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主人公赵括是哪位名将的儿子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很多的时候都会使用,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只会空谈。那么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吗?主人公赵括是哪位名将的儿子?他就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这个人熟读兵法,但是可惜的是不会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后面赵括带领的四十万赵军被秦国全部坑杀了。
可以说赵括这一战不但坑害了赵国,甚至还坑害了其它的诸侯国。为什么这么说了?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假如赵国一直任用廉颇为将一直坚守,那么秦国短时间肯定无法攻下赵国,就算是双方对决,按照廉颇实力也不会输的太惨,即使是输了,秦国也是损失惨重,那样秦国后面很长时间都无法再攻占其它诸侯国,但赵括一下子就像是将四十万大军白送一样,秦国是不费吹灰之力啊,这样一来,其它诸侯国也没有那个国家可以和秦国一战了。
B. 赵括是个怎样的人
大家说起战国时期的赵括,首先想到的就是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两千年来人们都认为赵括是一个只知空谈兵书,实际军事指挥才能很低下的庸才,因为我们一直是以成败论英雄,赵括打输了长平之战,败坏了赵国的国运,一直被大家钉在耻辱柱上。
赵括
难道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长平之战时秦国战神白起看到赵括在粮食断绝时带领赵军发起的决死突击,说了一句话暴露了真相,白起看到赵括的战场指挥后感叹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能被四十年来未尝一败的战神如此看重和忌惮的人绝非庸才。其实从赵括做的一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白起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是典型的高级贵族子弟,从小熟读兵书,与父亲论兵时常把自己的父亲都辩论的无法可说,所以非常骄傲,其实这也是很多高干子弟的通病。因为赵括毫无战场经验,总把战争说的很简单,赵奢就认为自己的儿子好空谈,脱离实际,并不是真正懂得兵法。后来赵括长平战败身死,这些就成为他只会纸上谈兵的污点证据。我们抛开成见来说,大多数的年轻人还不是都这样,多多少少有一些好高骛远,何况赵括这样的贵族子弟,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个庸才。
赵奢雕像
长平之战爆发后,赵王发举国之兵与秦军在上党对峙,因为几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调,赵王很担心当时的胡人会趁机侵略赵国的边境。赵括因为从小就与赵王关系很好,就向赵王举荐一人驻守边塞,这个人后来大破匈奴,成为长平战后赵国的支柱,屡次打败攻赵的秦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赵国四大名将之一。从这次举荐就可以看出赵括的军事眼光,若赵括真的是一个只知空谈兵法的庸才,他绝对发现不了李牧的优秀之处,更不会举荐李牧。
李牧
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对峙三年多的时间,才发生后面的大决战,前面的三年对峙,赵军一直由老将廉颇统帅,老将廉颇之所以采用守势,因为他打不过秦军。赵王决定临时换帅,也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支持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大,长平之战时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赵国,至少就粮草来说秦国远多于赵国。以举国之兵在远离国都数千里的地方和敌人对峙三年,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当时就连秦国都出现了:男当战,女当运,关中粮仓为之一空的情景。何况国力远逊于秦的赵国,纵使赵王不换帅,让廉颇继续对峙,先崩溃的也肯定也是赵军。
廉颇
赵括到达长平战场,成为赵军统帅后,赵军五十万将士大声欢呼,可见赵括极得军心,这样的人绝非仅会夸夸其谈的公子哥。长平被围四十六天,赵军粮绝仅靠战马和野菜充饥,但五十万赵军仍能保持高昂士气,一波又一波的向秦军冲杀,赵括的统兵能力绝非一般的名将可比。秦军以六十万大军,包围五十万粮道断绝的赵军,等赵括突围被杀后,秦军损失过半,而赵军最后投降的就有二十万。由此可知当时秦赵两军损失的兵力相当,在这种困境之下,赵括能够做到和秦军相当的交换比,难怪白起会说赵括不死,日后必成秦国大患。
长平之战
赵括年纪轻轻,首次出战便遇到白起这样的对手,何其不幸?当时白起已经年过六十,他纵横沙场四十余年而未尝一败,何等的厉害,白起的统帅能力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数一数二的。赵括败于白起之手,不丢人,更不能说明他是庸才,当时战国中任何一位名将放在赵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说能够战胜白起统帅的秦军。
长平之战路线
赵括之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两国生死相争,真正决定最后胜利的还是国力,这绝不是一个两个名将能改变的。赵括的悲哀在于他首次出战就遇到如此强大的对手,长平一战丧举国之师,成败论英雄,骂名传千载
C. 赵括是哪个成语故事的
赵括是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3)赵括是历史上哪个故事的人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
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D. 赵括是哪个朝代的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无人比得上他。就连赵奢与他谈排兵布阵之道都说不过他。但赵括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赵括被秦将射杀而死。
“纸上谈兵”源自明朝人根据长平之战写的诗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被用来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这只是明朝诗人的看法,战国时的中国人,却把赵括看得非常高。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着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他的军事思想深受时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定威望。所以当赵王考虑让谁去上党迎击秦军时,重臣就举荐了曾协助父亲赵奢大破秦军的赵括。只不过这个提议被蔺相如拒绝了,因为赵括虽有战功,也有实际作战经验,但由于君臣政治斗争的影响,并没有过亲自统兵的机会。
