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水都有那些历史名人啊
刘胡兰,武则天.这是最出名的拉.
2. 文氷县历史
以下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旧称文谷水、文水)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明、清、民国初,属太原府。明朝时,文水县编户79坊都;清朝时,文水县并为70坊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文水县归汾阳专区。
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文水县属榆次专区。
1954年至1958年,文水县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文水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
1959年9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
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县属之。
3. 文水县的来历
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
2000年,文水县辖7镇11乡:城关镇、南安镇、开栅镇、南庄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沟口乡、宜儿乡、南武乡、西城乡、南白乡、上曲乡、南齐乡、北张乡、西槽头乡、马西乡、苍儿会乡。总人口40164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800 开栅镇 31213 南庄镇 21455 南安镇 17531 刘胡兰镇 31201 下曲镇 26829 孝义镇 27914 沟口乡 2289 宜儿乡 27893 南武乡 22372 西城乡 25725 南白乡 16903 上曲乡 13027 南齐乡 14265 北张乡 26791 马西乡 12435 西槽头乡 15323 苍儿会乡 367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县基本完成撤并乡镇工作。经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晋政函(2001)16号函《关于文水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文水县乡镇调整情况如下:一、将沟口乡和宜儿乡并入城关镇,设立凤城镇。以原沟口乡、宜儿乡及城关镇的行政区域为凤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城内大陵街118号原城关镇办公楼内。二、将苍儿会乡并入开栅镇,设立新的开栅镇。以原苍儿会乡和开栅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开栅村。三、将上曲乡并入刘胡兰镇,设立新的刘胡兰镇,以原上曲乡和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刘胡兰村。四、将南白乡并入南安镇,设立新的南安镇,以源南白乡和南安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南安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南安村。五、将南齐乡并入下曲镇,设立新的下曲镇,以原南齐乡和下曲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下曲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下曲村。六、原南庄镇、孝义镇、西城乡、南武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建制保持不变。
2001年,文水县辖7镇、5乡:城关镇、南安镇、开栅镇、南庄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南武乡、西城乡、北张乡、西槽头乡、马西乡。
4. 文水的历史名人
狄青,刘胡兰,武则天。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5. 山西文水县过去什么样
历史沿革
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
?年,文水县辖7镇11乡:城关镇 南安镇 开栅镇 南庄镇 刘胡兰镇 下曲镇 孝义镇 沟口乡 宜儿乡 南武乡 西城乡 南白乡 上曲乡 南齐乡 北张乡 西槽头乡 马西乡 苍儿会乡
2000年,文水县总人口40164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800 开栅镇 31213 南庄镇 21455 南安镇 17531 刘胡兰镇 31201 下曲镇 26829 孝义镇 27914 沟口乡 2289 宜儿乡 27893 南武乡 22372 西城乡 25725 南白乡 16903 上曲乡 13027 南齐乡 14265 北张乡 26791 马西乡 12435 西槽头乡 15323 苍儿会乡 367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县基本完成撤并乡镇工作。经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晋政函(2001)16号函《关于文水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文水县乡镇调整情况如下:一、将沟口乡和宜儿乡并入城关镇,设立凤城镇。以原沟口乡、宜儿乡及城关镇的行政区域为凤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城内大陵街118号原城关镇办公楼内。二、将苍儿会乡并入开栅镇,设立新的开栅镇。以原苍儿会乡和开栅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开栅村。三、将上曲乡并入刘胡兰镇,设立新的刘胡兰镇,以原上曲乡和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刘胡兰村。四、将南白乡并入南安镇,设立新的南安镇,以源南白乡和南安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南安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南安村。五、将南齐乡并入下曲镇,设立新的下曲镇,以原南齐乡和下曲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下曲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下曲村。六、原南庄镇、孝义镇、西城乡、南武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建制保持
概况
【位置面积】
文水县位于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脉东麓,东靠汾河,与祁县、平遥相望,西依吕梁山,与离石交界,北与交城、清涂相邻,南与汾阳接壤。东经112°03′,北纬37°27′。总面积1064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总人口41万人(2002年)。
【地形气候】
【驻地邮编】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编:032100。行政区划代码:141121。区号:0358。拼音:Wenshui Xian。
要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去文水网站看看:
http://www.xzqh.org/quhua/14sx/1121ws.htm
http://www.wensui.com/
http://www.wshtrade.com/
http://www.xhcoke.com/
6. 文水在线的发展历程
到2000年底,文水企业名录、文水产品录、文水旅游景点录等已初具规模,成为文水在线的主打栏目,也多少为文水企业走出文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间,2003年,文水在线加入了外接论坛,并实现了网页嵌入。使文水在线具有了交互功能。2004年,网站购买了动态空间,有了自己的论坛,提升了人气。
