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时候开始就有“百里”这个姓了历史上姓百里有名的有那些,并注明朝代。
您好! 很感谢您对历史的追寻!
下面是一些史料记载,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百里 姓源出有:
单一源流: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傒,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 姬发 赐封 周太王 古公亶父的二儿子 虞仲 的子孙在虞国(今山西平陆),称虞候。到了春秋时期,虞仲有个后人叫傒,曾出游诸国。他曾至齐国,遭弃用,又至周王室,仍不为用。后入虞国,官为大夫,以佐虞侯,因其家居于虞国百里乡(今山西平陆),称其为“百里傒”,简称“百里奚”,字里,又字井百、子明,亦称百里子或百里。
百里奚: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大夫。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名奚,宇里,又字井百、子明。
百里视: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是百里奚的
儿 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百里嵩:汉代徐州刺史。字景山,封丘人。相传,当时天旱,百里嵩行仗所过之处,便有雨水降 下,号“刺史雨”。
Ⅱ 邯郸有多少年的历史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历经8代国君,前后计158。这座古老都城的遗址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该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5座大夯土台。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国内同时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它与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 中轴线两侧保存有面积宽大的多处夯土建筑基址.东城面积小于西城,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 以南北两个将台为大,传为赵王阅兵点将之处,其它也是高大建筑基址。北城面积大于东城,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最长处1520米为不规整方形, 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墙址,地下墙壁址完整。遗址西部的夯土台, 面积仅次于龙台它与西墙外侧的夯土台东西相对,也是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基址。我国着名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写道,赵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 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磁山文化”。
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修城扩地,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由此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邯郸再度复兴,使冀南的区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郸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党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邯郸市委、市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列为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分,做出了《关于振兴邯郸市文化事业的决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使邯郸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邯郸历史悠久,留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有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遗址。邯郸还是全国着名的成语之乡,拥有许多历史典故。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Ⅲ 甘肃平凉灵台县百里乡唐槐的历史
唐槐为唐代着名征蕃武康郡王李元谅所栽。李元谅本为伊朗人,随父入中国,姓“安”,后因拒敌有功,赐李姓。
Ⅳ 百里乡密须国国王墓在那里
百里乡密须国国王墓在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一带。
密须国(前?——前1057年)。
黄帝的后裔姞姓密须氏,迁徙至甘肃灵台繁衍生息,后迁徙至河南新密。
远在唐虞夏三代时,在今甘肃灵台县有叫密须古地,至殷商时商武丁王时期,正式封赐密须国。
商末时,联合崇国,侵占邻邦阮部落。公元前1057年,密须国为周文王所败。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封同姓诸侯,经历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后,被周恭王派兵所灭,建立姬姓密国。
后密须氏迁至河南新密境内,重建密国,古城邑在大隗镇,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Ⅳ 百里乡的历史沿革
百里历史悠久,自古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商朝殷纣时,就有密须国立都,文王伐密灭其国,其地属周,武王克商,封同姓为诸侯,建密国都密城,据考证,今百里中学所在的二层台地,就是当年密须国和密国的立都之地。此处之南、北是有名的南将台和北将台,此地向东约三百米处,阴密古城墙残迹犹存。
Ⅵ 百里乡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勤劳淳朴的百里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全乡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二00四年以来,随着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居弱图强,励精图治,立足乡情实际,按照“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草畜产业上水平、增效益;抓项目建设,寻求乡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思路,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取得了较为显着成效。草畜立乡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药材、林果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Ⅶ 百里镇的历史沿革
