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初一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 测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两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现各自的亮丽风采吧!
一、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请将答案填在下表,每题2.分,共50分)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
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
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青铜器工艺精美
4、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6 .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7、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 B 、黄帝 C 、禹 D、舜
9、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
11、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B C D
1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
D、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
13、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
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
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14、《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5、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16、“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7、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战国乐器是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1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 楚 B 、齐 C 、秦 D 、燕
19、我们的祖先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1、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B、“兼爱”“非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孙武的着作是《孙子兵法》
D、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23、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5、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②位于岷江中游 ③着名的水上运输工程 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二、历史诊所判断正误(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将判断结果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形成了。 ( )
2、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夏朝。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 )
4、长平之战,桂陵之战,城濮之战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着名战役。( )
5、春秋晚期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屈原长篇抒情诗《离骚》。( )
7、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楚两国争霸战争期间。 ( )
8、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 )
9、为了巩固统治,东周的统治者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 )
10、下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西周的建立。 ( )
三、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题共40分)
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用商鞅语
请回答:
(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2分)
(2)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
(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11分)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影响3分,其余每格1分)
图
图1耒耜 图2铁农具
图3牛耕图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
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
3、(13分)学以致用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作为一中的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
② 历史上有哪些学以致用的例子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
公元前245年,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鉴定一个皇冠。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这时他脑中闪现出一丝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上。
他站了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
他把差不多一样大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觉到石块变轻了。而且,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完全浸没水中。
这表明在下沉的情况下,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与物体重量有关。相同质量下,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它的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因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等重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最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出水的重量。
(2)历史考试中的学以致用怎么答题扩展阅读:
学以致用:
释义: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相关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③ 怎么学好初中历史有何历史学习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历史学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你每天都需要积累一些知识,背住一些历史尝试.从而慢慢的到了最后,把所有的课程全部都学完了,你也应该全部都记住了.那么对于刚刚升初一的同学应该怎么学好初中历史呢?
历史是属于文科,是一种记忆性很强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学们都会把很难的知识点都一一记住,甚至是积了几遍之后.隔了很久都不会忘记.
初中历史时间轴简图
时间呢,是有先后的,你只要把那个大事年表里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几遍,自然也就记住了.而地点呢,有东南西北,你只需要认识各个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构建历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谁引起了这件事情,这很好记忆的.而结果你只需要记住是谁赢了,谁输了或者是谁被签订了不公平协约,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边就是关于怎么学好初中历史的几个方法和技巧.对于刚刚升初一的孩子们是很有帮助的,希望你们都可以考上好的学校.
