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湖的平湖历史
平湖市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鱼米之乡、瓜灯之城、文化之邦”的美称,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和长三角首批最具投资价值县市之一,是全省首批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17个强县市之一
平湖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先祖活动的足迹,历经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是钱塘江文明的前哨之一。
平湖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春秋时为越国武原乡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街道东湖一带)。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
解放后,平湖境行政建制有三次变动。1950年,调整区乡规模时,划骑莲乡10个村归海盐县、埭乘乡4个村归嘉善县;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海盐县西塘公社和嘉兴县钟埭、曹桥公社划入县内;1961年,西塘公社仍划归海盐县。
② 平湖的别名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渊源
平湖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春秋时为越国武原乡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盐县,今平湖市境为海盐县一部分。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县治设当湖镇,属嘉兴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以后,建置长期不变,境域基本稳定。 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
③ 平湖西瓜灯历史
历史:
平湖市是我国着名的瓜乡,已有一千多年西瓜栽培史。明朝嘉靖年间,平湖西瓜因汁多味甜、爽口无渣,被列为皇室贡品。平湖西瓜号称“江南第一瓜”饮誉江、浙、沪,蜚声港澳,而平湖特有的“三白瓜”、“马铃瓜”名闻遐迩,在中国南方曾畅销半个多世纪。
精明的平湖人在品瓜之余,将西瓜制成别具一格的西瓜灯,使西瓜在给瓜乡人带来甜蜜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情趣和欢乐。
所谓西瓜灯,就是将西瓜瓜瓤挖去,在瓜皮上雕出各种精美图画,内点蜡烛(或灯泡)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季节性观赏灯。观赏西瓜灯,那天成奇趣绝非一般灯彩能比。碧绿碧绿的瓜色,透着柔和、嫩黄的微光。瓜灯上的景物尤如隔着一层绿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远看,则碧映团圆,冰雕细碎,恰似冷月当门,送来阵阵凉意。
刻制西瓜灯,在平湖有着悠久的历史,瓜灯在农舍、院落闪亮;在树丛、廊下辉映。瓜灯是平湖乡土文化的一颗璀灿明珠。
从1991年开始,平湖已连续举办了多次西瓜灯节,平湖的瓜事年年兴旺,平湖的瓜灯岁岁添彩。
意义:
瓜灯搭台,经济唱戏。西瓜灯节为平湖年年“牵”来了大批项目和中外投资者,提升平湖的对外知名度,还有吸引大力的游客,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④ 平湖镇的历史沿革
1958年设平湖公社,1983年建镇。1997年,面积180平方千米,人口4.3万。
⑤ 平湖市特色文化
平湖市特色文化有平湖派琵琶演奏技艺、平湖婚俗、平湖杜经布制作技艺、平湖钹子书、钢叉舞等。
1、平湖派琵琶演奏技艺: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编撰,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2、平湖婚俗:平湖婚俗主要以“曹桥讨娘子”为代表。旧时平湖民间娶亲时,条件好的人家用轿子,条件差的人家用船载。新中国成立后,都改用船去载新娘和嫁妆。
3、平湖杜经布制作技艺:平湖杜经布制作技艺平湖的棉花生产历史悠久,东汉时生产的“越布”曾受光武帝的青睐,成为贡品。
4、平湖钹子书:钹子书是江南吴语区特有的曲艺形式。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说有唱,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通俗易懂。
5、钢叉舞:钢叉舞脱胎于古代的战前练武,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现在则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明隆庆年间,平湖乍浦海塘一带已有舞钢叉的习俗。
⑥ 浙江平湖古桥的历史
平湖城关的“当湖第一桥”位于城关镇西门安吉弄北口,为三孔环形石拱桥,南北跨于市河上,西接直通嘉兴的汉塘河,桥柱中有一楹联为:“湖来拓水一声胪唱冠鳌举”、“影接梯云万里程开腾骥足”。颇为生动地点出了此桥东通当湖(即今之东湖)、西济汉塘的交通特点。据地方志记载,此桥“俗呼三环洞桥,咸丰已未重建,改名当湖第一桥”。细细算来,它当有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平湖前进乡西南马厩古镇,至今留有一座雄伟的石拱大桥——马庙大桥,它更具一番风韵。桥体为三拱,全长27米,南北石级各为三十七级。据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马厩庙桥:光绪年间重修”。又曰“马厩庙,在县南一十五里里,俗传(齐)景公养马之所,固名马厩。”今天遗存的马厩庙大桥是“民国十八年春,里人重建”的。大桥桥柱上楹联有八条。西面的楹刻是:“扬帆东驶柽联三泖口,万狩渡景公庙至今称马厩,西区沿大易塘终古属赵泾,驱车南望遥指九峰巅。”很形象地说出了古桥的悠久历史和交通作用。就在这古桥附近,1982年平湖县考古调查时,发现有12万平方米左右的商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这与古桥形成了一种相互映衬的沧桑历史,据考古资料记载,位于嘉兴洪合镇乡下的国界桥更如一位历史老人向人民讲述着春秋。国界桥的桥名流传悠久,它是春秋时代吴越两国分界处,故得名。此桥结构是石柱平板抬梁式平桥。在桥两边桥门洞内凿有石像二尊,北为吴王,南为越王。它对研究吴越春秋史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又如坐落在嘉善陶庄镇北、跨越于柳溪河上的流庆桥,也历史悠久。当地现称此桥为八字桥。据《嘉善县志》记载:流庆桥即永庆桥,宋陶大猷重建。在桥南墩西侧有一石灰岩,上刻有“干隆六十年重修”的字迹。此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
