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它的历史如何它的型号怎样的

它的历史如何它的型号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2-12-14 08:01:37

㈠ 帮我介绍下尼康和佳能的型号、性能发展历史,重点是性能方面

尼康比佳能的历史要长上那么几十年,到今年已经91年了,尼克尔镜头也度过了75年的光辉岁月
1917年,东京计器制作所 的光学计量仪器部门和岩城玻璃制作所的反射镜部门合并,成为一家更完善的光学企业,并命名为Nippon Kogaku K.K.(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然后又兼并了藤井镜头制作所,这奠定Nikon日后的发展基础,而Nippon Kogaku K.K.这一个名字一直沿用至1988年,只是它的知名度却远不及它的品牌——Nikon,因此,Nippon Kogaku K.K.早已改称Nikon Corporation(这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情况非常多,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Panasonic,很少有人知道松下其实叫Matsushita吧)。1917年,尼康向德国聘请了8名光学专家外加上自己的200名员工开张之后,早期产品以望远镜显微镜和光学测量仪器为主。1918年,Nippon Kogaku K.K.正式有了大规模的生产中心厂房,并且开始研究光学玻璃的生产,到1921年它们推出三支反射式望远镜,口径分别为5㎝、7.5㎝及10㎝,还有mikron 4X ,6X这两支棱镜倒像的开普勒双筒望远镜,这是尼康在光学器材领域叱咤风云90年的开始,1920年,尼康从德国请来了光学工程师Heinrich Acht(上图右)负责设计镜头,Heinrich Acht回国后改由日本工程师 Kakuya Sunayama 接手,他根据Acht的资料在1929年完成了Nikon 第一颗 120mm f/4.5镜头但是并未投入量产,用来证明实力的成分更多一些,到1932年,Nippon Kogaku K.K.生产出的摄影用镜头,并启用Nikkor(尼克尔)商标(Nikkor其实是从显微镜上沿用下来的牌子),1937年尼康已经完成了50mm/f4.5、3.5和2.0 的Nikkor镜头光学设计工作,但当时尼康还没有自己的机身。
到了1933年嘛,摄影爱好者,妇科大夫御手洗毅先生创立了佳能的前身,精机光学研究所。1933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美国大萧条到了最严重的时候(1929-1933年经济危机),德国发生了国会纵火案,随后通过“授权法”授予希特勒全权,连共产主义之爹马克思都死了50年了,相比这些,在东京麻布六本木悄悄成立的精机光学研究所根本就是如同尘埃一样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已,谁又能料到它日后会生长成如此庞大的一个企业呢?佳能的技工们在挂牌之后埋头苦干,到了1934年,终于干出来一个小东西,这就是Kwanon(观音),这也是佳能乃至日本第一部仿Leica的旁轴取景焦平面快门35mm相机,当时报纸上颇为兴奋的报道了一番。不过观音只有机身没有配用镜头,刚刚我们似乎才讲过一个光有镜头没有机身的公司吧?这两家稍一接触就勾搭到一起去了,Nippon Kogaku K.K.提供Nikkor镜头和精机光研的仿Leica旁轴相机机身搭配着卖,做起了露水夫妻。
1935年对于CN两家来说都是难以忘记的一年,这年中,精机光研推出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Hansa Canon”(之前的观音只是试制性质的,并没有大规模投入量产,而且完全照抄莱卡,生产出来会吃官司的),连带顺手注册了Canon的商标,而Nippon Kogaku K.K.则推出了Nikon推出50mm f/3.5 Nikkor插刀式镜头与之配合,坚固易用的机身外加素质优秀的Nikkor镜头使得这两家新生的公司为世人(主要是日本人,还有一些西方驻日本的记者)所关注起来。佳能和尼康的蜜月期从此开始。
随着日本军队的扩张,日本政府对尼康的军品订货也增加了很多,尼康的生产重心已经基本投入到了军用光学器材方面,那么尼康抗枪打仗的时候,佳能有二心了。1937年,精机光研改了个名字叫精机光学株式会社,到了1939年,当尼康大包大揽的生产从用航空侦察相机到潜艇用潜望镜的大部分日军光学观瞄器材,而佳能在这一年研发了自己的第一支镜头,取了个叫“Serenar”,的读音颇像南汽菲亚特生产的小车“西耶那”的名,规格则是50mm/3.5。
