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州的文化
2009年末,苏州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27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全市累计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 苏州话,是吴语的一种,为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之一的吴语标准语,隶属汉语—吴语—吴语太湖片。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
苏州话以优雅着称,所谓吴侬软语就是由此而来。一种方言好听与否,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等方面。吴语是汉语各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古吴语融合古中原语构成现代吴语,因此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全部的浊音声母,保留全部入声,故具有八种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是为最正朔的平仄音。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苏州话的发音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
吴语至今已有3200年历史,吴语区有前后1000年的经济文化中心史。平上去入(有平仄音韵)、清浊对立、尖团(尖团音)分化、存古字词,吴语保留众多正统汉语因素,而苏州话是吴语的核心。 苏州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
主要宗教场所有: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等;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香山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等寺庙;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 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无疑是吴地文化的主体。吴地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从五六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物上刻画和描绘的装饰图案开始,到明代以吴门命名的“吴门画派”,无不散发着艺术的光辉。
吴地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已取得很大的成就,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等书画大家,这一时期的吴地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唐代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张璪、朱景玄、朱审。两宋时期,苏州一带花鸟画家的成绩比较显着,山水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到了元代,苏州画家们响应了赵孟頫的“文人画”思想,用写字的笔来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借以抒发性情。此时的黄公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是世界美术史中不多见的杰作。受文人画的发展,元代的花鸟画也开始向水墨方向发展。
明代的苏州绘画形成了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相结合的绘画艺术风气,强调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作品多为即兴抒情之作,提倡清新素雅而趋于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这些近乎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又积极地推动了文人画风气的蔓延,到了正德、嘉靖时期,由于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有着广泛影响的“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形态。到了明代晚期,吴门画派的画家们重视继承古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师法自然,重视写生的优秀画家,张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代苏州画家精湛的笔墨技法和师法自然的绘画思想,对后世画坛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吴门画派引领画坛至今,600年间从未中断,人才辈出。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
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坋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着名的传奇剧本。如昆剧《牡丹亭》、《窦娥冤》,其中《牡丹亭》由着名作家白先勇于2004年4月重新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场,场场爆满,并且登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
苏剧有《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 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 美食街: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李公堤、凤凰街等,碧凤坊、李公堤为中国餐饮文化名街。 苏式招牌菜: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蹄筋、清溜虾仁、氽糟、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雪花蟹斗、樱桃肉、酱汁肉、薰鱼、(鱼巴)肺汤、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锅、枣泥拉糕等。 苏式糖果:轻糖松子、粽子糖、浇切片、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 苏式蜜饯:苏州制作蜜饯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代,清代是苏式蜜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张祥丰”最为着名,历来是“宫廷食品”。苏式蜜饯现有160多个品种,以金丝蜜枣、奶油话梅、金丝金桔、白糖杨梅、九制陈皮最为着名。 苏式小吃生煎馒头 油氽紧酵 半紧酵小笼 半紧酵蟹粉小笼 小笼馒头 绉纱汤包 蟹粉汤包 香菇青菜素包 鲜肉大包 鲜肉中包 豆沙馒头 开花馒头 荷花馒头 寿桃包 秋叶包 素菜烧卖 凤尾烧卖 蟹粉烧卖 虾仁烧卖 金鱼烧卖 鲜肉蒸饺 四喜蒸饺 青菜饺 蝴蝶饺 孔雀饺 鸡冠三角饺 知了饺 沈永兴馒头 桂花糖油山芋 桂花糖芋艿 焐酥豆糖粥 桂花鸡头肉 八宝鸡头肉 桂花焐熟藕 鲜肉棕 灰汤棕 白沙棕 绿豆棕 猪油夹沙棕 三角棕 小脚棕 笔棕 枣泥麻饼 蜜汁豆腐干 虾子酱油 清汤鱼翅 母油整鸡 太湖莼菜汤 翡翠虾斗 松鼠桂鱼 旅游节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每年4-5月)
中国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9月20日—25日) 风俗节玄妙观迎财神(2月上旬,农历正月初五)
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4月) 花树节西山太湖梅花节(3月1日—10日)
虎丘花会(3月—5月)
拙政园杜鹃花会(3月—6月)
拙政园荷花节(7月—8月)
苏州天平红枫节(中国三大观枫地之一,11月) 庙会节南浩街神仙庙会(5月)虎丘庙会(9月—10月)
B. 苏州历史文化遗址
1、苏州治平寺遗址
位于苏州市郊上方山东麓,东临石湖,隔水与越城遗址相对,地属市郊横塘乡,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调查时发现该处有古文化层暴露。1965年进行过小范围试掘,出土并采集到铜辊和红衣陶、细泥红陶、印纹硬陶片等新石时代晚期至春秋时代的遗物。
苏州博物馆于1983年试掘位于磨盘山上的吴城遗址,在土城夯土层中也出土了同一时代的类似遗物,可以认为春秋吴城遗址的下层亦属治平寺古文化遗址范围。治平寺遗址对考古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
2、苏州园林
苏州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是水乡,引水便利,附近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加之旧时苏州文人荟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学士又追求“虽居闹市而有山林之趣”,这样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3、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
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
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着名的沧浪亭即隐蔽在山顶上。
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壁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4、狮子林
在苏州城东北娄门内园林路,是元代园林的代表。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着称,很多石峰形像狮子,因而得名。
