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代汉朝雁门守将
战国良将李牧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着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正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贰’ 山西旅行记(四)雁门关
雁门胡人歌
唐代: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我以唐代大诗人崔颢的《雁门胡人歌》作我雁门关游记的开篇,其实题意很明显,作为古代边关要塞的雁门关,早已失去了军事意义,现在的雁门关,关内关外,睦邻团结,民族融和,“能将代马猎秋田”,“时时醉向酒家眠”,一片和平繁荣景象。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山海经》曰,“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故名;同时一语道破关隘之险要。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关因山以立,耸拔雄壮,历代都把它看作战略要地。先有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一带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有汉武帝时,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驰骋雁门古塞内外,浴血鏖兵,大败匈奴。再有宋朝杨六郎带兵抗辽(契丹族)镇三关,杨家将一门忠烈,血洒边关。近代有八路军一二O师雁门关伏击日军运输队,震惊中外,打得日寇心惊胆寒。在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 历史 中,雁门之险成为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重要国防要塞。
雁门关,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和平使者的象征。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就是从这里前簇后拥,浩浩汤汤,以此带来汉朝六十余年“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宁,并且昭君出塞带去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带去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使汉匈开始商贸繁荣,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此拉开历代出塞和亲的先河。经过二千多年的纷争,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关内关外,大中华早已一统天下,各民族空前团结,为此,关亦不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雁门关成为了着名 旅游 胜地。
走临雁门关,烽火台上,毛泽东草书的“雁门关”气势如虹。明月楼广场前,人物浮雕墙依山面南而立,56位 历史 人物似乎在如泣如诉的讲述着雁门关二千多年的沉浮起落。明月楼是古代雁门围城的北门,围城里面有关城,是进入雁门关城的第一道门户。穿过明月楼,进入铺满石块的道路,就是“边关村落”古雁门寨。在寨子的南端有一座六角攒尖顶井亭,里面有一眼古井,井内有泉水涌出,名曰“豹突泉”,是雁门关景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
雁门关古战场,留存至今的有战国赵长城、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堡寨、兵洞、烽火台,校场、兵盘,村落,古关道等等,它构成了雁门关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
我们沿着根据 历史 新建的边贸街继续前行,一道“江南通”的坊额横在路旁,正好与北面的“漠北达”坊额相呼应,意指进入此牌坊就进入了去往中原江南的道路。进入关城西门外的小北门即瓮城门,雁门关的气势突显,见那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导游说,雁楼是在明代残址上重建的复制品。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关口呈V字型,形势险要,壁垒森严。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并不显眼的“雁门关"青石门额两旁,“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雄浑苍劲。门额与对联都出自明清之际的山西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的手笔。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整个关城建筑虎距龙盘,雄伟壮观。
继续拾级而上,爬上雁门关长城,上燕塔,蹑高岭,绝顶四望,山峰起伏,长城逶迤,青山翠岭,不见大漠孤烟直,但闻胡鹰逐塞鸟;碑林前,方知众 历史 名人为此或惊或叹,或悲或泣;岂不知早已柳岸花明,欣欣向荣。
踏着夕阳的余辉,漫步长城古道,秋色秋风中,塞外的深秋在暮色中有初冬的温暖,长城在斜阳中更显苍茫。此情此景,让人禁不住慷慨万千,我感叹 历史 的悲壮,更赞誉今生的恬然!