④ 中考政治历史大题回答的技巧是什么啊
中考政治答题技巧
简答题
开卷考试中的简答题,通常采用材料、漫画、图表等形式来命题,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要求从三个角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题目有时要求回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的则要求全回答,解答简答题的关键是放开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目问什么问题。
第二,对号入座。根据题目所问问题,确定答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切不可张冠李戴,也不可遗漏知识点。
第三,书写答案时,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
注意事项:
1、在写出要点时,不要围绕某个方面展开进行大段论述。
2、答案要落实“四化”,即层次化(分段回答,不要一整段)、要点化(只写要点,不要过多描述)、序号化(层次要表上①②③④)、学科化(使用政治学科规范用语)。
3、一般情况下简答题的要求是至少两个方面,答题时可尽量多写一个方面,可写三个或四个方面。
辨析题
1、辨析题的四个类型:
A、完全肯定型
解题方法:(1)指出观点的正确或科学性。(2)说明理由。(3)作出结论。
B、完全否定型
解题方法:(1)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或作出判断。(2)说明理由和危害、本质,并提出正确的观点。
C、命题片面型
常见的形式是“只有--------就--------”。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欠妥的因素或者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若干合理的成分。解答此类题目不能简单地全面地否定或者肯定。
解答步骤可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
解题方法:(1)错对原因都要分析。 (2)除了题目的给的方法外,还要作出补充。 (3)下结论。
D、正误混杂型
这种题型的辨析题有三种形式:(1)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错误或不合理的因素。(2)命题内容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3)命题的前提正确,但结论却错误,或前提错误,但结论正确。
解题关键是:分清观点的正误部分,并且能分别说明理由。
解题步骤:(1)指出题目中观点正确或合理的部分,并说明理由。(2)指出题目中观点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说明理由。(3)提出正确的观点或补充完整观点,进行总结。(解答的步骤可以按照“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小结——对的意义和错的危害。)
2、做辨析题可按以下几个步骤:
(1)、找辩点(即认真审题后确定题目要辨别分析的观点)。
(2)、作分析(即结合课本知识对观点进行逐层分析)。正确----- 肯定并说明原因或合理之处;错误------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补充正确的是什么。
(3)、下结论(结论必须是在分析完一个层次或一个辩题之后加上)。
3、注意事项:
(1)、一般不表态,不判断。有理有据地具体分析题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或在具体分析题目中的问题时加以肯定或者否定。
(2)、审准辨点,根据辨点分条做答。
(3)、如果题目用古汉语、格言、俗语或书本中的定义等作材料,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4)、运用教材中正确的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就是指出理论依据。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
(5)、答题要有条理化,层次要表上①②③④。
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部分
这类试题开放程度大,能力要求高,它要求对材料内容展开分析,不能局限于点到为止,并且其答案打破了教材框、课、单元的范围,涉及面广。
1、解答此类题要点有:
(1)、认真审题,阅读分析材料。材料一般都是选自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或领导人的讲话,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报道。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准确熟练地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原理并与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整体把握作答(即要求准确使用政治术语)。答题时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逻辑清楚;同时要做到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言简意赅。
2、注意事项:
(1)答题要紧扣教材和材料实际,不能将书本知识和材料内容割裂开来,切忌答题内容(原理)与材料搞成“两张皮”。
(2)做扩展性试题,则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答题,即多层次、多角度的组织答案。
(3)如果题是要求“你认为……”或“你会怎么做”,一定要答具体,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4)答案要层次化、要点化、语言要概括、准确和明了,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
漫画题
1、漫画题是一种新颖题型,解答时应注意事项:
第一,全面观察漫画,它包括四个方面:(1)观察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2)观察画面形成的特定背景。(3)观察画中对特定情景的提示和理解。(4)观察画中的标题。只要全面观察漫画才能准确领会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
第二,重视对漫画标题的分析。有的漫画仅从画面是难以确定它要揭示的问题,这时就要重视标题的分析。标题是漫画的灵魂,它往往反映出漫画的主题思想。
第三,联系教材知识,寻找解题依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命题者的意图。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注意联系教材知识,而且思维的角度尽可能多样化,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的依据。
2、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漫画试题主要是读懂漫画的起直观意义及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联系教材,结合漫画进行全面分析。
(3)、据试题类型准确作答:
第一,漫画类选择题。要根据题干的规定性,结合漫画寓意,对选项逐个分析,然后决定取舍。单选题,只能够选出一个与漫画寓意最符合的选项;不定项选择题,凡符合漫画寓意都要选,排除法是解答此类题的比较好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错误选项要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与漫画寓意无关的选项要排除;观点本身模凌两可的也要排除。
第二,做主观性漫画题。除了要准确诊断出漫画的寓意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教材的知识对漫画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析(剖析漫画)、二联(联系教材)、三解(解答问题)是做好主观性试题的三大步。
从现行的中考试题来看,中考题型在变化上更贴近于社会生活实际,试题的难度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单纯的纯记性的东西在整个中考中并不多见。因此,各位同学在整个复习备考工作中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题型的训练,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以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来应会中考,考得好的成绩。
答题不要超区域
中考政治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些考生答题不是一条直线,喜欢斜着往上,有时就会超出答题区域,每位阅卷老师只负责阅一小题,如没有在答题范围内看到完整答案,就会扣分。
答题不要错位
一张试卷很长,不少考生都是折叠着写。答题纸上有些题只标有小题号,没有大题号,考生作答时一定要写对答题位置,千万不能答错位。去年阅卷时,就遇到考生将历史部分的题目答在政治题的区域内,一分都得不到。
分段分点答题 答中考政治题最好能分段,一个要点一段,有几个要点就分几段。这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先答原理,每个要点把原理放在前面,然后再加材料加以说明。要说清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遇到难点先做容易的