⑦ 嘉兴平湖30年的发展历经
三十年来,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经历了思想解放,观念
更新,投入增加,场地、设备设施完善,专业业余队伍扩大等。数据
揭示改革开放引领群众文化大发展,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文化,惠及
全民是主线,它的深远意义正日益清晰地体现出来。
主题词:改革开放、群众文化事业、和谐文化
当湖街道概况
当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长江三角洲,邻近杭州湾,距浙北唯一出海口—乍浦港14公里,离上海、杭州均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2004年5月当湖撤镇建街道,现辖15个村(其中纯农业村6个),18个社区居委会(大部分为老城区),7个社区筹建组,区域面积49.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万多人,外来人口5万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调整,当湖街道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居住业,同时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2007年,当湖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24亿元,同比增长14.80%,其中三产实现41.37亿元,同比增长17.1%。财政总收入2.4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18元。
当湖街道十分重视社会进步、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落实建设文化大省纲要以及平湖市江南水乡名城工作一步一个台阶。1999年定为一级文化站,2001年获得嘉兴市“东海文化明珠”,2004年街道文化站沈金观获全国农村优秀电影放映员称号,2005年1月7日,省文化厅授与当湖街道“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2006年创建嘉兴市文明街道,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先进街道。街道文化站现有四人,中级职称一人,助理2人,拥有活动场地一千多平米,图书一万多册,街道一级文体团队23支6百多人。
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三十年所取得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经济成果,更生动地反映思想解放后全民对群众文化认识深化,社会走向文明、和谐,文化软实力迅速提升这样一个历程。今天,适时地对三十年的进程予以对比总结,关注其中的经验教训,相信更有利基层文化工作,本人谨以此文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投入对比:
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投入和经济增长一样,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投入额反映了三个特点。
第一,总量快速增长,人均指数跃升。数字表明: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从三位数增加到六位数,人均文化投入从1980年的不足1分钱跃升到2007年的4块多钱(1980年胜利乡城北乡城关镇总人口约70000人;2007年当湖街道常住人口104244人,新居民63342人,合计167586人)。三十年来,投向群众文化资金平均增长率,超过了同期当湖街道,以及它的前身二乡一镇的GDP平均增长率。
第二,投入方式从拨款自筹结合,转向公共财政支持。在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长时间内,(1978到1998年),群众文化投入方式都依靠拨款自筹结合。当时的主管部门文广局还专门发文(1985年6月23日批文同意成立“文艺工厂”“永新箱包厂”,作为城北乡文化站三产企业,胜利乡文化站则开办星辰舞厅,书籍代销点筹集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把以文补文自筹完成多少,作为文化站年度考核指标。这些做法虽然解决了群众文化部分所需资金,但在当时一人一站的情况下,让文化站工作人员耗费太多的额外精力,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十分不利。当湖镇建立以后,财政大幅度增加对群众文化投入,方方面面得到更多资金支持,让文化站工作人员一心一意指导群众文化工作。
第三、资金支持到基层,力度越来越大。当湖镇成立前,拨款自筹资金全部用于乡级文化支出,无力支持补助更基层的。村居一级文化活动费用基本自筹,改革开放初期有这样二则记载很说明问题:一是1978年8月20日,城北公社统计下辖9个大队群众文化经费来源,该年上半年主要靠组织218人义务劳动,计124个工作日,捻河泥4792担,每担折人民币2分钱,转大队宣传队经费;二是1980年7月10日,在城北公社的一次碰头会上介绍经验:花园大队组织全体团员到纽扣厂刮纽扣,计件收入作群文经费,群力大队让宣传队全年出一次窑,补人民币70元,拨6分地让他们搞多种经营增加经费。而截止到2007年,当湖街道15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每一个活动室都获得1万元的补助,通界、三北、虹霓三个村则进一步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获得各自2万元的补助。社区文化活动室也获得相应补助,办文化积极性空前高涨。南河头社区出钱出场地,邀请当湖最好的乐手建民乐队,街道特地拨5700元派车到苏州添置低音提琴。
