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俞大猷,一个被忽视的民族英雄,为何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
提起民族英雄,有些人可能会说是岳飞、郑成功或者是戚继光等人,但是与戚继光同时期的俞大猷却总是被人忽略。俞大猷福建泉州人,是明代的抗倭名将,同时也是是伟大的军事家、诗人和民族英雄。
纵观他的一生,都在与倭寇作斗争,而且战功累累,他训练出来的“俞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并称为“俞龙戚虎”。他虽然战功显赫,但是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打压,甚至是经常被弹劾和免官。
俞大猷幼年放弃学业,因志在报效国家,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本领。但是他又将功名看的极轻,只顾闷头干大事。传说他曾经独自一人打上南少林,挑战棍房和尚,整个少林都没人能够打败他,除了格斗技能外,其兵法韬略也是天下一绝,可是为什么就没有名满天下呢?
首先,看对比。明朝嘉靖年间饱受倭寇侵扰,而当时的明朝有三大抗倭名将,分别是戚继光、俞大猷、谭纶,论功劳当然是戚继光最大,其次俞大猷,最后是谭纶。
戚继光与俞大猷第一次协同作战是在岑港,当时戚继光属于中央,俞大猷则是地方性的军事长官。
因为俞大猷在岑港久攻不得,双方士兵早已筋疲力尽,而这时半路而来的戚继光在一个月之内就拿下了岑港,这时世人都知道了戚继光,而殊不知,那也是因为之前俞大猷已经做足了前期铺垫,只需要再加加劲就能攻破,最后还是戚继光收获了名声。
如今的崖州还有武平等地,还俞大猷祠堂在受人供奉,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俞大猷这样的民族英雄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其实当我们拂去这些尘埃,去探究内部的光芒,能看到这些英雄无数的闪光点,那些为我们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将军,大英雄,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他们!
❷ 明朝大将俞大猷抗倭,究竟是怎么回事
俞大猷率军多次击败倭寇,是当时明朝沿海的一方重将,但由于俞大猷在官场上不如戚继光圆滑,所以名声不如后者明显。我们都知道,倭寇曾经在明朝末年,屡次侵犯明朝的沿海区域,对明朝沿海地区的百姓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明末抗倭的第一大将,就是我们熟知的戚继光将军。不过在当时,还有一位抗倭名将,战绩不在戚继光之下,也就是俞大猷。相比于戚继光,俞大猷似乎声名不显,这是为什么呢?
综上所述,俞大猷是明末的一位抗倭名将,在沿海区域立下了赫赫功劳;但由于他不擅长在官场和人打交道,名声不是很大。
❸ 俞大猷是什么人有过什么作为
(1503~1580)明代抗倭名将 ,军事家,武术家。字志辅,福建晋江人。 他20岁时继承父职任百户,开始学习骑射,“剑术天下无敌”。后历任千户、武备、参将、总兵官等职。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荐为备倭都指挥。又参与交黎之役,以功进参将。他移师浙东,抗倭于王江泾,并围歼徐海、陈东等匪类,以功加都督佥事。后任参将。又镇守南赣,平定广东张铤叛乱。后任福建总兵官,破倭于福建兴化,时称俞家军。次年任广东总兵官,获海丰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总兵。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善用兵,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万历初夺职,一度复起,后任军都督佥事,乞归。卒于家,谥武襄。 俞大猷戎马生涯47年中,抗击倭
❹ 俞大猷是历史上的什么名人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武术家。曾参与和部分领导了明代沿海抗倭战争,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1535年(嘉靖十四年),俞大猷考中武进士,授职守卫金门、 同安一带,历任百户、 参将、总兵、都督、同知等职。转战江苏、福建、广东和山西大同等地,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不仅多次得到皇帝嘉奖,还被时人称为“俞家军”。
在47年的戎马生涯中,俞大猷虽血战倭寇13年,有显赫军功,但一生宦途坎坷,曾四次做参将,六次做总兵,官至都督,还曾被蒙冤入狱。
晚年三次曾上疏请求告老归乡,1579年(万历七年)病死于任上。赠左都督,谥武襄。着有《剑经》传世。[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❺ 细数泉州历史名人有哪些
1.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着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着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着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着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着有《焚书》、《藏书》等着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5.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着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着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着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着,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着《闽书》将永垂青史!
6.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❻ 福建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这个问题如果去网上找肯定能找到很多答案,但是那样就没多大意义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我不敢说比谁更了解福建,但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对福建历史上出过的名人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在此,我就按朝代顺序外加一点对他们的认识,来介绍一些我所听闻过的福建名人(含福建籍)。
林则徐之后的近代名人有很多,在此只列举几位不一一介绍了:严复、冰心、林徽因、林觉民、侯德榜、陈景润、叶飞、刘亚楼等,这些都是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