假山内外上下盘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园,所以狮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征,与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论。
山腹中 空灵曲折,宛如迷宫的洞穴即象征佛的法力无比。
另外园内还有“燕誉堂”、 “卧云室”、“问梅阁”、“真趣亭”等建筑。
园内长廊四面贯通,廊壁上嵌有书条石刻,皆为名家书法佳作。
5、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 建于明正德年间,圆主王献臣取 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 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 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
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这一水湾口之两侧。
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称来看,也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6、留园
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秦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占地约30亩,以水池为中心,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主要观景建筑。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胜,由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冠云楼围成庭院,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端云、岫云两峰。
北区有新辟盆景园。西区是全园最高处。
7、虎丘
虎丘在苏州城西北3千米处,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虎丘正门是断梁殿,入内经试剑石、真娘墓就可到达“千人石”。
千人石后“别有洞天”内有剑池,其四周还有白莲池、点头石、云岩寺、冷香阁、第三泉、孙武子亭及虎丘塔等古迹。
虎丘自古就为游览胜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丽的传说。
8、寒山寺
以一首诗而闻名中外的寺庙,要数苏州寒山寺。
唐朝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多到苏州游览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亲自体验一下诗中的意境。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据传,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内主持,故名寒山寺。
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
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征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寒山寺最着名的是那口钟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现在的钟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铸的。
很多日本人士对寒山寺很熟悉,能背诵《枫桥夜泊》诗。
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日本旅游者。
C. 苏州的历史背景
园林、城门、运河、水乡、塔、寺、观
D. 关于苏州的历史故事
苏小小 与 鲍仁
江南自古多名妓,钱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经育出过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楼红颜,南齐苏小小就是其中的一个。苏小小出身于钱塘一户殷实人家,她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苏家利用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为本钱,在钱塘作买卖。到了苏小小父母这一代,已成为当地的富商。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所以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就相继谢世,苏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中旧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伤感的情绪,于是变卖了在城中的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事情传开后,钱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来西冷桥畔造访.然而苏小小却爱上一个名门公子阮郁,俩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萍水姻缘毕竟缺乏根基,半年之后,阮郁的父亲在建康听到儿子在钱塘与妓女混在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严加看管在家中,不许他外出半步。阮郁走后,苏小小在家闭门不出,整日仰头企盼,等待情郎的归来。一个月过去了,不见情郎的踪影;一年过去了,连一点音信也没有。苏小小由渴望、失望到绝望,终于病倒在床上。此时却遇一书生--鲍仁,上京赴考,无奈盘缠短缺,无法成行.苏小小变卖首饰,倾囊相助.就在次年春上,苏小小受了些风寒,因调治不及,加之心境忧郁,年仅二十四岁的她竟就这样香消玉殒,魂飘九霄了。这时鲍仁已在京城金榜题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钱塘,专门赶到西冷桥畔答谢苏小小,谁料却正赶上她的葬礼。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后来,诸多到钱塘的文人骚客都自愿到苏小小墓前凭吊,于是当地人在她的墓前修建了一个“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题着一副楹联: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冷。
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为苏小小赋诗:“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干将莫邪、唐伯虎点秋香、
E. 苏州的古老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干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概 况
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也颇负盛名。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干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此外,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骚客门留下的诗画墨迹,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F. 询问苏州的历史以及具体的文化背景、地理等。
苏州历史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苏州,虽然已经很老,但当她跨进 20世纪门槛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她依然是那样楚楚动人,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风韵。20世纪初叶的中国,充满风韵的古城又何止苏州一座。很多很多的古都古城 ,都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在向世人诉说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然后,整整一个世纪,先是由于战争和动乱,后来又由于空前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许多古城就在这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中,渐渐地面目全非,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神韵。如今,20世纪即将过去,再回首,苏州却依旧古意盎然风情犹在!还是那城墙敌楼,运河古道;还是那水陆相邻,河街并行。两千多年前的格局,两千多年前的位置,尽管风风雨雨,却都遗存到了今天。苏州的命运其实也很坎坷。天下名郡,江南雄州,早在唐宋时候就已经出类拔萃,可惜金兵南侵、蒙古人入主、张士诚兵败、清军屠城、咸丰战乱……,每一次劫难过后留下的都是瓦砾焦士,后来虽得以恢复,但风光却很难再继。
远离了王者和霸气的古城,从此默默地藏匿在小巷深处,终日与文人和庶民为伍,倒也变得平淡质朴,温文尔雅。于是,苏州就有了她别具特色的恬静娟秀、古朴淡雅的风骨。是的,古城饱经沧桑,已经斑驳不堪,但她却是吴地文化的渊源之地。一代一代的人在这小巷里出现,一代一代的人又在这小巷里消失。虽说大浪淘沙,物是人非,可古城却就此有了遍布街巷各个角落的文物古迹,有了足以让后人浏览钩沉的史志书籍。世代沉淀之后的苏州文化,都是这样变得深沉浓郁,令后人回肠荡气铭心刻骨。世纪之末回望古城,这一百年坎坷曲折伴着时光就要流去。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是怎样从过去一步步走来。一百年的时间不算太长,因为古城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一百年的时间也不能算太短,因为几代人的生命就曾在这里凝聚!