二、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惠及面对比:
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进步,就是把以改善全体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每一个规划、每一次活动策划首先考虑,如何贯彻实施建设和谐文化,惠及全体群众这个主题。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注重群众文化布局,实行资源公平配置,重视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资源配置重心向新居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倾斜。倾听他们的呼声,照顾他们的需求。把文化当民生工作一件大事来看待,老百姓的需要,就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三十年来,当湖街道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前后对比呈现以下显着特点:
1、村居联动共建、文化城乡一体
三十年前当湖街道所在的居民区,即城关镇和胜利、城北二乡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割裂开来的,城乡群众文化呈现二元结构,城里的群众文化活动资源集中在工业、二轻、邮电等大单位,而居委会这样社区文化基本上是空白,随着企业转制的进行,人员变动全民、集体群众文化资源大量流失,1999年7月13日撤乡并镇后,当湖镇文化站挂牌,城乡一体群众文化格局开始迈出步子。1999年国庆50周年,文化站就组织当湖城乡各小学学生60人携手行街,邀请村居文艺骨干同台搭档演出。2000年9月24日南河头和曹二村结对城乡文化共建,以后城乡互动次数越来越多,一直到2008年3月5日,所有行政村都和社区签约,结对达到全街道覆盖,共同取长补短发展村居文化,这一创新举措受到市领导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文化资源配置中城乡差别,正变得越来越校
当湖街道(镇、乡)一级群众文化事业活动举办主体对比(比例:%)
1985年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主体对比:城区61.55%,乡、村34.6%,城乡一体3.85%。
2000年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主体对比:城区33%,乡、村6.6%,城乡一体60.4%。
2007年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主体对比:城区4.76%,乡、村9.52%,城乡一体85.72%。
2、重视全体居民、新平湖人登场
改革开放以来,当湖群众文化的覆盖面,从本地群众为主,逐渐向全体居民发展。平湖号称服装之乡,外来民工成为这一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主力,近几年总人数达到本地人口一半以上,当湖也不例外。他们的文化需求,在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中,日益得到重视,一系列的针对这个群体的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平湖这个地方的认同感,对平湖乡土文化的亲切感。每当他们登台展现才艺时,不禁会从内心感到自己是一个新平湖人。
2000年9月9日,当湖街道文化站组织文艺小分队,赴华城制衣有限公司举办“千里共婵娟—华城中秋文艺晚会”。为华城制衣有限公司全体外来职工献演了12个节目,抚慰他们思乡之情,鼓励热爱公司,心系当湖。从此,全体外来职工的文化生活纳入当湖群众文化规划,力度逐年增加,范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正体现它的惠及全体居民宗旨,象考虑新疆少数民族千里迢迢务工当湖,街道特意购置了价值3千多元的电子琴和冬不拉、手鼓等乐器赠送给金平服饰公司的新疆籍员工,以丰富少数民族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十年来,当湖群众文化的覆盖面还惠及特殊群体,凸现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残疾人是社会上特殊的一群人,以前在群文活动中没有单独考虑他们的文化需求。其实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他们是特别需要予以帮助的特殊群体,三十年来当湖街道残疾人文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反映了这个群体自强不息,勇敢战胜常人难以克服困难精神,又教育了许许多多在当今优越环境下浑浑噩噩长大的青少年。残疾人开始是聚在一起自娱自乐。并在一些正常人的演出队伍中出现他们的身影。后来有了单独成立文艺团队的愿望。2004年,当湖残疾人演出团队宣告成立。当初仅有5、6个人,困难重重。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获得广泛支持,站住了脚根,而且在2007年底取得了法人团体资格,成为残疾人争取社会地位的一个缩影,一种骄傲。2008年5月17日,当湖残疾人演出团在平湖广电中心残疾人演出决赛中,一举夺得三个金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9月28日,国际残奥会火炬接力跑途经当湖街道,由梅兰苑社区接待,这次活动参与活动人数之多,规格之高,范围之广,是当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残疾人参与的群众文化,和所有正常人一样受到全社会的鼓励。
