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如何证明其真实性
历史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文献法和考古法。
考古法不用说了,是证明历史最直接的方法。而文献法则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何在没有考古的前提下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就看文献记载的情况。第一要看文献的来源,是谁写的,怎么写的。比方说写的是一个皇帝的生平,当朝史官写的无疑是最真实的。第二要看一个历史事件是是否能从别的文献得到印证。如果一个事件在很多文献当中都有记载,那么这个事件可以肯定是真实的,否则就是所谓孤证,可信度不高。第三则是看该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如果一个事件虽然记载的很详细,但是时间和年代对不上号,或者事情发生的过程在逻辑上讲不通,则可信度也不高。
‘贰’ 我们怎么知道历史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怎么说呢,历史往往掩盖自己做的不好的放,显示自己好的和别人不好的,任何问题都有片面性,这样说吧,拿的出来的历史都是对自己好的。对国人好的,激励民族的。
就好比说我们有18个世纪比别人快,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说明我们一直都很优秀,其实掩盖了某些事实,没有和世界比较,活在自己的世界了。这个世界还有其他文明是我们没有的,需要我们仰望。到了近代,悲惨,我这人不爱计较损失,不管丢了多少白银和土地,可是呢,看看我们国家的人民,没有一点危险的意识,任由剥削,外国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可是,有人打吗,有人杀吗,当一些革命分子被抓时,当着街头斩首,大家看热闹,有人路见不平吗,没有,有人敢打外国人吗,没有,在旅顺,任日本人砍杀,几个日本人占领一个村庄,日本人攻打南京,蒋介石坐飞机逃跑,南京30多万人被杀,是束手被杀啊,有多少人是没反抗就被杀了,有多少人坐奴隶都不反抗,要知道,德国围攻圣彼得堡,30万妇女和战士前仆后继的冲上去,把敌人打败打退,我们呢,总司令都逃跑。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们民族缺少反抗精神,缺少斗争精神
回到原题,历史是真的,起码大部分是真的,只不过历史书里展现的是 国家要我们知道的历史。
‘叁’ 想要了解三国时期的真正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要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史书,而且还得是正史,虽然很多时候史官因为当权者的原因会抹除或者改变一些历史,但总体而言正史比起其他的野史杂记、道听途说等来着更准确一些,也往往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个跳板(不绝对,但绝大部分如此)。
有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很多,《三国志》、《资治通鉴》、《英雄记》、《魏略》、《九州春秋》等等,如果要从中选一本最适合了解三国真相的史书的话,陈寿编着的《三国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比《三国志》,其他史书或多或少有所不足。有的年代太过久远,难免失真,比如《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编着,隔了将近千年,虽然司马光能力一流,但这么久远的事情记载起来也不可能处处详尽;有的虽然是三国时期的史官所着,但政治性太强,片面不可靠,比如《魏略》就是魏国人自己编撰的,其中多有对曹操的褒奖而少了一些客观;有的虽然是三国时期的文人所着,政治性不强,却已失传,比如王粲的《英雄记》记载的都是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按理杜撰胡编的可能性不大,可惜原文已佚。
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陈寿这个人和《三国志》本身成书的年代。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着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着《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历史上对陈寿的评价也多褒意。
司马衷: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谯周: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时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裴松之: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从这里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陈寿这个人编着史书的才能很高,有良史之才,另一个则是陈寿这个人为人正派,严谨,所以他在编着的史书,基本上都是真实可靠的(当然肯定会有一些误处,这个是难免的,而且也很少)。再加上陈寿原本就是蜀国人,在三国归晋后才编着的史书,时代隔阂很小不说,他本身编着的时候也不存在什么魏蜀吴的政治立场,只有一个史学家的客观立场,所以也就显然《三国志》更加可信。
如果确定要看《三国志》,这里建议要看有裴松之注的版本,自古以来看三国就有“陈志裴注”的说话,陈志是陈寿的《三国志》,裴注则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陈寿虽然严谨,导致《三国志》基本可信无误,但也正因为他的严谨,导致很多模棱两可不排除真实性可能的史料被他给摒弃了,而裴松之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着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基本上每一个可能的真相裴注都会罗列出来,供后人自己判断。所以看《三国志》加裴注,不仅能更接近历史真相,还能拓展我们的思维能力,对于历史真相有一个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肆’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在《左传》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齐庄公喜欢美人棠姜,想她想得也不能寐,终于和她暗通款曲,可是这事被她的老公崔杼察觉了,于是崔杼就趁他们幽会时安排武士将齐庄公给杀了。
史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或许有些会有人为的想象,甚至人为的篡改,但是,人为更改的历史一定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颠倒黑白,就像现在某些战争历史不被部分人承认,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历史真相,或者说对它持怀疑态度。
‘伍’ 中国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时间越久远,历史记录越不可信。正史由宫廷命官编写,皇室机密等皆不记载,有很多重要的事件人们都不知。野史是个人编写,大多是民间传说。所以,历史记录的真实性综合评价为70%.
即便是正史,也会存在着有虚构的成分。谁也不敢打包票说《史记》里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完全真实的。有些撰书的学者,他们在编写一部史书的时候,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多少会掺一些个人情感进去。但是毕竟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历史。许多故事还是靠民间代代流传下来的。对于历史,只有那些出土的历史文物才最有资格向后代讲述他们所经历的历史。
说实话任何历史书都不是真实的作者在编写的时候很容易被当年的时代背景所影响,写出有利或不利历史人物的史实,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好多人把他当做国贼,编写的史书很多就带有偏向性(尊刘贬曹)。再比如上千年后人们看到金庸的小说还有可能真的认为历史上有郭靖杨过等人呢,所以要想保证历史记录的真实性是不可能.
‘陆’ 现代历史的记载如何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现代历史的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史书的记载描述以及考古发掘来共同确定同时配合一些高科技手段大家都不是神都不可能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人不想让你知道你可能真的不会知道所以研究历史尽量用现有资料去还原真实历史缺少了资料就会差了许多所以我认为永远不会有真实的历史只有可以接近真实真相的历史
‘柒’ 我们如何调查历史的真相
相信一个原则,每个人都以利益先行,无私的人不存在,只是从他的性格出发,看他的利益着眼于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
大事件相信正史,从稗官野史中补充细节。以人之常情为准绳。
‘捌’ 历史应该穷究真实吗
历史必须究其真相,不可杜撰。否则一来无警示后人的效果,二来无借鉴、效仿的可能,三来虚构本就是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不忠。如历史也可肆意妄为,随意更改,那么我对世界万物什么才是真实的,则保持绝对的怀疑。请把历史还给历史,把想象留给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