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题目如何分类

历史题目如何分类

发布时间:2022-12-12 00:24:15

‘壹’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有多深,价值就有多大,意义就有多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启示型历史试题?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 总结 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 经验 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来提出。

二.启示型历史试题的答题指导

启示类试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从中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等,因此,在文科考题中,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最后说明,启示类试题答题时最多答三点,一般答两点即可,不要贪多误时。因为启示类试题是开放性的,给分一般是2至4分。

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模式:根据主观题中的史实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怎么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如“--”的教训:在社会主义社会主张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避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议(怎么做)。

启示类试题的答题思路: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二是适合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的答题要求:(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 方法 (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 相关报道 一致的结论。

三.启示型历史试题的简要分类及举例

1.革命斗争型

革命斗争方面的启示,应从失败原因(反向性)或成功原因(正向),历史结论等方面归纳。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封建必须与反帝结合,必须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反向归纳);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历史结论)。

2.改革型

改革型启示应从社会发展趋势、原因、作用、曲折性等方面归纳。如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社会发展趋势);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作用);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持到底,善于用人, 措施 要符客观实际,行之有效(成败原因);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曲折性)。

3.统一型

统一型启示应从历史发展趋势、后代影响等方面作答。如对中国统一的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要达到统一的目的,既可采取和平方式,也可采取武力方式,

4.人才型

人才型启示从人才的作用、选择、使用等方面归纳。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启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作用);完善考核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要选出德才兼备、敢于直言的人才(选择);任人唯贤、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则促进社会发展;任人唯贤,姑息养姑则危害国家利益;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考核。(使用)

5.经济型

经济型启示,从经济发展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客观规律等方面归纳。如1956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议的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言,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层建筑)。

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发展要素),制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上层建筑),大力发展科技和 教育 事业(生产力)。

6.科技型

科技型启示从条件、观念、政策等方面归纳。如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增加科研投入(观念、政策);要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条件),全民族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要善于引进和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政策)。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相关 文章 :

★ 怎么提高高考历史启示类大题

★ 高考历史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与模板

★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有哪些

★ 历史高考万能答题模板

★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

★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

★ 高中历史历史影响、意义和评价类答题公式附练习题与答案

‘贰’ 历史题目如何分析

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材料题的出现有助于发挥其他题型难以具备的功能,这种题型它能有力引导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提高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目前历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典型。

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件、名人论着、统计资料、图表等都可以成为试题的来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远地超脱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为了达到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并存,真伪难辩。所以,材料解析过程,也就是考生对材料进行甄另,提取信息的处理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及论点。

(2)、材料解析题突出特点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创置新情景,设计新问题的特点。突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层次化。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文献之间,联系密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方面,环环紧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文字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型、数字材料型、图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这里,我们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着程度,将材料解析题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 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

第二类 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这种题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为主。

例: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 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后边的时间(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断该题谈的是19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况: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业;

(2) 经济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纸的竞争;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经营困难,濒于停业。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受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非常困难。伦章造纸厂的遭遇是一个缩影。

本题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体现了命题中的高层意图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有人认为材料解析题变化多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只要认真去观察、总结、实践,就会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

(1)、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着作名称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古巴导弹危机”材料题,该题在材料前特别提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使人会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冲突:“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1962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此题实质上就是想通过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认识,因此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如“关于东京商业繁华重要表现”的材料题,读后,可以看出关于反映东京商业繁华的有两点: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又可找到两点:一是东京是商品中转点,二是商品贸易交易规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题充分说明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领会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3、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题,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做为考虑答案来讲,首先要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从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选举的虚伪性。

(4)、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5、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关于历史的复习,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巩固基础知识点
1. 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2. 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 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 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4. 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 相对完整的叙述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2.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查。
3. 显性联系与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4. 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
五、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 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
2. 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
3. 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4. 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
六、科学评价人物、事件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要运用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简要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只有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 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
2. 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3. 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
八、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叁’ 历史题目答题格式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肆’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共有四种技巧,分别为:学会划分、学会转换、学会识别、注意答题角度、高度。