当湖街道(镇)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比例:%)
2000年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街道、社区、村96.7%,新居民3.3%,残疾0%;
2004年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街道、社区、村92.32%,新居民5.12%,残疾2.56%;
2007年当湖街道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对象对比:街道、社区、村88.1%,新居民7.14%,残疾4.76%;
3、队伍蓬勃发展、担当群文中坚
社区聚居了当湖街道大部分人口,以小区、楼道、邻里文化为主线的社区文化,一开始就担纲当湖街道群众文化重头戏,怎样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提高吸引力显现凝聚力,当湖街道社区群众干部,对此进行了许多探索,结论是社区文化事业需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离不开人员、场地、经费,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看到在今天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萌动的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亟待组织引导,有人积极参与了,队伍组织起来了,再难的问题也不难了,场地、经费可以通过共建、拨款解决。骨干队伍对文化活动日常化起关键作用,所以当湖街道社区文化开展至今,始终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留住骨干,培养新人。当湖老年体协以及劲松宣传队,自2000年组建以来,活动多,队伍齐,在平湖和周边五县二市小有名气,被誉为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当湖街道(乡、镇)一级群众文化队伍:1985年文艺团队(支)2支、总人数15人;2000年文艺团队(支)6支、总人数122人,体育团队(支) 4支、总人数91人;;2004年文艺团队(支)10支、总人数213人,体育团队(支) 5支、总人数186人;;2007年文艺团队(支)15支、总人数334人,体育团队(支) 8支、总人数279人;
从上可以看出当湖街道(乡、镇)一级群众文化队伍的壮大历程,现在,每天早、中、晚都有队伍占领业余文化体育阵地,群众文化生力军阵容展现。
4、社区文化创新、文化节成亮点
社区文化活动的高潮是两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源于社区干部、群众的创新思维。2001年9月22日至28日,凤凰社区首届文化节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当时参与范围是一个社区的居民,时间7天,2300人次;2004年6月12日至28日,南河头、百花、朝阳路、建国门、凤凰五社区办文化节,时间16天,11000人次参与;7月1日至26日,当湖街道15个社区全部参加平湖市首届社区文化节,时间26天,30000人次参与;2006年7月18日至8月18日,平湖市第二届社区文化节,时间1个月,当湖街道15个社区加七个新区并动员新居民全部参加,参与人次达50000多。
当湖街道(乡、镇)文化节时间和人次:第一次时间(天)7天、参与人次2300人次;第二次时间(天)16天、参与人次11000人次;第三次时间(天)26天、参与人次30000人次;第四次时间(天)30天、参与人次50000人次;
以上的一些数据表明:当湖街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事业扎实地大步推进,公益文化为每个公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文化生活日常化,已经有了好的起步,同在一片蓝天下,文化已经并将开启和谐与平等。愿当湖群众文化事业更快,更均衡发展,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该文获2008平湖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群众文化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
⑧ 平湖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平湖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东与上海市郊区的金山县相邻,西接嘉兴市郊区,西北与嘉善县相连,南濒杭州湾,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省会杭州市92公里。全市面积536.9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藏、苗、白、侗、蒙古等11个民族。平湖市历史悠久,春秋时属于吴国,战国时属于楚国,秦时为海盐县西南境。汉朝时其地陷为当湖,后来土脉隆起填平当湖。“平湖”由此得名。明宣德五年(公元1403年)建县,县治设当湖镇(今城关镇),属嘉兴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嘉兴专区和嘉兴市。1991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平湖撤县设市。平湖全市处于平原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沿海一线有海拔40——161米的小山群,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俗称“九龙山”。其中陈山海拔161米,为全市最高峰。全市陆地总面积536.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92.69%,海域面积为10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6.9公里,近海有6座岛礁和外海的王盘山群岛。