‘叁’ 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
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宋辽雁门之战是如何打响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
“ 天下 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此关两侧双峰夹峙,高耸入云,鸿雁南飞之时,也须从双峰之间通过而得名,以喻双峰之高、地势之险。如果说金庸作品终究是小说家言,发生在雁门关下的那段 故事 不可信,那么北宋初年“杨家将”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了。
公元980年3月。辽国一面 命令 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
强敌来袭,担负雁门关防御重任的杨业立即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 军事 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作为宋朝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政策的“创始人”。
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
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 请示 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
而此时,皇帝给潘美的命令极为明确:雁门关不可能长期拒敌。必须积极准备固守太原。在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下,潘美是不可能援助杨业的。万般无奈下,杨业只能依靠自己麾下有限的兵力来对敌。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但杨业必须依靠这有限的力量来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辽军,杨业做了充分准备。他与辽国打了几十年交道,很了解对手。他断定,辽军一路南下,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必定异常骄横。加上雁门关只有数千守军,骄横的辽军必定轻敌!杨业 决定 冒险主动出击。守军避其锐气,主力步兵在副将带领下,依托天险地形和远程弓弩,在正面坚守关口抗击、迟滞辽军行动。他自己则亲率仅有的最精锐的数百名骑兵。在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带领下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迂回到辽军大纵深、远后方后发起突袭,与正面守军夹击辽军。战术确定后,杨业率领精锐骑兵出击,为激励士气,杨业以无畏生死的坚定决心激励广大将士。为表明自己的意志,他折箭来表示自己宁可战死沙场,绝不回头的必死决心!而且当即留下亲笔遗书,安排了后事。在主帅勇敢行动的鼓励下,宋军将士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拼死力战以拒强敌。于是,在关内将士和民众含泪送别下。数百名宋军骑士策马飞驰出关,踏上生死未卜的征程。
杨业率军出击不久,辽军的前锋抵达雁门关外。此时从山顶望去,十万契丹铁骑漫山遍野,彻地连天。穿着黑色军服的骑兵如乌云般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将雁门关外的峰岭、山谷、沟壑、田野、溪流甚至是天空都染成恐怖的铁黑色!这死亡的黑色仿佛瞬间就可以将弹丸的雁门关吞没。而当辽军挥舞刀剑时,无数钢刀雪亮的光芒又仿佛闪电,刹那间将死亡的黑色乌云驱散开来,带来白色的恐怖。辽军骑兵万马奔腾,滚滚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汇聚在一起,震耳欲龙!自从南下以来,沿途宋军大都一触即溃,辽军势如破竹,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此辽军主帅萧咄李异常骄横。加之已经得到确切情报,雁门关只有三千守军。在他看来,拿下雁门关根本不算作战,只能算做“搂草打兔子”。到达关外后,萧咄李身穿黄金甲胄,在左右拱卫和旌旗簇拥下,骑着高头骏马前往督战,辽军开始进攻。雁门关保卫战打响。
辽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雁门关地处山地,地形极为复杂。辽军精锐铁甲骑兵依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向宋军发起大规模集团冲锋。但是,受山地限制,辽军骑兵进展缓慢。而且遇到宋军事先准备好的连环陷阱、壕沟等工事的阻击。大量骑兵落入陷阱、壕沟。被里面锋利的竹签活活扎死!但辽军毕竟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逐渐逼近宋军关口。宋军守军和部分协助防守的关内壮丁,使用强弓硬弩,向辽军发射密集的火箭。一时间箭如雨下,箭镞带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像狂风一样遮天蔽日的劈头盖脸砸向辽军,辽军当即被击杀无数!火箭还引燃了周围的草木,很多辽军战马受惊后四处乱撞,冲击着辽军阵型。尽管遭遇猛烈抵抗,但辽军毕竟训练有素,而且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因此逐步逼近雁门关口!
危机时刻,已经迂回到辽军后方的杨业率精锐铁骑发起攻击!在攻击前,杨业命令所有骑兵砍了很多大树枝,将树枝都拴战马的尾巴上拖在身后。这样奔跑时会卷起大量烟尘,让对方无法辨清虚实。随后,杨业率宋军铁骑发起冲锋!辽军南侵后,一路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异常骄横。轻敌冒进。根本没有料到杨业敢于以区区三千人进行抵抗,更没想到杨业能主动发起进攻,因此毫无防备。此时的精力都集中在正面攻城战场。杨业指挥宋军骑兵从辽军背后发起冲锋,战马后面拖着树枝卷起大片尘土。一时间,辽军后方侧翼烟尘滚滚,战马嘶鸣。宋军骑士吼叫着杀向辽军。杨业一马当先率宋军铁骑冲入辽军阵中乱砍猛杀。宋军骑兵远用弓箭 射击 ,近用弯刀砍杀。同时用西带的火把四处投掷纵火。辽兵毫无防备,根本没料到宋军居然敢在背后猛插一刀。加之对方一片严惩,弄不清后面究竟来了多少宋军,一时间胆颤心惊,阵脚大乱,纷纷溃散。宋军铁骑如入无人之境!宋军将士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辽军士兵的惨嚎声和兵器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厮杀中,杨业发现,辽军中军之处于旌旗簇拥,士兵们护卫着一个身穿金色铠甲、骑着高头骏马的将领。他料定那必是辽军主帅。于是率铁骑猛攻辽军中军。而此刻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他本来是来督战的,做梦都没有料到宋军居然能出现在他的中军!宋军骑兵在杨业的率领下猛烈冲杀,萧咄李左右卫兵四下溃逃。杨业在奔驰的战马上扬弓放箭,正中萧咄李胸膛,将辽军最高统帅当场力斩马下!
