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山东荒灾逃亡到哪里

历史上山东荒灾逃亡到哪里

发布时间:2022-11-27 18:01:56

Ⅰ 清朝最惨烈的大灾荒,灾民多达2亿,曾国荃:全是鸦片惹的祸



冯小刚有一部电影《1942》,讲的是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的大灾荒,灾荒下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看过的朋友们想必和我一样内心震撼。但是在这之前的清朝末年,还发生了一次更大的灾荒,当时的人称其实二百年未有之奇灾,史称丁戍奇荒。

丁戍奇荒时间发生在光绪年间,时间大概是在 1876年到1879年,其中灾荒最为严重的时间是在77年、78年,因为这两年按照传统的纪年方法,分别是在丁丑年、戊寅年,所以称这次灾荒为“丁戍奇荒”

丁戍奇荒这次灾荒蔓延到了大半个中国, 尤其以山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五个省份等地方在灾荒最为严重 ,一直波及到了南方的多个省份,席卷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山西地区,十多年的田地基本上都损失殆尽了。灾荒中 死亡的人数粗略在1000万人以上 ,简直是骇人听闻。

光绪皇帝刚刚继位,这场饥荒就被他碰到了。1876年,先是在在广东、福建等地发生了严重的雨灾。与此同时,北方各省又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基本上是颗粒无收。

光绪三年,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愈加严重,在北方的九个省份,接连受灾,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旱灾之外,蝗灾、冰雹接连不断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严重的灾荒之后,又是严重疫情。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丁戍奇荒”中,在1876年,山西、直隶、河南、山东这四个省份,遭受饥荒有181个县,77年增加到274个县。全国几乎一半的人口都没有逃过这次灾荒。为了生存下来, 2000万人灾民外出逃荒

受灾最为严重的山西地区,死亡的人数就有500万。 灾荒年间,一般都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清末的腐朽统治下,灾荒更加严重。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山西地区的灾荒,当时的山西的巡抚是曾国荃,他向政府汇报了当时的灾荒的情况,赤地千里,饥民达到五六百万,就连不能当食物的树根还有树皮,都被灾民吃光。甚至有挖土的当饭吃的,肠子吃坏,最后死亡。询问当地的老百姓,都说是200年未有的奇灾。

为了赈灾,清政府从中央派出了许多官员,其中的一位官员阎敬铭也向朝廷汇报,在奉命调查的这段期间,看到的景象是这样的情况,所见所闻,基本上是都是灾民在啼哭。死亡灾民的遗体在路上堵塞, 每天饿死的灾民不只是几千人


灾荒严重时候,为了充饥,甚至出现了吃人肉的现象。 灾民为了生存,甚至是公开卖人肉。人吃人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都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父母为了活下来,直接杀掉自己的孩子来充饥。在山西临汾一带,光是一个月就有十多起杀子案件。

饥荒年代,为了生存, 贩卖妇女儿童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清朝着名的官员郑观应记载:仅仅是灵丘县,妇女儿童被贩卖的,就有10万以上。着名的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各处考察,在路途中时常会看到贩卖儿童妇女的车辆。

为了痛心的是,这些被贩卖人当中,很多人都是自愿的。相比活活被饿死,他们宁愿被贩卖,不要钱也可以。李提摩太看到这样的惨剧,一度怀疑是自己精神不正常产生的幻想,但事实确实是如此。

当时老百姓,为了躲避这场灾难,只能是外出逃荒。光绪三年,很多饥民来到了南方, 光是江苏就收留了160万灾民 。先是有山东地区的灾民,而后山西的灾民也来到南方逃荒。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只有十几岁,家中的亲人死光了。无奈之下外出逃荒,一路居然从山西走到了扬州。



丁戍奇荒是怎么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将其归于一种自然现象, 称为是厄尔尼诺 ,所以降雨量是比较少的尤其是降雨量少的华北地区,所以更加严重。再加上当时技术落后、水利设施的落后,也就愈加严重了。

