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用卡史话(二) 前世今生的大来信用卡
信用卡在美国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当时美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消费信贷的兴起,以及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连。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大大加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展、商业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在民间已经出现了自发性的分期付款销售和消费信贷行为。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型零售商已经出现了向一些优质客户提供按月分期支付账户,使得消费者的信贷消费活动大大增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类似信用卡的、可用于商品赊购的信用凭证应运而生,消费者得到了一种超前的享受。
尴尬经历催生信用卡
在日常生活中,赊购就是信用卡最古老的雏形,只是到了将它用一张小小的卡片来表现的时候,终于铸就了它的辉煌。曾有媒体将信用卡列为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飞机、计算机等相提并论,这个褒奖真的是一点都不过分。
一般情况下,请朋友吃饭却没有带钱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恨不能挖个地缝钻进去。然而同样是这样一场尴尬,却成就了一个不普通的人创造出金融行业中的奇迹—他就是纽约一家信贷公司的总裁弗兰克·麦克纳马拉。
插图中这位“吃货大叔”虽然吃相不佳,但却不能小看,没有这位大叔,或许我们今天还不一定能够用上信用卡。他,就是Diners Club(大来卡)的创始人——麦克纳马拉。从很多资料的演绎中,都写成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一家信贷公司的总裁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的一家餐厅宴请阿尔弗雷德·布鲁明代尔、斯奈德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弗兰克·麦克纳马拉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把钱包带出来,一时搞得宾主双方尴尬万分。麦克纳马拉的妻子专程前来付了账后,尴尬万分的弗兰克却发现了货币支付的问题所在,于是他萌生了创建一家信用卡公司的念头。
事实上, 据有关资料记载, 大来信用卡的设想是从施奈德和麦克纳马拉之间的多次交谈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当时,施奈德同样是Diners Club重要的成员,他本人是律师,麦克纳马拉是他的顾客和朋友,两人都是纽约商界的活跃人物。两个人意识到,之前的个人信贷业务需要有所改进,而最终把目标定在发行一张“Credit Card”这样的一个新兴的信贷工具上。于是,之后诞生的大来信用卡,无疑为商业旅行者提供了吃饭、住宿和其他向公司报销项目的、方便的支付和记录手段。
1950年春天,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合伙人施奈德合伙投资一万元,在纽约注册成立了第一家信用卡公司——“大莱俱乐部”(DinersClub International),后改组为大莱信用卡公司。大莱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向会员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最初他们与纽约市的14家餐馆签订了受理协议,并向一批特定的人群发放了“大莱卡”。会员凭卡可以在餐馆实行记账消费,再由大莱公司做支付中介,延时为消费双方之间进行账务清算。信用卡的雏形由此诞生。
在发卡一周年之际,大莱卡持卡人已经达4.2万人,每位持卡人要支付18美元给Diners Club作为年费。此时共有330家餐馆、旅馆、夜总会受理了大莱卡,这些受理商户需要将持卡人签帐金额的约7%支付给Diners Club。仅在1951年3月,Diners Club就处理了300万美元的交易金额,获得奖金6万美元的税前利润。到了1956年,大莱卡的年交易额超过了2.9亿美元,特约商户达到9000家,而且覆盖了旅行、娱乐类商户。1958年,年交易额突破4.65亿美元,从商户折扣率和持卡人年费中获利4000万美元。大莱卡一举奠定了在行业内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1958年,大莱卡的创始人之一中的施耐德(坐左)和阿尔弗雷德·布鲁明(站中)正在与Sheraton Hotels签订合作协议。
大莱卡艰难前行
就在大莱卡发卡不久,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民信用卡公司(National CreditCard,Inc.)从1951年开始经营信用卡业务,但到1954年宣告破产;1955年,旅行签账公司(Trip-Charge)以及其它众多信用卡公司开始经营,为大莱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阻力。特别是在1951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发行了信用卡,开创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先河后,大约有100家银行也发行了信用卡,当然这种信用卡在当时还只是按月全额支付签账额的签帐卡,不过已经不能阻挡银行开始投入发行信用卡这个历史趋势了。
大莱卡发行10年后,只有大莱卡作为专营公司生存了下来,还并购了一些当时经营失利的其它信用卡公司。1958年,一家新的竞争者出现,它对将来信用卡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这一年成为信用卡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一年。
尽管大莱卡经历过经营上的险境和来自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是大莱卡还是在艰难的行进中,将其在旅行娱乐(T&E)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将近十年时间,在六十年代初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大莱卡多舛的命运结局
进入七十年代,Diners Club开始掉头走向下坡,一来是整体行业萎缩造成大量持卡人放弃使用大莱卡,二则为自身的经营出现了巨大的问题,第三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大量的银行涉足信用卡领域,都使得Diners Club的业务状况落入低谷。尽管在七十年代后期Diners Club一直没有放弃挽救自身的努力,但终因种种原因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1980年12月,Diners Club被花旗银行收购,完成了它三十年独立发展的历程。
Diners Club的历史评价
