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山路的介绍
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泉州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泉州中山路于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贰’ 中山路的历史
中山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全长9公里,分8段,由东到西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东起杨箕桥,与中山一路立交相联,其中中山一路至农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东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湾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与珠江大桥相连通。沿线相互平交的道路达27条,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桥,是东西横贯市区中心最繁华的重要道路 。经统计,广州中山路一共有37个红灯位,这是大多数司机不愿走这条路的原因之一。1919年开筑道路,定名为惠爱东、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长2.491公里。1921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两路共长1.735公里。后再向东修筑至杨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长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为砂石或泥,1923年后陆续改为沥青路面。西门口以西也修筑了一段,因抗日战争停工,路面破烂不堪,被市民称为"烂马路"。建国后,中山七路西门口至高基段几经改造及开辟、扩展,后又继续扩延至荔湾北路,全路长1.56公里;再向西修筑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长2.3公里,宽26米,于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扩宽了中山一路。80年代中山八路也进行扩宽,快车道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块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广九铁路东山口至梅东路段的旧路基上建成一条平行的道路,并入中山一路,作为由西往东单向行驶。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执信路口至东川路口,长566米路段,将原来宽14米扩宽至36米的"三块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总投资324万元。1995年至1998年随着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场和上盖物业的建设与开发,同时对路面进行扩宽,1999年3月前将该工程路面恢复。1998年内环路中山一路段开工,随后中山一路进行扩宽,其中梅东路至杨箕段于1999年5月扩建完工,并建成长210米,宽16米的绿化分隔带,成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丽新景点 。
‘叁’ 泉州中山路的概述
孙中山先生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多少年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到处奔波,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影响至深至远。现在,中国各地许多城市都有纪念这位世纪伟人的“中山路”。这些“中山路”承载着沧桑历史,展现着时代风貌。
‘肆’ 泉州的哪条商业街最繁华
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伍’ 泉州有哪些历史悠久的街道,值得好好花时间去逛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种别具特色的历史名街。接下来我将为你推荐几条值得花时间去逛的街道。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又名“土门街”,是一条总长1005米街道。街上集齐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繁华地段。沿街的文化遗存有清净寺、东观西台、孔子文庙等,特别是夜晚降临,在文庙前可以听到具有闽南特色的“南音”。这还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在这里你可以大肆购物一翻。
泉州状元街号称八闽第一街,顾名思义,状元街的由来就是科举制度下的辉煌,历朝历代出名人。状元街第三街口处刻有历代出自泉州的状元,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陆’ 骑楼文化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的各主要商业街。
古骑楼
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的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1]
功能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
落日下的西关骑楼
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特点
仿哥特式
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广州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
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
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
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古罗马券
这种骑楼底层有券柱,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
仿巴洛克式
这类骑楼采取了巴洛克式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现代式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广州
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
广州骑楼