苏州古代名称有匀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于干国。太伯奔吴,建句吴国,是天之始。越王勾践来吴后,曾置国都于吴五年,至越王翳,又迁都于吴,直至越国灭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苏州。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府为隆平府,都治苏州。历史上的苏州,一度为省会所在地:唐时的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元时的江淮行中书省,明时的应天巡抚署,清时的江宁巡抚署、江苏巡抚署、江苏布政使,太平天国的苏福省省会,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督行署,日伪时期的江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苏南苏州行政专员公署等。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1°19',东经120°37'。
全市面积 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590.97万人,其中市区216.87万人。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487处, 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等处,都是着名风景名胜。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木渎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1998年,苏州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岁月永远向前,古城又将跨进 21世纪的门槛。
G. 苏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据文献记载,从泰伯至寿梦历十九世,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徙国都至今苏州一带。又经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四朝四十六年之后的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登基。周元王三年(前473),吴国被越国所灭。约周赧王九年(前306),越国被楚国所灭,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三十六郡,在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以吴县为郡治。东汉永建四年(129)置吴郡。三国时期孙权据吴郡十多年,开创了东吴基业。陈祯明元年(587),置吴州,吴郡隶吴州。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隋文帝杨坚统一江南,开皇九年(589)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有姑苏山而得名。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以苏州地处平原,非设险之地,遂于苏州今城西南横山下另建新城,至今尚有新郭的地名,至唐武德七年(624)又将州治迁回旧城。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凭借这条黄金水道,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甚至还远涉重洋。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至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已不胫而走。明清时期,苏州更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太平天国的战乱、沪宁铁路的开通,苏州的地位急剧下降。辛亥革命后,废苏州府,改吴县,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北洋政府时期,吴县为苏常道治所。1928年由吴县城区析置苏州市,1930年又裁入吴县,至1949年5月,又由吴县城郊析置,属苏南行政区。民国期间,苏州经济停滞不前,以消费城市为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再度发达,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苏州建城以来,迭遭兵火,数度兴废。越灭吴,楚灭越,城池几毁。公元前514年吴都建城,公元前473年越军大破吴师,吴国灭亡,城池被毁。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叛军三进郡城,大肆烧掠,杀人无数,三吴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一片萧条。唐末年藩镇割据,杨行密、孙儒等数次占领苏州,大肆掳掠,并放火焚烧,城池又遭劫难。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劫夺官府民居,廪库积聚,掳掠子女金帛,纵火延烧,烟焰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成为废墟。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江南,城池悉命夷堙,民杂居城堞之上,城池又遭破坏。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部围城十个月,日夜以炮轰击,当张士城兵败,又纵火齐云楼,子城、大城俱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总兵土国宝率兵从盘门进入,城南惨遭屠戮。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作战,阊门内外顿成焦土,城内外寺观名胜也遍遭摧残。朝代兴亡,兵灾人祸,然而在城池屡遭毁灭之后,后人又都屡屡重建重修,遂使古城至今巍然屹立,可见苏州坚忍不拔的城市精神。
H. 苏州有多少年的历史(具体的)
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唐末苏州曾遭严重兵祸。光启二年(886年),牙将张雄袭踞吴城,次年被逐走。龙纪元年(889年),钱谬取苏州。次年,即大顺元年,杨行密取苏州于钱氏,不久又为孙儒夺去。孙儒军从河南流窜长江南北,到处焚杀,极富破坏性。大顺二年,孙儒焚城而去,钱缪收复苏州。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军再夺苏州。钱氏大举反攻,于乾宁五年夺回苏州。此十余年间,吴城八次易手,遭祸甚酷。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前身。着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着例。经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范成大着《吴郡志》,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名贤辈出,而尤盛于文艺。明代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评《水浒》的金圣叹为吴县人。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87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