1938年到1945年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及太平洋战争的开始,Nippon Kogaku K.K.配合政府的需要,开设了一连串大型厂房,以生产军需光学仪器,军用望远镜什么的都是小儿科,咱举点高科技的例子,二战期间日军排水量最大(4.6万吨),火炮口径最大(460mm)的大和武藏两艘战列舰上所使用的光学测距仪就是尼康生产的,测距基线长15.8米(什么叫测距基线,点击此链接),性能极为出色,虽然是仿制的蔡司给德军做的类似产品,不过就战后的资料来看,其工艺和性能已与原型相差无几了。
二战的爆发给了尼康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军品订单刺激尼康急剧的膨胀起来,到二战中期,尼康旗下已经有了19家工厂和2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光学仪器包括望远镜,潜望镜,航空侦查镜头,光学轰炸瞄准具等等,但是在现在尼康的历史上,却对这一段绝口不提。
但是不提不代表就能混过去,比如PE2008上展出的航空侦查镜头,还有上图那个尼康打死也不肯透露详细资料的生产于昭和17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重达4.5KG的Simlar-F 180mm F1.5,这些东西都无言的诉说着那一段历史。1945年日本挨了俩原子弹之后投降了,尼康也差点被美军解散,不过聪明的尼康在战争结束前不久将一部分生产线由军品改为生产民用产品,还算是保留下来了1家工厂和大约1400名员工,这也是尼康最困难的一年。由于日本战败,加上社会不景气,一年之间,本来朝气勃勃的Nippon Kogaku K.K.,只剩下原来的旧厂房和另一间小工厂而已。当然,尼康应该庆幸工厂都设在东京市区。而佳能似乎没有怎么太牵连进战争中,到了战后的1946年,佳能,那时候的精机光株推出了可更换镜头的35mm螺口旁轴焦平面相机Canon SII配用的镜头就是自己开发的Serenar系列螺口镜头,Nippon Kogaku惨遭抛弃,随即停止了和精机光株的合作。虽然失去了军品订单又没了合作伙伴,但尼康依靠自己在光学设计上丰富的经验和卓绝的才能,依然屹立不倒(苟延残喘?)并且立即开始了自己的旁轴相机研发工作。此后尼康进展十分迅速,1946年推出第一部旁轴机身 Nikon 1(名字真简洁),1948年上市销售,这也是第一部以“Nikon”来命名的相机,不过市场表现平平,既有Nikon 1自身性能不是特别出彩,而市场类似产品很多的原因,也有日本当时还是一片废墟,市场容量太小的原因。
Nikon 1 基本设计是根据战前两大最抢手品牌相机 Leica和Contax 的混合体,Nikon 精益求精成功的结合这两类相机的优点开发出功能更强的相机。 Nikon One 采用了 Contax 相机有棱有角的外形、可拆卸机背、机顶快门控制转盘盘、前对焦环以及镜头卡口;又采用了Leica相机 RangeFinder(测距) 取景器和焦平面快门。样机在试制完成之后让所有人都非常满意,但是取名字让大家想破了脑袋。当时用了很多名字被考虑作为新相机发表时使用,一些甚至今日听来是熟悉的他牌称号。据考证当时考虑的几个名字,包括:BENTAX、PENTAX、PANNET、NICCA、NIKKA、NIKORET和NIKKORETTE。关键时刻一度 NIKKORETTE 这个名字将要胜出,最终时刻仍然选择了尼康,日本貌似也有取个贱名好养活的说法,要是取个狗剩一号之类的名字就搞笑了。
到了1949年,尼康推出了Nikon M(干嘛不叫Nikon 2?),1950年尼康推出了和M相差无几的nikon S 新增加了闪光同步端口,也推出了五只可更换镜头Nikkor-W 3.5cm f/3.5、Nikkor-O 5cm f/3.5、Nikkor-H 5.0 cm f/2.0、Nikkor-P 8.5cm f/2.0和Nikkor-Q 13.5cm f/4.0,镜头型号里的字母用来表示镜头的结构‘U (Uns) 即是1片、B (Bini) 即是2片、T (Tres) 即是3片、Q (Quatour) 即是4片、P (Pente) 即是5片、H (Hex) 即是6片、S (Septem) 即是7片、O (Octo) 即是8片、N (Novem) 即是9片、D (Decem) 即是10片。’还有,Nikon镜头常刻上“Auto 自动”(指是光圈叶片会自动收缩)、焦距(以mm显示)和流水号。
