短剧,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合作分工,整个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力,使学生学会了自主管理,合作共事,也为那些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没有道具,就自制道具,用烟盒、毛线做成皇帝的冕旒,用女生的头饰制作成文成公主的头饰等,使表演具有真实感,富有感染力。在表演中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尝试从当时人们的立场和处境去思考问题,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认识的主动建构。
4.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我们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他们为了能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下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充满生机和活力。
5.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也日益广泛,我们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4. 浅谈怎样激发高中学生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1.巧用材料,高效导入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要精选材料,巧妙导入。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如可利用故事、成语典故、名言、影音、图片、文物、社会热点、乡土材料等联系教材主题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的奥秘。
2.适当选用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高中学生们接触过许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一些诗词、歌曲等很多学生都能朗诵或哼唱出来,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比如在讲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时可引用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中国传统制瓷业时可引用歌曲《青花瓷》中的词句等。
3.讲求语言的艺术
讲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讲出新意,讲出特色,甚至不乏幽默感。如果能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语言和方式,贯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带到学生面前,那么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老师的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袁老师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他的学生赞美道:“他是历史老师中相声说得最好的,是相声演员中历史讲得最好的。”可见,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会学生巧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如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第10课)内容时,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为: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被学生牢记如心了。另外,《北京条约》内容可用谐音法记忆:“准许华工天天陪(赔)酒(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5.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漫画、音乐、影片等。它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触、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必修二第5课)内容时,可利用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
6.安排学习活动,调动并培养兴趣
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参观博物馆、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必修一第2课)一课中涉及秦始皇的评价问题,有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千古一帝,功大于过;又有人认为秦始皇横征暴敛,是罕见的暴君,过大于功……对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新课程实验的践行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启章.再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07).
[2]马金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5).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5. 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的兴
一.贴近生活,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大都远离现实生活,而初中生知识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所以许多历史问题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老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正在谱写的历史。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时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情绪马上会高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气氛变得非常活泼二.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内容忠于历史的真实,不能随意编制一些情节内容,以虚构和编造来换取学生的兴趣。三.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容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栓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四、 幽默的语言,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讲鸦片战争清朝的腐败无能时,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的封建落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借助幽默地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主动学习和思考。
三、 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6.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下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从而愿学历史好学历史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问题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图片,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两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汉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做基础,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纷纷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
2、对比设问,产生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善教者,必善问”。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因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处而感到熟悉,更能因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产生落差感或惊奇感,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从时间上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20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向中国介绍民主和科学时中国人才知道民主的概念)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 直到20世纪我们才开始接触并为之奋斗的的民主制却早在2500年前的雅典就已经得到了实现,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各国大多还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时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却已经实现了全民参政的民主。雅典迈向民主的脚步之快实现民主的程度之高真是令人惊叹!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对雅典民主制有一种新奇感,从而有种探知究竟的欲望,此时教师加以引导: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当时全民参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以此引出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同样,在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时,也可以通过把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雅典民主的实质,从而把历史学习由表象上升到实质。
3、故事架桥,调动兴趣
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对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通过对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利的见闻和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课时可以用“酎金夺爵”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来说明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通过故事架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何乐而不为?
4、设置活动,培养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在《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中涉及到对秦始皇功过的评论问题,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在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但意见不一: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肯定,认为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的批判,认为他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书坑儒又严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因此应对他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有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对这些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
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察往思来,巩固兴趣
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学习历史时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用历史法则阐释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指示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就当代学生而言,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对当今的国内外大事比较关心,因此历史教师应对他们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历史知识阐释现实问题,如在讲述经济史时会讲到罗斯福新政,在讲述罗斯福新政采取各项措施克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我国借鉴“凯恩斯理论”所采取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培养并逐步增强其利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立足课堂,放眼世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今天一些学生已经在积极尝试用历史知识来论证自己对某些时事的看法,虽然有时他们的看法不够全面或论据使用不够恰当,但笔者毫不怀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这是很让人欣慰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作为新课程实验的践行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7.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理性化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存在着内容头绪繁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强等问题,有将教学对象成人化、专业化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将某些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概念化、模式化、刻板化的倾向,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接受困难,进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赖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史实,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的尝试。
1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行课前预习。
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的许多人和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教师只有语言叙述是难以描绘当时的情景。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重新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史事的认识,培养学生兴趣。
我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画面,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运用多种电教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直观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达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
2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
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3 把枯燥的知识变的有趣