2007年,文水在线通过自主创新,在LEADBBS论坛源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基于论坛的博客程序,并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到2011年2月11日,日志总数达到2672篇,成为文水网民业余写作的平台。
2009年,文水在线跟踪时代潮流,自主开发出了微博程序,并很快投入运行,成为文水网民记录日记的一个本土化工具,截止2011年2月11日,微博消息:123篇。
此外,文水在线作为LEADBBS论坛程序的二次开发应用实例,也承担了研发解决论坛程序问题,发展论坛程序功能的任务,开辟有三个讨论论坛程序问题的栏目,并得到了广大LEADBBS程序爱好者的好评。
7. 文水𨱃子的历史渊源
文水𨱃子流传于山西省中部文水及其周边地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因表演中使用一种当地人俗称“𨱃子”的特制打击乐器铜质小钹而得名,又因起源于山西文水县凤城镇岳村,当地民众习惯上称之为“岳村𨱃子”。
口述材料显示,岳村𨱃子原作为当地祈雨仪式音乐流传。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𨱃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
文水𨱃子是先民与大自然、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根植于黄土地上的一种特有文化,因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生活时常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的悲惨境地。愚昧、无知使他们将丰收的一线希望寄托于冥冥的神灵,祭神祈雨自然而然地成为先祖们祈盼美好生活、追求国泰民安的一种活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除供奉祭品外,还要敬献乐舞,以愉悦神灵。岳村𨱃子是祈雨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文水有一座麻衣仙姑庙,供奉着一位神女——任灵巧。传说灵巧乃龙女转世,投生于桑村一任姓农家,因不堪忍受继母虐待和反抗父母包办婚姻,逃婚出走,由麻子地里骑一麻杆腾空而去,飞至汾阳石室山黄芦岭灵泉洞修炼成仙,世称“麻衣仙姑”。成仙后的仙姑广施甘霖造福百姓,文水人便想请仙姑回乡。请仙姑回乡需选拔18村民间艺术精品组成迎神队伍。据公元1771年(清干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及庙中碑文记载,仙姑生于627年(唐贞观元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人便“斋洁易服”,集18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每次盛典,因岳村𨱃子是当地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古老的祭祀祈雨文化与民间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4至8月文水境内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久旱盼雨的文水人,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于农历的七月二十六麻衣仙姑寿辰之日,于全县18个村组织了规模大、规格高的祭祀祈雨仪式,祭祀祈雨由县令亲自主持。当时迎祀麻衣仙姑的仪式空前隆重,文水𨱃子作为传统的祭祀祈雨的仪仗队伍,所经之地的百姓热情礼待,抢尽了风头。仙姑广施甘霖,造福桑梓,家乡百姓为其筑庙塑像,世代供奉。
8. 文水古代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移,最初在大陵城,后迁至现旧城庄处,史称“文水古城”。 文水古城在今城东5。5公里之旧城庄,建于北魏时期。《后魏风土记》曰:“太平真君九年(448),迁山戎外出,徙寿阳民三千户于大陵城南十里,置受阳县”,移县治于此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宋元丰七年(1804)汾文二水涨溢,毁于水患,基址不存。现在在旧城庄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文峪河从不远处流过,雨天仍然是比较泥泞的小村,已经完全见不到当年的辉煌。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 前376年(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韩、魏、赵共废来靖公,三分其地,属赵为大陵邑,邑治在该县西北二十五里武陵村之北大陵庄(原名大陵屯)。《史记》载:前344年赵肃候游大陵,即此地,其后310年赵武灵王亦游之。大陵庄在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即划归交城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并六国,郡县天下,始名为大陵县,属太原郡。前221年至8年(西汉初始元年)的229年中,一直为大陵县。
前202年~9年(西汉)时,于大陵县境南部别置平陶县,包括后来的平遥县西北境。县治在文水县平陶村。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新莽建国元年)至24年(更始二年),历时16年间,为大宁县。
公元25年东汉立,从25年(建武元年)又复名为大陵县。在东汉,三国时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晋到南北朝、公元447年(北魏真君八年)422年间,一直称为大陵县。
北魏省大陵,公元448年(真君九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城东十里之旧城庄。从北魏至589年(隋开皇九年),历经141年,名受阳县,属太原郡。
590年(隋开皇十年)始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620年(唐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又属太原郡,至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历时99年名为文水县。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至公元七704年(长安四年)历时15年,名武兴县。
704年(唐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又恢复原名文水县。后经五代、十国、宋、没称未变。
1098年到1100年(宋元符年间),文水古城,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仍名文水县属太原路。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原府。
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归汾阳专区。1951年3月至1854年5月属榆次专区。
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
9. 文水县有什么历史背景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旧称文谷水、文水)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文水政务大厅
文水政务大厅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明、清、民国初,属太原府。明朝时,文水县编户79坊都;清朝时,文水县并为70坊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0. 文水的历史有多久
文水县历史悠久,据从该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