中考文综试卷的最后一题是综合题,政治往往是最后两问。阅卷时发现有考生此题空白,说明考生已无时间作答。其实相对前面的问答,政治的两问很容易,这就需要考生有答题技巧,当遇到难点时要放一放,把会做的先做。
不要到临交卷再涂答题卡
有些考生为做到十拿九稳,会检查选择题后再填涂答题卡。但文综时间较紧,几乎没时间再检查,当考生准备全部答完试题再检查时,离交卷时间已经很近,加上一紧张,难免出错。
建议考生先涂答题卡,至少在监考老师提醒还有最后15分钟时,一定要放下作答,先涂答题卡。对一些拿不准的题,不要不涂,只要涂了,也许还能得分。
审题注意关键词
对于材料的关键词要认真阅读,要看清是在材料中的哪一部分。对于题设的标点符号也要特别留意,特别是分号,一个分号往往就是一个层次,把材料的层次分出来,答题才能有针对性。
审题先审问题,弄清问什么,再找答题角度,比如涉及“为什么”与“怎么办”,审清题后再下笔,因为答案的针对性指向关系到阅卷老师给分的高低。
一、“两步”巧解——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组成。解答选择题应做到:
首先,审好题,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要审清试题的要求,即看清楚题目要求,是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还是错误答案;
二要审题干,通过读题干,准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和要求;
三要审问题,即审清题干的问法是什么?通常选择题的问法有:“结果”、“说明”、“表明”、“标志”、“原因”------等,要仔细分析后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其次,分析备选答案,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一是要逐个分析备选答案的内涵,把握其内在的意义;
二是要分析备选答案和题干之间的关系,对其关系要结合具体的材料、情景作进一步分析,在答题时,有意识地将题干和备选答案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同时,还要掌握排除法、筛选法等不同将解题技巧。
二、“三步”巧解——辨析题
辨析题的解答可分三步:辨——析——结
1、“辨”,即准确判断。
如果观点是正确的,首先应肯定观点的正确性;如果观点是错误或片面的,首先应指出观点是错误或片面的,然后写出正确的观点。
2、“析”,即陈述理由。
如果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从“为什么正确”的角度分析;如果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从“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原观点为什么错误”的角度分析;如果观点是片面的我们可以从“哪部分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哪部分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的角度分析。
3、“结”,即归纳总结。我们要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实际,进行归纳总结,通常落脚在我们(国家、公民或青少年学生)应怎么做上,适当深化主题。
三、“四步”巧解——简答题
第一步:认真审题。
先审材料,找出材料的关键词。概括出材料的中心观点;然后一字一字认真地审读设问,弄清试题要求。
第二步:回归教材。即根据材料的内涵和设问,找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所找课本上的观点必须紧扣教材中心,语言简练,面面俱到,点到为止,避免疏漏,无需展开。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应要点分明,格式规范,书写工整。
第四步:查缺补漏。
答完题后,及时检查,是答好题的重要环节。疏漏的要点及时补上。总之,简明厄要,言简意赅。
四、“五步”巧解——分析说明题
A巧解分析说明题的五大要求:
要求一:认真阅读背景材料,要看懂、看透,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要求二:仔细审题,精心思考背景材料与所要回答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明确题意。
要求三:注意知识对应,事理结合,即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统一。
要求四:答题时所用的观点要准确无误。
要求五:答案要有逻辑性,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要考虑其主次和先后,要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准确,语句通顺。
B分析说明题的几种形式:
(一)文字式
解题方法:
1、认真阅读全部材料;
2、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的信息进行筛选;
3、将有效信息回归课本,明确所涉及的原理、观点是什么;
4、将课本中的原理、观点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
(二)图表类
解题方法:
1、要学会比较,即纵向比较或横线比较,要能从图表中看出变化或发展趋势,即什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量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上升或下降);
2、用思想品德术语概括出来,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答题。
(三)漫画类
解题方法:三步巧解漫画题,析——联——解
1、析:即看图析寓意。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认真、全面地观察漫画,包括漫画的标题,图中的文字、人物及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初步分析漫画的本意和寓意。
2、联:即联系引申。揣摩漫画的引申义,引申义是什么?并找准其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是解答漫画题的关键。
3、解:即解答亮观点。
从分析原因、领悟道理、明确启示、反思自我等方面亮出自己的观点。
五、实践探究题
实践探究题的主要类型有:社会调查、倡议书、小论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口号和标语、演讲词的设计等形式。
(一)主题班会型
主题班会一般由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步骤四部分组成。
1、主题——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教材和教材内容,中心思想明确,切中要害,可以单句式,也可以是对联(对偶)式的,但不能过于冗长。
2、活动目的——依据主题确定
3、活动准备——就是要做好思想发动和各项组织工作,使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1)进行社会调查;
(2)发动学生查阅、搜集资料;
(3)准备好相关的文字资料;
(4)写发言稿等。
4、活动步骤——是班会的主体
在设计活动步骤时要做到方向正确,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2)播放与班会主题有关的影像或宣传资料;
(3)分组讨论;
(4)老师和学生交流,请有关同学发言;
(5)参加会议的嘉宾发言;
(6)老师做活动总结。
(二)设计辩论会(或辩论赛)方案型
辩论会方案包括组织报名、划分小组、公布比赛规则、确定比赛时间地点、确定评委、比赛过程、总结发言及设计辩论题等许多内容。设计辩论会方案应注意:
1、明确辩论观点。辩论的观点必须明确,正反方的观点应该是两个不相容的判断,否则就辨不出来或辨不出结果。如:正方:男生聪明;反方:女生聪明。
2、叙述辩论过程。在辩论过程中,可以简要叙述辩论前的准备情况,以及辩论中其他同学的发言等内容,但基本的、关键的内容是正方和反方的发言。双方的发言实际上谈的是辩论理由。辩论的理由,既要结合所学知识,又要结合事例或事实。做到论证鲜明,重点突出,旁征博引,论证严密。
3、总结活动收获。每项具体的辩论活动不同,其具体的收获也不同,但一般说来,活动收获不外乎增加知识,增强认识,加深理解、培养能力、激发感情、提高觉悟、获得了体验、得到了锻炼等内容。
(三)设计调查方案型
撰写调查报告的活动课。调查报告是人们通过活动对每一情况、事件、经验或问题的调查而写的文字材料。撰写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标题。要根据给出的材料内容定好标题;
2、写出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
3、列举事例和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出经验或规律。
4、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一般要对全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说明,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思想品德答题的关健在于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广泛汲取课外知识,结合当今的热点、焦点问题,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中熟练运用,通过训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强调知识间的联系、综合与运用,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作为学生,必须关心社会、关注未来,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而不是机械地抄书、死记硬背。因此,中考解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一、选择题型及应对策略:
选择题作为客观试题的代表,是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的重要题型。目前我们仙桃市中考的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即根据所给题干在备选题肢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具有惟一性和最佳性。目前除了传统的四选一类型,还有一种是组合式单项选择题,其实质是多项或不定项选择题的一种变形,相对以前多项或不定项而言比较简单,但又比单纯的单项选择题难些。它既可以考查识记的内容,又可考查理解、运用知识的不同层次,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题肢设置,综合性比较强。不同的选择题,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仍有规律可循。
1.一般方法:
(1)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还应审题干与题肢的联系,即对照题干和题肢,找出二者的联系点,从而确定答案。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
(3)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2.其他方法:
(1)取正法:也叫直选法,即直接把正确答案选出来。这种方法适合做易混的题型,如果对知识本身没有深刻理解,就往往会做错。
例: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C)
A.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自己的矛盾
(2)排除法:即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首先排除错误的观点;其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再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种方法对解组合式选择题更有效。
例: 青少年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下面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C)
①有人对小王进行勒索,他向派出所报警 ②有人欺负本班同学,事后小张叫几位同学将那人殴打了一顿 ③有人在校园乱扔果皮纸屑,小赵将果皮纸屑拣起并扔进垃圾箱 ④小林遵守学校纪律,按时到校上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如果题干本身表述正确且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排除法:
(1)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2)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必须予以排除;
(3)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必须予以排除。
(4)排倒法:如果题干与题肢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无因果者排除,因果关系颠倒者也要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排倒法;
(5)题肢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予以排除:
(6)排乱法:排除题肢的共性与个性同题干共性与个性逻辑混乱的题肢;
(7)如果题干的表述正误混杂,则一定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题肢本身表述是否正确,只要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就可入选。
做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吃透题干,紧扣中心词,细心思考,慎重取舍,切忌钻死胡同。
二、非选择题应对的策略
非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结论等基础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 一是要认真阅读情景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有的可能只有一层,有的可能是多层,然后归纳出各层意思所提示的中心意旨。二是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角度。
2、找依据。在审题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在这个问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3、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具体要求是: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
还要注意:看分值控制答题点数;注意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非选择题出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
1、直问式简答题。这种题型一般是对某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一般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可依据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2、辨析式简答题。题目所给观点正误混杂,带有辨析色彩。答题时要了解题目包含几层意思,以课本为依据,对其观点加以分别回答。
3、演绎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且包含多层意思,须用分折的方法看分为哪几层意思,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纲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4、认识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设问上一般是“如何认识……”,不公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简答题形式。回答时要运用课本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回答。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简答题的类型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简答题,还应该注意不同的答题技巧。接下来就简答题的几种常见的类型来谈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
1.材料型:即给出材料,据材料回答问题。做此类题时应注意:读材料,明确其中心或主题;动脑筋,找出教材与此材料相关的知识点;扣紧题意,抓住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整合答案。
例:我国首次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我国政府初步确定了新世纪头20年全民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寄宿生活费);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投入将占GDP的4%,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1).教育“三步走”战略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2).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3).青少年应怎么珍惜受教育权利和珍惜受教育的义务?
参考答案:(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3).①要坚持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②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③要自觉维护好学校教育环境。④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实现终身受教育。
2.漫画型:这类题是通过直观生动、极富趣味和幽默感的漫画创设某种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揭寓意、析现象、谈启发、提建议、说做法等。作答时应注意:仔细观察漫画,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揭示出漫画的真正或主要寓意,而且观察时多注意图中的说明性文字和提示性文字或话外音以及漫画的“题目”等;开动脑筋,找出教材中的哪些观点或原理与漫画的寓意相吻合或有联系;看问题,明确答题范围。