历史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这种知识在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学生就会更没有兴趣,比如说一些历史条约,这东西死板又很严谨,怎么让学生记呢?这就得动动脑子了。比如说《天津条约》: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游历、通商、传教。④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⑤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条约内容必须要记下来,但是没有任何规律,这怎么办呢?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外人入内,公开行贿”,外人入内是③,公是①,开是②,行是④,贿是⑤。这样枯燥的条约就能记住了,还有增开的十处通商口岸也可以用口诀把它记住,“镇南九老汉,口中叼着烟,琼州二锅头,喝碗还说淡。”在教学工作中只要动脑子,肯定能找出一些好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4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而当共产党力量强大以后,还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来掌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
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踊跃地参加到讨论、答辩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我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
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8.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诸多迹象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就所教学科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认真备课(一)树立学生为上的信念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学也因收到歧视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师都把历史当成一门“背诵”学科,上课照本宣读、吹牛,让学生勾勾划划,课后死记硬背,从而使广大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只会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丧失了历史的学科价值。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上的教学信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目的,本着树人、育人、发展人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趣味、审美、思想等内涵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理。为此,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爱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业务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历史老师应以教学为事业,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充满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学生的认真,言行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1、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3、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二、巧用语言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动人心弦。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演说家一样丰富细腻的情感,要善于控制场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与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启人心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情绪状态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控制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如讲述“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用满怀愤怒和深情的语气向学生描述英法联军残暴的场景,阅读近代史中签订的条约的内容时可用果断的语气表现侵略者的蛮横,或用沉重的语气反映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最后,思想上要做到发人深省。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事物有明晰的洞见,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明察秋毫、熟稔于心,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教育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人生历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持续不怠的精神追求,从而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学生也往往对一个有思想而善于教导的老师怀有崇敬和依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如中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教师可通过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来感染学生。又如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兴亡原因的归纳,进而让学生深思振兴中国的“良方”。三、各种教法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少数的几种教法也极易让学生摸透教师的脾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如原始社会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讨论法,列举黄帝时人们的发明用抢答法,对夏商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欣赏用讲述引导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战国的纷争用开故事会法,戊戌变法用自学答题法,其中康有为驳斥荣禄用表演法,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使历史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四、师生互动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不断交流促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竭力创设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在此,教师须注意两点:(一)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聚集着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学生,一个咳嗽、一句发言就能引起他们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历史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二)鼓励学生适时反馈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课上,什么环节需要追加深入,什么知识需要反复分析,什么内容可以省略跳过,都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味地演“独角戏”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其“表演”渐生倦怠,直至充耳不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坦白和表现,同时耐心细致地倾听,用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五、及时作业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都忽视作业这一环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及时作业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当天知识、有效学习日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言:“温故而知新。”通过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有时能从中悟出新的涵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极大程度上与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布置适量作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养成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总之,教师要本着“爱人、育人”的职业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历史教学中优化教材、语言、教法、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挖掘自身潜力,重塑历史课形象,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去研、去思。[好研网]
9. 如何打造吸引力强的高中历史课堂
1.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为了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2.通过知识点的拓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过往,虽然高中历史教材上有很多知识点,然而这些知识点都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这些事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事件,同时与历史教材上事件相关的人与物也有很多没有载入教材之中。
3.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种,然而有些方法仅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而有些方法既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够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4.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有吸引力的课堂,必然有其特色,上文已经介绍了几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措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应该引起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视,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拘一格的将多种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的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打造新型、高效的历史课堂。
10. 如何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
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原因,自从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历史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人们习惯上把“过去的故事”当成历史。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谓的“历史无用论”,即便是学习历史的学生也往往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感到无聊。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更增加了史学工作者的难度。笔者认为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广大历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
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设计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变成了更为有趣的讨论。再比如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是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往往比较慨叹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于伟人必要的了解。基于此在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将鲁迅等伟人的一些精辟论述列于课堂之上。学生由于语文课的关系对于这些论述都相当的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合史实的分析,既让他们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让他们觉得历史知识原来在其它学科上也是“有用”的,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某些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立体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一部《茜茜公主》把分散在教材各处的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融合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温故而知新。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
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往往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常识、当前的教育体制等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内所能扭转的。我觉得有重点的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是必要的,同时这也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有趣起来。
我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会以“请另外咨询××老师”作为搪塞,而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历史课堂中也可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术语,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如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关系就可引入数学中“子集”的含义。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材料。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也能改变“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四、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教师可用“天约(《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联想记忆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彼此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教材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等,我就建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把这几个关键词联想成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或笑话,有效地加强了记忆。
总之,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是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