主帅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阵脚大乱,成了一盘散沙,全线溃散。守卫雁门的宋军步兵主力见杨业袭击 成功 ,辽军全线溃逃后,立即开关杀出,在远程弓弩掩护下杀入辽军阵地,与背后的宋军骑兵夹击辽军。辽军腹背受敌,全军崩溃,向大同方向逃跑。雁门关外,遍地是辽军骑兵和战马的尸体。远处的山涧几乎被辽军尸体填平!护城壕则被辽军鲜血灌满,成为名副其实的血河!杨业乘胜追击,生擒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击杀辽军万余,俘虏数千人。缴获战马、旌旗、甲胄兵器无数。至此,雁门关之战以宋军全胜、辽军彻底失败告终!是役,杨业以区区三千兵力,取得击杀包括辽军主帅萧咄李在内的万余人,俘虏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以下数千人,击溃辽军十万铁骑的空前辉煌的战绩!北宋北部边境转危为安。
雁门关之战后,杨业一举成名,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甚至于出现这样可笑的局面: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抱头鼠窜,不敢交锋。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没有为他在祖国带来多大的荣耀。相反的,北宋其他部分边关守将(其中大部分是当初逃跑的)以及朝中的那些“大儒”们对他的成功充满嫉妒。纷纷上书弹劾,甚至公然明目张胆的捏造“证据”诬陷杨业“谋反”。而这个所谓“证据”,居然就是:“杨业为何能以三千击败十万呢?就是因为他勾结了辽军,这只是一出双簧而已”!宋太宗赵光义采取的对策很有意思。他将所有参劾杨业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给杨业。一些评论认为这表明了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但灵云认为,这种举动更多的是对杨业的一种“旁敲侧击”。但是,杨业毕竟也受到嘉奖,官职也提升为潘美的副手,成为北方主要将领。当然,朝廷对他的“特殊待遇”是不会改变的。
发生在公元980年3月的宋、辽雁门关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 历史 意义。雁门关之战是中国历史着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即便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宋、辽双方当时战场实力对比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一句“相差悬殊”来形容。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杨业以区区三千步兵为主的微弱兵力,击败辽军十万精锐骑兵,而且击毙敌军主帅,俘获其副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灵云认为这绝非偶然。首先,辽军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本身就缺乏正义性。侵略者历来是很难得到好下场的。面对残暴的侵略者,雁门关守军将士和民众同仇敌忾,为取得战争胜利赢得了重要的士气和军心。而最重要的无疑是杨业杰出的指挥才能。杨业准确把握战场环境,根据辽军异常骄横必然疏于防备,绝不会料到宋军敢于主动偷袭的弱点,果断采取了包括主动出击、远程奔袭、隐蔽接敌的战术,对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杨业战后一举成为威震北疆的一代名将,为保卫宋朝北方领土作出不朽的贡献。在他殉国后,他的长子杨延昭则继承父志。取得着名的遂城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杨业和他的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注:特别指明,历史上并无杨宗保。其人是后世文学家创作的虚构人物)的英雄 事迹 和爱国情操受到人民的无限敬仰,最终演义成为脍炙人口的《杨家将》系列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辽雁门之战的意义
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
