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历史论述题
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㈡ 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历史很多时候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那么多的花式问法,但是很多时候有一些同学还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 文化 、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 总结 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3、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 方法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高中历史的选择题在审题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 经验 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大全,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 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方法
★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
★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 高中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
★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思路
★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㈢ 历史论述题怎么写
做历史论述题比其他的都简单,从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意义。这是个套路,没啥说的,还有就是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要有正反两面,特别涉及评价时要小心。
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㈣ 历史论述题怎么写
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或论述问题总结性语言。然后逐条阐述观点看法,原因结果等等,通过事实,证明某一种结论。
㈤ 历史错题解析怎么写
关于历史错题的解析写法:
1.重新审题 最好是逐字逐句审,因为只有对题干中的信息做到了明确无误,才能对题目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2.明确错在哪里,在听老师解析或者与同学探讨的过程中,应该能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把错的原因和知识点写出来。
3.将题干中的知识点进行罗列,进一步明确知识体系。
4.对同类型,同知识点题目进行对比分析,避免下次出错。
㈥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
是除选择题之外考查学生的一种重要题型,在我们政治中考中占据近60%的分值。它的类型多样,可以是言行评析题、观点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它的信息容量大,答案的综合性要求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 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 名人 名言 、 谚语 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 教育 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注意标好点子。
2、看材料
①、带着问题,明确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勾画出来,组织答案的时候有可能要用到。)
②、运用历史观点,联系史实,站在历史高度读懂材料。
③、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句号、分号、省略号。每一个句号、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往往就是一个得分点。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④、注意材料前 提示语 或引文出处。出处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由此给我们隐形提示。
⑤、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个知识点,如3分肯定是三个知识点;2分是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看分答题。
⑥、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改革类;民族团结类;科技 文化 类;国家统一;国家建设类;反侵略类、战争等等,每一主题有每一主题答题的套路。
3、规范答题
①、严防错别字。
②、根据材料回答的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关键词语、 短语 ,或者截取材料的词语组成一句话。)答题要把材料提炼,言简意赅,避免整段抄袭。
③、结合所学知识的,答题尽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④、序号化:回答问题要注意按照问题的先后顺序,再按时间、空间顺序等依次作答,且标明序号。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这种问法,材料中的点子归纳完后,还要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看分答题。
5、谈看法、启示、建议之类的题。一定要围绕主题谈,要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主旨弄清楚。这种题一般是1分或2分。如果是2分,至少要答2点。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3个步骤要掌握好,
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第三步,回答设问内容
①.注意答好第一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②.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③.注意设问分值。材料分析题每问分值不同,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而分值大的则是要深入分析,回答问题应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④.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紧扣题意,论从史出,答出重点。对于材料分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中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⑤.解答错误分析。一种是死抠教材,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教材,以为教材是万能的,希图从教材中找到现 成语 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野马脱缰,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但往往不得要领。
历史论述题答题思路方法相关文章: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思路
★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评价类)
★ 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 高考历史答题思路方法
★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历史12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整理
㈦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初中
在历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题为必考题型。材料解析题的题目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初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一)阅读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本人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二)阅读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三)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 其它 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 语文知识 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3)“译文”材料。阅读此类型的材料,阅读者要注意自己在 思维方式 、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材料制造者的差异,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材料隐藏信息的手段: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的隐蔽性,文件、条约、回忆录文字的外交辞令化,文字表述的反向化等等。阅读者必须对材料进行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
二、根据关键信息,联系知识储备、以及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最好能落实好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知识的范围,更好的迁移知识解好题。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要注意回顾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三、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四、答案表述: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有序表达
1、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2、标的明确。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 提示语 ,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3、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多角度有序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初中相关 文章 :
★ 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整理归纳
★ 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 初二历史学习方法,材料题答题技巧
★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介绍
★ 2020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归纳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初一历史复习解题技巧汇总
★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和考试答题技巧
㈧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
最近几年,历史论述题作为一种较新的题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引起师生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
(1)提炼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判断表态。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还会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步骤高考题组
