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丹寨县的民族文化
丹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地处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丹寨民族文化分布于全县七个乡镇,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锦鸡舞、芒筒芦笙舞、木(铜)鼓舞、给哈舞、板凳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曾多次参加省、州及国家举办艺术节比赛获得最高奖。民间工艺蜡染、古法造纸、剪纸、织锦、挑花、刺绣等独秀一方。
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他们居住在麻鸟、羊先、也改、党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
锦鸡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2007年,在贵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赛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上,丹寨《锦鸡舞》首夺最高奖金黔奖,2009年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再次问鼎金黔奖,奠定了丹寨县在贵州省乃至全中国原生态类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被评为太阳神银奖,在杭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以最高分被评为中国传统舞蹈金奖。
丹寨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能手王阿勇曾于1983、1984年两次赴美国进行蜡染技艺表演,被赞誉为“来自东方的艺术家”,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石桥古法造纸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纸作坊遗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桥2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蔽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作坊;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构皮,杉根、糯叶、滑树、猕猴桃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所以石桥古纸具有纤维长、拉力大、纯天然等特点。在古法纸的生产过程中,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苗族服饰
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苗族口头经典“贾”
“贾”流传在丹寨县以及凯里、黄平、台江、雷山、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苗族经典。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最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贾”分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相当于汉语的“章”、“节”,总篇幅约有2.4万行。“贾”包含了古代苗族关于社会与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辩理、判理等程序性内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网络全书”。
苗年
苗年(苗语“nengxnix”、“nengxnixnaol”),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社会中就使用着与汉族地区的“农历”有明显区别的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由于苗族特别的宗族意识和“议榔”社会管理原则,过“苗年”的日期在一个区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顺序进行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进行斗牛活动。
⑵ 丹寨县在哪个市 丹寨县在哪个市
不是那个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
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7°44′-108°08′、北纬26°05′-26°26′之间,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市。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销丹江县建置,将其西部地区并入八寨县,改名丹寨县。1952年12月成立丹寨苗族自治区(县级),隶都匀专区,1955年4月改称丹寨县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7年1月改为丹寨县。
截止2019年7月,丹寨县共辖1街道、4镇、2乡:金泉街道、龙泉镇、兴仁镇、扬武镇、排调镇、南皋乡、雅灰乡。
(2)丹寨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部分镇介绍:
1、兴仁镇
兴仁镇位于黔东南州南部、丹寨县北部,距州府凯里58公里,距县城16公里,321国道穿过镇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丹寨通往贵阳、凯里的北大门。
2、扬武镇
扬武镇地处滇中腹地,位于新平县东南部,磨盘山东麓,龟枢河西岸,东临石屏、南接元江、北邻峨山、西连新平县城,国道213线、323线横穿集镇,也是省、市、县三级文明窗口,还是全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重镇和玉溪市25个小城镇试点建设镇之一。
⑶ 古时贵州有丹江这个地名吗
古时贵州有丹江这个地名的,也就是现在的丹寨县: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命夭阿路为安抚使,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置夭坝长官司,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置八寨厅,1913年废厅置八寨县,1941年撤丹江县分其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名取一字命名。丹江之名见"雷山县"条;八寨为苗语音,汉字写作"押羊",系苗语音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建土城于今城东五点二五公里处的老八寨,因附近的八个寨环绕,故名。1952年为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1956年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丹寨苗族自治县,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5年复置丹寨县,至今无改。希望可以帮到你!
⑷ 丹寨的旅游景点是哪些
自然景观
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有素有黔东第一瀑的排廷瀑布;绿色宝库猫鼻岭森林公园;还有温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
人文景观
丹寨排廷瀑布
丹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创造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历史建筑万寿宫;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级文物白皮纸(国画纸)作坊—石桥;有中国蜡染艺术之乡-排倒莫。贵州省人民政府已将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⑸ 震撼心灵的丹寨金汞矿厂遗址
同苗族文化中心苗疆圣地雷山县等具有自己个性特色、丰富旅游资源和多姿多彩少数民族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贵州省大多数县一样,丹寨县享受着少数民族地区固有的各种各样资源优势,自然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地方无法具备的得天独厚优越性!
由此,丹寨县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以及地方颁发的各种各样的荣誉!
这不,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丹寨县又获了“中国百佳富氧县市”、“中国避暑名县榜”的荣誉称号!
在丹寨县,每到炎热的夏天,无论白天再怎么火热炽盛,但只要夜幕降临,气温就会迅速凉了下来!
夏季,无论再怎么酷热的天气。只要晚上在丹寨县睡觉,无论谁,无论如何都会产生凉嗖嗖的感觉,都非得要盖被子不可!
许多人因为不知就里,曾经因此在盛夏的丹寨县睡觉按常规地不盖被子而感冒!
更有不信邪的勇士,非得要与天斗与地斗,酷暑盛夏晚上在丹寨县睡觉,咬紧牙关战战兢兢地坚持,硬是不盖被子。
结果,才第二天凌晨就都着凉感冒流鼻涕了!
无一例外,无一幸免!
丹寨县,除了这个世界级的特色之外,也还有不少引人入胜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人文景观等旅游景点!