气候特点,湿润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平湖市面山临海,环境秀美,旅游资源丰富,现有1个风景旅游区,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山、海、岛、沙滩、名胜于一地的文化旅游胜地。平湖市的“九龙山风景区”风景秀丽,位于浙江杭州湾北岸,平湖市乍浦东1.5公里处。这里有大黄山、小黄山二山与附近几个小山相连滨海而立,称乍浦九龙山。被誉为“南方北戴河”的海滨浴场位于乍浦九龙山麓,俗称乍浦海滨,海滩沙质坚净,称“铁板沙”,是理想的海滨浴场,1932年、1947年曾两度辟为海滨风景区。对面有外蒲山,清朝干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在山顶建普陀禅院,俗称“小普陀”,可惜现在已毁。这一带兼有山海风光,并有日月并胜等天下奇观,美不胜收,每年一到夏季,便吸引来大量的省内外和外国游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90年)为江南典型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砖木结构古住宅建筑群。主体建筑按轴线排列,厅堂、天井相间,高低有序;中轴线两侧建有书房、花厅、花园、帐房,成为左、中、右三级纵列的院落群组。经常有电视剧组在这里拍摄影视片。天妃宫炮台和南湾炮台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附近。乍浦一向为军事要地。五代吴越国时就开始在此设防,明永乐以来,倭寇经常来犯,设防尤为严密。天妃宫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现存有土炮三门。南湾炮台位于乍浦镇东南的灯光山与西掌山的山岙,建于清光绪二十年间,现存有清光绪戊子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火炮一门。平湖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平湖”美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县(1991年撤县设市),是浙江省重点商品粮和棉花生产基地之一。平湖市水利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河流交错,湖泊密布,占全镜总面积的6.48%,内河鱼类品种多达80多种。近海有王盘洋小渔场,马鲛鱼、黄鱼、和海鳗等海产品蕴藏量丰富。
推荐下载个腾讯地图软件,帮助你搜寻周边最近的餐馆、酒店、加油站等,提供新鲜周全的吃喝玩乐地点信息。
⑨ 深圳平湖围的历史
平湖,地处深圳市龙岗区西北部,其北面与东莞市毗邻,其东面与龙岗交界,全镇面积41.8平方公里。
历史上平湖镇曾经是一个圩,始建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据传当时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一无江河,二无湖泊,水资源较为贫乏。出于对水的渴望,人们遂将此地称之为平湖。
早期的平湖包括伍屋围村、大围村、松柏围村。因伍屋围村地形颇像一只螃蟹,大围村地形像一只蚌,松柏围村地形像一只虾,村民们认为这些螃蟹、蚌、虾均是水生动物,必须有湖泊才能成活。
现在的平湖共分8个行政村以及一个居委会。它们分别为鹅公岭村、新南村、白泥坑村,良安田村(亦称“洋军田村”),新木村(分上木古以及下木古)、山厦村、辅城坳村、平湖村和平湖居委会。
平湖(至2003年底) 总人口约35万,其中户籍人口15 ,666人。
2、 语言
在平湖的8个行政村以及一个居委会中,除了新木村是以客家话为主要流通语言之外,其余各村均通行被称为“平湖围头话”。
但是近二十年来,平湖围头话越来越受到粤语(广州话)的影响,原因是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平湖地区正逐渐发展成为深圳的物流仓库,与外界交流正与日俱增;而由于深圳毗邻港澳,人员交往非常频繁,接受港澳文化比较多,因此,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围头话已经不那么标准,已经出现了年龄层面上的语音差异以及用词用语的变化,有的甚至已经改口以粤语(广州话)为日常生活用语。
平湖话受到的第二个挑战是外来的各地方言。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员不断增多。来到了平湖以后,他们所带来的各地方言自然对平湖围头话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现时平湖镇的人口构成来看,本地人只有大概2万人,而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十几倍。所以,外来的各种方言在人数上已经成为压倒性的多数,因而现在能够说一口标准的平湖围头话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多了。
⑩ 平湖历史遗产
1、平湖历史沿革
平湖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瓦山有戴墓墩遗址,前进通界村有朱王庙遗址,黄姑有平丘墩遗址,新仓有大墩头遗址,前进图泽村有图泽遗址,马厩庙有马厩庙遗址,胜利大南门大坟塘遗址,李墩村有李墩遗址,最近发掘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兽骨等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属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属越国,后属吴国,再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败越,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会稽郡,次年建海盐县,治城在华亭乡(今上海市金山区)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为湖,名柘湖,海盐县治移武原乡(即今平湖,春秋时为武原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属荆国王刘贾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属吴国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时属扬州。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县曰展武。
