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战国时齐国疆域有多大
齐国的国土就是今天的山东。其他地方经常变化,不稳定。
❷ 齐国历史经历了多长时间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灭亡。
❸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情况
齐文化研究笔谈
齐国的工商业与对外交流
■李英森 程刚 王秀珠
大致说来,我国传统的经济文化表现为重农抑商,或曰重本抑末。
先秦时期的齐国则不然。
姜齐建国伊始,面对的具体情况是:人少、地狭,近海有鱼盐之
利,多山拥桑麻之饶;地处交通要道,商旅往来频繁等。上述这些客
观条件和地理环境,无疑促使当时的齐国朝着工商经济的方向发展。
因此,姜太公从特定的国情出发,正确地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
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的优先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的基本国策,
从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滨海工商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使齐人
把眼光放得很宽很远,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
国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历史证明,齐国的工商开放型经济,确已达到
了强国、富民的目的。据史载:太公当世就大见成效,齐国冠带衣履
天下,成为东方大国。
春秋前中期,桓公即位,管仲相齐。这时齐国的客观条件和外部
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已经成了齐国主要的经济部门之
一。既便如此,姜太公倡导的“工商之业”,不但没有遭到削弱,反
而得以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齐太公世家》亦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明、高
�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国语·齐语》又云:
“通齐国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
可见,这时的齐国在农工商三业并举、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其商品经
济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了。
以盐为例。从社会需求来看,盐具有广阔的市场;从客观条件来
看,内陆各诸侯国很少产盐,而齐国则三面环海,拥有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产盐方式来看,太公建国时,生产技术落后,
主要靠自然蒸发而得盐,周期长,产量低。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发明
了海水煮盐技术。煮盐,可使水分蒸发快,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易
行,产量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齐桓公下令每年冬闲之际都要
“伐菹薪,煮沸水为盐……十月始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
“粜之梁赵宋魏濮阳,彼尽馈食之也。”(《管子·轻重甲》)大批
食盐出口到各内陆国,换得“成金万一千余斤”,再以这笔巨款买回
粮食,又得千万钟,再通过粮食专卖,一进一出,盈利百万。
齐国通过发展生产不仅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
交流,而且更以外贸为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辅助手段,威德并施,
匡服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以纺织业为例,一向被称为纺织业发达的齐国,到了战国时期,
纺织技术更加先进,产品质量更加提高,花色更加精美。齐国不仅能
生产出罗、纨、纱、�等大批丝织品,而且能生产出更加精致的锦帛
缟缣、文秀纂组等近20种精品,成为扩大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资源。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人皆尽晓。而齐国早在战国以前,
就已经开始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了。这条路是
由齐地商民或移民自发开辟而成的,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分散性特点。
它不像陆上丝绸之路那样,由官方出使外国到达西域各国,进行国事
交往,而是由齐国沿海的芝罘(烟台)、蓬莱、海阳、崂山(青岛�
琊(胶南县),海阳、斥山(石岛)等港口出发,北渡长山列岛至大
连,再转向东南,沿带方(朝鲜)西海岸南下,过济州海峡到达倭奴
(日本)的。由于当时的航海条件还不能抵御大海的狂风巨浪,无法
横渡大海直达日本,只能绕道而行。这样,可利用海水左旋回流的漂
移作用减少人力消耗。同时沿大连或带方海岸航行,还便于补充粮食
和淡水。同时朝鲜、日本的商民也有沿此航线到达齐国进行贸易的。
例如,当时渔村小港斥山就出现过中、日、朝商人在此转口贸易,进
行文皮(虎豹之皮)的交易活动。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存在的。日本
在公元前3—4世纪时,还处于绳文化时期(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没
有铜、铁和纺织品,然而在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中,却
发掘出了纺织品随葬物,经测定为日本弥生文化时期(相当于我国战
国末年)的产物,而且经纬线与齐地所产丝绢极为相似。据专家推断,
这可能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
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朝、日人民自古以来友好往来和经济文
化交流的见证。至今,日本的羽田、波多、羽太、八田等姓氏日语发
音为“八夕”(意为“机织人”)。他们曾自豪地称自己的祖先是来
自中国的移民。许多日本人以从事采桑养蚕和纺织为生,故日本又称
“扶桑”。
总之,齐国由姜太公奠基的“工商之业”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是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所不能比拟的,其开放政策的
先进性、措施的适用性、政令的可行性也是其他诸侯国所不及的。
❹ 关于齐国的历史!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闵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闵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❺ 战国时期是多少年至多少年
战国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代的形式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5)战国时齐国历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❻ 齐国的历史
翻开春秋战国的史册,齐国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事实上齐国是贯穿整个东周历史的强国,没有哪个国家的影响力能跟齐国相比。论百姓富足程度,齐国是诸国之冠。所以说齐国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绝对不过分。
翻开齐国的历史,不乏成功和闪光之处。