1、学会划分要注意:有些题目表述较繁,必须抓住关键词,切中要害,在审题时,我们可以把每个历史问题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答题词,即让我们回答什么,是表现、原因、影响、还是事件名称等、另一方面是限制词,分析清楚这个问题要求有什么时间限制、地域限制、内容限制等。

2、学会转换需注意:现在历史中考,有情境题,而这类题设问新颖,灵活,审题时要认真理解情境试题的问题,然后把情境试题的新颖性问语转换常见的、普通的问语,另外就是普通试题,试题的问法自己感觉不明确时,可以进行句式转换,即把历史问题转换成为一个陈述句,再去理解作答。

3、学会识别需注意:要能识别疑问词,不要将题目看漏,答题要全面,同时,能识别问题中并列词语,答题时标明小标题,做到条理清晰。

4、作答书写分析题时要有自己对历史事件的具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看法,写成自己的能力。

历史答题技巧: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很多同学答历史题轻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所以答题要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伍’ 高考历史如何进行知识分类

高考临近时,我们需要复习的科目有很多,通常留给历史科目的复习时间是不多的,而最好的储备知识的 方法 就是进行分类,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如何进行知识分类,希望大家喜欢!

一、历史备考中学生的困境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历史)》可知,高考考查范围主要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 三个必修模块和改革、民主两个选修模块,共99个考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考试能力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历史观点。可见,历史高考内容上横贯中外,历经千年,人事繁杂,在能力要求上涉及阅读材料与信息提取、文字表达提炼、分析与综合等能力,虽然整体难度比X科有所降低,但要拿高分也不容易,很多学生在复习中有畏困情绪,主要表现有几方面。

1.大量基础知识记了又忘,怎么也记不住。

2.非选择题答题要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得高分不容易。

3.教材以专题呈现,试题则为“通史”体例,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整合,学生常常张冠李戴,掉三漏四,知识十分混乱。面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困惑,拼时间拼精力,一味死记硬背,题海强化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要寻找新的路径和突破口和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习策略等理论的指导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复习实效。

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

“知识”是指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对自身及自然的认识(学习结果),它包括事实、信息、技能等,它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现代心理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原则把知识进行分类,不同知识(不同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学习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

1.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1983)的看法,通过信息加工过程人们获得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它是信息输入大脑后形成命题网络,并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则是回答“怎么办”,它是需要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美国着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R.M.加涅根据学习生成的不同结果把知识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其中,前四种属于能力范畴。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后天习得的成分。后天习得的能力是由习得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构成的。这四种成分中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即动作技能,属于心因动作领域。第五种即态度,属于情感领域。无论哪种知识分类方法都让我们清楚认识到,知识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要有不同的 学习方法 ,教师只有对不同知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吃力不讨好。本文对历史知识的分类主要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历史学科大量的知识属于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

2.认知心理学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家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陈述性知识的获得,①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②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③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④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⑤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3.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促进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外部事件,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媒体等。这些外部事件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习素材。前者如教师提供的视频音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后者如在教材中附加问题、引文,以便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信息。陈述性知识习得的方式通常是记忆,常用的有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等,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陈述性知识习得后如何提取和应用的问题,变式训练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做好历史备考策略的选择