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并传到两广和闽南,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在全国各地的骑楼里,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湛江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有个历史韵味浓郁的老街区,主要由民主路、
广东湛江市骑楼街(2张)
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所组成,故称“三民”街区。该街区位于古端口赤坎区旧城东南部,与幸福路、和平路、大众路、大同路、民主路连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圆约1平方公里,拥有100多间建筑风格各异的商铺楼宇,为赤坎商旅文化保护区。分布在大众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联体骑楼屋,中西合璧,厅堂贯通,拱廊直檐,遮阳避雨,下铺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欧陆南洋风情的骑楼街。[1]这些骑楼屋建筑大多始建于1920年代,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街市一大特色建筑,是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的有机结合。20年代,赤坎港端口商业发展迅速,来往商船络绎不绝,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现存的骑楼建筑群。街区内骑楼建筑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权路)一带,总长约1300米,多为砖木二层平顶结构,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于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适应当时人们以步行为主、岭南气候多变的环境条件。
开平赤坎
开平的赤坎骑楼有近600座。特别是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堤西路的建筑最为壮观,构造也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项,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项。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m-50m,其代表作为景辉楼。沿堤西路向里走,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牛圩路的骑楼多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比较简单。在沿堤耸立的骑楼群中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氏图书馆两处雕楼夹杂于骑楼群间特别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中山路骑楼街[2]
岭南历史文化属名城高州,鉴江潮涌。
高州的骑楼历史悠久,形式独特,主要分布于中山路,西关路,南华路等商业繁华的地区,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骑楼在粤西地区最为经典!高州的骑楼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层到5层,底层是商铺用的,上层就住人。高州骑楼大部分都是建于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岭南的民国骑楼。虽然,历史时代久远,但保留下来的精品不少。
信宜杆栏
太平御览《郡国志》曰:窦州(今广东省信宜市)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干”“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之意。“高”应解释为高屋了。《郡国志》说:窦州都是以干栏屋作为居住。古越族的杆栏式建筑未知怎样,但也有
信宜骑楼
学者把一种别于西式骑楼的砖板木街铺称谓杆栏式骑楼。
现存的实物所知,岭南清代以前的骑楼以砖木混合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一般都由若干木梁、圆木、木板组成,一般杆栏式骑楼,阔窗窄门,上层多是木建筑的廊桥、板墙,楼顶敷瓦于椽间,冬暖夏凉,去潮快,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特点。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端口”之称,是昔日岭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骑楼是昔日梧州繁荣的标志。梧州骑楼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曾被选入《正大综艺》节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以铁环、水门为建筑特色。
梧州骑楼
主要分布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北海老街骑楼
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东莞
概况
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保护发展
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
东莞骑楼
现状
骑楼主要分布在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维新路、中山路、中兴路等。为配合城市发展而进行的旧城改造,平定里、平乐坊等已被拆除,振华路上的几十米范围骑楼很多也被拆或损毁。关于骑楼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
海口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
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骑楼
文南路骑楼
海南侨乡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建筑为骑楼,是文城较繁华的商业街,为海南第三大骑楼群。
胜利街骑楼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有100多历史
铺前骑楼
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后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容县中学骑楼建筑
骑楼街是容县民国以前街道建筑的主要形式。所谓骑楼街,就是街道两旁的楼式店铺,在临街的前楼之
容县城区骑楼
下,统一留空两三米店面,作为与左右店铺之间连通的楼道,楼道上悬着的楼阁,就骑在各自临街的楼柱上,成为骑楼。整条街道连接起来,就成为一条骑楼街了。骑楼街是为适应南方酷热、多雨天[3]气而设计、建筑的,可以遮荫挡雨,所以又称荫街,它实际上是露天街道貌岸然的扩大和补充。遇到下雨天气,人们在荫街的遮蔽下,照样可以自在地逛街、做买卖,因此骑楼街深受欢迎。