尽管大莱卡目前仍然在运营,却已是辉煌不再了。然而不论Diners Club今日的现状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莱卡作为现代信用卡产业的先驱者的历史地位,弗兰克·麦克纳马拉、阿尔弗莱德·布鲁明和拉尔夫·斯奈德三人对信用卡产业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正是大莱卡开创的信用卡时代,为后来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乃至于VISA、MasterCard、AE、MBNA、CapitalOne、DiscoverCard、等信用卡行业中巨头的诞生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mazon上竟然发现了大来卡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布鲁明与妻子的合影以及他的墓碑照片。让我们记住弗兰克·麦克纳马拉、阿尔弗莱德·布鲁明和拉尔夫·斯奈德这三位开创了一个支付时代的伟大人物。
待续: 信用卡史话(三) 横空出世的运通卡
② 信用卡是由谁最先发明的主要发明的历史是什么呢
信用卡是由美国的一位普通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最先发现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信用卡的发明历史是什么样的。
信用卡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和金融行业有关系,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信用卡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与金融甚至是经济行业没有一丝关联,他最早发行的机构也并不是银行,虽然信用卡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是有吉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信用卡的发展史。
后来直到1950年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创作了一个俱乐部,他与好朋友想出了一个方法,进入俱乐部就可以会的获得一张会员卡,这个会员卡可以到很多商店刷卡消费,然后再归还卡里面所欠下的钱就行了,当时的信用卡并不是像现在是塑料的,而是铁质的信用卡。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③ 信用卡历史
信用卡历史
信用卡早在18世纪中叶,就有类似的概念。但到了20世纪初期才出现实体卡片的形式。
20世纪初期,美国人摩理斯(Auther Morris)发明了信用卡,卡片则是以金属制成。虽然发行对象有限、受限使用场所,但由于标榜可以‘先享受,后付款’,果然吸引大型企业开始推出信用卡,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即发行了‘油品信用卡’,最初当成送给公司职员及特定客户的贵宾卡,由于反应不错,后来更扩及一般民众,做为促销油品的手段。其他石油公司则在激烈的竞争下,亦陆续推出各式信用卡因应。从此信用卡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其他业种如电话、航空、铁路公司等,亦纷纷推出信用卡招揽客户。
但后来由于美国经济大恐慌,许多发卡公司因呆帐问题及信用卡诈欺蒙受损失,使信用卡业务受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曾下令战争期间禁止使用信用卡。
现代信用卡的雏型,可说直到1951年大来卡(Diners Card)问世才形成。大来卡公司先替持卡人垫款,并向商家索取手续费。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而商店范围亦逐渐从餐饮业,延伸至一般零售业及旅游相关行业。 1959年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开始发卡,凭借丰富的旅游经验,顺利将业务范围扩及美国以外的地区。
1950年代的信用卡的发展,除了建立了持卡人(Cardholder)消费,不需付现,发卡银行(Issuer Bank)向特约商店(Merchant)收取手续费(Merchant Discount)的模式,更提供循环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费颇具弹性,银行增加利息收入。尔后,持卡人逐渐习惯利用循环信用,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开始蓬勃。
1976年花旗银行首开信用卡收年费之先河,打破长久未向持卡人收取年费的惯例,当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也挽救了银行入不敷出的窘境。而后来当信用卡收年费几成行业惯例后,AT&T公司又以免年费,作为最大卖点,期能打入信用卡市场。因此,现在很多银行信用卡并存着收年费和免收年费的制度。
VISA Card发展史
1959年开始洛杉矶的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将信用卡推广到全加州。到了1965年美国商业银行开始拓展全国性的业务,隔年发行一种有蓝、白、金三色带图案的BankAmericard,并授权其商标给其它银行使用。为了扩充业务,美国商业银行成立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orporated(NBI),并将使用授权商标的银行,转成NBI的非持股会员。但浓厚美国色彩的BankAmericard,并不受国外银行的青睐,终至1977年将BankAmericard正式改名为Visa。
Master Card发展史
1967年“西部各州银行卡协会(Western States Bankcard
Association, WSBA)”成立,这个由四家加州银行组成的协会,计划推出Master Charge的信用卡。后因该协会加入银行间卡片协会,即将Master Charge授与该协会使用,到了1970年,银行间卡片协会正式取得Master Charge的专利权。为了拓展国际市场,1978年,Master Charge改名为Master Card。
MasterCard在成立之初即以Visa为主要竞争对象,经过多年的竞赛,这二家信用卡组织发展成全球有超过1400万家的特约商店的国际组织,MasterCard及Visa卡二大信用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80%以上。其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已成为现今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④ 信用卡mastercard是什么意思
MasterCard,又称“万事达卡”,是世界知名的信用卡组织。
具体的万事达卡发展历程如下:
1966年,一些银行组建成立了银行间卡协会(ICA)。
1969年,ICA购买了MasterCharge名称及其双环交叠商标。
1979年,MasterCharge更名为Mastercard(万事达卡)。
1980s,发行中国大陆首张支付卡;最早在卡上采用激光防伪标志;发行首张万事达卡商务卡。
掐指一算,万事达卡进入中国大陆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了。
在国际领域,万事达卡亦享有很高的声誉,万事达卡与Visa、JCB、美国运通、大来卡,并称国际五大卡组织,为全球各地卡友提供服务。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国内的银行卡按照打头数字的不同分别归属不同银行卡组织。
以“4”字打头的银行卡属于VISA卡组织。
以“5”字打头的属于万事达。
以“62”、“60”、“9”打头的属于中国银联。
万事达卡申请途径: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
万事达卡权益说明:喜达屋酒店集团两晚享8折、SPG一夜升金、精选旅行礼遇、精选餐厅体验、精选美酒礼遇、安全无忧保障等(仅供参考)
⑤ 什么是信用卡,他和一般银行卡有什么区别呢
信用卡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信用卡是干什么用的,他和一般银行卡有什么区别呢?