漫画题是一种新颖题型,解答时应注意事项:
第一,全面观察漫画,它包括四个方面:(1)观察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2)观察画面形成的特定背景。(3)观察画面中对特定情景的提示和理解。(4)观察漫画的标题。只要全面观察漫画才能准确领会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或道理。
第二,重视对漫画标题的分析。有的漫画仅从画面是难以确定它要揭示的问题,这时就要重视标题的分析。标题是漫画的灵魂,它往往反映出漫画的主题思想。
第三,联系教材知识,寻找解题依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命题者的意图。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注意联系教材知识,而且思维的角度尽可能多样化,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的依据。这就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3、活动型:活动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试题情境是由野外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情景、直接交往情景所营造的,或者经过一定的设计和真实活动情景的改造,但活动的进行仍是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如以学生各自亲身经历的讨论、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编报、参观、调查、访问等内容营造情境的试题,均属于参与式活动题。解答这类试题应该注意:
首先,应先有活动与社会实践的基础;
其次,要学以致用,每学一个知识、一个难点、尽力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养成学用结合的好习惯;
⑤ 高中历史题怎么答启示类的题
历史材料题如何答“启示”
王永平 山东省枣庄八中(北校) (277800) [email protected]
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些特定的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问答题。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启示类题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原则的题型。在当前高考中,它虽然所占分值不太多,但非常吻合新课程理念、符合新高考方向,在今后真正考查综合能力和学科思维的思想下,会更有生命力;并且,对于这类题目有没有一个基本的答题思路会直接影响优秀考生的答题信心;因此,此类题目也就更能提高试卷的区分度。
我在教学中,却经常发现即使优秀的学生对于启示类主观题也总是“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因此我总结出此类题目的一些特点及一般解题思路:
特点1、答案的开放性
启示类题目一般这样设问:从中得出什么启示?或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或从中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除了默认的前提是联系题目所给背景或材料外,没有过多明确答题导向的关键界定词。所以它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特点2、答案的宽泛性
因为启示类题目的开放性,所以参考答案就要充分考虑到考生思考的可能性角度,此类题目的评分标准和操作细则中经常是多层次给出参考答案,或者多角度给出参考答案,并注明答出其中几条即可得满分,或者至少规定“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特点3、答案角度的难度层次性
一般答案都会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等方式来组织答案和给出参考思路。
特点4、答案的时效性
既然强调“学以致用”,那么,和现实结合是必要的角度。“启示”的最后落脚点应该是和当前的建设、社会、生活等有何本质相似及提供哪些经验教训和思索。
前些年的试题多少还受意识形态争论的影响,往往更多启示出:战争与和平、反腐倡廉等问题;近年,历史课程改革,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指导,启示中也就更多体现出: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保持民族文化、文明之间的借鉴和学习、和谐世界等思想。密切结合材料,熟练调用时代脉搏思维,应是启示答题最后阐述的法宝。
下面,我再结合题目具体探讨一下解答启示类题目的一般思路: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伯里克利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三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同答:(前3问略)
(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2分)
思路分析:问题中实际已经给了我们比较明确的思考方向,围绕关键词“不同模式”由近及远提出思考角度:1、题目给出的这些制度为什么不同?(当时的历史要求,适应各国国情)2、东西方制度的不同之中有什么共同的趋势?(世界走向近代化,注重民主和法制)3、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互相学习)4、研究这些不同发展模式对我国当前建设有何借鉴?(发扬民主,加强法治)
答案参考:(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根据此题解题过程,我概括了启示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关键:
找准关键词,树立中心点;
层层再深入,角度要铺开;
统观出规律,现实有借鉴;
表述用概念,条理要清晰。
用此思路我模拟分析另一个例题。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材料二 “……同我们在二战结束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尼克松的演讲
材料三 199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请回答:(前3问略)
(4)由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你可得出哪些认识?(2分)
思路分析:
A、关键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不能只答“美国”,也不能光想着“外交”,更不能撇开“变化”;
B、层层深入,设计角度:1、怎么变的?(强硬——收缩——强硬)2、为什么变?(内:国力下降;外:国际形势冲击)3、变化中,什么本质的东西没变?(不论外交态度强弱,国家利益始终是其焦点;美国始终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思想)4、变化对世界、对我国的影响?(影响世界力量对比和格局变化;危害世界安全)5、我们如何对待其变化和不变?(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建设和谐世界)
C、规律:外交政策变化的核心永远是围绕国家利益;
D、概念:国家利益、霸权主义、综合国力、和谐世界
参考答案:(4)认识: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要维护国家利益,外交与国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体现了其霸权主义特色。 (2分)
⑥ 如何学好历史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设计如下图示(略):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⑦ 历史阅读题
转贴自:一线高考
★ 材料解析题解答三字诀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1998年第46题“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就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型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其中的名词解释、选择搭配、列举题、识图填图、填空题都先后被淘汰,但问答题却一直保留下来,在每年高考试卷分析中,问答题的失分率可以说是最高的。其原因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审题的三个关键:
1.审题型。
题型决定着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格式要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有三种题型:
(1)史论结合说明题。用史实概述说明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性质、表现等等。如此而已996年高考试题第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2)材料问答题。它是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的结合。一般形式是要求考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材料中某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和认识。如此而已994年高考试题第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19世纪念0、60年代的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3)比较说明题。一般形式是两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不同方面异同点的比较归纳。如1998年高考题第49题:“美国猖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
准确无误的“断限”对准确理解教材,确定答题内容,紧扣题意,防止丢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断限”出现问题,将会失之毫厘,廖以千里。
历史问答题的“断限”在题干中表现为时间、朝代、国别、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等等,如上面1996年高考题第47题中的“唐朝”审题时不要和商朝或秦汉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相混。
3.找出“历史概念”,确定答题内容。
也就是本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几问。这是解答问答题非常关键的一步。由于题型的不同,对“历史概念”的审题思路和角度也有所不同。
(1)史论结合说明题。如上面1996年高考历史第47题,其“历史概念”是“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唐文化的历史地位”,说明此题包括三问,要求用史实概括说明唐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2)材料问答题。第一,首先要求考生要读懂材料,了解材料背景和引文出处及作者的阶段属性,再准确归纳出材料的基本史观和结论。如上面1994年高考题第43题其材料背景是欧洲1848年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状况,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其观点是“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所以无产阶级不能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最终胜利。”第二,再根据题意要求用“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俄国改革、德意统一)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这一结论。
(3)比较说明题的“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如上面1998年高考题第49题的“历史概念”,是从“背景和进程”两个方面说明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和一系列独立国家出现的原因。
总而言之,题海战术,猜题压宝,都不能提高历史问答题的成绩,只有掌握了历史问答题的审题方法,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法宝。
★★★历史考试中常见的思维性失误
1.思维僵化 难以延伸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思维僵化,依赖性强,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巩固时难以形成思维延伸的结果。
2.思维不周 挂一漏万
学生在知识的巩固、理解与再认再现时,知识重组不到位,组织答案时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所以学生在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时更应注重思维的精密性,力求思维活动的结果臻于完美。
3.思维狭隘 片面孤立
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与运用时,常常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思考问题时只朝一个思路发展,而没有宏观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力争做到思维活动的开阔性、广泛性和完整性。
4.主观臆断 假设不当
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观设想的情况展开,结果造成失误。我们提倡积极思维,批判性的思维,但它必须是建立在正确而合理的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即平常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科学严谨的分析结合正确的史实来论证假设的可行性,才能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5.思维内敛 发散不开
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既要注意思维的规范性,又要保证答案组织准确到位,通常表现出思维内敛。对此,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能力。
6.脱离情景 联系不当
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新的试题情景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思维应变能力。但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总是觉得该问题似曾相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最后导致思维游离于新情景与历史感性印象之间,从而联系不上最佳的答题方案。
7.思维紊乱 逻辑不严
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其常规思维是以问题中的“疑”为线索,以方法为中介,通过质疑—存疑—释疑三大步使思维深化,而常见失误是逻辑思维不严密,答题条理混乱。克服这类失误关键在于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定量性,要求学生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进行严密的思考从而产生高度概括性、论证性的思维活动结果。
8.思维定势 无法变通
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规范性的凝聚与约束作用,使其难以摆脱原有思维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从而在答题解疑的过程中无法变通。
9.逆向思维 其意不明
在历史考试答题过程中,学生通常喜欢按照试题所展示的历史事物的发展进程顺向思考问题,而常见试题类型中有题干注明否定选项符合题意的,学生却不明其意或由于肯定性思维惯性的作用而造成失误,所以学生应突破惯常思维方式,努力按照试题考查的意图去精心组织答案。
10.思维单一 综合力差
在分析问题时学生应当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相似思维法、溯源思维法、组合思维法、变换形式与角度思维法、设想思维法等不同方法。
★★★★掌握历史简释题答题技巧
简释题,题目小,形式多样,考查功能多,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它的答案既可以在课本中,也可以在课外知识中提取,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它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在某种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思想。所以掌握简释题答题技巧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简释题是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特有的题型,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已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潮流。它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者的推崇,在于它能引导中学师生摆脱思维定势。同时,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性能力及创新能力。
先为大家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第一,题量和分值比重大。每题分值大约在5—6分之间,6题左右,因此它的题量和总分值都仅次于选择题。
第二,题文精干,形式多样,分为六种题型。题干不长,但取材内容丰富,且命题形式多样化,给学生答题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第三,题目虽小,但考查功能齐全,它从不同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因此,从总体功能上看它的考查功能不亚于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