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历史学科大量的知识属于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一般方式是“记忆”,在这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即应用习得的概念“具体办事”。历史学科的高考备考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按教材体例进行,侧重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第二阶段按“通史”体例进行,强调系统地掌握和巩固知识,而对题目的解答能力培养则贯穿其中,这一复习过程与广义知识学习的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的三个阶段完全一致。备考过程中要根据知识分类特点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相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作出有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具体说,指能按问题条件,不断改变对问题的看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 经验 ,从而能超越学习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精加工”表现在具体学习方式上,历史学科常用的有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变式训练。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学习过程中一种主要记忆手段,为保持对知识的记忆,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它分为识记过程的复述策略和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有效地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历史学科以事实性知识和陈述性整体知识为主,如人名、地名、事件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复述的习惯,掌握复述的方法,以巩固对知识的记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增强记忆并尝试背诵,主要使用意义复述、笔记“留白”、“过电影”的方法。意义复述,要求每个学生对教材的目录进行复核,目的是要把学习内容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记忆。有三种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目录说出来;第二层次是能说出每课书与所在单元的标题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是对每一课中的一级标题能说出来并能说出它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优生还要求就一个主题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的相关内容能进行复述,如“民主制度”,学生能连接雅典民主、西方代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国的尝试、新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发展单元的相关内容。笔记“留白”,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研究表明,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很多学生只会把老师的话全部记下来,不经筛选,课上记不下来,课后找同学笔记抄一下,往往费时失事,效果不佳。如何做笔记才更有效,笔记“留白”是笔者从复述原理中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复述策略中有一种方法是“尝试回忆”,借用一定的线索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提取,做笔记时我们有选择地记,刻意不记全,留下空白,课上就不用担心记不完或忙记笔记而听不到老师讲什么了。课后根据笔记中的线索,尝试回忆,把“留白”的地方进行完善,知识通过复述方式进入记忆的通道获得重新提取和巩固。过“电影”,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的时光,是知识火炬传递的桥梁,课堂上有声音、动作、视频等,它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传入大脑并形成“图像”。复述策略中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及时复习和试图回忆,过“电影”实际就是应用了相关原理。学生在每天睡觉前放松身体,回忆课堂上老师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所讲的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的“复述”和必要的记忆。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将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历史学科以历史人和历史事组成,是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专题史形式出现,对影响人和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分别在不同课本中陈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运用组织策略的原理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更要注意组织策略的运用,把“离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寻找其中的联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 思维导图 ”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用点线把知识进行整理归类,组成网络系统,即用思维导图来陈述一个事件,从而形成整体知识网络,强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与知识的记忆,就好像计算机中根目录下有子目录、子子目录,以延长学生记忆的质量与时效。通过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和自主生成知识图式,能比较有效地实现对该知识的巩固和保持。

3.变式训练知识是否真正掌握要看学生能否正确地把知识应用到题目解答,以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对大量事实性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练习把习得的知识进行提取、迁移和应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对题目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师生共同努力的内容,通过必要的高考试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是把大量的陈述性事实知识进行记忆,以此为基础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具体在高考中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事实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与观点能力。可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是目的,而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练习是一条必经途径。当前只是对知识的记忆,不足以应对高考的能力需要,只有学生能把握一定的方法和原理,把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景中,才真正说得上掌握知识,在历史教学上要注意选取适当的练习进行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认清知识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改变过去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科学规律办事,提升自我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走“优质轻负”的教改之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从自主中成长,从自主中获益。



高考历史如何进行知识分类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大全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归纳

★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知识

‘陆’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大体包括背景原因类、内容 措施 类、特点特征类、影响意义类、认识启示类、论证评述类等方面,为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能力,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 方法 指导,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背景原因类

1.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2.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如经济方面,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 教育 等角度。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一个新的时代。……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干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干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北方或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促成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清政府为何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解析】试题以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要求运用自然经济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第(1)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把握时代背景,运用历史概念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从马戛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其出使中国的主观目的、动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等方面,深刻理解清干隆时期的社会状况。

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从中西对比、中外关联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思考。第(1)问,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第(2)问,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

(1)不同特点的成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深层次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政府拒绝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具有天朝大国的心理;外交上,闭关锁国,防范外来势力的侵扰。

二、内容措施类

1.呈现的方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涉及到主要内容、基本内容、核心内容,有哪些、是什么等。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核心措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哪些应对措施等。

2.路径的选择

(1)根据设问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如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取信息、从史料的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从数据的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要高度关注“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对“顿号”前后信息要通盘考虑等。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他。