当然,归咎于自然现象也只是一小部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归咎于人祸。当时的巡抚曾国荃认为这次灾荒的原因是 种植鸦片 。他认为自从民间种植鸦片之后,人民就攒不下粮食。以至于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无力应对。

清王朝沉重的赋税,也是导致灾荒严重的原因。清朝末年,政府除了要向外国支付大量的赔款。为了镇压起义,还需要大量的军费。政府为了解决负担,就向百姓大量的征发徭役。

湖广总督 张之洞 说道:尽管是人民百姓富裕,也吃不消。为了支付徭役,仅仅光靠在田里种庄稼是不够的,种植罂粟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是导致这次灾荒的原因。清朝时期,为了提高生产力,国家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措施,鼓励垦荒。正是如此,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殆尽,生态系统被破坏,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灾荒时期,表现得更是明显。

灾情发生之后, 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官员的腐败,也是导致疫情加剧的主要原因。 受灾的灾区向政府请求赈灾,一份接一份,但是中央的官员却对此视而不见,相互推脱。就连光绪皇帝,竟然也说出了只能靠祈求上天下雨的话来。

从古至今,古人都信奉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凡是发生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统治者以及子民的警示。虽然是迷信学说,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深以为然。 当时的统治者,不是加紧赈灾力度,却是一味的祈雨。

根据史料记载,光是在1877年的后半年,皇帝就举行了9次祈雨活动。 民间祈雨的活动 也是非常兴盛,在1877年,曾国荃就先后组织了40多次祈雨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无济于事,还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贪污腐败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山西藩司、吉州知县克扣救灾的银两,被政府查处。当然,被查处的贪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晚清爆发的丁戍奇荒放在近千年的 历史 上也是非常罕见, 破坏之程度,影响之巨大,说是百年未有之奇灾完全是不过分 。但是这次丁戍奇荒比较奇的地方是,居然没有爆发大型的人民起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希望这样的惨剧不会再次上演了。


参考文献:

夏明芳:《也谈丁戍奇荒》

王锡纶:《丁戍奇荒记》

赵矢元:《丁戍奇荒述略》

刘凤翔:《浅析“丁戍奇荒的原因”》

袁滢滢:《天人感应灾异观与近代灾荒救治——以“丁戍奇荒为中心”》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 历史 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 历史 。期望用 历史 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Ⅱ 发生在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究竟有多残酷

在十九世纪末期,我国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旱灾,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和山东五省饱受其害,苏北、皖北、川北和陇东四个地区被其波及,全国上下共有2亿人陷入天灾困境。这场灾难,被后人称作丁戊奇荒。

惨绝人寰的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据官方资料显示是开始于1877年。但实际上,早在1875年华北地区就有了旱灾的迹象。

1875年的春季,本该是万物复苏,开始耕耘的大好日子,河北人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盼望已久的春雨迟迟没有到来。不光是春雨,整个1875年河北省降水都极其稀少。到了这一年的秋季,旱情蔓延到了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五省,整个华北大地都笼罩在旱灾的阴霾之中。



一年之后的1879年7月,此时的旱灾已经步入尾声,疫情也渐渐平复下去。正当灾区人民的生活即将重返正轨之时,在甘肃和四川交接的武都,发生了8级大地震。本来已经开始恢复农业生产的灾区,再次受到重创。

在瘟疫和地震的夹击下,再加上之前持续多年的饥荒,灾区共有约1000万人丧生。这是一个被学术界公认比较靠谱的数字,可能是最接近事实了。

丁戊奇荒对于今天的启示

丁戊奇荒之所以会发生,这和华北地区人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华北地区需要更多耕地来满足粮食供给。于是,许多林地、沼泽遭到破坏,变成了耕地。

林地、沼泽在调节气候、平衡自然环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的萎缩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提高了旱灾的发生概率。

但是,这场灾难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团结的一面。各地商会纷纷开设“粥厂”等慈善机构赈灾,弥补了政府调控的不足。

