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涪陵有多大呢
在涪陵城北靠近南岸,长江与乌江汇合口上游约一公里处的水间,有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砂石梁。此梁洪水时隐没在水中,枯水时露出水面,水越枯,露越多。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题刻”,1988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南岸100米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彻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前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栖息于石梁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因要价太高,得罪了合州(今重庆合川)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结为好友,一日饮酒醉后,尔朱乘白鹤化仙而去。这便是白鹤梁之由来。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逐段编号登记,白鹤梁共有题刻174段,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特别是点缀在碑林中的18尾石鱼,以唐代刻鱼鱼腹高程推算,历代有确定尺寸记录低于137.86m的题记共有15段,其中唐代1段、宋代8段、元代2段、明代2段、清代2段。白鹤梁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1200余年间74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的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水利专家们据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长江枯水水位和洪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科学价值之高。 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鱼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就起到测量水位变化的作用了,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白鹤梁题刻”不仅很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说是书、艺、文三绝,美不胜收,100多段文字题刻共三万多字,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的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所刻的字体,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世南)、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各派书体并呈。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元府庚辰涪翁来”(黄庭坚被贬涪州自号“涪翁”)七个字,笔笔凝炼,洒脱雄健,格外引人注目。各派书法家的题刻,有的遒劲,有的刚健,有的隽秀,有的飘逸,有的纤细秀丽,古朴厚重,各有特色。线雕的白鹤,昂首独立,振翅欲飞,潇洒豪放,形象逼真。线雕鲤鱼,一前一后,前者口含莲花,后者口含灵芝,呈溯江而上的游动姿势,生动活泼。还有多尾围绕“石鱼出水光丰年”的民谣,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大稔”的历史事实。有的题刻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明代涪州大守黄寿诗云:“时平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见,石出亦是凶。”明人严某的诗则认为“石鱼随出没,民安即是丰”。明代张献,刘永良等人的联句观点更深:“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造化存乎人,丰凶岂无踪。神官俭且廉,小子心当同。”这些颇有水平,意境新颖的哲理诗,强调了节俭和为官清廉的重要性,读后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⑵ 涪陵火车站的历史沿革
涪陵火车站建于2000年。
⑶ 涪陵中学的历史沿革
涪陵高级中学的前身叫涪州官立中学堂,创立于1905年(清光绪31年),校址在北岩原涪州官立师范中学处。民国元年改名为涪陵县立中学校,10年,设立于城内冠盖里(今涪五中处)。30年秋,增办高中,更名为涪陵县立中学(简称县中)。1949年11月涪陵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0年3月,人民政府将“四川省立涪陵中学”、“涪陵县立中学”、“涪陵县立女子中学”,三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完全中学——“省立涪陵中学”,任命周普为第一任校长。接着川东行署成立时,就更名为“川东区涪陵第一中学校”。当年5月,又将私立“新民中学”(涪光中学、益辉中学、建成女中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并入我校。1952年秋,南川中、长寿中学的部分学生并入我校,又命名为“四川省涪陵中学校”。1954年下期,高初中分校。高中部迁往乌江边群沱子,55年命名为“四川省涪陵高级中学校”;初中部仍留在秦义园,55年命名为“四川省涪陵高级中学校”。61年,又将涪三中的高中部合并过来。63年,学校开始招收初中生,又改为“四川省涪陵中学校”。1964年1月,校址由乌江边群沱子迁往李渡镇太乙门(原四川省第三荣军学校),经省政府正式命为“四川省涪陵中学校”,重庆直辖后,更名为“重庆市涪陵中学校”,2010年升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恢复校名重庆市涪陵高级中学校至今。
在区委、区府“加快涪陵中学创立市重点的标准化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下,目前以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完善了实验、运动、图书、卫生、艺术等设施设备,已建成的校园教学信息网系统工程,将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步入新的台阶,为实现“科研兴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⑷ 涪陵榨菜有多少年的历史
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是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⑸ 重庆涪陵区的历史名人和典故
涪陵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程颐曾在此注《易》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园西壁上刻有“点易洞”字迹。
“点易洞”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洞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
周易园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此外,园中还有碧云亭、钩梁堂、致远亭、三畏斋、三仙楼、四贤堂、北岩书院等遗迹。
⑹ 涪陵 的大体情况~~~~地理~历史~人文~
重庆市涪陵区,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全区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和4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4万,主城区常住人口53万。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程朱理学“点易洞”、水底碑林白鹤梁是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⑺ 重庆的历史有多少