容县城区虽然在不断扩大,新建了许多街道,但至今最热闹的商
容县城区骑楼街
业街道仍然还是具有清末民初风格、以骑楼式店铺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杨梅镇的杨梅圩也是骑楼街的典范。据《容县志》记载,长500米共200多间店铺的杨梅圩创建于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约三百年,光绪年间曾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整条骑楼式街道的格局,成为容县乡镇旧圩市一景,是一个颇具旅游开发价值和历史文化品位的资源,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杨梅老街
在美丽的梅江河畔,坐落容县杨梅镇杨梅街的一条500米长的骑楼老街显得有些冷清寂静,街道两旁的骑楼已稍有破烂,墙壁有些脱落,露出一块块青砖,墙上用漆写的字已经模糊,一些现代式的楼房镶嵌在这条老街,“点缀”着这里的古典。这是岁月给这条老街留下的斑驳痕迹。
杨梅镇老街骑楼
走进这条老街,记者很难与繁荣热闹等字眼联系起来,然而,这条饱经沧桑的骑楼老街,曾经是整个杨梅镇最繁荣喧嚣的圩街。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商业实用性突出。在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被架于半空,底层的房子统一留空两三米,在马路两边便形成了一条自由步行的宽敞的人行走廊,它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行人走在骑楼的廊下,完全不必担心日晒雨淋,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杨梅街骑楼[4]的房子宽度一般为3~5米,纵深30~80米,房子高度为二层楼,也有三层的。二楼及二楼以上的正面墙体也多为木板,木窗,也有青砖墙、木窗结构的,为了节约建房资金和用地,房子与房子之间共用一堵墙,杨梅街最古老的骑楼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这条老街。
杨梅镇杨梅街村委会主任卢祥祺说,杨梅圩靠着梅江,船只可到达藤县、梧州,水运发达,早在明清年间就形成了集市。1995年之前,杨梅圩与自良圩、黎村圩共称为容县的三大圩之一,新中国成立前,3天为一圩,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改为5天一圩,70年代后,又改回3天一圩。梅江河畔有一个码头,船运过来,商贩在此停靠,杨梅圩成为商贸集散地。每到圩日,附近乡镇村庄的百姓都过来赶圩购买杂货,人来人往,整条街热闹非凡。
在杨梅街村委会的文书杨兴宗的记忆里,因为这个热闹的地方,爷爷从马来西亚回来开了一间杂货店做买卖,无论圩日还是闲时,生意都非常兴隆,后来父亲继承了那一间店,继续在这条骑楼街上做买卖,养活一家老小。
在骑楼老街的街头,有一间老房的门上端,写着“杨梅影场”几个字,字迹模糊。卢祥祺说,这里曾是猪苗交易的市场,但是这条繁华的街道没有影场,1986年,就把这200多平方米的猪苗市场改为了杨梅影场。每逢圩日,白天晚上都会放电影,用木板钉成的几百号座位总会座无虚席。
1995年,杨梅镇获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随着绿荫城的开发,水运的没落,昔日繁华的杨梅圩逐渐萧条,那种每逢圩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柒’ 中山街的历史沿革
泉州中山街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它是连接泉山门(今中山公园)和崇阳门(今花巷口)的一条主要街道。到了唐朝末期,泉州扩城,中山路的南端延伸到今天的涂门街附近。
宋代中山街再次延长,向北到了朝天门(今环城路),往南至德济门,全长约2.5公里,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民国期间,泉州府以“中山路”命名了这条街。
中山街是在上一个世纪初,真正兴旺发达起来的。孙中山先生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与泉州华侨有着密切的交往。泉州以“中山”命名街道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代泉州人之福。曾有一句话,关于泉州,叫“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这是1960年10月董必武来泉州时留下的诗句。“东西两座塔”,指的是建于唐朝开元寺内的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塔和西塔)。“南北一条街”讲的就是中山街。在南洋发了财的许多华侨将资金注入中山街的商铺,这条街便渐渐成长为繁华的商业街。海外游子爱乡之情和泉州温暖的风,一起伴着中山街长大。
‘捌’ 泉州有哪些着名的路
泉州市区有
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植。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涂门街——又叫“土门街”,旧时传言,建造东西塔需要许多土石, 涂门街涂门街就被用来承载、储存建塔土方。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沿街有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代文化遗存。
温陵路——全长约3.8公里,是目前泉州市区南北走向最长的一条城市主干道。“飞天迎宾”城雕位于温陵南路与泉秀路交会处,是整条温陵路唯一的城雕建筑和泉州市标。先前,这里因为位于城市东部,俗称“东大路”。后来,它有了雅称,取泉州“温陵城”典故,更名“温陵路”。“该路位于市区的东部,故名‘东大路’。”这是史料中对温陵路的记载。“东大路”1980年初立项建设,是原324国道(原称福厦公路)泉州市区过境路段,加以拓宽整直,直通现在的泉州旧车站。一万多块八十厘米见方的石板块,被铺在这条路上,成了当时福厦路最奇特的一段。“东大路”的叫法一直延续到1991年,泉州中心城区往东扩张,它的地理位置不再处于泉州城区的东边,于是,人们根据泉州“因其地少寒,四季常温”,雅称“温陵城”,改名为“温陵路”。
此外,还有刺桐路、东湖街、泉秀路等一些颇具特色的街道。
最着名的自然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海丝起点)。
‘玖’ 泉州中山路的始建
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着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拾’ 中山路的来历
是南京的吗?
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筹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移至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山大道”。
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