面对这种灾难,需要的是对自然的爱护与敬畏和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

Ⅲ 闯关东时期山东移民移入哪个东北城市的人口最多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

历史上的闯关东

清代以前,东北人口主要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比例占多数,汉族人口几乎没有。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着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当时,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但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山东闯关的移民,此时移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三、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向移民敞开。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移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山东、直隶移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移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移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规模之巨,可以想见。

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

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力军

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闯关东”被喻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山东人则是这一运动的主力军。有此说法:“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

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东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或遭遇天灾人祸,他们便首先想到“闯关东”,投亲觅友,以求接济。如光绪初年山东大旱,移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相率逃荒于奉……以觅宗族亲友而就食,并可望异日开种荒地也”。这样的例子,史籍中多有记载,从调查资料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

临朐县马福山口述:“1940年父母带我和我姐姐共四人去东北……我们到沈阳是投奔舅舅的。舅舅1930年去东北沈阳,那时他才16岁,在一家日本人办的铁工厂做瓦木学徒工,每月工资15元。舅舅住在沈阳皇姑屯,距沈阳火车站15里路。我们下车后,我按着地址,花两元钱雇了个马车去找舅舅。见到舅舅后,舅舅骑自行车把我们接到他家。当时我们是和一个山东老乡住一间房。”

这些例子说明,关东、山东有着无法割断的社会联系。社会联系的扩大化和“闯关东”现象的普遍化是互为因果的,它使“闯关东”这种地区文化传统有了深厚的现实社会基础,同时,也使“闯关东”的移民现象具有相对较少的“盲目”色彩。

东北人和山东人

“闯关东”的,都是哪里人?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山东人、河北人在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

面对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直隶、山东两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着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辽宁安广县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但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山东人闯关东,就是谋求生存。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地方争斗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一本书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摘自2008年1月2日《辽沈晚报》

Ⅳ 万历年间山东灾荒发生在哪一年

万历四十三年

山东青州府推官黄槐开的一件申文:“自古饥年,止闻道殣相望与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耳。今屠割活人以供朝夕,父子不问矣,夫妇不问矣,兄弟不问矣。剖腹剜心,支解作脍,且以人心味为美,小儿味尤为美。甚有鬻人肉于市,每斤价钱六文者;有腌人肉于家,以备不时之需者;有割人头用火烧熟而吮其脑者;有饿方倒而众刀攒割立尽者;亦有割肉将尽而眼瞪瞪视人者。间有为人所诃禁,辄应曰:‘我不食人,人将食我。’愚民恬不为怪,有司法无所施。枭獍在途,天地昼晦。”

Ⅳ 《大染坊》中的韩复榘为什么扔下济南跑了

勇闯关东

韩复榘出生于河北省霸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韩世泽是清末的一个秀才,以私塾教学为生。收入虽然不高,倒也为家里盖起了六间大平房,还买下了三十多亩农田。韩复榘自幼聪慧好学,不仅跟父亲学完了“四书五经”,还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为他后来的飞黄腾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韩复榘是蒋介石在抗战期间处决的军衔最高的将领,韩复榘的死一方面是他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蒋介石早就想将其处决,以图后快。韩复榘生前曾将指挥部设在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他曾数次登临山间,看着云山缥缈的群山,对左右将领说:“百年之后若能托骨于此,吾愿足矣。”韩复榘死后,在好友孙连仲的请求下,蒋介石也念及其中原大战中的功劳,韩复榘的灵柩被安葬于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墓地。直到1954年,家属为方便祭扫,经人民政府批准,将韩复榘尸骨迁往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