下面就高三备考阶段该如何进行简释题复习,分析一下同学们在这一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文物信息题。2002年和2003年28题推出了以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多元理解为目标的试题。从秦砖、汉瓦、画像石和唐三彩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这类题目机动性很大。体现了海派特色,而且影响到全国试卷。这些图片给人活生生的历史特点。一部活的历史展现在考生面前,彰显着人本主义的命题思想。
那么,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不能只看表面信息,如画中人在干什么,只知道秦砖、汉瓦的形状、文字、插秧、射猎场面,更要挖掘深层信息,知道当时制陶、建筑、绘画水平的提高等等。
第二,文献注释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内容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字等等。例如2002年29题《连昌宫词》节录、2003年29题《述怀》节录。回答时请注意三个问题:
1、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
2、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全写完,二、三问便无话可说。
3、可以多写几句,但前后答案不能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第三,图片判断题。这类题目鼓励学生交流、学会宽容,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例如2003年30题“美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总统是谁”,它以开放式的姿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史实是惟一的特性。历史结论和观念不是惟一的思想,这就是命题者的独具匠心。
大家处理这类题目时应该注意到:
1、明确题目要求; 2、提取有效信息; 3、不要因小失大。
第四,表格理解题。表格材料是通过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材料,表格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形式生动,材料直观,能考察学生依据史实观察,辨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表格是考查学生理解信息的最好方法。
此题有三种类型:双向表格、直柱图表、圆形图表。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对此类题型的掌握一直不够好,主要体现为:①不会读表,抓不住主要信息。2003年33题是双向数字形式,继续强化了往年的读表题,如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文字,就要求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要求他们“横看纵比再综合”。一些同学看不到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表现出阅读理解上的随意性,所以丢分很多。②有的同学把给的数字进行细算,浪费了很多时间。
第五,故事情景分析题。03年22、30题借用了英语翻译情景,体现了历史知识的跨学科应用。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但目前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每个学科都要推广双语教学,中学教育的方向应该是进行素质教育。此类题目比较简单,它不单独出现,而是穿插在其它试题之中。2002年30题,拿破仑画像和一段材料也是故事情景分析题,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①看完故事再写答案。②看材料时注意三个方面:
A.时间(什么时候);B.空间(什么地方);C.特点、(表面特点、深层特点)。
第六,多元理解题。它的特点是你对我也对,体现的是多元价值论。一个观点允许多数人赞同,也允许少数人持不同见解,都属合理现象。2002年31题,通过日本明治维新来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水平,许多学生多元理解能力差,失分多。
处理这类问题时大家应注意:
1、注意对重要历史事实评价做到实事求是。 2、利用材料内容来提出或论证自己的观点。
总之,复习简释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题是前提:①明确题目要求;②获取有效信息;③注意限定条件。
2、答题是关键:①按问而答、偏重史实知识考查,写出准确的史实即可;偏重史论观点的,写出见解,并作说明评价。②扣题简答。就是简明扼要,不必展开逐点对应。
祝你考试成功!!!加油啊!!!
⑧ 初中政治历史答题技巧
本人现在高一,中考657,我把我自己的方法告诉你,历史书本上一段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基本上是重点,注意标起来,这些在考试上有很大的作用,有了基本知识的基础,做选择题就很简单了,选择题大概只有一两道是难的,很多选择题很简单,只要瞄一下就可以写出答案,不会的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这样的得分会比之前多很多,材料题注意多看材料,答案都在材料里,解答题一定不要空着,有些解答题可以在选择题找到线索,材料题和解答题都是建立在基本知识上的,所以还要多看看书,多背背知识点,加油,中考考生
⑨ 高三如何学好历史的方法
历史虽然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但如果只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的话很难学好。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如何学好历史的 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如何学好历史的方法
一:一条线法。这种方法从历史事件的时间着手,然后分别提出事件、人物,进行回忆性的记忆。如:我们随便说一个年份,1937,那么1937年都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我们想到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战争,那么地点是哪呢?对,卢沟桥。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次战争,地点为什么要选在卢沟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继续发散自己的思维。直至横向纵向都连接起来。联想最厉害的一次,我们的一个同学是由1937年联想到了1868年。
二:历史从国别上来说,主要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史主要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来学习,当代史虽然也有涉及,但不是重点。古代史分成了专题学习的样式,对于学生初中历史的积淀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学生的课堂学习非常重要。上课时仔细听讲,课后可以阅读一些历史典籍,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兴趣。
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要及时地归纳 总结 。归纳总结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古代历史上的变革。中国的,外国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每次遇到社会危机时,统治者们都是采取了怎样的 措施 度过了危机?当一个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统治者的政策有什么变化?社会风貌如何?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等等都要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总结。
要从总体上把握,同时不放过细节,治学态度要严谨。学习历史得有提纲携领的本事,能够从整体上驾驭。同时对于小的知识点也要清楚明白。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熟读课本,还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好历史,并运用历史解决实际问题。
联系实际,善于思考。现在的历史考试和社会 热点 联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决不能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要学会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江南大运河的修建,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现代的水利工程,现代的工程社会披露的比较多,那么说明什么问题?这就可以和政治联系到一块了。分析完政治问题,再回到历史问题上,是以后文综考试的惯用手法。
