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顾茅庐历史典故
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的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因此就带着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的茅庐但是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诸葛亮不在因此回去了第二天又去第二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又不在,因此,在刘备又进行了第三次拜访,从而见到的诸葛,从而见到的诸葛亮并且请诸葛亮出山。而且留下了当时着名的隆中对,这就是着名的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
‘贰’ 三顾茅庐是哪个朝代发生的
三顾茅庐是发生在汉末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叁’ 三顾茅庐的故事 出自哪个历史时期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很多人都是听过的,现在比喻诚心实意的一再邀请别人。那么三顾茅庐的故事,出自哪个历史时期?主人公是谁?这个人在历史上十分有名,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而他请的人则是蜀汉后来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于是就跟随刘备一起开始征战天下,先是在赤壁联合孙权大败曹操,后来又相继夺占了益州,汉中等地,并且拥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至此三国开始正式形成,而诸葛亮也是蜀汉政权的第一任丞相,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兵败去世,临终前将刘禅交给诸葛亮辅佐,并还说要是刘禅无法辅佐诸葛亮可以自立,诸葛亮感念刘备的恩德,一直到死都是殚精竭虑,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现在大家不但了解了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还了解了相关的故事。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诸葛亮才可以一直流传千古。
‘肆’ 三顾茅庐在什么时期
成语“三顾茅庐”是说三国时期(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 三顾茅庐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伍’ "三顾茅庐"是出自哪个历史时期
三顾茅庐出自东汉末年,故事是刘备三次光临诸葛亮的茅庐,三请诸葛亮。
‘陆’ 三顾毛庐是哪个朝代的谁写的
首先,三顾茅庐,是茅草的“茅”,并非皮毛的毛。古代多数人用不起砖瓦建设房子,就用相对厚实有韧性的茅草来铺设住宅房顶,称为茅庐或草庐。比如着名的诸葛草堂、杜甫草堂等等。
而说起后汉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用自己的诚心终于感动诸葛亮,使之出山辅佐自己,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的这段故事,经过了《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着精彩描写,可以说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甚至国外也广为人知。
我们来看真实历史,“三顾”这个概念最初是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在蜀汉的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当时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给当时的蜀汉皇帝,即后主刘禅,上了一篇表文,这就是流芳百世为人赞颂的着名的《出师表》。在这篇表里,诸葛亮深情回忆了先主刘备和自己的交往历程,原文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白话简单说,就是诸葛亮本来是南阳一个普通农夫,先帝刘备却不嫌弃他身份低微,几次三番跑到他简陋的家里来拜访并向他请教天下大事,让他十分感动,所以从此出山追随刘备)
从这时起,“三顾草庐”或者说“三顾茅庐”就正式地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特别是民间说书人不断地添油加醋铺设桥段,从而把史书上简单的一句“三顾草庐”,慢慢演绎成一大段绘声绘色成系列的精彩故事,最终在明朝初年,在罗贯中的大作《三国演义》中正式定型。
‘柒’ "三顾茅庐"是出自哪个历史时期
刘备三次去邀请诸葛亮,最早记载于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来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了,一直到唐朝中国再次出现大统一,三国的故事才流传开来,很多诗人写诸葛亮的诗歌,比如杜甫《蜀相》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这时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唐朝已深入人心。
到了宋、元朝时期,大街小巷上说书兴起,这让三顾茅庐的故事走进民间,甚至勾栏瓦舍之中也深入流传,随着说书人的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貌似越讲越走样,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版本,但小编相信,说书人也不是信口开河,都是有根据的。
三国时期有个着名史学家,名叫鱼豢,他曾着有《魏略》一书,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到刘备集团的经过,但并不是刘备去请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变成了毛遂自荐,故事大致如下:
曹操平定北方后,对荆州虎视眈眈,而刘表没有对应之才,诸葛亮作为荆州的一份子,自然希望保护荆州不受战火,他见驻守在樊城的刘备不错,于是便登门拜访,此时刘备正在待客,并不正视他,宾客走后,刘备见诸葛亮年纪轻轻,虽然长得蛮帅,但料无本事,便用牛尾结毦无视诸葛亮,诸葛亮便说:“我只道将军胸怀大志,没想到只会结毦而已。”这话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于是双方交谈起来,刘备进而感觉这位年轻人果然非同一般,于是把他留在身边。
除了以上两个版本,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而是但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曹操。
据说曹操兵败新野后,谋士程昱向他推荐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又向他推荐诸葛亮,于是曹操带着程昱、曹洪等人去拜见诸葛亮,还拿着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同样也是去了三次,第一次诸葛亮外出、第二次诸葛亮也云游去了,直到第三次曹操才见到诸葛亮。
曹操见到诸葛亮时,对方正在读书,对自己竟毫不理睬,曹操便将带来的礼品送上,希望诸葛亮出生辅佐自己,诸葛亮却说:“你花那么大代价买个山民,不怕被耻笑吗?”说完哈哈大笑,曹操知道诸葛亮在取消自己,支吾几声便灰溜溜的走了。
三顾茅庐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最有利的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版本,经过他的妙笔,整个故事基本定型,并迅速流传,变成老幼皆知的精彩情节,这三个版本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历史呢?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不需要那么严谨的,而民间艺人的随心所欲往往能让历史故事更轻松的流程下来,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诸葛亮,也就有不同的三顾茅庐故事,读者在其中能得到收获和乐趣就好,不用纠结于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能得到快乐就好。
‘捌’ 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于什么时期
三顾茅庐发生在东汉末年。
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有建立蜀汉,所以,还不是三国时代。
在那会,刘备到诸葛亮的草屋那,想拜访诸葛亮,只可惜,诸葛亮当时不在家。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刚好诸葛亮在家里睡觉,由于不敢打扰到先生。就在门外静候。
后来诸葛亮接见了刘备,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下局势,并且告知刘备要怎么做。这也就是最着名的,隆中对策。
最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在四川那边,建立了汉朝,历史称之为蜀汉,或者是蜀国。
‘玖’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这些历史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
这些历史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献计火烧赤壁。
‘拾’ 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于什么时期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着名的《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