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北京人祭奠父母三周年有啥讲究
老北京人寄点父母是去三周年是很隆重的,在这一天中,亲亲朋友还得到场,给市区的老人进行悼念。
㈡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有什么来历吗
古代“守孝三年”是儒家的着名主张,孔子主张为去世的父母守“三年之丧”,理由是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情感,那就是亲情;生育和抚养以及教育我们的父母,我们需要回报。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这是怎么计算的?
古代三年之丧对中国现代民俗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守丧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无论对于个人或者国家都面临很多现实困难,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有限,如果严格按照儒家礼仪中规定的给父、母、夫妻对方、爷爷、奶奶等亲人,还有恩师或恩人等守“三年”“一年”或“三个月”等的守丧要求,一个人半生的精力可能都耗费在守丧上,严重影响个人或国家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之后,出现“心丧”是对“三年之丧”丧葬礼仪形式现实困难的补充。
㈢ 老人去世3周年为什么是个重要的忌日
因为为去世的人举办3周年纪念的都是去世之人的至亲,孩子在三岁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离不开父母,一切都要靠父母,尽心尽力照料了三年,直到脱离了“三岁小孩”阶段,从婴儿进入幼儿了。
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离,是为了报这三年的恩。所以,人去世3周年一般遵循当地习俗和制礼,要举办正式的3周年纪念活动。那么以后的每年忌日,一般只在至亲之中进行家庭聚会形式的纪念。
三周年祭奠讲究
三周年祭奠需提前做好准备。聚齐家里较重要人员,安排好各自的班次,以每一个小家庭为单位,备好各自的祭奠用品,按约定的时间前往墓地祭奠。届时大宴宾客,孝子哭往墓地祭奠,并焚烧众亲带来的纸扎冥品。三周年祭奠毕,守丧大礼即告终。在很多地方,三周年才可以立碑。
孝子孝女应准备些纸衣服随纸钱一起烧掉,因为出殡时捎去的衣服,三年已经变旧了,需要添置新衣。供品是大供,鸡、鱼、肉、肘子、丸子,果品是八样,点心五样每样三块。过完三周年忌日后人可穿鲜艳一点的衣服,但不可穿戴太过鲜艳。
同时祭拜的时候烧的“纸钱”、“元宝”之类的东西也会特别地多。重点突出在于一个“隆重”,也就是体现出人们比较重视的心理。
㈣ 人死后会举行“周年”,为什么“三周年”最为隆重
并不是三周年最隆重,前几年由于间短所以亲朋比较重视,人来的多会显得隆重,一般头七天,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都办,然后就不会再办了,因为三十年以上年代太久远,可能认识的老人都不在了,办的意义不大,这些年份办是表示子女的孝心或对亲人的一种思念,也是对亲人的一种怀念,是中国的一种民族传统,表达了亲人的思念之情。
㈤ 父亲去世三周年的讲究
比较普遍的“讲究”是:一般亲人去世三周年是比较隆重的一个日子,血缘亲近的亲戚们会提前商量好聚集在一起,去祭拜亲人,同时祭拜的时候烧的“纸钱”、“元宝”之类的东西也会特别地多。重点突出在于一个“隆重”,也就是体现出人们比较重视的心理。
至于那些外在的形式,其实都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人们需要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抒发内心积蓄的情绪,来证明自己的“爱”。
综合而言,亲人去世三周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只要内心不忘亲人的过去,然后郑重严肃地祭拜一番即可。
㈥ 父亲三周年要办算封建迷信吗
父亲三周年要办不算封建迷信的
人死后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说所谓的三周年,一般做为子女的都要给死去的亲人,做一次三周年祭奠!这表示是做儿女的对死去的亲人的想念之情。封建迷信的说法是因为从头七到满七,共7次;加上百天、一周年、三周年,正好是十次。而在传说中冥界有“十殿阎罗”,其实就是与上述十个节点相对应的,可以说是在十个节点祭祀,为了打发和“孝敬”这十位阎罗的。至于百天和一周年期,都是逝者至亲晚辈祭祀缅怀的时候。到了三周年期,这是人逝去后最大一次为其举办的纪念活动了,民间都有逝者“三周年期”宴客的习俗,这一日所有老朋旧眷、远亲近邻都会出席。而这个节点对应的就是最后一殿“十殿转轮王”,也是逝者在阴间转世投胎的时候了。
㈦ 亲人去世过三年称什么之期
守孝期。
在一些地方当人死后三年有一次大祭就叫三周年。因为过去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在三年结束的时候就是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要好好祭祀死去的亲人。
㈧ 父母三周年祭奠有什么讲究
三周年祭奠以下讲究:
1、按照传统礼仪,通常都要在三周年的当天去,即不可提前也不可延后(如有一位亲人建在,为表示对亲人尊重,应向前迎一天办理)。
2、祭奠当天,逝者的儿女及家属(或兄弟姐妹及家属)都应参加。而纪念逝者通常是不主动通知亲朋好友,亲朋好友问及此事,可以告知时间安排,邀请参加。
3、为了突显三周年的隆重,以及家属对逝者的思念,应将逝者的福位用鲜花进行装点。同时根据逝者生前的个人喜好、性格、职业、做事的风格等作为主题,并切合园区福位实际情况等进行整体布置。