赵括全军覆没,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乐毅评价长平之战,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此时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秦军虽然暂时占领河东,但赵括的战法已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因此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只好灰溜溜地退兵而去。
连白起都对秦昭王说,自己以50万之众围赵括20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赵军,这是赵括的功劳。而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
E. 《史记》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史记》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
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成语寓意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个无只苍蝇。
F. 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以上是文学历史上的记载。
其实,赵括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在麦丘之战上。赵国攻击麦丘城,久攻不下,后来派赵括与赵奢攻打麦丘城。赵奢刚开始也选择强攻,赵括劝住父亲,说:我们强攻,结果还是一样攻取不下。
之后,赵括观察周围环境,再抓了麦丘城的百姓,给他们好吃的,从细节中得知麦丘城粮食已经不多了。最后将粮食扔进麦丘城,最终不花一兵一卒攻下了麦丘城。
至于赵括在后人的印象中为什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可能与他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大部分兵力有关。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赵括的对手是白起,面对杀神白起,谁能战而胜之;就算你牛,胜利了,但是要付出什么代价。
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到赵括。
G. 赵括是谁 在历史上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赵括,一个颇具有争议的人物。世人都笑话赵括的军事能力,笑话他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做书上告诉他的事情,所谓“赵括纸上谈兵”,讽刺了赵括的能力,《史记》里那一句:“括军四十万降武安君尽坑之”。让赵括一辈子甚至永远背负上了失败者、无能者的名号。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并没有他个人对赵括的具体评价,只是通过蔺相如的口中侧面提到了:“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精通兵法,却不知道怎么灵活地去运用。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世袭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深谙兵法,但仅仅只是会说还是不够的,“纸上谈兵”也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H.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谁-简短介绍
赵括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纸上谈兵,汉语成语,拼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I. 赵括是哪个朝代的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替下廉颇,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兵分两路,一路佯败,吸引赵军至秦军堡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将赵军困于长平46天。赵军粮道断绝,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兵投降,后被秦军坑杀。
J.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赵括战国时期的人物
纸上谈兵所讲述的主人公是赵括,是战国时期的人。赵括在小的时候熟读兵书,但是在战场上却缺乏很多的经验。在打仗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去随机应变,也不知道灵活的去变换。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中了反奸计,此时才重用赵括去代替一员老将。这场战役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并且也属于一场大的战役。但是最终却以战败而结束,的确是让人觉得可惜。
一、赵国战败不仅仅因为赵括
在史记里面曾经记载过赵国的兵役曾经有46天的时间没有任何的食物,所以就造成了内乱。秦国这时已经非常的开心,因为赵国的战败是因为中了自己的反间计。可以说秦国当时兵强马壮,并且有很多的战将可以说即使是赢了也属于实至名归。
但是赵国的这次战败并不取决于赵括,主要是由于粮草的问题,也是由于赵括的确是一个非常新的大将。没有任何的经验,只能在地图上进行作战。也就是说,对于指挥作战来讲,赵阔的经验的确是很少,并且将一员老将顶替下来,让部队缺少了很多色彩。
赵括经常爱谈军事,任何一个人都说不过他,所以赵括为人比较骄傲,认为在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强。但是其父亲却对他非常的担忧,因为作战不是在纸上。而是要经历真实的实战,才能够有一定的经验,最终导致了赵国的失败的确是非常可惜。
二、纸上谈兵出自于哪年
纸上谈兵出自于公元之前的259年,这时候秦军来攻打赵国,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高平。赵博一直坚持抗敌,但是仍然还是战败,主要是由于那个时候廉颇作为指挥将军,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是对于作战其实是非常有经验的,在那个时候还能够与秦军顽强抵抗。
秦国一看赵国如此的强大,所以就使了诈。派出一个人到赵国去散步了,很多不良的消息,这样赵国的王就已经上当。所以将廉颇换下,并且换上了赵括当将军。赵括本身就非常的自大,认为自己在打仗方面具有指挥的天赋。但是没想到四十多万的军队结果一举被歼灭,最终赵括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