(2)材料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过渡到教材,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掘出来。材料、教材应兼顾使用,要灵活迁移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的材料转换成完整的史实。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各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处理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涉及到措施要点的概括归纳及其表述,要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完整、准确的解读;第(2)问要注意从金融和贸易两个领域做答,并能迁移所学知识。【参考答案】

(1)措施: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

三、特点特征类

1.呈现的方式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如主要特点、基本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处等。特点类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农业的显着特点是什么。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依据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2题)。或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如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

2.路径的选择

(1)特点类问题,能力要求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方面还是从几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的;“过程”是否顺利, 领导力 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内容”最突出的、能体现某种思想的;“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与消极等。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据材料,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解析】本题着眼于把握历史事件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重在审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四、影响意义类

1.呈现的方式

影响意义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设问。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路径的选择

(1)全面分析:主要从现实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运用国际视角考察影响,如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定向分析: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影响需要分析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例4 阅读下列材料: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说明了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试题要求按照材料设定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问题的解答,首先要在充分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与设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认识启示类

1.呈现的方式

认识启示类设问,一般提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 经验 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等。有的启示类设问,还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角度要求,有的表述则较为笼统。

2.路径的选择

(1)答好此类题,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伸出相应的启示。启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2)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

例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参考答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六、论证评述类

1.呈现的方式

论证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或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2.路径的选择

(1)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2)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以全国文综新课标高考卷为例,如2010年第40题第(3)小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2011年第41题,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以江苏高考卷为例,2011年第22题第(3)小题,论证先生提出的观点;2012年第22题第(2)小题,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等。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这些设问的具体参考答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变。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众多,不同的设问类型,提问的角度各有不同,思考的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对特定设问类型的了解,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历史主观题是有帮助的。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相关 文章 :

1.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

3.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4.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小技巧

5. 2020高考历史冲刺答题技巧

6. 高考历史改革答题技巧

7.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8.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9. 2020高考文综答题技巧

10.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主观题应该分“四步走”,注意“传承与创新”

‘柒’ 历史问答题怎么答怎么分析题目

一、问答题的种类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 “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3)答案规范化。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参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着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出自己的答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巧的运用要靠平时去练、去实践。笔者浅谈旨在说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这样可以么?

‘捌’ 初中历史题目怎么分析

  1. 看时间,题目中的时间很重要,一定要看清楚,可以根据时间判断事件。
  2. 看问题,看清楚题目到底在问什么例如:意义、结果、史实、人物等等。
  3. 看关键词,标志性词语,例如:伟大转折、最大规模、开始、结束等等,还有专有名词,例如:螺丝钉、最可爱的人、革命的摇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还有特定的人物,地名等等。
  4. 简答题要看前面几个字,例如: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等等,不同的问法其实题目在提示你答案在哪。
  5. 一定要以课本为依据,不管什么辅导资料,课本一定是最重要,最权威的。

