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并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具体谈谈笔者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编排要巧妙,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衔接起来
由于中考的历史学科为开卷考试,许多学生对单个问题熟练掌握,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而高中历史多是以专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课题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或手段寻找资料,获取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解决问题。此外,高中教学的时间较初中更为紧张,没有时间去复习初中的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衔接起来,形成知识系统。具体方法如下。
(一)利用典型,随机引导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重点历史事件或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发现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中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经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知识内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衔接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学习新的内容,对历史课本中的知识也不再是死记硬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鼓励交流,开展活动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积极性,善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历史资料,并在同学之间交流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探究历史”“寻找历史宝藏”等活动,或者组织知识竞赛、出黑板报、手抄报或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主动探究课本上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快乐与成就感。
二、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初中历史教学比较传统,知识内容多以固定的形式教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又因为中考中历史为开卷考试,课堂上学生多是认准一个固定的答案,很少去思考或者质疑。这样,学生困在一个固定圈子里,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热情,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利用手中的资源让学习氛围更好,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问,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这对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方法如下。
(一)善于设疑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疑惑才有学习的动力,有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历史这门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让历史教学更丰富多彩,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对课程感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才有积极性,才能主动去学,才能学好。而要使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讲到古代君主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皇帝和大臣,在课堂上体验古代朝堂的感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讲解历史。这样,学生感受会更加深刻。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加深了印象,也丰富了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更高,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学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深入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索新的问题,发现不同问题,与同学或教师进行探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总结等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对所学内容有系统的理解,在面对问题时能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四、着眼于培养长期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有它独特的魅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改变一直以来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局面,能够让学生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以往有些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都是教师教给课题,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是很积极,对分配的任务互相推脱,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导致这类学习只是个形式而已。所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同时也要作为合作者深入学生当中参与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提出意见、提供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长期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局限于旧的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教育的精华融入新的教育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② 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纲要》提出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试行过程中,不少人产生了困惑:《纲要》要求师生互动,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可学生不“动”,他们仍习惯老师讲、自己记、课后背,不习惯现在新的教法,怎么办?经过老师的反复宣传(我校还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做了宣传),大家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意义,逐渐就有人“动”了起来,可“动”的人是少数,而多数人未“动”。老师又担心这样下去,势必造成优差悬殊,怎么办?后来基本上都能“动”起来。可新的担心又产生了:都“动”起来了,课堂纪律又难以控制,或教学任务又难以完成;甚至担心课堂热闹了,考试分数又下降了,怎么向家长、社会交待,毕竟现在的家长仍看分数。总之,怕“动”不了、“动”不好。
但是通过我校近一月的“献课”活动,通过本人的实践发现,学生不仅“动”得了,而且“动”得好。
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而且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这就要看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和点拨了。
我校张义蓉老师的一节历史公开课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那节历史课她讲的是“秦帝国的兴亡”。她以让学生“翻书看内容,关书讲内容,上黑板写内容,根据问题猜内容”的形式学习课文要点、重点,串以老师讲的故事,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一直都很活跃。特别是其中一个环节是本课最闪光的地方:“假如你将来有机会走上仕途,你将怎样为官?你会吸取秦朝统治者哪些教训?”同学们本来就很兴奋,这时更是兴奋不已,纷纷举手回答。有说要关心百姓的,有说要廉洁奉公的,有说要刚正不阿的……表面看来老师把课内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事实上这是老师设题的巧妙所在。同学们回答的内容,其实许多就是秦朝兴亡的原因。这样做,既免去了过去的死记硬背,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为理想而拼搏的意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巧妙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像这样的课学生就“动”了,而且“动”得好。
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课,老师“千呼万唤”,学生远远不“动”;老师又哄又奖,只有少数学生“动”;要不就是课堂闹哄哄,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或者发言的在发言,而听发言的急于起来发言,根本就没有听别人的发言,而起来发言的又说到另一边去了。像这种“动”,就没有“动”好。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老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明确师生互动的好处,明确课改的目的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主动投入到课改中去,主动想办法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否则,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就容易回到以前的老教法上去。人们常说“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在思想观念上,大多数人容易“喜旧厌新”。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相”,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就像鲁迅所说“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师生关系并非掌柜、主顾与店小二的关系,所以不要搞得森严壁垒。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请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请人回答问题的面要广,不能今天请张三,明天后天还是请张三,结果李四认为反正你只请张三不请他,他就懒得“动”。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不愿“动”了。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娇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要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
●问题应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刚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他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
③ 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
历史教育者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
1 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围绕着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而精心准备的,问到了“点”上,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2 培养良好习惯,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敢于思考和发言。如:由“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由“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获得了成就,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这时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了动力有了自信他们怎能不主动呢! 其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进行精心缜密的准备,设计恰当的问题和制定合理的任务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做到一是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需完成的任务单凭学生个人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是需要展开讨论或协作完成的。否则,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劳动。
3 情境教学 引发兴趣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情境教学的优势: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
