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林彪如何读历史

林彪如何读历史

发布时间:2022-11-28 16:37:17

㈠ 中国古代历史上姓林的名人有哪些

林 鼎:林 逋:林 椿:
林 良:林 圭:
林 旭:林 森:
林士弘:
林则徐:林永生:
林育南:林育英:林语堂:林伯渠:林思齐:林庆金

林语堂
林黛玉
林徽因
林则徐
林伯渠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符抚,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后又起用,卒諡文忠。着有政书、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着名学者及作家。学识渊博,精通英文,才智杰出,着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着有《开明英文文法》、《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无所不谈合集》等。

㈡ 十大元帅都是什么学历

朱德元帅参加过旧式科举考试,后来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这是一个体校。再后来,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理论。

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的还有叶剑英。叶剑英元帅从家乡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后,考入了云南讲武学堂。不过,他跟朱德元帅不是一届,朱德元帅是1909年考入该校的,而叶剑英则是1917年。

彭德怀元帅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便辍学了。后来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若论当时的军校,最牛的当然是黄埔军校。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元帅是正宗黄埔军校毕业生。

徐向前元帅。之前徐向前是一个知识分子。毕业于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这是一个师范学院。师范嘛,是培养教师的,徐向前就在家乡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随着时局的变换,徐向前弃文从武,考入了黄埔一期。

林彪元帅,中学毕业后,父亲让林彪去当教师。林彪没有同意,而是南下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四期。

陈毅元帅。他毕业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成都工业学院。后来陈毅元帅又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北京中法大学可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名校。

罗荣桓元帅。罗荣桓元帅毕业于山东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这学校可不一般,它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既是国家“985工程”,又是“211工程”,标准的名牌大学。后来罗荣桓元帅又到武汉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

聂荣臻元帅。聂荣臻元帅在江津县立中学毕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所以,后来聂荣臻元帅受命领导研制“两弹”任务,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元帅毕业于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后来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地学习过军事。刘伯承元帅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所以,建国后,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并担任院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贺龙元帅家境贫寒,只念过五年私塾,便辍学在家务农。贺龙元帅曾主动要求他未来的妻子蹇先任当他的老师。第一次授课,蹇先任让贺龙念了一段文字,念完,蹇先任估计贺龙大约能够认得五六百个字。贺龙元帅天资聪明,进步很快,终成共和国开国元帅。

(2)林彪如何读历史扩展阅读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着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大元帅

㈢ 中国历史上十大将军(元帅)是谁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8.jpg[/img][/align]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翌年,经介绍加入了。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1.jpg[/img][/align]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2.jpg[/img][/align]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3.jpg[/img][/align]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
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而对他则别有看法。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4.jpg[/img][/align]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成为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7.jpg[/img][/align]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5.jpg[/img][/align]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6.jpg[/img][/align]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着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9.jpg[/img][/align]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0.jpg[/img][/align]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1.jpg[/img][/align]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2.jpg[/img][/align]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3.jpg[/img][/align]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4.jpg[/img][/align]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着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5.jpg[/img][/align]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6.jpg[/img][/align]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7.jpg[/img][/align]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8.jpg[/img][/align]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9.jpg[/img][/align]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10.jpg[/img][/align]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㈣ 如何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传记的阅读心得

一、真诚的“名师”

每一个人成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导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老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业”,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传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机缘如何了。“名师出高徒”,作为“百姓”圈子中的我们,一辈子很难遇到名师,即便有此机缘,名师能够给我们“传道、解惑”多少,主动权很少在我们这一边。而我们所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主人公,对我们的教导却是坦率和真诚的。凡是能够让后世为其立传者,其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且不言其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单就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人肯定是将上天赐予自己的生命在其所处的社会条件中发挥到了极致,不枉其一生,这正是我们芸芸众生苦苦追寻的。这个人既然已经逝去,他便主宰不了后人对他怎样评说,他生前所留下的一切痕迹,都会成为为其立传所要取舍的素材,任人评说。他把自己的光辉与阴暗尽向世人展现出来,我们在读他的传记时,是借鉴还是学习吸收,都在我们读者自己。因为我们选择了他的传记,他就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的老师,这位“名师”不是很真诚吗?这便是我所认为的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意义。