其中,就包括距离县城不远的国营丹寨金汞矿厂工业建筑遗址!
丹寨金汞矿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
原旧址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向,地处龙泉镇高排村东南侧的“慷许”山弯河谷内,距离丹寨县城只有十公里,二十分钟的车程。
丹寨的金汞矿厂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1737年的清朝干隆二年,丹寨县一发现汞矿,官方就开办了水银厂。
丹寨水银厂的开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丹寨水银厂由贵州省公安厅接管后建立了国营丹寨金汞矿厂。
由于资源枯竭,1991年丹寨国营金汞矿厂关闭,留下无数老建筑孤独地矗立在山坳中,三十多年来任凭风吹雨淋。
当时的国营丹寨金汞矿厂虽然不是三线企业,但是同样享受到很高级别的待遇。
建厂之初,国家从苏联聘请专家库克林、杜尔钦斯基到丹寨汞矿来指导建设。
外国专家对矿山的开采和厂区的建设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政府采纳了这些外国专家的建议并加以切实有效的落实,使这些外国专家的建议成为现实。
为了表达对援华外国专家的敬意和表示对这些专家的尊重,特别是为了增进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的传统友谊,促进两国的友好往来,国营丹寨金汞矿厂特意在厂区内,仿照苏式风格修建了部分房屋,让援华的苏联专家感受到了家的亲切,感受到了来自世界性少数民族的苗族同胞亲人般的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国营丹寨金汞矿厂旧址内许许多多的建筑在岁月的风雨飘摇中损毁甚至自然地毁灭。但是,那些为了巩固中苏两国的革命友谊,修建时特别重视质量的苏联专家别墅,至今还基本上保存完好。
苏联虽然已经在人类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被政治无情无义地肢体了,但是曾经的中苏人民革命感情和革命友谊,却在这些固若金汤长存于天地间的国营丹寨金汞矿厂的前苏联专家别墅里与日月同辉!
同志们啊!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啊!
来吧!让我们牢记历史!
把国营丹寨金汞矿厂遗址好好地保留下来!
它们是教科书,我们在里面能找到许许多多的未知与答案……
国营丹寨金汞矿厂除了正常开矿以外,还肩负特殊的使命。
厂区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办公楼等,基本上都是青砖灰瓦建筑结构。
六七十年代的砖瓦楼房,很有时代的烙印。
矿区最辉煌时刻,各类技术人员多达到九千多人!加上家属,矿区内曾经高达一万五千多人生产生活和工作,当时的繁华程度超过丹寨县城。
如今的国营丹寨金汞矿厂自从1991年停产以后,庞大的建筑群就已经被遗弃。
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吹雨淋,厂区大多数建筑已经逐步垮塌,呈现出残垣断壁的局势。深入车间内部,处处都是废墟,早已不见昔日的繁华。
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在各方人士的强烈呼吁和地方各级党政的共同努力下,国营丹寨金汞矿厂旧址现在已经定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信不久的将来,国营丹寨金汞矿厂旧址目前的状况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国营丹寨金汞矿厂旧址必将还原曾经的辉煌,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慕名而来的游客身临其境为之一振,在国营丹寨金汞矿厂旧址的畅游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神奇的时光倒流,在时光隧道中去与先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这些虚幻缥缈的对话中对人生生出许许多多的感悟,从而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疑惑和生出的困盹产生灵感和顿悟。
大彻大悟了,在人世间的一切就顺顺利利!
⑹ 丹寨在贵州什么地方
丹寨在贵州的东南部。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州,全县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52公顷,其中田5798公顷,土1454公顷。
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汉、水、布依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78%以上。海拔在600-1200米之间,最低370米,最高1701米。厦蓉高速公路境内建成通车,距省会贵阳市110公里,321国道、在建的贵广快速铁路和凯里至羊甲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
丹寨县有汞、金、重晶石、硒等15种矿产资源;境内河道总长367.3公里,水能蕴藏量为3.47万千瓦;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已定名的木本植物91科239属519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31%。
(6)丹寨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丹寨县的历史沿革:
丹寨县境地隋朝属__郡,唐朝属黔中道应州地,宋朝为夔州路绍庆府所领56羁縻州南部东段地带,元代始有建置。元至元年间,今县境为都云安抚司和定云府间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内始有建置,朝廷在坝干置夭坝长官司,管理今县境及巴榔、阳基等地苗疆土务。
明洪武七年(1374年),夭坝长官司归顺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为苗夷长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为蒙囊直隶夭坝安抚司,仍管理原境土务。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隶都匀府,将巴榔等地划入都匀。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准建八寨厅,厅治在今老八寨。
1949年12月4日丹寨县城解放。6日,建立丹寨县人民政府,隶于独山专区(1952年11月改称都匀专区)。同时建立城关办事处和扬武、兴仁区人民政府及龙泉镇人民政府。
⑺ 丹寨属于哪里
你好!