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法”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④ 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一.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 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 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 对学习的促进来说,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 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的提高原有兴趣来 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知识迈进。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 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英语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 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 降低。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着名心理 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获得 学习提高的保障 积极主动。 首先要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 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让它能够充满兴趣去学好, 相信自己对这个学科能感兴趣,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比如:我很想学好历史,但 是不能光说,要真的去学才行,想想怎么才能让自己对这么学科感兴趣,首先你要知道历史 的特点是什么?化学的特点是: 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 综合性即历史包罗万象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 确定目标: 从上边这一点就能达到一个小小的目标了, 有了这个小的目标就能达到一定 的效果,不多的学习提高的自己信心。开始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有的同学往往学习 一两周,没有什么太高的提高,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在这里提醒 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一个一个的去实现目标。 培养成功感:再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后,老师要给学生一下鼓励,一个小 小的奖品也好, 这样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我们这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加以鼓励。 精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 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 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知 识, 必须关心爱护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 ” 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教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教师应了解 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掌握其心理,对有困难的 学生给予热情帮助。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教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 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好知识的基础。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方式的多样性 一、学案导学法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 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 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变被 动学为主动学的好方法, 它顺应了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 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的教育发展的 趋势。因此,学案教学特别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 发展。 二、设情境法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通过对图片、 录像、 电视、 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 对层次、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 历史。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 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 讲罗马法时,我让学生模拟了一个罗马法庭. 有这样一 个案例:罗莫洛是公元前 6 世纪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 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 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 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我把同学们进行了 角色划分。让班长当法官,副班长当律师,把剩下的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是原告受伤或战死 士兵的家人;一组是被告罗莫洛的家人。现在法庭开始审理案件,根据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 习惯法,没有成文法,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最后法官判决被告胜诉。后来, 我又给他们加了一个条件,如果根据《十二铜表法》 ,会怎么判呢?学生们重新开庭审理, 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最后,法官作出判决:罗莫 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通过模拟罗马法庭这项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让学生们加深了对罗马法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法 所谓“合作探究法”, 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 间的合作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 学划分成若干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和操作、探索、研究等活 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⑤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论文关键词:高中阶段 历史教学 被 教育 学生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他在教授学生国内外历史知识上作用巨大,更能促进学生形成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加之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历史课程被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但是,如何让课程更加有新意,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努力,更高效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 总结 经验 ,用最符合学生需要的 教学 方法 去更好地给学生传输知识。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培养体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呈现,加之“就业难”、学生择校观念强等客观原因,教育界正开始着一场变革。作为教师,更要认清形势,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1、围绕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中国历史本身就像一个人小时候在听 故事 一样。因此,从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不是难事,造成教学实效不好的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师纯粹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照本宣科地格式化铺展着教学的流程,没有任何生动性和互动性可言,这样大大伤害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意愿,不利于展开历史教学。
传统的观点认为,高考是学生唯一的出路,在学校内部,现在还有不少教师甚至领导仍然抱有这样的态度,历史是副科,重点还是要学好数理化。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是不正确的,历史学科所能带给学生的是穿越时空的概念,是浩荡璀璨的天地,很多光靠纸上谈兵的学科不能给学生带来这么宽广的天空。
说一千,道一万,让学生有兴趣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所描述的内容无非是为了论证这一点。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现代的高中生信息来源已经愈加多元化,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教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让他们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辨析是非,形成自己理性化思维的头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延伸,自然形成了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以后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也变得迎刃而解。
2、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去展开教学
所谓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去展开教学,除了因材施教的需要,更多的是依据教学实际需要去进行。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教育必须主动寻求变化,再去照本宣科地沿用传统的一套教育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同时,也不乏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对现在的青少年展开教育本身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加之近年来高中学校扩招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鉴于此,历史教师更要在课余时间不断充电,研读最新最近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关于现代高中学生心理研究的 文章 和书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去摸索和尝试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现在高中的学生普遍呈现出早熟,性格独立等特征,他们喜欢展示自己,渴望被人欣赏,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握好场合,对学生实施评价时不盲目地批评学生,也不去过分地夸耀学生,在给予鼓励性评价的同时,给他们心灵适当的刺激,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只是皮毛,远不到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应用的地步,这样即便学生理解失误,对教师产生了质疑或者不欣赏的情绪,只要最终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这个“黑脸”唱的就值。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历史课堂跨越出教条式课堂的局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以人类历史上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课堂切入点,例如战争爆发、科学家诞生、科研成果的公布、文坛巨匠的陨落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去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吊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在课堂讲授环节,还要跳出书本的圈圈,让学生真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相关人物,以及最终结果走向和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画出一个大圆。这样,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去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一定会收到超越“一言堂”的绝妙效果。