Ⅵ 闯关东时期,为何山东人要去荒凉的东北

我姥爷姥姥是伪满时期从山东威海闯关东到东北的,开始住在长春,解放战争困长春从长春逃出来一直住在沈阳。过去老人管山东叫关里家或山东家,以前听老人讲过,为什么来东北?因为东北富呗。东北荒凉,从哪里听说的?东北除了北大荒(后来变成北大仓)荒凉外,奉天(现沈阳),长春(伪满叫新京),哈尔滨,甚至安东(现丹东),旅大(现大连),本溪,鞍山,抚顺哪里不比内地富裕,奉天,长春,哈尔滨甚至都比当时的上海发达,这几个城市当时都是非常时髦的地方,虽然现在东北这几个城市gdp落后,但是你来看看这里人们的穿戴还是那样的光鲜时髦,爱打扮是东北人的天性。长春当时有满映(后来的长影),还有工厂大学,沈阳还是清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这里张家父子经营多年,有大型工厂,学校, 体育 场,医院,东北一百多年前就在沈阳小河沿(现在辽宁肿瘤医院院内)开了东北第一家西医院盛京施医院,中国第一辆 汽车 民生牌 汽车 在奉天诞生,哈尔滨是东方小巴黎,听老人讲当时山东家穷,在东北捡煤核(捡煤渣卖钱)都比在老家好,所以都来东北了,现在东北这几个大城市的城市建设还是不输关内任何城市的,最近黑东北成全民 娱乐 了,建议来东北看看是不是你想的那么“荒凉”?不要人云亦云,做井底之蛙,东北的教育,医疗,城市基础设施,人口素质都是不错的,我相信东北经济下滑只是暂时的,因为基础在那里摆着,这里绝不是什么“荒凉”之地。哪里都有个别人,不能出了几个个别人就以点带面打击一大片,地域黑的喷子里肯定是恨人有笑人无的人居多,没听说过东北人黑其他地方,中华民族是一家大家和谐团结才是。

闯关东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在当年靠口口相传,亲戚之间传递信息,东北这边地有的是,相对太平。

相对于军阀混战,灾害不断的中原,你是等死,还是逃荒?

“闯关东”事件是从清末开始的,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凡是看过电视剧《闯关东》的人都知道,当时的 历史 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山东一带出现了驱逐洋人的义和团运动,关内发生战乱。与此同时,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为了生存,山东人便涌向了东北。

在很多南方人的印象里,东北是荒凉之地。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东北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其它三季天气非常不错,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北民间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谚语,形象地描绘了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象。

自满清入关后,东北一直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而拒绝汉人迁入。因此,东北人口稀少。直到十九世纪末期,由于俄国发动了对东北的侵略,为了充实东北边境戍边人员,朝廷放开了关内汉人迁往东北的禁令。而山东在这个 历史 阶段,正是连年灾荒,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时期。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农为主,以农为生是山东人的传统思维。如何才能生存,如何才能吃饱,当然就是种地。而东北在那个时候,有着广袤的土地没有开发,是名副其实的处女地。山东人来到东北,只要能吃苦,能种地,就能生存下去。因此,便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闯关东”现象。

就拿今天的东北来说,很多南方人没到过东北,以为东北有多荒凉,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东北有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所以种出了闻名全国的“东北大米”。东北有丰富的矿藏和石油,所以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有鞍钢,有遍及东北各地的煤矿。

近几年,东北的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总量与西部地区相比,依然靠前。东北除了冬天寒冷,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风沙滚滚,寸草不生,满眼荒芜。不信,大家可以来东北看看。

〈闯关东〉电视剧本身就是不严谨的一部电视剧,从有此部电视剧,山东低劣各种人都出来比比几句,闯关东电视剧对东北某些事物影响很不好,当年山东人及中原灾民才闯关东,但此电视剧把山东人奉承成为中国最伟大的人种了,导演丶编剧都是山东配出的傻种,编瞎话也要看当时旧 社会 有几个认字的?原生东北人看着要饭的表演生存技能,要饭的只有求生,谈不上高尚伟大

农民以地为生,一方水土才能养一方人!这是闯关东时期,山东人来东北的首选。江南气候好,但人多地少,东北气候冷,但人少地多,这就造成万人闯关东的局面。清未民初不说,就五六十年代,大批山东人拖家带口直奔东北而来,少部分人参加了林业,煤矿工作,绝大部分落户农业,为东北农村注入了大批劳动力,也带来了东北农业的蓬勃发展,使北大荒变成了真正的北大仓。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父辈为开发北大荒所做的具大贡献!