属于贵州省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
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市。全县辖3镇4乡1个国营农场,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汉、水、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5.57%。全县海拔一般在 600~1200 米之间,最低 370 米,最高 1701 米。县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资源丰富,特别是生物资源繁多,旅游资源也颇具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
参考资料网络:http://ke..com/link?url=VyMOLePuRE7Ar_WVVVX_
满意请采纳,谢谢
⑻ 丹寨有什么景点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 ,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市。县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资源丰富,特别是生物资源繁多,旅游资源也颇具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丹寨是贵州东线旅游的重要景区之一。这里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级文物石桥白皮纸作坊;有颇具苗族特色的芒筒芦笙艺术;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越的生态环境 ,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⑼ 走进丹寨卡拉村——探访鸟笼之乡
卡拉ok大家肯定知道,可是卡拉村,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丹寨县卡拉村是贵州省的“鸟笼编织艺术之乡”。
这里的村民全部以编织鸟笼为业,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县最具特色的民族村,也是富裕村之一,全村都是苗族。
还没接近这个村寨,远远的就能看到山头上立着一只大鸟笼,道路两边的路灯都是鸟笼形状,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鸟笼文化信息。
就连路边的围墙都雕刻着苗民们编织鸟笼的图案,栩栩如生。
在卡拉村里,你还能常常看到这样的农家饭店。
有人说来卡拉村,看斗鸡跟吃斗鸡是同样不可缺少的特色体验。斗鸡肉有这么好吃吗?而且价格有点小贵。但是你看下面就知道为什么这是值得的。
找一下斗鸡的踪影,路边看到这个,长腿精干的样子,应该就是斗鸡了吧。
其实找错了,打架打得毛掉光的,才是正真的斗鸡。人家这么拼命,市场上肉价抬高点也是应该的吧。
既然进了卡拉村寨,看看民居吧。青壮年一般都会出去干农活,不是一天都围着鸟笼转的。
再走进民居集中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村里静悄悄的,基本很少遇到人。
要是来对了时间,你兴许还能遇到卡拉村苗民的芒筒芦笙艺术节。这是卡拉村民们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说到芦笙,就不得不提鸟笼了,虽然两种原材料都是竹子,但是如果说芦笙承载着苗民的精神文化,那鸟笼则是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
据统计该村的151农户中,有125户都在从事鸟笼制作行业,年生产鸟笼达10万个。
卡拉村的鸟笼制作以家庭为单位。一个成年劳动者做普通样式的鸟笼子,一天只能编制十几个。然后专门有人上门来收购。
而卡拉村周围成片的竹林则成为了鸟笼的首选原材料。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三年以上的竹子,除3月到5月竹笋生长期外其余时间均可采伐。
卡拉鸟笼的制作要选用楠竹和水竹两种材料。
楠竹硬性较强主要用来做笼圈当地人叫做笼箍,竹节长的为上品,一根楠竹大概可以做十个鸟笼的笼箍。
水竹柔韧性好主要用来做笼丝,竹节最低不能低于35公分。
无论楠竹还是水竹青皮的竹子要比黄皮的更结实耐用。由于在选材上都使用本地优质的材料,因此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的特点 。
挑选出合适的材料后,要用蔑刀进行破竹。这道工序破竹用力讲究稳和准。将竹子分片以便用来做笼箍和笼丝,破竹后需要把做笼丝的水竹放进大锅里蒸煮,进行除湿定型。
经过蒸煮之后竹料会变得更加柔韧,不易生虫。在所有鸟笼制作的工艺流程中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温度的掌控需要非常精准温,度过高会使竹丝发脆容易折断;温度过低则达不到除湿和防蛀的目的。
为了保持鸟笼的坚固耐用,卡拉村的村民在蒸煮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当地的草药,至于配方则是保密的。
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特别精致的鸟笼:笼体多为圆形,顶部之上镶有以木质或水晶玻璃专制的圆珠,串以锑质或铜质制的弧形挂钩,构成单珠连环钩或双珠连环钩。
笼门左右竹枋上刻制有或双龙戏珠、双龙戏凤或雄狮狂舞或鲲鹏展翅等图案,有的笼门之上横枋还刻有孔雀开屏、丹凤朝阳等造型;
笼底圈枋外大多刻上“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字,有的刻上游龙飞凤之图,栩栩如生。
笼内设有站杆一棵,有的站杆上还刻有双龙抢宝或双狮戏舞之图,站杆两头之上方紧贴笼边处还分别各套挂一个精美的花色瓷杯;笼外再围套上当地自产的蜡染帕或刺绣帕。
如今,卡拉村的苗族同胞发挥自己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办起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⑽ 贵州丹寨值得去游玩吗,有哪些着名景点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贵州的山水一直是比较漂亮和唯美的,不管是风景山水还是人文气息都很有韵味,所以非常值得一去,而丹寨县是不可错过的。丹寨县有很多着名景点,让人流连忘返,比如万达旅游小镇、高要梯田以及卡拉村等着名景点。
“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卡拉村。卡拉村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苗族村寨,位于丹寨县的龙泉镇,有将近5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纸巾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同时卡拉村有很多千年古树,空气清新,居住条件优越,这里有一个古泉,终年流淌不息,泉水甘甜可口。卡拉村村民也一直有养鸟的习惯,他们自己编制鸟笼的手法也值得称赞。所以这个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一体的村子真的值得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