重庆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端口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着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⑻ 涪陵新区的历史沿革
2002年12月30日,区政府《关于同意成立重庆市李渡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的批复》(涪府函〔2002〕395号)批准成立“重庆市李渡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为李渡工业园区建设业主单位,专门从事李渡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工作。
2003年3月2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长寿区等5个区县(市)设立特色工业园区的批复》(渝府〔2003〕62号)批准成立“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为重庆市级工业园区。
2003年7月1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字号)名称核准通知书》(渝名称核准字渝直第2003—105292号)将重庆市李渡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1月30日,涪陵区委、区政府《关于建立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通知》(涪区委〔2007〕13号)决定建立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内设办公室、规划建设部、征地拆迁部、招商部、财政所、办事服务中心和园区开发公司7个职能机构。
2007年3月6日,重庆市涪陵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涪编委发〔2007〕11号),进一步明确了管委会内设机构和职能职责及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其内设机构为:综合管理办公室(监察办公室)、经济发展与招商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建设管理办公室、财政管理办公室。并明确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管委会与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2007年5月28日,重庆市涪陵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同意李渡、白涛、龙桥三个工业园区管委会内设机构更名的通知》(涪编委发〔2007〕17号)同意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办公室(监察办公室)、经济发展与招商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建设管理办公室、财政管理办公室5个职能机构分别更名为综合管理处(监察处)、经济发展与招商处、社会事务管理处、建设管理处、财政管理处。
2007年8月16日,涪陵区李渡新区管委会、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涪陵区委、区政府在李渡工业园区为管委会挂牌成立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授牌庆典仪式。
2008年4月1日,区编委同意将李渡新区管委会内设机构“经济发展与招商处”分设为“经济发展处”和“招商处”。
2009年4月21日,重庆市特色工业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同意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更名为重庆涪陵工业园区的复函》(渝园区办〔2009〕11号)批准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更名为“重庆涪陵工业园区”,属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享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2009年8月23日,区编委同意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挂牌在规划建设环保处。(涪编委发〔2009〕36号)
2009年11月5日,区编委同意将“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更名为“重庆涪陵工业园区管委会”。(涪编委发〔2009〕47号)
2011年4月8日,区编委调整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机构编制,内设7个职能部门:综合管理部(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牌子)、招商部、经济发展部、规划建设部、市政管理部、社会事务管理部(挂移民办公室牌子)、财政金融管理部。下设3个事业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行政审批中心、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社会保障服务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农业服务中心。设置3个双重管理机构: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公安处、重庆市涪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综合执法支队、重庆市涪陵区国土资源局李渡分局更名为重庆市涪陵区国土资源局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分局。
2012年11月14日,为增强李渡新区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促进李渡新区与涪陵城区整体融合,推动李渡新区快速发展,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中共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即日起更名为“中共重庆市涪陵区新城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涪陵新城区党工委”),“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李渡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即日起更名为“重庆市涪陵区新城区管理委员会”(简称“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对外保留“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称号),可按“涪陵新区”作宣传。
⑼ 怎么介绍涪陵
涪陵山清水秀,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霸道美味的榨菜....
不访去参观参观哦,到时候你真的会舍不得走哦.....
⑽ 关于涪陵的历史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
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6]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6] 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辖武龙县。明代,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不领县。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从涪陵县分置武隆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七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四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1995年11月5日,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8年12月,正式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正式归重庆市管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