东汉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复名海盐。顺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县治陷为湖(今东湖),徙县治于齐景乡之故邑城。
三国时为东吴属地,设盐场南场于白沙湾西。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马嗥城。
南北朝时,宋和南齐未变。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盐、胥浦两县,隶于吴郡。改为武原郡,不久复为海盐。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不久废。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盐官县隶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复置海盐县,后多次置废,三次入嘉兴县,一次入吴县。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复置海盐县。平湖为海盐东北境。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镇遏使。
五代时,吴越(钱镠)仍设乍浦镇遏使。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设当湖酒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当湖务、乍浦务、广陈务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嘉兴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海盐县,当湖务改当湖课税局,广陈、乍浦务裁废。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参政叶春,请遣官巡行江南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进言,嘉兴府所属嘉兴、崇德、海盐三县,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万六千三百户,税粮八十五万余石,课程军需等项视他府加数倍,政繁事冗,宜增设县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员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询问其民,计议以闻。至是,亨还奏嘉兴府宜增设平湖、秀水、嘉善、桐乡四县,诏报可。于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治当湖镇,辖大易,齐景、武原、华亭四乡,隶属嘉兴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勘地筑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为御倭筑县城城墙。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东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筑城垛,城高2丈5尺,宽2丈,周围9里,有陆门、水门各5座,城河阔5丈多。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军南下抵达嘉兴,六月二十三日朱图龙署平湖知县,闰六月初五清军令“剃发”遭民反抗,知县朱图龙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县城,在平的丹阳人王四在东城门口抵御清兵身亡,城内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开海禁,乍浦为开放口岸,归宁波海关辖15口岸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克县城,十八日离去。八月初五复克县城,复退兵嘉兴,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军三克县城,建立地方政权,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战事失利,平湖守将陈殿选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将熊建勋亦降清,太平军统治平湖结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丰有300余人来平湖自称民军,着知县高庄凯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兴军政府派民军来平湖,知县高庄凯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为民政长,平湖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县公署,改民政长为知事,撤道废府,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复设道,平湖隶属钱塘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废县公署,成立县政府,知事改县长,取消道制,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设置九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湖隶第二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军在全公亭、金丝娘桥一带登陆。11月18日, 日军侵入县城,平湖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县长关震东率员进县城接管县政,9月3日日军离境。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八师进驻平湖,国民党暂编第八师溃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0年5月,埭乘乡4个村划入嘉善县。骑莲乡10个村划入海盐县。