二、向谁“拜师”

历史上的人物,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现在出版业这样发达,我们几乎想学谁就可以去学谁,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什么,没有什么更多的外在因素去限制我们。能厚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呢?还是把书本与实践脱离开,进行指手画脚呢?比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的人急功近利,急用急学,往往失之偏颇,单纯去看向曾国藩学厚黑学一类的书就属此种,那样很容易把曾国藩看成是阴谋家,而把他整个的一生和阳谋部分扔到一边,这样看书是危险的,对自己好处不大。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林彪的传记,看了不少版本,因此对林彪很是佩服。在侃谈时,我向他建议把对于林彪的研究面再拓宽一些,最起码要读一本罗荣桓或彭德怀的传记,否则就研究偏了。这也属于学习态度问题。因此,向谁“拜师”很重要,“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嘛。

三、怎样选择人物传记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我喜欢读历史学家写的。因为真正的史学工作者,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与罗列,对于评判很谨慎,自己简洁的结论往往放在最后,标明为“一家之言”。对于人物相关资料的延伸阅读,我喜欢看了解他们的人的回忆录和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不喜欢读文学家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我觉得那些传记感性因素过多,信息量少。对于流行的高产作者的作品,我几乎不去细看,因为我相信,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并能够传世的原创作品是讲功夫的。对于近现代人物的了解,我觉得最好是看两个以上的不同版本,那样会客观些,因为可能越是离我们近的人,我们反而不易看清,盖棺的时间短了,即便是权威的部门或权威的人所下的定论也不一定就准确,何况我们读人物传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看结论。我们看到材料的“真”,便会了解那些人的“难”,进一步了解那些人是如何“知难而作”的,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和人生道路是借鉴是学习,自己自然会有结论。比如,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少小无赖”,“好酒及色”,但我们读到文章最后,还会由衷地赞同司马迁“太史公曰”的结论,认同刘邦是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因为司马迁是“秉笔直书”的。太注重历史人物传记的故事情节,是读书功底肤浅的表现。要想真正向这位“名师”学些东西,他那些痛苦的、枯燥乏味的甚至理论的经历和表现恰恰是极其重要的。哪一个名人的命运会那么好,一出场就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所以我说读人物传记尽量去读信史,我们不想成为文学家的话,太重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读多无益。

还有很多,写不过

㈤ 林彪将资本论总结了一个什么词

大机器。大工厂

据说林彪读书有个特点,碰到他喜欢的书,他就要买好几本。他读书时有个习惯,就是拿剪刀剪,不停地剪,留下他要吸取的精华,一本书最后被他剪得光光的,只剩下一句话或一二个词。据说,林彪读《资本论》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这本如此厚实凝重的巨着,被他一剪再剪,具体的过程无外乎是反复的阅读和剪裁,最后,林彪(据说)对于一本包罗万象的大着作,只剪剩下来两个词:“大机器。大工厂。”也许,林彪读书的方法与他多年从事军事活动养成的思维方式有关。千军万马、调兵遣将固然重要,但是运筹帷幄、决定胜利的往往是那最关键的一点,这决胜的一点布置在哪里,只有元帅一人清楚!