图标结合法。很多历史事件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都可以用图标法将其形象化,非常便于记忆,您不妨亲自动手试一试。
高三历史 各题型答题策略
1、选择题
历史选择题以分值高、知识覆盖面广、考查形式多样化而着称。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抓住选择题的出题角度和答题规律,在这一题型上频频失分,拉低了文综的整体分数。对于不同类型的历史选择题,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给予解答。
1最佳选择题
在给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选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或因不合题意,不能称为最佳答案。题目中一般有“最主要”、“最重大”、“最根本”等表示程度的词语。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好逻辑关系和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和推理,找出最佳答案。
2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对于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结果、影响、作用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区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主客观原因”、“导火线”、“历史根源”等词语的准确概念。
3否定选择题
此类题目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题干中多会出现“不正确”、“不是”、“不相符”等限定词语。此类选择题的迷惑性较大,考生常因审题不清失分。可采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解答此类题目。即先找出“正确”、“是”、“符合”一类的答案,剩下的便是正确选项。
4材料选择题
考生要先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背景、内容、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再根据选项内涵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5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目一般给出几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在选项中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此类题目难度不大,最直接的答题方法是排除法。同学们只要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注意审清题干和选项,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材料题
在解答材料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摘抄贵在精
评分细则中明确指出,照抄题目和材料,不得分,或者不能得满分;对题目或材料作出改动的,可给满分。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材料时要高效提炼,剔除无效信息。答题时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符合题意的重点词句摘抄下来,适当地用副词、连词等将这些重点词句串联起来,形成比较通顺的 句子 和段落。
2概括巧得分
概括是主观题的一种重要答题形式,一般要求考生高度提炼材料中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需要回答的内容。概括提炼的关键,是将一些文言材料,或是分布在不同段落中,却有着相同属性的内容,整合起来,升华为自己的结论。
3紧扣关键点
高考阅卷“采点”给分,而不是“采意”给分。因此答题时有必要紧扣关键词、关键点。抓关键点的主要方法是,根据题意要求,判断出回答的主要方向,然后围绕主要方向进行归纳。
4切忌重复句
很多同学在不知道如何作答时,喜欢车轱辘话来回写,短短几句话,意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这样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答题时间,还浪费了阅卷老师的评卷时间,出力不讨好。因此语义重复的问题需要考生一定避免。答题前,先列出答题要点再书写。可有效节省时间,并提高得分率。
5答题用术语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多用历史术语,在历史阅卷中,凡是用词不准确或是词不达意者均不给分,因此,使用正确的历史术语答题是历史得高分的前提。
6分值定要点
对于主观题来说,分值往往是判断答题要点数量的关键。一般来说,4分题大多要回答2个要点;6分题对应2-3个要点;8分题对应2-4个要点;9分题对应3-4个要点;10分题对应2-5个要点;12分题对应3-6个要点;14分题对应3-7个要点。高考阅卷中发现,有的考生回答的要点虽然多却不合题意,有的考生回答的要点全,却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分析。建议考生回答时,首先保证语句通顺,表达全面,条理清楚。字数以20字以上为宜,尽可能扩展成逻辑严密的语句或段落。
7思维多角度
很多同学知道要多角度作答,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思考角度“多而全”。首先,我们要从题目的分值和题干确定答题的角度。一般来说“原因”型问题的回答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类问题的回答角度通常有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当历史事件涉及到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的盛衰逐一分析说明。
高考考场策略
除了掌握历史不同题型的答题策略之外,我们在应试时还应做好哪些方面呢?
1审题要慢,答题要快,修改要谨慎。
很多考生审题过快,还没看清题目有几问以及需要着重从哪几方面回答等内容,就盲目动笔,导致写了很多,最终却不得分或是得分不全。建议考生审题一定要慢,只有做到细致审题,才能做到快速答题。
一般来说,审题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①审中心词。选择题需要审题目类型,如否定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等;非选择题审题需要做到全面细致,如围绕什么作答,题目有几问等。
②审主体。即“答某一历史现象的什么方面”。这一步最易被考生忽视,往往忽略了以“历史现象”为前提作答,直接回答“什么方面”;或是混淆了“历史现象”的“条件”、“表现”、“特点”、“影响”、“意义”、“历史地位”等不同的方面,造成所答非所问。命题人也往往在此处设置陷阱。建议考生备考时对以上易混淆的内容严加区分,审题时仔细分析,不可盲目作答。
2确保会做题目拿全分,试卷尽量不留白。
考场上,很多同学都会因粗心、马虎,审题不清等问题造成会做的题目也不断地失分。建议考生在平日练习时就将此类低级失误的小毛病归类总结,比如①选择题,想选A,落笔却选C;②主观题,总是忽略某一要点的作答,造成答题不全面;③总是不能用学科术语作答等。发卷前,考生可将此类失误在心中默背,甚至演草纸发下后,将此类易失分点简要地写在演草纸上,可极大降低失误率。
此外,建议同学们先答会做的,对于有的大题来说,如果第一问太难没有思路的话,可以先作答后面几问,如果时间来得及的话,再就第一问进行分析,尽可能保证全卷不留白。
3主观题条分缕析、卷面整洁,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对于主观题来说,建议考生先粗略根据分值判断该题目需要答几点;然后将重要的要点答在前面,不重要的要点答在后面;答题时分层作答,列出标号1……2……3……或首先,……其次,……再次,……;字迹要书写工整。如今各省市大都机器阅卷,字迹工整清秀,不仅能够提高机改速度,还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一份好心情,有可能会多给1-2分。若卷面勾勾画画,字迹潦草,很有可能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便,因印象不佳而扣分。
高三如何学好历史的方法相关 文章 :
★ 学好高三历史的方法有哪些
★ 学好高三历史的方法汇总
★ 高三学习历史的方法大全
★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策略
★ 学好高三历史的七个关键方法
★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
★ 高三历史的学习方法大全集锦
★ 高中怎样才能学好历史窍门
⑩ 七下历史关于启示类的题怎么答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学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启示类主观题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原则的题型,它虽然所占分值不大,但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考试方向,很有生命力。
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经验教训、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