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一的历史竞赛都考什么

高一的历史竞赛都考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30 11:20:12

‘壹’ 高一历史地理一般会考什么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着,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贰’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普通高中,一般都会进行一个学业水平考试,相信大家在高中的时候也会遇到。下面是我整理的 高一历史 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高一相关内容推荐↓↓↓

高一学生个人期末总结6篇

高一自我总结范文5篇

高一语法知识点总结

高一计划5篇合集大全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推动下的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

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政治上: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国内

①社会背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A、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和 文化 ,主张政治改革。

B、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民权思想的启蒙(选修二专题一第三课)

a、背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思想上,国内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国外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播;外交上,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基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激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传播西方知识,宣传天赋、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被称为“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2、变法的准备活动——士人干政

(1)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教育 制度

②实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和思想先导

(2)公车上书(选修二P35)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4)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等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难点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 措施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 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 高中学业水平必背知识点历史

★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 高一历史学科的必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叁’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一历史 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1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 文化 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2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的 措施 :

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3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着,“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

★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上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一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肆’ 高一期末考试必修一历史主要考什么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 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

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伍’ 高一历史学考必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学考必考知识点有: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从“无为”到“有为”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董仲舒其人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5、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陆’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1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 文化 上:促进了科学 教育 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2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着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B、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_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

C、影响: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 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民选供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失败

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_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4)、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 经验 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②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

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十月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_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四月提纲》的发表 (列宁)

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 口号 ;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 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决议 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十一月起义

攻打东宫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具体内容P128)

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意义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阅读全文

与高一的历史竞赛都考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