㈥ 姓林的历史名人

林 森:福建闽侯人,早年追随孙中山,任参议院议长,1931-1943年间担任国家元首。

林彪:湖北省黄冈人,中共最着名的军事将领, 被誉为战神。
林育南:湖北省黄冈人,早年入党,多次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为公认的中共早期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出色领导人之一。
林育英:湖北省黄冈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先后两次赴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国内历任常委、师政委等职。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长期生活于海外,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语言学家。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号伯渠,湖南临澧人,当代林姓着名人物之一,为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㈦ 历史上姓林的名人

1、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年)。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

5、林放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新泰市放城镇。其生卒年无考,约与孔子同时代。以知礼着称。曾向孔子问礼。《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后世尊为先贤。

㈧ 林彪的 军事才能怎样

林彪元帅创造了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战术。林彪打仗,从来是讲究战术又善于钻研战术。他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善于把战术思想、战术动作通俗化、形象化,变成基层官兵耳熟能详的语言,便于他们掌握、理解和运用。这对我军过去以农民为主、官兵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素质状况来说,真的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二是他非常注重战术教育。林彪最常讲的就是,指挥员讲战术要有个“婆婆嘴”,要不厌其烦的、经常性的钻研战术、总结战术,改进战术。林更是身体力行,每次战役,林总是把战术总结作为专门课题,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提笔总结,亲自言传身教。并要求全军各级指挥员、战斗员都要层层总结。林经常讲,打仗不怕打败仗,但一定要败的明白,胜的清楚。决不能把改进与研究战术当作是上级的事情,而是人人争当战术家。三是他对战术与伤亡的辩证关系非常重视。林经常讲,改进战术就是为了减少伤亡,加速胜利,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士兵。如果部队歼敌一万,自损八千,那这个仗就打的得不偿失,就是战术上没有搞好,虽然打胜了,也不值得庆贺。因此四野的部队打仗,历来以战果大、伤亡小而着称。

㈨ 林彪主要成就

林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㈩ 斯大林为何会高看林彪因为林彪早就说过:马奇诺防线毫无意义

纵观战争史,有这么一个观点:指挥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但军事家一定都是天生的。

这些天才军事家的种种奇思妙想,屡屡打破时代的军事认知观,以至于一遍又一遍撰写了军事史的丰功伟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近乎魔幻的军事奇观。

我军自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便涌现了数十位可以称作天才的军事家,他们打出的指挥操作往往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想象。比如毛主席的四渡赤水,粟裕大将的苏中七战七捷。再就是我们这次要说的开国元帅林彪。

说起林彪元帅,曾经有这么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随后占领挪威和丹麦,德法两国大战一触即发,双方都已陈兵边境,随时准备启动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军事较量。

苏联自然也十分关心这场战争的走向,如果德国获胜,就必须严阵以待防止德国入侵,如果法国将德国拖入壕堑战的泥潭,苏联可以趁机扩大地盘甚至出兵德国。

于是,在一次晚会上,斯大林和与会将军们讨论德国的战略走向。

讨论的焦点在于,德法一旦开战,面对法国铜墙铁壁的马奇诺防线,以及英法联军在比利时一带布下的防御阵势,德国会如何进攻。

当时林彪也在场。斯大林就问林彪有什么看法。

林彪远来是客,一开始不愿多谈,在追问下,他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他又做了解释说明: 只有德军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才会起作用;但如果德军绕开这道防线,从侧翼寻找空挡突破,再做大规模长距离的迂回,闪电突袭法军后方,马奇诺防线就成了摆设,毫无用处。而这种侧翼迂回包抄的战术,我们工农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就经常使用。

斯大林和在场的苏军将领都认为这种方案不太可能,太过冒险。毕竟德法交战,投入的都是集团军级别的战力,不可能使用游击队的战术。如果使用一两支集团军单兵突进敌军腹地,两翼缺乏保护,很可能被包围歼灭。

结果,德法战争的走向和林彪预想的完全一样。德军真的以机械化装甲师单兵突进,斜插法国腹地,包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只此一战便奠定了德法大战的结局。

自此,斯大林就很佩服林彪天才般的战术判断。

而且,德军突破马奇诺防线也不是轻描淡写的那样简单——法国、德国、苏联的军事将官都不是傻子,马其诺防线的弱点,难道只有这个来自东方战场、擅长游击战和山地作战的林彪能看出来吗?