3、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其原因除了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下降的因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能怪学生,还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知识教育结构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教育的本质也将得到呈现。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以前往往会要求学生生记硬背很多东西,在每节新课开始前还会提问一部分学生,这样的模式以后就可以采取变化。成年人都知道,在社会上,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信用是一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围绕这两点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就可以做很多。笔者认为,可以将以前让学生生记硬背的部分转为复述,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名字等关键要素需要记忆外,其他的可以转为复述形式,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同时更能富有感情地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再者,在学习一些历史人物时,如李白、杜甫、岳飞以及国外的一些总统或军事家等,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他们,学习他们青少年时代如何努力去提高自己,知道他们成大事的根本,真正将这些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心中活生生的镜子,去学习他们做人的精华,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也真正走向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目标,这才应当是高中历史课程作用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井国苓.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13):51
[3]韩铁波.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学苑教育,2011(18):65
⑥ 历史课应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认识主体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这已为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刺激、反映双向作用(S←→R)的过程。后来又提出认识是(S→AT→R)的过程。在这里,S是客体的刺激,R是主体的反映,T是主体的认知结构,A是同化作用。认识过程其实就是这样,认识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刺激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认知结构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学习的中介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教师,所以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充要的条件。
二、尊重主体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都有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对爱和尊重的本能需求。教师应懂得学生的这个心理需求,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情实意时,就会得到情感的满足,师生间就能建立平等互信的友好关系,这种情感相容状态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尊重主体,就是要在学校内发扬民主,特别是要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创设宽松融洽的环境,使学生有一种愉悦、信任、认同、满足的情绪体验,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了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及至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三、发展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经最新的调查表明,我区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活动时间有了明显增加,由原来平均每节8分钟,增加到了15~18分钟。但这还不够,既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那么,历史教师就应该把发展主体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主动地把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自觉地摒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认真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一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老师点拨学法的教学新路。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在实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进行学法上指导,二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三是确保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三件事,学法指导最重要。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关于方法的重要性,毛泽东曾形象地作过比喻:“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船、没有桥就不能过河。所以,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学习也象一条河,要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也必须有学习方法这道桥、这条船。哥白尼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以说,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够发展、能够创新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叩问自己是否把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因为,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法,就能终身受益,这对于发展主体无比重要。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探索的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其目标应该是一致的。简而概之,那就是必须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只有以“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为标准来确定教学模式,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⑦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 新课程改革追求有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的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偏重于教师主导,漠视或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历史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为此,教师要抛弃落后的旧的教学观念,“以学为主”取代“以讲为主”。叶圣陶曾说“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2]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在新课程改革两年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简介如下:教学工作分为课前、上课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重点、发现疑点、较好地与教师教学相配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预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我的基本做法是: 1、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归纳出预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列出书面预习提纲,作为上课评议的依据。 2、教师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在导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加深重难点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3、要求学生预习中对新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要学生做好记号,通过上课认真听讲来解决;对有异议的内容做好眉批,上课发言时提出来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课堂学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场所。“新课程的课堂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成为挤压与消磨学生个性的场所,老师应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缺点,选择其带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部分,成为学生的个性,并充分的呵护与培养。”[3]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中,除教师精讲外,我采取以下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评议预习提纲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后,请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并阐述自己如此概括的理由。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给予评价。整个评议提纲的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同时学生在比较鉴别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分辨力,加深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易遗忘。 2、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较好地开展它,对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学习思考”、“史学争鸣”等栏目,既提供了讨论素材又使讨论围绕所学知识来进行,有明确的针对性。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因此,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讨论的主体是全班学生,要让所有学生参与,既可以开展同桌间的,又可以开展前后排的,或小组间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有意识避免只是优生介入,差生旁观的现象。 3、学生提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师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中,新课讲授完毕,教师要留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通过铺路搭桥,由学生自答,或指定某个学生回答,或由教师回答。通过学生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自己提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三、课后活动 恰当安排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巩固知识,深化能力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增强历史的吸引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具体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方法: 1、构建知识体系,设计课后习题 在学生学习与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课外自己去建立每节的知识结构和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增强对历史事物整体认识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发动学生独立编写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然后进行汇总和筛选,提取富有创意的题目。这一环节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创造的尝试,获取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小评论等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以达成历史学习目的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途径。通过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历史课外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和培育学生思考、归纳思维能力。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创办历史园地小报。