1,姜子牙立国。姜子牙为齐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当地居民的习俗,再用周礼予以同化,此后“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使齐国由地薄民寡的一个小国一跃而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姜氏在齐国世代为王好不兴旺(直到战国)。
2,齐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管仲进行了四民分业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轻税免税措施和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驿站、免费提供食宿等热情服务措施,齐国才出现了‘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商贾归齐如流水’的经济局面。
3,晏婴执政期,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执政达48年之久。由于他卓越的治国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风,虽遇庸君,但却维持了齐国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处的时代与桓公时代并称桓景盛世。晏婴施政坚持了四顶主张:1、任人唯贤,不私于亲;诛不避贵,赏不避贱;2、赋敛权有无,均贫富,耕者十取一,减轻百姓负担;3、“君商渔盐”,国家努力发挥地利优势,搞活流通,增强国力;4、弛严刑苛法,尚仁治并辅以法。
4,田(陈)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田氏即为陈氏。如春秋时齐国大臣田成子即为陈成子。后来田和取代“姜” 氏政权,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又,战国时哲学家田骈,亦称陈骈。据《史记.田完世家》 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初胡公满受封于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十世孙陈历公,生子名完,字敬仲。当时太子御寇被陈宣公所杀,敬仲畏惧祸及自身,遂逃奔到齐国,食采于田,改称田氏。
5,齐威王称霸战国。这是齐国在战国时期最强的时期。有名将名相的辅佐。而齐威王求贤若渴。《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齐威王。齐威王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6,田单复国。火牛阵的故事就不多说了。虽然复国,经过这一折腾,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力量争霸了。[/color]
[color=#DC143C]但是,齐国作为一个长期强盛的国家,最后非但没有统一中国,却亡于人手,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以为至少有下面几个原因。
1,缺乏战略眼光,没有连续的国策,政策摇摆不定。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姜氏齐国还是战国时期的陈氏齐国都缺乏战略眼光,政策没有连续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视礼仪法制,到晏婴时期又放弃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战国时期表现得更差,今天合纵,明天连横,堂堂大国却被张仪、苏秦玩弄于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
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坚持以法治国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国策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逐步并西蜀吞巴郡,远交近攻,连横诸国,各个击破。
2,没有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国策。国君的所谓雄心壮志只满足于称霸,即使后世君主亦不过想恢复桓公的功业。这跟秦国横扫六合的壮志不可同日而语。齐国可以统一的时期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齐桓公时期,一个是齐威王时期,但由于战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 齐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当王。而齐威王当个霸主就满足了。
3,光富国不强兵,不重视兵家。着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齐国人,在齐国却得不到重用,最后只好到吴国去求官。在最强的齐桓公时期,面对对咄咄逼人的楚国居然不敢一战!也许这是对的,战则必败。齐国最常攻打的国家是鲁国,却一败再败。当时还是管仲执政期。齐桓公任鲍叔牙为将,在长勺却没打过曹刿。而齐威王打败魏国就满足了,可惜了名将孙膑。齐国作为赫赫有名的大国,历史上着名的战役除了跟魏国的战争和以后的火牛阵外,几乎乏善可陈。
4,任由大国崛起,没有采用遏制大国的战略。齐桓公时,楚国已经有崛起的苗头,对于这样的强国不加以遏制,任由强大,不利于国家利益。以后还有晋国、秦国,翻开春秋历史,象吴国、越国这样的小国都能称霸,作为传统强国,齐国难辞其咎。
5,排外。外国人很难在齐国当大官。这也导致真正的贤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观秦国,几朝相国都是外国人。所以造就了强秦。在齐威王死后,秦国的国力就超过了齐国。
6,声色犬马,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前辈们打下的基础这么好,所以齐国很富裕,也所以齐国人都不想打仗,没有尚武精神。齐国一直在吃老本,而对其于五国根本就不关心。秦国远交近攻,交的是谁呢——齐国。反正秦国那么远,他打谁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贸易,我乐得赚钱。至于你们的死活跟我有什么关系。正是这样的心态断送了齐人的前程。
7,骄傲自大,自毁前程。齐威王的积蓄败在苏秦手里。齐国灭燕国惹下了祸胎,此后齐闵王狂妄自大自称东帝,齐又在苏秦的怂恿下打这个打那个(还是没有清晰的国策),把六国都得罪了,合纵本来是为了对付秦国。最后秦国加入了合纵,矛头一转对付齐国,酿成五国联军攻击齐国的惨剧。几乎被灭了国,国力从此不复昔日盛况。另外,齐国跟秦国不同。秦国地势险要,联军最强大的时候不过攻下了一个函谷关。齐国就不同了,全是平原,无险可守,五国一攻就跨了。
齐文化本来不下于楚文化。后来却远不如楚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尚武精神,国策摇摆不定最终灭于人手。呜呼哀哉!后世治国当以齐国为戒!
❼ 秦朝之前的齐国的开国的国君是谁一共有多少年历史都是一个姓吗为什么
齐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吕氏齐国,史称姜姓齐国,简称姜齐。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国君妫姓田氏,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并。自此秦国统一天下,并建立秦朝。后于前298年复国,后与前202年为西汉所灭 。不是一个姓的,最初的齐国国君都是姜氏,后面姜氏统治者荒淫无道,有个田氏的公子厚施买国。就是做好事收买民心。后面田氏造反成功,齐国王氏该姓田了,田忌赛马,田单驱火牛破燕军都是他们的后裔。
❽ 齐国是哪一年灭亡的
齐国是公元前221年灭亡。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后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建都于营丘。
春秋时期齐国和吴国在今青岛市东南部海域爆发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战,不过当时两国都是千余人的小股部队,规模并不大。
吴国当时比较注重水师的发展,约有8000多海军,齐国也有4、5千海军,东北的燕国在战国后期乐毅组织下有一支2万余人的水师,五国伐齐时在今山东滨州一带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