(一)(2010年新课标)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 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答案: 试题中恩格斯所述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前提”的要素主要有4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家庭手工工场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工厂出现;新兴行业出现;机械化生产(含大机 器生产)的出现,大机器生产。 ②资本积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阶级出现;重商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海外市场的建立;国家政策扶植。 ③雇佣劳动:雇佣关系;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劳动力不被束缚于土地之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意识形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伦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观念;启蒙思想;打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样卷一 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是指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样卷二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是英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不仅让人对自然、社会有新认识,更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变北的巨大作用,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样卷三 历史前提也就是时代背景。1、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古老的,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接触到科技的生产水平,也只是停留于手工工场,手工完成简单的生产环节。2、个别地分散地同奴隶制并存几百年,这是政治制度还很古老,没有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还有各地区仍属于孤立状态,没有联合起来,所以还不能形成有制度性的资本主义方式。只有在科技的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完善和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条件下才能把萌芽发展起来,所以历史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样卷四 历史前提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的条件。条件包括:1、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社会,社会安定统一。2、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即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启蒙思想的影响。3、资本:有原始的资本积累,可使其提供资金支持。4、市场:有广阔的市场要求,需求量大。5、 劳动力:劳动力丰富,英国的圈地运动解放了劳动力。6、有
新的雇佣关系产生。7、交通工具的发明,各地联系加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 样卷五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1、英国最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2、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3、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及自由劳动力。4、早期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5、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促进工业化进程。6、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以上的历史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2011年新课标高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是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 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功为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 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__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肯定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流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例题: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菜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 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材料二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 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 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基本持肯定态度;马丁·路德基本持否定态度;恩格斯对其既有肯定又有否定。(2分)关于美国17871年宪法,我们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或局限性。说它是“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是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是西欧的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分权与制衡”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地方与111央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说它“没有迈川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确认了存在于美周的有色人种奴隶制”是因为:它没有完全反映维护群众权益的《独立宣言》的内容;它承认黑人奴隶制 和黑奴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 黑人的选举权被剥夺。(10分.言之有理即可)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这一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恰如立于墙壁之前寸步难行,不是踌躇不前,就是想前进一寸,反而后退一尺。” 评材料中福泽谕吉关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炼福泽谕吉关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观点。其次,引用东方学习西方的史实加以评论,如中国、日本学习西方一败一成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答案】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必须从变人心(观念和思想等)、变政令(制度和法律等)到变物质(先进的工具)依次进行才可成功,否则行不通。(2分)日本汲取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在思想上树立“脱亚入欧”观念;接着进行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摆脱列强的控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再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迅速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0分,言之有理即可)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朝灭亡的认识(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秦朝灭亡是由于采取了郡县制。(2分)理由:没有沿用原来的分封制,王室失去了保护的屏障。(10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2分)理由:秦朝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
会实际。(10分,言之有理即可)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l‘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一1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 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着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__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__——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评材料中关于欧洲发展的推动力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关于欧洲发展推动力的观点。如 1914年欧洲已经成为世界的主人,吞并整个非洲,建立了对亚 洲的控制,其原因是现代化进程在继续和加速。其次,用欧洲 霸主地位确立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证明,要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763年至1914年,欧洲在世界上确立了霸主地 位。其主要推动力是__,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2分)欧洲在世界上确立霸主地位的主要表现: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上,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思想上,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民主自由思想、生活观念等 在亚非拉地区得到迅速传播。
科学革命主要指在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动摇了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工业革命是指第一、二次工业 革命,它们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的贫穷和落后,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政治革命主要指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70年意大利的 统一、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等,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 泛建立。值得一提的是,这__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快速发 展。(10分,言之有理即可)
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国文明’’中写道:“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 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文明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游牧部族在侵人中原后,其语言、习俗和畜牧经济会被迅速中国化。(2分) ①统一和连续史实: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
㈨ 历史论述题格式是怎么样的
历史论述题格式: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事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㈩ 高考历史论述题怎么回答 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可分为四步:一审、二读、三联、四答。一审:仔细审题干,划出重要信息,安排分值。在答题的时候就须要对答题要点适度展开,保证一定的字数,不要过于简略,在论点的基础上务加入具体的史实和相关内容的评述,以便使内容更加充实、具体。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论述题的答题材料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收集”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考生自己要清晰掌握相关的史实和理论,否则就无从下笔,成了无源之水。
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在明确答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写好提纲,提纲力求简约,自己明了即可,以确保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漏点,也不会思路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