‘肆’ 晋北行记三 | 潘美和雁门关:一遭是非荣辱身
1
雁门关属于山西代县,在晋北的雁门山里,晋北一带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冲突地,雁门关则是最重要的分界点。坊间说雁门山南北气候迥异,往往一边艳阳一边飞雪。这次出来似乎真有体会,四五月份,太原很热,但到朔州马上就很冷,而山上居然还飘起了雪,那边昼夜温差极大。
雁门关给我第一印象并不好。景区大门离景区有一段距离,步行估计得二三十分钟,坐景区的摆渡车差不多两三分钟,单程五元。现在好多景点都喜欢这么搞,把非景区部分包起来,把大门提前,然后弄个摆渡车收费,非常鸡贼。
雁门关的城楼以及长城很多都重新修缮过。军事隘口看似坚固,但却极容易在战争中遭人为破坏,所以往往不如普通建筑保存得好,这里的很多建筑都写着1937年遭日军损毁。尽管如此,还是值得一来,建筑虽然不好保留,但地形还在,神韵还在。雁门关并不是一个关,它其实是一个由长城和关门组成的可以三面闭合的小城池,扎在雁门山的山口处,易守难攻。
之前曾说过,着名的函谷关在秦汉以后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雁门关山海关这些南北通道上的关隘,因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从东西对峙变成了南北对峙,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王朝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冲突。山海关在唐宋以后才逐渐重要起来,因为后期威胁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不少都源于东北。而雁门关则不同,它处在中国南北的正中要道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中华第一关”。
2
雁门关边上有个镇边祠,始于1506年纪念赵国名将李牧,战国末期李牧在这里抗击匈奴,开启了雁门关金戈铁马的两千年。1937年镇边祠遭日军破坏,2009年重修,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的主题展馆。历代在雁门关镇守过或者征战过的名将在里面都有供奉。是的,戍守过雁门而没有进入这个祠堂,那可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咯。
镇边祠前殿供奉的是雁门关最早的守将姬幸,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后来赐名为姓,他也是全球幸氏之祖。后面主殿武安堂正中供奉的是李牧,他是白起之外,另一个着名的武安君,他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他的身边是一群李姓本家,李广李靖李克用等人。左边的侧殿供奉的是杨家将,里面是北宋初年名将杨业和他的八个儿子。右面的侧殿则是一堆散户,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徐达等人。主殿的左右两侧的角落还有两个小的偏殿,右角的殿里也是一群散户,为首的是北宋名将张齐贤。
我想重点说的是左角的那个殿。
左角那个殿有点意思,叫武惠堂,里面供奉的是北宋名将潘美。在所有的殿里,只有他独享这个殿。
潘美是北宋初年的名将,他平定南汉,参与平定南唐和北汉,并曾和杨业在雁门关大败辽国,封代国公。但986年在对辽的战役中失败遭削职,几年后去世。虽然晚节不保,但他的一生还算辉煌,也很有功绩。但这最后的晚节不保却给他开启了千古骂名。因为在这场战役中,着名的将领杨业战死了。
当时北宋分兵伐辽,名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惨败,西路的潘美和杨业被命令撤退。在形式不利的情况下,监军王侁(shen一声)拒绝杨业的建议,逼他正面出击,之后他和潘美又没有在约定地点接应,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杨业绝食三日而亡。记载说王侁判断错误,认为杨业已经胜了,就离开了。常有疑问,就是潘美作为军中主将,居然服从监军的错误决策。事实上,当时的监军代表了朝廷的意志,代表了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即便是主将,面对监军也只有服从。当然人总有私心,一定要说,面对错误的决策,潘美不作为,没有拒绝执行,没有积极救援杨业,而是选择撤退,是有私心,是和杨业不和,这也是一种解释。有时候人的所做作为,很难在之前的行为中觉察到征兆。即便是之前没有任何矛盾,也不代表当时没有产生新的矛盾。在这种顶尖的决策中,决策者的任何一丝私念都可能造成惨剧。