让我们来还原一下 历史 的真相,以及埋藏在“斯大林为何会高看林彪”这段逸闻背后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

那么,马奇诺防线是怎样被攻破的?一句话:德国人抓住了一个盲点,用极其冒险、天马行空般、完全不合常理的方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首先,马奇诺防线覆盖了德法边境,正面进攻是不可能的,会损失惨重。

想入侵法国,只能绕道比利时,先打下比利时,再从法、比两国边境入侵。

对此,英法联军已经做好了战略部署,大量兵力都集中在这一地区,而且倚靠山脉、河流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一旦德军进攻,将陷入漫长的持久战。

要知道,德国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苏联,如果德国兵力减弱,苏联很可能会对他们做些什么。

马奇诺防线的唯一缺口,在马奇诺延长线上的阿登森林地带。

不过,阿登森林地势崎岖,即使步兵也很难快速行军,更不要说机械化部队,这是当时的战争双方的共识。

退一步说,万一德军通过阿登地区进入法国腹地,由于行动迟缓、后勤补给困难、两翼缺乏保护,法军能快速调集大量部队,将入侵的德军包了饺子。

所以,德军一开始制定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完全不考虑从阿登山区进军。

然而,天才的曼施坦因将军提出了一个用装甲部队强行突破阿登山区,再直插大西洋海岸,从而把英法联军分割合围的作战计划。

当时德军总部认为这是一个“疯狂的假设”,德军装甲部队的精华一旦进入法国腹地,将会遭到两翼夹击导致全军覆没。

最后,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德军总部屈服并执行了这个天马行空的计划,命名为“挥镰行动”。

据突破阿登山区的前线指挥官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之外,德军上下没有人相信这个计划能够成功。

为了掩护古德里安从阿登山区的突破,德军做了大规模的佯攻,派出了几乎所有的飞机倾泻弹药。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开始长途奔袭,深入法境,直扑大西洋海岸。

德军的这次突袭,其威力与速度在战争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英法联军的士气完全被击溃。只有戴高乐上校指挥法军一个装甲师组织了一些成功的反击,已无法改变大局。

古德里安不顾一切的亡命奔袭,甚至令德军总部也惶恐不安,生怕这支最精锐的部队遭遇不测,几次命令他停止前进。古德里安屡次抗命,最终妥协,没能打到敦刻尔克,放跑了32万英法军队。但法国的失败已是板上钉钉。

和林彪所预言的一样,马奇诺防线果然没起到任何作用。

当然了,林彪和其它欧洲军事家一样,不可能预想到德军“疯狂的”曼施坦因计划。

林彪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认为土木工事的防线无法决定战争大局,单纯地绕过去就行了,打仗还是要靠军事指挥官的临敌应变,一味依赖防御工事是不行的。

林彪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完全是通过实战经验所总结的,和那些纸上谈兵的指挥官完全不同。

纵观他一生的战绩,也是有目共睹,让人心悦诚服。

林彪20岁参加南昌起义,担任连长,第二年任营长,第三年任红4军第一纵队的纵队长,也就是22岁的司令员。25岁任红一军团总指挥。

工农红军在朱德等人的训练下,早早练就了新的战术阵型和射击方法,基层军官也懂得命令士兵如何走位、如何配合。和地方军阀打起仗来,就好比大人欺负小孩。年轻的林彪、粟裕等一批名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成长起来的。

当时,蒋介石组织了多次“围剿”红军的包围圈。对物资紧缺、装备简陋的红军来说,这些包围,可以称得上类似“马奇诺防线”一般的铁壁了。正面硬顶和突破是根本不可能的,用兵团打运动战进行拉扯也是不明智的。