‘玖’ 复习指南:高考历史简释题常见的几种类型麻烦告诉我

目前,若从考查的功能和角度来区分,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汲取文物信息 这一类题目如2003年上海卷的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略),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解题思路:从题文的陈述看,题目文字很简要,提示语减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此外设问角度也未提明确要求。这就一方面造成了解答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解答者拓宽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建议仔细观察图像,充分提取信息,由表及里解析,反映本质特征。此外,从评分答案看,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 相关题型:2002年上海卷第28题。 注释诗文含意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学传统。中国古代的诗词、文献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从古典诗词中取材拟题是发掘文化遗产、熏陶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唐元稹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1)诗中的“开元”是__________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妃子”是指__________。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解题思路:第(1)问的难度不大,综合“开元(皇帝)”、“姚宋”、“妃子”和“禄山”等五位历史人物的活动,就不难判断开元末期朝政腐败的原因是玄宗追求享乐,懈怠政事,最终导致动乱。 相关题型:2003年上海卷第29题。 多元人文理解 历史试卷的答案以往绝大多数都是缺乏统一标准,从而偏向培养学生的同一性思维。 近年来,引导多元取值,鼓励求异思维的试题逐步出台。 如2002年上海卷的第31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解题思路:这一类题目的特色是表面上看来三个设问项三者选一,实际上是选一带二,要求全面论证。这种开放和集中相结合的提问形式,既让命题者有全面考查的机会,又让答题者有发挥的余地。选答“改革”说,要突出自上而下的途径;选答“革命”说,应凸现武装夺权的手段;选答“中兴”说,可说明新陈代谢的现象。 分析情景缘由 这是简释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此类题目以史事为铺垫,以直接引语为材料,要求围绕某一历史情景,对题中的设问做出解释或评价。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30题: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解题思路:一般来说,这一类题目的前几问大多是就事论事,不难解答,最后一问,要求说明缘由,才是关键所在。由此可见,理解引语的含意,明确设问要求,揭示史事背景,分析发生缘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解答本题,一要回忆拿破仑对外战争到过意大利的有关史实。二要辩证地应用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理论来分析问题。 有时,此类题目的引文来自第一手材料,采用隐性文字表达,题意需经提炼概括。这就对审题和解题提出了较高的诠释和归纳能力。 相关题型:2001年上海卷第33题。 史实观点互融 列举题原是一种传统的题型,往往用来列举史事、概括特点等。经过命题者的改造,列举题被用来以史实映证观点,由观点解释现象,史实与观点双向互融,旧题型突出新创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2题。 深入解读图表 定量分析是学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考查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各类统计表格的能力是近年来上海卷的“保留节目”。一般来说,数据分析题偏重于经济史,考查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其一,要求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其二,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属于“为什么”的范畴,这是重心所在。 图表解析题中的定量分析若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宽广的视角和更全面的分析手段,当然也增加了解题的难度。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3题和2001年上海卷第32题。 相关文章: ·开源清流引渠--历史高考复习冲刺的三要诀·解读高考历史大纲:记忆 理解 应用

‘拾’ 历史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二、解题方法
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
1.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答案:D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解析:本题通过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史实,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与现象间因果关系及辨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如掌握好史实,ABD项都能排除。
答案:C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例: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
不包括
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
解析:本题主要从时间上进行判断,没收官僚资本是在解放战争中提出和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实行的,发生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由此可判断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例: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解析:如果考生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系列自上而下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此题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1)议会组建“新模范军”(2)国王宣布讨伐议会(3)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4)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A.2143 B.4213 C3412 D1234
解析:如果考生能记住最先发生的是②国王宣布讨伐议会,可以确定A
两项可能正确,从而排除了BC两项;然后,再分析A对两项的差别,会发现最后的结束事件,A项是③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D项是④查理一世被送上台,据此,可用直接推断法或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例: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的特点是1藩镇不向中央缴纳赋税2节度使自委派官吏3节度使死了,由儿子或部将继任4藩镇可铸造货币
A1234 B.123 C234 D23
解析:如果考生能断定④藩镇可铸造货币不符合题意,使可排除含④的备项A、C两项。然后,比较B、D项,发现B、D项均含②③,即②的特点,最后只要能确定①符合题干要求,便可得出正确答案B项。
答案:B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考查对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和评价。两个文献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面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对两部文献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既不能“互为补充”,也难以“大同小异”,更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答案:A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例:“我们让奥地利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兵力挥师南下。”说这句话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 B.加富尔 C.俾斯麦 D.尼古拉
解析:本材料选自1859年5月俾斯麦(时任普鲁土驻彼得堡公使)写给阿文斯勒伯爵的信。通过提取材料提供的奥、法及言论者的信息,再联系当时的历史及地理知识和所列人物,先判断出法国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再据“南下”这一指示语而做出判断
答案:C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8. 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例: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闭关政策”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教材对这一概念并没有予以明确阐释,只能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与外国交往活动方面进行概括。从实际看,此时,中外交往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所以A、C、D项都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而“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的规定,与B项是相符合的。
答案:B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阅读全文

与历史题目如何分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