这些活动既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在历史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做的探索,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于历史课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 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⑧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着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⑨ 试论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主体参与的内涵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自身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人们的视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课上,学生不过是教师的陪衬。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但是怎样让学生发展,让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填鸭似地将学生喂“胖” 了也是一种发展,但那样培养出来的可能不是人才。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这就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在理念上明确,历史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形成进步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念。历史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训练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其思维、情感的发展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状况,以点带面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如何有利于育“人”、造就“人” 而展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传统的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过去,历史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学场所封闭,学习时间有限,师生空间位置相对固定。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历史就是教师和课本教给的,没有必要进行追问、质疑和自我探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想办法打破一些制约。比如,在封闭的场所制造一些活跃的气氛,执教者对学生的态度是友好而平等的,语言是生动而富有激励性的。教学时间有限,也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例如《战国七雄》一课中,“商鞅变法”一目同顽固派的论战,可组织学生分为对立的双方,选代表进行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相反,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眼神也都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挫伤。因此,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是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胆量。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必须关怀人。正如在社会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一样,课堂上也应该具有平等意识。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的、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有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合作的氛围。在语言上,教师应激励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使学生既愿意答,又答得上来。还可采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个别问答、同桌商量、前后交谈、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热情参与,营造一种师生合作与互动的气氛。如《秦王扫六合》一课,在讲述完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进而提问:“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的楚国人,现在国家统一了,你要去咸阳探亲,那么你出门会遇到什么麻烦?”,以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会想到诸如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通用等问题,进而深化问题,“这都是当时所有的秦朝人都会遇到的麻烦,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为秦始皇想一些办法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力求使历史课堂成为问题迭出的“问题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与喜悦。这样不仅对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展心智 调动学生参与的目的是什么?决不是为了配合教师上课,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生动,使课堂显得热闹。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最终使学生心智得到发展。为此,就必须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既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这种心理状态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要提出有价值的命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历史课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如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故事会,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手抄报等。让每一个学生去思考、去准备、去亲身体验。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袁绍、曹操、苻坚实力都强于对方,却都被对方以少胜多,他们三人身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对外友好交往》一课中,导入时放录像《西游记》中唐僧的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去哪里?去干什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唐僧西天取经这回事呢?” 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状态。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 的向导。这种教学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启迪。 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所谓“难” 主要是指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正是如此。一方面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如新的学生观、教材观、评价观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向自己原有的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创造出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⑩ 如何历史课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体现素质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重视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呢?本文从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指导及落实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必须遵循的环节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指导
首先,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身难忘。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当学生对一个历史问题认识模糊时,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是合理的,这样对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是极为有益的。
其次,创建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生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大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教与学才能共融互促。
二、要落实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必须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上下功夫
第一、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使其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探索无限的知识,把握好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同时还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只有学习的目的明确,方能转化为自觉学习的行为。从终级目标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智力型人才,从学科目标看,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而是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发展自身整体素质,终身受益无穷。
第二、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首先应养成预习的习惯,它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前奏曲,通过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才能延伸到深化理解的层面。其次要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再次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己见,教学互长,相益得彰。
第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从实质而言,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教师的导向作用是催化剂,那么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则是内在动力。当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自己获得信息的能力,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对历史知识有新的认识和体会,才能进一步探求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四、变被动听讲型为主动学习型。从学习的角度看,除了获得信息外,还需要内化为自我的成果,学习过程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多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教师在设计活动中要重视细节,给学生充分选择的自由。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第五、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和制约学生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调节能力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历史教学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行为和心理障碍上,应该是有所作为的。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和世界和谐相处应该是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后,应引入竞争的学习机制,促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含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使其在学期或学年的考核中占一定比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脑筋的习惯,又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此,学生必将爱学历史,乐学历史,学好历史。
以上,便是笔者在实施课改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体会。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探索。总之,教师要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