1958年11月,海盐县西塘和嘉兴县钟埭、曹桥3个公社划入平湖县。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个公社划还海盐县。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平湖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县级市)。
2、南河头,古称鸣珂里,位于当湖镇,东与建国路相接,西至迎瑞桥,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日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
据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发(1998)127号文,南河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5人,来平湖调查考察,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保护价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2000)27日号《批转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塘之水西来,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带镶嵌其间,用条石垒砌的驳岸整齐划一,驳岸上栓船石鼻随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桥迎瑞、鸣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朴庄重;武康石铺就的石板路旧迹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鳞次栉比,包藏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望族宅第,其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昔日的威风可以想见。有比比皆是的白墙青瓦、一门三吊挞;木结构的市民宅第,其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堂,后宅为灶间,旧时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创的当湖最早的新式学堂――稚川学堂,办学三十五年,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如中科院学部委员冶金专家邹元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水稻专家俞履圻、着名古文献专家周振甫等等,其辉煌永载史册;现学堂旧址虽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墙垣,仍可感受昔日风貌。
“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寒飞海上诸山雨,月落城中万瓦霜。礼佛悠悠扳叠磴。法堂钟磬朝还暮,不是瀛洲是上方。”这是明贡生冯敏效《沙汀塔院》一诗。报本塔乃平湖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陆杲发起。当时竣工的宝塔有七层,拔地十九丈余,四周华檐围绕,翘角皆有悬铃,风动铃鸣,声传数里。塔建成后,陆杲等人又在塔旁建报本寺,至万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称报本塔院。
岁月荏苒,报本塔经塌圯、重建与不断的修葺,现存之塔为五层,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从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级直达顶层。层次之间有圆形空间,为穹窿顶所隔。顶层中有一根双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刹套置其上。登临报本塔,远望九峰,近瞰东湖,旖旎风光,尽入眼中。
宝塔圩在东湖中,本不与陆地相连。后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分别建成启元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清陆秋山有诗云:“一水拖蓝打浆平,启元通济两桥横,斜辉半落云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风景。
清代和民国期间,报本塔院为着名古刹,有僧众数百,香火鼎盛,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塔院风景优美,引人入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数百年沧桑,历经人为与自然的损坏侵蚀,报本塔有所倾斜,塔身日趋萧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与有关部门努力下,报本塔纠编与基础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本塔塔身恢复性维修工程启动,估计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圩东南角靠湖边重建报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于当年四季度落成,开始接待香客。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五间和两层楼房五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信徒慕名而来,香火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