听说当时山东人多地少,缺水干旱,东北相对说地多人少。当时去的人以开荒种地伐木淘金为主。早去的人将情况反馈到老家,带动了许多人闯关东。解放后工厂招工多,闯关东的人也很多,胶东几乎村村有人去。

东北人大度,热情,不扣门,去南方讨饭就得饿死。东北人对待山东就像亲兄弟,那时候山东来的逃荒的走了一帮又来一帮,从不间断。95%东北人家都会给饭吃,给旧衣服,就算有的小偷小摸,抓住了从来不打骂,不报官,说几句就放了。这几年山东形势好点了,不少东北人回山东老家,可是遭遇反差太大了,不仅排挤,侮辱,有了坏事还甩锅,嫁祸于人。青岛大虾事件明明是山东本省人你干的,却拿东北人顶包!

因为地广人稀 因为肥沃的黑土地 因为山东人是种粮的好手

穷呗,山东人多地少,家家户户兄弟好几个,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工作机会多,只靠种地,吃饭都困难,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去东北至少有地种,而且当时东北工作机会也多

当年山东、河北一带发生饥荒,穷苦百姓大批逃离。饥民的逃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逃到能填饱肚子的地方。

纵观当时我国各个地方的生存环境。西北地域广大,人口稀少。但是陕甘宁,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生存环境较差。不能去。新疆路途遥远,当时交通不便,不能去。

西南云贵川人多地少,路途遥遥。不能去。

两广、两湖、江浙一带虽然富饶,但是人满为患。不能去。

江西、福建,山多地少。不能去。

河南、山西虽近在咫尺。但是情况不比河北、山东强多少。甚至有时还不如山东、河北。不能去。

西藏、青海、内蒙西部一片荒凉。不能去。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为满清发源之地,长期的边禁政策使这里人烟稀少,地广人稀。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而且这里的黑土地特别肥沃。而且这里距山东,河北非常近。

因此,山东、河北的饥民移民到这里是最佳的选择。

Ⅶ 清朝山东是不是发生过饥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干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陕西全年干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着。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着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着陕西全省。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于,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干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到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但是,经过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多更严重了。在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家庭毁灭于天灾之中。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上。”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干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说这是。古所仅见的“大□奇灾”。今天回顾这场天灾,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

Ⅷ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x0dx0ax0dx0a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x0dx0ax0dx0a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x0dx0ax0dx0a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x0dx0ax0dx0a为什么闯关东?x0dx0ax0dx0a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x0dx0ax0dx0a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x0dx0ax0dx0a闯关东的难x0dx0ax0dx0a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x0dx0ax0dx0a什么人闯关东?x0dx0ax0dx0a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x0dx0ax0dx0a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x0dx0ax0dx0a闯了多少人?x0dx0ax0dx0a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x0dx0ax0dx0a东北人和山东人x0dx0ax0dx0a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x0dx0ax0dx0a称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

Ⅸ 胶东人是因为什么原因从云南逃难到山东的

什么胶东啊,山东河南的很多地方的人都是从山西洪桐搬迁过来的,具体时间为洪武二年,(1369年)原因就是当时元末明初战乱导致包括我们山东在内的一些地方人眼荒芜,其中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等迫害,朱元璋下令大量移民,这个在我家的族谱里面河洪桐县志里面都有记载,当时由于是强迫搬迁,很多人都是绑来的,到大小便时候便说解手,于是解手一词便油然而生。传说为了以后的联系,每人都被滑坡小趾趾甲,所以现在很多人小趾趾甲是两半,那么很可能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后裔!!!据说当时来的人属王姓最多!!!
这件事情距今639年了!!!我现在是第十九世孙,我们下面已经传到25世了!!!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山东荒灾逃亡到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