3
杨业战死,王侁潘美等主要负责人都遭到削职。这是业务上犯错,但在民间传说中,潘美却变成了奸臣。退一步说,即便是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直接责任,这也不代表他就是奸佞,犯错误是方法问题,当奸佞是思想问题。但民间传说往往是粗暴的,杨业抗辽多年,悲壮而死,没人救援,那活着的其他人就全是反派,尤其是潘美作为名将,他更适合被描黑,他们忘了,潘美也在雁门关抗辽多年。
于是潘美就成了我们熟悉的杨家将故事里的头号反派潘仁美的原型。潘仁美的主要形象就是私通辽国,陷害杨家,最后身败名裂。这场惨败被改编为,杨业身处困境时,他拒不出兵,导致杨业战死。在演义里,当杨七郎回去搬救兵时,潘仁美灌醉七郎,然后绑缚在辕门,乱箭射死七郎,因为七郎曾经打死他的三儿子潘豹,他要公报私仇。下了射箭的命令后,士兵们都不忍心动手,他就亲自射箭,然后两个儿子潘龙和潘虎一起射,最后七郎惨死。小时候看杨家将的故事,真是非常痛恨潘仁美这个人物。后来他往辽国潜逃被截,又有了着名的寇准智审潘仁美的故事。
痛恨潘仁美,说明小说演义和民间传说的目的达到了:把这个人搞臭。世界需要忠臣和好人,他们是榜样,同时更需要奸臣和坏人,不然出了问题,谁来背锅?忠臣是没有错的,皇帝是没有错的,朝廷也是没有错的,那就只能是奸臣的错,奸臣存在的意义就是背锅。一般说一个人坏,其实已经脱离了事情本身,而进入到本质阶段。所以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中的奸臣,他们往往坏在人格,因为方法错误而出问题,情有可原,但因为人性之坏而出问题,那就无可原谅。潘仁美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坏在根子里,他可能是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中,最典型的奸臣之一。
4
杨家将的故事源自杨家常年戍守边关的事迹,虽然演义小说虚构居多,但原型杨业和杨延昭还是很让人敬仰。为了宣传和构造故事,小说家说书人需要一个有档次的奸臣做为对手,于是潘美就被牺牲了。潘美说: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
潘美死后谥号“武惠”,所以,这个供奉他的殿叫武惠堂,和他同时代的号称大宋第一良将的曹彬也谥号武惠。虽然因为杨业之死,潘美被削职,并淡出超朝政,但他的功绩并没有被抹杀。他在史书中的地位和排名也高过杨业不少。
我们不能排除任何可能存在于人性中的阴暗面,但在记载简略的情况下,就臆断一个人是大奸大恶之徒。这对他不公。
武惠堂门口有一副楹联:万里鞍马高低路,一遭是非荣辱身。这两句话算是对他及他的民间形象最精辟的总结。边上的展牌介绍了潘美的生平,最后两句说:出于历史形象,为其塑像,出于民间形象,让其孤立。这两句话,给我的第一感觉:妈的,装逼,要这么纠结就别塑像。但稍微再想,又觉得很到位,似乎没有其他更精炼的语句能够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尊重历史,但又绝对无法忽视民间传说的力量。所以潘美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这个屋子里,而别的屋子里的人都有伴儿,而且都是坐着。他的塑像模样也是偏向脸谱中奸佞的样子,而功德箱上的一层薄土,更让人唏嘘。
当然,一个人待着的好处就是,他可以独享我的跪拜及香火钱。
5
雁门关的主角是杨家将,山顶上有六郎杨延昭的塑像,很远就能看见。镇边祠里有杨业和他的八个儿子。虽然实际上杨业没有那么多儿子,六郎也不是老六,杨宗宝和穆桂英都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抗击外侮的杨家是深入人心的,这种对原型的再塑造是社会和民间的需求。景区门口左右是两排杨家将的雕像,右边一排是杨家的男人,杨业和他的八个儿子,还有杨宗宝和杨文广,左边则是杨门女将,为首的是老太君佘赛花,身后是八个儿媳两个女儿以及穆桂英和烧火丫头杨排凤。
景区有一副很大的浮雕,叫名人壁,上面是几十位和雁门关相关的帝王将相、公主及文人。其中,潘美和杨业都在列。
这里居然有个萧峰跳崖处,看到门票上的标识,我真是特别想见识一下,后来发现在一个不陡峭的悬崖下面,立着一块极为山寨的碑,上书“萧峰跳崖处”。一起的人一直在怀疑,萧峰跳下来能摔死吗?还有人怀疑,他不是在关外跳的么,这崖是关内啊。真是大跌眼镜,雁门关历史悠久,它需要靠虚构的小说情节来吸引眼球吗?