一、什么是信用卡?
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银行业提供的信贷服务。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账单日时再进行还款。除部分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卡、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二、信用卡和一般银行卡有什么不同?
1、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费,储蓄卡只能存入一定金钱才能消费。
2、信用卡刷卡可以选择免密支付,储蓄卡一定需要输入密码。
3、在信用卡里存的钱是没有活期利息的,储蓄卡里的钱有活期利息。
4、信用卡取现是要收手续费的,储蓄卡没有取现手续费。
5、信用卡的年费比较高,储蓄卡是部分银行有年费,大部分银行免年费的。
6、信用卡申请难度比储蓄卡大,申请信用卡需要有收入证明等,但储蓄卡只要有民事行为能力就可以申请。
三、信用卡发展的历史
最早的信用支付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针对有钱人购买昂贵的奢侈品却没有随身携带那么多钱,英国服装业发展出信用制度,利用记录卡,购物的时候可以及早带流行商品回去。20世纪50年代,第一张针对大众的信用卡出现,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麦克纳马拉组织了“食客俱乐部”,获准成为会员后,带一张就餐记账卡到指定27间餐厅就可以记账消费,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
此后随签约的合作对象越来越多,可供临时透支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也习惯了这种不必携带现金的方便交易型式,促进了银行信用卡的到来,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是第一家发行信用卡的银行,随后信用卡的发展不断标准化,最终成我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⑥ 信用卡的来历是什么
信用卡最早产生于美国的商业、饮食业。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采用一种“信用筹码”,其形状类似于金属徽章,后来演变成为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这就是世界上较早的信用卡之萌芽。 五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及电脑、通讯技术开始在银行中的普遍应用,为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到1959年,美国共有60多家银行发行信用卡到了六十年代,信用卡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七十年代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如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七十年代末,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在国外流行的信用支付方式——信用卡带到中国。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内的一些银行开始涉足于信用卡业务。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首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协议,开始代理境外银行信用卡业务。 经过代办,摸索经验,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珠江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填补了中国金融史册上的空白。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时,把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纳入了新的银行结算制度体系,从而为我国信用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用卡的历史最早在廿世纪初,信用卡的发源地(美国),不过当时的卡片是金属制成的,发行对象有限,而且仅限于某些场所。例如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针对公司职员及特定客户推出的油品信用卡,当作是贵宾卡送给客户做为促销油品的手段,后来也对一般大众发行,由于效果良好,吸引其它石油公司跟进。其它的业种如电话、航空、铁路公司也随之仿效,信用卡的市场开始活络。 信用卡的发展曾受二次重挫,一是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许多公司因呆帐及信用卡诈欺蒙受损失,二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下令战争期间禁使用信用卡。不过,这些却挡不住信用卡的发展。 那时信用卡的使用地点有限,直到1951年大来卡问世,才粗略具备现代信用卡的雏型。持卡人消费时出示这张卡,不需付现,而由大来卡公司替持卡人垫钱并向商家索取手续费(merchantdiscount),每月再向持卡人收费。其业务范围也从原先的餐馆逐渐扩及饭店、航空公司等旅游相关行业及一般零售店。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则凭借其丰富的旅游经验,在1958年开始发卡,并将业务范围扩及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时敏感的银行家也感受到信用卡的便利,在1950年代有近一百家银行加入发卡行列,却因为业务量有限、仅限于本地、而且没有向持卡人收取年费,入不敷出,许多银行纷纷退出,仅有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在利润边缘求生存。而这些存活的银行开始求新求变。例如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于1959年开始将信用卡推广到全加州;同样位于加州的圣荷西第一国家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SanJose)也于同年计算机化。这期间,银行则另提供循环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费较有弹性,银行也多了利息收入。尔后,持卡人逐渐习惯利用循环信用,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开始蓬勃。
⑦ 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世界信用卡发展历程