于是,面对老蒋和各地方军阀的堵截,红军经常使用以主力部队正面扛敌、分队大范围迂回穿插、包抄敌人后路的战术,且屡试不爽。

在林彪眼里,对付蒋军防线简直是家常便饭。这也是他瞧不起土木防御工事的原因之一。

不过,能执行这种出其不意、十分惊险的拼命战术,也全靠了红军将士的作战骁勇,不畏艰险,靠两只脚板就敢于翻山越岭,迂回包抄的路线都是敌人的盲点。

比如在四渡赤水之战,我军一渡赤水后,要抢占天险娄山关。

娄山关既称天险,自然是不怕正面进攻。哪怕战力孱弱的地方军阀王家烈,也能在此守住我军的猛烈进攻。

然而,敌人的盲点就在于,想象不到我军能够翻越险峻大山,派出两支秘密迂回部队,一支打他位于黑神庙的前线指挥所,另一支则直插敌人腹地板桥镇。敌人瞬间就崩溃了。

红军能够屡屡获胜的另一个原因,是地方军阀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他们的部队普遍缺少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术也极为老旧,大多还采用拿破仑时代的散兵阵型,部队拉成一条线,没有纵深。这种阵型很容易被集中火力比如轻重机枪所克制,一旦开了几个口子,整个队伍就溃不成军。

对国民党军队的屡战屡胜,让林彪一时间有些麻痹大意。到了抗日战争,残酷的实战又给他上了一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总战略。

在这次会议上,身为抗大校长,曾是红一方面军指挥官的林彪一反常态,提出以运动战、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整建制消灭日军。

林的主张得到了一批高级将领的赞同。一时群情激昂。

很快,日军入侵山西。林彪积极请战,计划在平型关袭击日军,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毛主席一开始是反对的,不希望把八路军主力拉出去打运动战。但是林彪的战意十分坚决。考虑到前线将士保家卫国的战斗情绪,毛主席便同意了。

平型关山口是一条地势险要的狭窄谷道,作为伏击阵地简直十分完美。林彪统率115师在此设伏,制定了“拦头、斩腰、断尾”一气呵成的作战方案。115师是八路军的王牌,战斗力最强,再加上早早占据地利,在林彪的眼中,此仗的胜利简直唾手可得。

结果林彪失算了。

虽然八路军最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并没有林彪预期的那样顺利。明明是我军最擅长的山地伏击战,打得却异常艰苦。日军的战斗力,和长征时期的国民党军、地方军阀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要知道,日本陆军的练兵模式,能够培养出一批下限高、上限低的军官,日军的下级军官往往有扎实的基本功,不仅能独立指挥小分队作战,还能自动自主配合大部队的行动。

即使队伍被突然而来的伏击打散了,在低级尉官的指挥下,日军依旧打得有模有样,丝毫不见溃败之状。

再加上日军火力配备强悍,攻防体系都很成熟,士气也十分坚固,绝不会一冲就垮,更不会逃跑和投降。想要打赢,就只能用伤亡去换取残酷的胜利。这是林彪第一次意识到的事实。

眼见平型关打得过于艰苦,兵力用到见底的林彪连忙派人联系晋绥军,希望他们派出生力军截击日军的增援部队,结果晋绥军借口没有上峰指令,不愿参战。

林彪一看,也不和友军讲道理了,就把日军往晋绥军的阵地方向赶。令他意外的是,这些已被八路军打垮的日军溃卒,竟然迅速冲破了晋绥军的阵地。

平型关一战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但是林彪并不高兴。在他眼里,这是一场惨胜,115师损失了600多经历过长征的老兵,还伤了不少干部,代价过于沉重了。

经过这次的实战检验,林彪真正意识到了,在基础战力不对等的条件下,硬碰硬的运动战是不可取的,更懂得了毛主席力主坚持山地游击战的远见卓识。他在战后的《平型关战斗的总结》里也做出了深刻的认识。