‘伍’ 雁门关历史介绍是什么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着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下面一起来看看雁门关历史介绍。
1、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历代它都属于军事重地。在战国时期开始,赵武灵王就看重了这个要塞,开始建立雁门关来防备匈奴。雁门关在现在陕西省的北部,在古代是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一个通道。过了雁门关,相当于敲开了入侵的门,这里发生了很多场战争,经过那么多年,这一座雁门关简直可以书写出半部的华夏历。
2、“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自《雁门关外》。
3、“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这些历史故事都跟雁门关有关系。“汉高祖北征”和“昭君出塞”,就是汉高祖刘邦带着大军追击匈奴,满身煞气,没想到匈奴用的是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军队只能被困了七天七夜,后来谋士陈平收买了单于的妻子,才让刘邦有机会逃回。后来汉朝君王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多次击打匈奴,才有了后来历史上的和亲。
4、“昭君出塞”是通过雁门关去了塞外,给当时带来一定时期的和平和经济的发展。“宋钦徽二帝北掳”,宋钦宗和宋徽宗他俩本人,和他们的老婆、公主等被人全部打包掳走。通过雁门关被运到大金国土,更是被折磨和监禁三十多年。
以上的就是关于雁门关历史介绍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陆’ 重耳有过雁门关吗
我个人认为没有,原因有下面几个:
一、历史不合。
雁门关,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中前期的人物。
二、地理不合。
雁门关的地理位置: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
重耳,生于晋国,后逃往翟国——卫国——齐国——宋国——楚国,最终回到晋国,夺取了国君之位,从地理上看没有经过雁门关的地方。
三、事件不合。
重耳当上国君后,发动几次战争:城濮之战、秦晋伐郑等,没有对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的记载,而雁门关主要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
‘柒’ 隋炀帝当年被困雁门关是为何
关于吴王李恪的生母杨妃,整部《旧唐书》中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
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更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八年前还是储君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就是给李建成做妾,以后怎么说也能混个正二品的皇帝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日后最多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孺人。
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可见这位杨公主若非本身身份就不高且不得宠的话,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应该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德妃之子李佑谋反被诛,阴德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虽然可以肯定杨妃是正一品的妃位,但由于其生卒年不详,也无从推断出这位杨妃确切的封号了。所以更有可能的是,这位杨妃早在武德末年或贞观初年便过世了,而“妃”的称号是死后追封。这样一来,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墓葬不明的情况也便很好解释了。
‘捌’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的译文
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何奴骑兵停房了李广,当时李广病情加重,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何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人关寒。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节选内容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
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在《李将军列传》中,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玖’ 乔峰自尽的雁门关在哪里 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以北的雁门山中
乔峰是《天龙八部》中的男主角,他武功高强无敌,但是却一生悲壮坎坷,最后在心灰意冷下自尽在雁门关。你知道乔峰自尽的雁门关在哪里吗?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向来以“险”,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许多人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看到乔峰在雁门关自尽的片段,心里都会非常的伤感,为这个英雄人物走到末路而感到悲伤。乔峰自尽的雁门关在哪里你知道吗?雁门关是长城上重要的关隘,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的雁门山中,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景观。
雁门关是一处险要之地,它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在进行军事改革的适合,就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关隘。之后李牧还奉命常驻雁门关,防备匈奴对赵国边境的侵扰。
之后在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都曾在雁门关内外洒过热血,多次与匈奴再次大战。王昭君出塞和亲的适合,也是从雁门关出去的。之后北宋时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最激烈的战场。《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为了平息辽宋之战,最后生擒耶律洪基,但最后却心灰意冷之下在雁门关自尽。
雁门关在古代时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地方,许多历史名人和军事名将都在那里留下了故事。在元朝的时候关城被毁,之后虽然屡有修建,但是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在明星时期雁门关不再重要,也就渐渐的荒废了。现在养最为古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拾’ 雁门关:昔日金戈铁马 今朝小康人家
据悉,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曾在此设雁门郡,后经历朝历代修葺完善形成雁门关。从战国时期到明朝,雁门关都是主要边防要塞和交通咽喉,烽烟不断,发生战事数以千计,兵家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的说法。景区内,依山面南而立的“历代名人壁”,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了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 历史 人物,见证着这里千百年来 历史 的变迁。
借助独特的 历史 文化资源,代县自2009年以来,先后投资5亿多元实施了文物修复、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软件类项目(包括标准化建设和宣传促销)等6大类106项工程。
2011年开始,雁门关景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同时,重点开展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打造一流景区的工作。为了使景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和改善,2013年景区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 旅游 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并于2014年12月份通过国家标准委的评估验收。
此外,雁门关景区还于2013年启动了国家AAAAA级 旅游 景区的创建工作,于2017年2月晋升为国家AAAAA级 旅游 景区。
2018年8月,当地政府又引进银泰文旅集团,签署雁门关景区投资运营协议书, 探索 “名胜景区+乡村客栈”的发展模式,开发农家乐9家、星级酒店2家,带动周边4个村99户191人年增收超过2万元。
如今,雁门关形成了以军事防御体系 历史 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 旅游 区,内含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边关特色景观,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2020年9月9日,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以“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长城博览在山西”为主题在忻州举办。借此契机,忻州“长城游”再次火热。据雁门关景区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营收超过300万元。昔日金戈铁马的边关要塞,如今正在助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