古时是太湖县通往湖北英山县的主要驿站,沿长河而下,至太湖100华里而得名“百里”。1961年建百里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2月,百里、耿家2个乡和共和乡的4个村合并为百里乡,面积95.72平方千米,人口25364人,辖方冲、叶螃、响水、东冲、东口、太平、叶河、大竹、杜山、南斗、双峰、茂山、张河、同盟、青畈、花园、柳青、叶青、团岭、象狮、吴畈、罗家共2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原百里乡址(百里墩)。
1997年,面积95.7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团岭、象狮、吴畈、罗家、方冲、叶河、太平、东冲、东口、响水、叶青、柳青、青畈、同盟、花园、茂山、双峰、张河、南斗、大竹、独山等22个行政村。2001年8月,撤销百里乡,设立百里镇,增设镇居委会一个。2004年,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24894人。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1个自然村庄,278个村民小组。
2005年村级调整:吴畈村(罗家、吴畈)、共和村(象狮、团岭)、叶河村(方冲、叶河)、叶榜村(叶榜、响水)、东口村(东冲、东口)、大竹村(大竹、杜山)、南斗村(南斗、张河、双峰)、松泉村(茂山、同盟、花园)、柳青村(青畈、柳青、叶青)。
Ⅷ 武清有多少年的历史
武清县是华北平原上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生产、放牧。据考古学者发现,今白古屯乡小韩村西南一公里处,有新石器时期遗址,文化层0.8米厚,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时期,武清县有广袤千里的雍奴薮①,“有鱼、盐、枣、栗之饶”。当时雍奴薮属燕国管辖,燕人在今豆张庄乡青坨村西筑长城,绵延百里,至今有迹可寻。
秦汉初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始设泉州、雍奴二县。泉州县城遗址,在今杨村镇南的城上村北500米处,今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雍奴县范围大体在今运河以东,渤海湾以北,香河、宝坻县以南的广大地区。雍奴县城在今后巷乡大宫城村东侧,在一次海浸中,人走城空,故名大空城。后人觉得不雅,改名大宫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县,并入雍奴县。此时雍奴县城已迁到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该村南尚有称“四方台子”的县城遗址。古人云: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雍奴县城在雍奴大泽之北,故称“雍阳”。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
Ⅸ 百里乡的民俗文化
百里境内文物古迹遗存丰富,古城墙为均匀坚实的夯土层,密须遗址土台上有棵唐代遗留下的古槐,至今枝繁叶茂。李元凉料马洞山,白起迁徙阴密等历史事件赫然载入历史,境内发现仰韶、齐家、周文化遗址20多处。古遗址最有代表性的是洞山、芦子集安定仰韶文化遗址,蒙家庄,蒋家咀,崖湾齐家文化遗址、周文化遗址,蒋家咀文化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周古墓众多,古墓葬有洞山西周古墓,洞山东周墓群,密康公墓,沟门西汉墓,崖湾西周墓群,三女墓,陈家山西汉墓,殷感墓。已发掘出土的文物达数百件,其中洞山出台西周大铜鼎重达43公斤,有铭文、铸造工艺精湛,为本县最早青铜器。1982年在南将台出土的一批窖藏文物共84件,其中珍贵瓷器38件,有北宋中、晚期分景德镇瓷器,宋代龙泉窑产品,还有金代浑塬窖产品,可谓稀世珍品。遗存古遗迹有古密须城与阴密城,李元谅料马台,古城唐槐,“密城秋望”乃“灵台八景”之一。
Ⅹ 北海公园有多少年的历史
北海公园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中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干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
全园占地68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它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10)百里乡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北海开辟之传说
北海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仙境建造的。战国时还传说,渤海东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长生不老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等带童男女数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寻长生不老药,未果;便在兰池宫建百里长池,筑土为蓬菜山,刻石为鲸,长200丈。
到了汉朝,汉武帝重蹈覆辙,仍未找到仙山,于是降旨在建章宫后挖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将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征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
此后历代皇帝都在宫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林也是继承这个传统而建的。北海和中南还是太液池,琼化岛如"蓬菜",团城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
北海原为一片自然湖泊
辽代以前北海是一片自然湖泊,辽代把湖泊加以开凿,又在靠近湖泊东岸的地方,堆筑了一个峙立如山的岛屿。这开凿后的湖泊,就是现在的北海,湖中如山的岛屿就是现在北海中的白塔山,正式的名称是琼华岛。
从地质史上来看,这一带湖泊原是古代永定河的故道,河流迁移之后,残余的一段河床,积水成湖,并有发源于今紫竹院湖泊的一条小河———高梁河,经今什刹海(也同样是古代永定河故道的残余)分流灌注其中。
大约从很早的时候起,附近居住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利用这一区湖泊,辟治水田,种稻植荷。天长日久,终于在北国的原野上,开辟出一片富有江南风光的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