三周年祭日来源
因为去世的人举办3周年纪念的都是去世之人的至亲,孩子在三岁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离不开父母,一切都要靠父母,尽心尽力照料了三年,直到脱离了“三岁小孩”阶段,从婴儿进入幼儿了,可以脱离父母了。
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离,是为了报这三年的恩。所以,人去世3周年一般遵循当地习俗和制礼,要举办正式的3周年纪念活动。那么以后的每年忌日,一般只在至亲之中进行家庭聚会形式的纪念。
另外,三这个字也是有讲究的,所谓三,天、地、人之道也。所以,守孝三年,尊亲死后,服满以前,居住在家,不饮酒,不吃荤腥,不能婚嫁,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
㈨ 亲人去世三周年有什么讲究
在古代,双亲去世之后,要为其守孝三年,就是说在这三年期间是不许办各种酒席宴乐的,这称之为丁忧,古代的官员,父母双亲过世之后,也是有些要辞官乡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此事的意义重大,但是三年之后就不为其守孝了,以后就是重大节日,才几百,这个其实也是为了不让人过度伤心的意思,三年后作为一个时间节点节哀。
㈩ 古时候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
传统上,家中长辈逝世,晚辈(子、女、媳、孙)得守孝(守丧)3年。3年期间,孝眷们得根据时间而穿孝服,渐渐由重转轻,直到换红,表示哀随日减,由凶复吉。这段守孝期,孝眷不可进入人家的房屋及寺庙,不可参与任何红白事,不可去欢乐场所、电影院,不可婚嫁儿女,逢年过节不庆祝等等。
守孝3年是古老的传统。《礼记》云:“3年的丧期,是依据什么制定呢?回答是︰这是根据内心哀痛的程度制定的礼法……有血气的动物中感情最丰富的是人,所以对自己的父母会终身怀念的。如果由着那些心术不正,放荡不羁的人,那么他早晨死了父母,晚上就忘了。如果依照他们的做法,那就连禽兽也不如了……3年的丧期,25个月就结束……所以,守丧3年是人类生活规范中最完善的,也是最隆重的。这是历代圣王从古到今都共同遵守的。因为由来已久,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孔子说︰‘孩子3岁以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3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王宁主编︰《评析本白话三礼》)
上述的25个月,是中国的算法,其实只是24个月。我国的华人有守丧24个月的,也有36个月的守孝期。后者是误将虚3年当作实3年,不了解华人的算法与西方不同。
守孝期不可进入人家的房屋及寺庙。早期在我国是限定一年,一年“除灵(拆除灵桌)”后,方可解禁。可是现在的作风已不同,一般在7日时,即举行“行庵(走庙)”仪式,当行了庵,即表示可以进入寺庙及人家的房屋了。
不可参与红白事的限定也是一年。现在的作风有的已减少到49或100天。
不可去欢乐场所及电影院限定是100天。时下的人们多数在出殡后即没此限定,甚至在出殡前也回自己的家看电视听歌,或在灵堂唱卡拉OK。丧事禁止歌舞娱乐已被公认,如国家领袖逝世,电视台和电台改播哀乐或宗教节目,欢乐场所也禁止营业。但是,卡拉OK的流行歌曲是轻快音乐,怎适合在灵堂唱呢?传统上,丧礼上可以做戏剧,但那都是《五子哭墓》的孝男戏。所以要在丧礼上唱歌,请唱悲哀的歌曲。如歌唱家陈荣就在母亲丧礼上唱了一曲,亲友们闻之纷纷掉泪,的确感人万分。
时代丕变,要人们百日不听歌看戏似乎不可能,我认为限定最少7天方合礼。民间传说如果去看戏,死去的先人得扛戏台的木板,使他受罪。其实这是为了使人们在守孝期不去娱乐的迷信说法。
不可婚嫁儿女。以前多数“趁孝”婚嫁,即在百日内举行简单婚礼,不然可要等到3年后(24个月)了。现在反而是一年除灵后举行。
逢年过节不庆祝的限定也是3年。逢新年、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喜庆节日,都不可庆祝。所以不可蒸年糕、裹粽子及搓汤圆。民间传说以为蒸年糕的话,年糕的汁会烫伤先人,裹粽子的话,会绑到先人的心脏,搓汤圆的话,就是搓先人的眼球。其实都是迷信的说法,目的是要人们遵守丧期不可庆祝过节,在民智未开之时,用迷信的说教往往取得显着效果。当亲友们知道某人在守孝期,自然会在节日之际将应节食品送上门。这是传统社交风气,具有意义!
此外,又有49或100日后方可理发,以及待入殓后才可洗澡等等习俗。
本文只探讨我国华人的守孝3年习俗,至于中台之俗更加严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比较了。
随着时代的演变,守孝3年之俗逐渐淡化。除了是环境社会时代丕变的因素外,这也意味我们对传统家族亲情的冷淡。人们注重金钱物资文明,多过传统精神文明。
民俗是活的,因为时代的转变,它也会变动。我们可以缩短守孝期,可以缩短进入人家的房屋及寺庙、参与红白事、婚嫁儿女、去欢乐场所及看电影之期。但请不要缩短3年不庆祝年节之期,3年(24个月)守孝期间,请不要张挂红灯彩,贴红春联,不要庆祝新年、端午节、中秋节及冬至节。
因为孔子说;“孩子3岁以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3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评析本白话三礼》)我认同孔子所言,父母疼爱地抱着我们3年,我们以“三年不庆”来感恩怀念他们,并不为过。所以,3年不庆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得保存这个民族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