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争议的变化取决于实力强弱的变化,但同时受到文化,政治等的影响,历史争议的解决根本上取决于实力对比的变化,争议源于实力的均等(至少在一个层面面有均等),争议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既要看到争议是会发展变化的,发展决定争议能否解决(例如钓鱼岛,即有捍卫领土主权的形式意义,也有东海石油的经济利益,保卫国家的国防意义等,倘若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开发阶段,那钓鱼岛之争可能就不会那么激烈,另外钓鱼岛还受到中日民族矛盾的影响),而政治文化等因素则影响解决的进程
㈡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要做到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分析,从古代的角度看古代历史,要有逻辑思维。
1,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分析。没有哲学思想的评价历史那等于没看书一样,要有唯物主义,不是你说什么就什么,要不然变成唯心主义。所以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不要有偏见和极端思想。
2,从古代的角度看古代历史。而不是现在的发展眼光看古代历史,古代杀人和现代杀人的性质和制度不一样,没有可比性,不能现代的法律道德价值观来衡量古代历史。古代没有手机,现代有,这样不可能对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剧,穿越剧,不符合历史。
(2)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扩展阅读: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㈢ 如何看待世界近代史历史分期的争论
1.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说,即以尼德兰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很简单,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于尼德兰革命的影响很小,所以很多人不以为然.
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国革命虽比尼德兰革命晚一个多世纪,算不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三是“1500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这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碃饥百渴知韭版血保摩辟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要转折.在这之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才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正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在欧洲才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16世纪前后,人类开始了近代的历史.
2.世界近代史的中期分期应以1760年代为宜,其经济上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开始及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的发展;政治方面则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来临;在国际关系领域,欧洲得以确立其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而东方诸国则走向衰落.以1760年代为界标,世界近代史的前后两个时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
政党不同是无稽之谈
㈣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注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说了什么话,搞明白了这些,争议就迎刃而解。
㈤ 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问题是什么
文字记载(文证)的历史太多的掺杂了朝廷当权者和史官的主观因素,而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证据为“物证”,也就是出土文物或者是传世古董,如果从这一角度而言,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问题,当属传国玺(也就是之前的那块和氏璧)的下落。
从卞和荆山得玉璞毁其双足,到蔺相如完璧归赵。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宝玉制成传国玉玺,令丞相李斯上书“受命于天,即寿永康”八个小篆铭文,到王莽篡汉,太后怒掷玉玺,使其断裂一角,后用黄金补上(传说中的“玉缺金补”)
从东汉末年,董卓乱政,洛阳宫殿化为烽,少帝出逃,来不及带上传国玺,到被孙坚从井中得到,后又复归汉献帝……
一直到了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后也有文记载,说是赵宋王朝得到了传国玉玺,一直传到元末明初,元顺帝出逃大都,顺便带去了北方蒙古草原。
可以说,传国玉玺乃是整个中国朝代传承有序的一个最有利的“物证”,而其下落不明,究竟落于何处,是被元顺帝带往漠北失落于草原?还是被埋入了某个历史帝王的墓中,至今不得而知。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问题,当属传国玉玺究竟下落何方。
㈥ 如何对待历史上的是是非非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对过去客观存在的真实再现和思考。尊重历史事实,就是要把历史自身的真实作为判断历史结论的唯一标准,坚持真实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历史的真面目,判断历史的功过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不是“面团”,不能任人揉捏,不可随意编造,不能滥施斧柯。不负责任地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伪造历史、调侃历史,必然严重损害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我们已有这样的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历史为政治服务”,实用主义、贬低历史泛滥成灾,严重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声誉,一度使历史从科学变成了伪科学。
强调尊重历史事实,既要反对史学研究领域对历史的歪曲、篡改和伪造,也要抵制文艺领域对历史的“戏说”和“恶搞”。尊重历史事实,对史学研究来讲,就是要坚持我国史学“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把符合历史的真实性作为史学研究的第一要义,信守史德,坚持“慎辨”,不搞“曲笔”,不写“诬书”、“秽史”,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文艺领域,历史题材作品不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应当予以重视。文艺不仅要娱乐大众,更要承担起传播知识、教育人民的责任。因此,文艺领域对历史的“戏说”、“恶搞”之凤必须制止。当然,历史题材作品属于艺术,允许艺术的夸张和虚构。但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循,就是尊重历史的逻辑和必然性,不能随心所欲,胡编乱造。
㈦ 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之谜的
历史之谜应该怎么看,是许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及其可信度。回顾并还原历史事件的人就更多了。有秉笔直书的董狐笔法,也有讳莫如深的春秋笔法。这样一来,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出现多个记叙版本。面对天上的火烧云,有人看了说像狗,有人看了说像猫,当然也有人看了说像狮子、老虎。有图有真相不错,但因旁观者受自我印象和感觉所左右,描述出来就另是一番情形了。
㈧ 我们应要怎样对待历史
应该怎样对待历史,首先要做到客观,历史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静下心,不被情绪和想象左右,跳出这个局,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个整体,这样就清晰多了,自己能获取的收获就变得很多了。
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对待历史,如果没有公义道德之心,是有点危险的。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就会看到事情的真相,不会对别人的说教一股脑接受,而是多了种怀疑精神,做自己思维的主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记载了我们从过去到现在的历程,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孩子一样,我们要客观、有判断力,去聆听那一个个悠久的故事。
(8)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扩展阅读: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㈨ 为什么历史学家们会对一个问题起争论,历史不是基于史实的吗,用事实说话为什么会有很多答案呢求懂得人
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即使是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立场来看,也是不一样的。
庐山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说,更何况一段史实呢。
打个比方,清末的曾国藩,扑灭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被无产阶级革命者视为刽子手。孙中山说他是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但是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很推崇他。他也是洋务运动倡导者,如何定义这个人物,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评价了。
㈩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错误
对于历史上的是非对错我们要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观始终都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无论胜利之前做过什么只要它他最后获得了胜利那么他所做过的一切都对的,都是正确的他所代表的永远是正义的一方。而失败者无论之前他做过什么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胜利者看来那都是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败者永远代表者非正义的一方。正是由于这种狭隘和偏激的历史观点使我们不能正确的看待历史上许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一面。无论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结束或死亡若干年后人们对于他盖棺论那才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坏要以实践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绝对不是用嘴巴或是书能够真实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