中国于2004年决定创立自己的银行卡品牌之前,全球共有六大国际银行卡品牌,即美国“VISA”、美国“万事达”、美国“运通”、日本“JCB”、美国“大莱”和美国“发现”。缘何全球六大国际银行卡品牌中美国占有5席,其他国家或地区中除日本占有1席外均无独立的国际化银行卡品牌?中国能够继美日之后拥有自己的国际化银行卡品牌吗?美国银行卡品牌的实践一定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吗?通过比较美、中银行卡品牌的发展道路与特色,不难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美国银行卡品牌的发展历程
先来说说美国银行卡品牌创建的历史。美国银行卡始于20世纪40年代商户发行的“赊账卡”。当时,一些商户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向资信比较好的顾客发行了一种可以标志顾客身份的赊账卡片。该卡仅作为身份识别之用,商户和顾客之间定期结账。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莱、美国运通等非银行专业发卡公司向持卡人发行“签账卡”,并在消费时为持卡人提供担保,由这些专业发卡公司作为中介为商户和持卡人提供结算服务。例如,1950年大莱发行了“大莱签账卡”,后来成为美国第四大银行卡品牌;1958年运通发行“美国运通卡”,后来成为美国第三大银行卡品牌。到了1985年,西尔斯百货公司推出“发现卡”,1993年把其转让给添惠发现卡公司,后来添惠发现卡公司被摩根斯坦利兼并,发现卡成为美国第五大信用卡品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银行由于其自身的信贷优势,开始在商户和持卡人之间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并发行了具有循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在此期间,大部分发卡银行不能跨州经营,只能自己发展商户、自己发卡,一家银行在全国性信用卡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很小。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VISA、万事达等区域性的银行卡联盟或组织开始出现,专业经营信用卡网络,并很快将其信用卡网络扩展到美国全境,成为美国两个最大的银行卡品牌。此后,VISA、万事达随美国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在全球的扩张而发展成为世界前两大银行卡品牌。
20世纪90年代,美国借记卡市场快速发展,VISA、万事达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开始向借记卡领域渗透,实现了其银行卡品牌在借记卡市场的延伸。
其他国家银行卡品牌的发展状况
目前,除日本拥有JCB这一独立的国际化银行卡品牌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与美国抗衡的国际化银行卡品牌。然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将银行卡交易纳入本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保持着对境内银行卡清算网络的控制力。例如,法国建立了CB银行卡联合组织,负责运营法国的银行卡交换与清算业务,阻止国际银行卡网络公司向法国内部的延伸;新加坡有负责国内银行卡交换与清算的NETS网络;澳大利亚拥有银行卡转接与清算组织Bankcard;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则联合组建了欧洲支付联盟;台湾地区则有负责商户信用卡交易转接与清算的NCCC,等等。
中国信用卡发展历程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ATM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总书记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1997年10月30日,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银联公司正式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会员。
2002年11月,银联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合作建成外卡信息交换接口。该接口的建立,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银联商户能够接受万事达卡外卡消费。
2002年12月,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已全部实现,且绝大多数发卡商业银行系统内异地交易成功率都达到了80%以上,超额完成了任务;在100 个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75%以上;在推广普及"银联"标识卡城市中,各商业银行均全部完成了标准化改造和异地跨行业务开放工作,实现了"银联"标识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行通用。
2003年6月底,中国已有发卡金融机构91家,在近6亿张的发卡总量中,借记卡5.44亿张、信用卡2499万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9941亿元;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20万户;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3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1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发展到14万个。2003年上半年,通过银行卡的交易总额达7.57万亿元,其中购物消费金额为1321亿元,转账交易金额为1.7万亿元,存取现金5.74万亿元。
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外资银行迈出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
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银联卡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继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⑧ 黑金信用卡是什么意思 卡中之王
众所周知,每个卡种,都有不同的卡片等级,从普卡、金卡、白金卡、以及钻石卡等,不同的卡片等级,享受的优惠不同,以及额度、年费等都不相同。那么,你知道黑金信用卡是什么意思吗,有钱就可以办理的吗?⑨ 简述信用卡的发展历史150字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
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⑩ 如何查询信用卡历史消费记录
若是招商银行信用卡,请您打开信用卡主页,点击右边的“网上银行登录”,登录后点击“账户管理”-“已出账单查询”或“未出账单查询”查看交易记录。(已出账单可查询自本月起最多12个月的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