能检验真理的,只有实践。

可惜不久之后,林彪被迫进入了一个“学习阶段”。

1938年3月2日,林彪在阎锡山的防区被晋绥军一名士兵误伤,子弹穿胸而入,伤势非常严重。

虽然命保住了,但是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中央决定把他送到苏联治疗。

时年9月,林彪到达苏联。苏联方面为他安排了最好的医院和医疗专家,接待规模空前。

养伤期间,林彪开始系统地研读欧洲着名军事家的着作,埋头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理论,踏下心来为自己充电。

这段时间里接触的新事物新思想,对林彪的启迪非常大。这为日后林彪在指挥东北野战军作战时熟练运用诸兵种协同作战积累了经验。

如果说斯大林曾经对林彪高看一眼,那也一定是因为,林彪在苏联养病的这一阶段,他对军事战术的学习与理解,在和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军官探讨之际,获得了对方的肯定与赏识。只凭简简单单一句话“马奇诺防线毫无意义”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林彪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战术大师,他总结了很多理论知识,并形成学习文件,提供给一线指挥员甚至是战士学习。比如他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对”、“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还有关于战术作风、战术问题的多次讲座,都印发全军做为理论指导,无愧于曾经的抗大校长之名。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林彪到东北就任中共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刚到东北时,只是东北军的司令员,不管政工,也不管地方。当时的东北一把手是彭真。此时的东北局面一团混乱,战略没有方向,战术缺乏指导,武器、兵员、后勤都残缺不全,几乎没有根据地。

而且,东北军初期还有一种盲目的乐观,认为蒋军好打,还喜欢蹲在大城市,不肯下乡进山。结果在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势下,被打得节节败退,几乎濒临绝境。

好在,这时的林彪,已经不再是抗日战争初期,那个渴望打运动战、歼灭战,追求建功立业的青年指挥官了。中央把东北的党政军大权全都交给林彪,让他全面掌控东北。

林彪发现,东北地区长期处于日满的控制之下,老百姓对我党比较陌生,缺乏亲近感,也不了解我党的大政方针。我党我军一直走的就是人民路线,如果失去老百姓的援助,仗就没法打。

所以,林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建设根据地,把部队和干部化整为零,到东北的广大农村中去建设根据地,壮大军队。

林彪组织的根据地建设,使我军有了打辽沈战役的本钱。不仅把野战军扩充到50多万人,还有了几十万预备役和充足的物资供应。

等到站稳脚跟之后,林彪组织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打乱了国军部署,换取了我军发育的大量时间。而后,又接连发动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清除了东北大城市之外的蒋介石势力。

林彪已不再是一个痴迷于军事胜利的战术指挥家,他会从全局着眼思考问题。

后来的辽沈战役也是如此。尽管中央下达命令,让林彪打下锦州,“关门打狗”,但他还是犹豫不决,逡巡不进。

因为他率大军南下锦州,远离后方根据地,也提高了后勤补给的难度。既要分兵包围长春,又要保障补给线。主力部队要打锦州,要阻击入关的侯镜如,又要阻击沈阳的廖耀湘,还要防止廖耀湘打彰武切断我军补给,这一连串环节如果有一点被突破,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于是,当林彪聚集兵力强攻锦州的时候,敌军出动两大兵团增援且形成夹击之势,就有了电影《大决战》里那句着名的台词:

这时期的林彪,是出了名的稳扎稳打,一边发展自己,一边削弱对手,直到自己拥有绝对实力的时候,再来一场歼灭战,用最小的战损换取最大的胜利。很多将帅都喜欢在林彪手下打仗,因为“林彪说这仗能打,肯定能打赢”。

林彪的历经百战的战术思想和指挥方略,既来源于实践,又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实践,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可谓相辅相成。

所以说,无论斯大林是否真的对林彪赞誉有加,林彪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都是毋庸置疑的。

斯大林的赞誉不是评判标准,中国人民的赞誉才是。不管 历史 怎么演变,林彪为新中国建功立业,这份功绩永远不可磨灭。

阅读全文

与林彪如何读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