尼康M这部相机非常优秀,而且非常幸运,尼康因为它而一朝成名,天下皆知,这其中也有一个陈年的老八卦。1950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发表了一篇特稿,报导及介绍Nikon相机及 Nikkor镜头的高质素表现,是由着名摄影记者 Jacob Deschin执笔的,这个Jacob Deschin以报道朝鲜战争而闻名。当时纽约时报亚洲记者站设在日本,所有去朝鲜的记者都会先到东京报道一下再奔赴前线,Jacob Deschin在东京乱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Nikon M,当时记者中流行的是Leica M型,尼康M和莱卡M虽然很相似,但设计上另有出彩的地方,也更易使用,Jacob Deschin买了两台背到战场上去用完发现Nikkor镜头清晰锐利,Nikon M机身轻便坚固,性能十分出色,回去之后就大吹特吹(这种行为现在被称为放毒),尼康从此名声鹊起,成了新闻记者的宠儿。Nippon Kogaku K.K.对此视为无上光荣。分手快乐的佳能当然也没有闲着,1947年又换了块牌子,从“精机光株”改成了“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到了1949年,佳能在东京证交所上市圈钱之余,做出了Canon IIB,可惜的是Canon IIB虽然发布当年就获得了旧金山全美照相机展览会一等奖,但知名度和市场表现都平平,这充分说明了得奖再多,不如找个好枪手的道理,以鄙人阴暗的心理来推断,佳能定下无偿借用器材给着名摄影家和新闻记者的策略,跟50年受的那个刺激肯定不无联系。尼康1952年的时候在美国成立了Nikkor Club,这个非政府组织主要作用是联络用户,提高影响,这种做法在日后被很多公司效仿,比如华旗资讯就有个爱国者俱乐部(要是不熟悉情况的看到搞不好会以为是个政治团体),不过话又说回来,因为产品大受欢迎,尼康的机身及镜头被欧洲部分国家禁止进口了很长一段时间(具体哪些国家就不点名了,不过考考大家,蔡司,莱卡,施耐德,雷丁娜都是哪国的?),哦对了,这年Nikon S出世了。佳能在同年推出了世界首部带闪光同步的35mm相机Canon IVSb,这个成就相当惊人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可以使用一个1/125秒的快门同步闪光,大大拓展了相机在新闻方面的应用。而尼康在旁轴系统上成绩斐然,1954年推出了Nikon S的改进型 Nikon S2,内置100%的旁轴取景器,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到了1957年,Nikon推出了S2的后继机种Nikon SP,它内置可以配合28mm,到135mm六个不同焦距定焦镜头使用的联动取景框,而且可以自动调整视差,其功能之强悍远远超过了当时被看作是旁轴机王的莱卡M3,而莱卡直到1980年推出的M4-P上才具备类似性能。
尼康Nikon 也没有放弃 RF 机种,1959年3月,Nikon 更新改款了 S4 企图延续 S 系列的命脉。单反相机的兴起必然伴随着旁轴相机的衰落,1960年 Nikon 发表最后一款测距连动相机S3M之后就停止了S系列旁轴测距相机的开发和生产。Sp是尼康旁轴取景35mm相机的巅峰,2005年尼康曾经出过一批限量的SP复刻版,几乎还没开始生产就被预定一空。
时间到了1959年,尼康和佳能这对曾经的露水夫妻心有灵犀一般的同时发现了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巨大潜力,开始相关产品的研发。
佳能对于市场的判断显然有些失误,研发的首部35mm单反相机Canonflex市场反应平平,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倒是同期开发的旁轴相机Canon 7比较受市场欢迎,虽然在机身上比较疲软,但在镜头上佳能风头正健,1961年开发的旁轴镜头50/0.95,62年推出的用于单反的R58/1.2,63年推出第一支变焦镜头R55-135/3.5,64年推出当时光圈最大的超广角单反镜头FL19/3.5都是开一时风气之先的优秀作品。
1959年,Nikon推出它们第一部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nikon F。这年,距离世界第一部SLR的发明已22年,但距离发明棱镜眼平取景的设计,则只有九年,距离1955由Asahiflex(还记得是谁开发出来的不?点击这里回顾一下)率先使用的立刻回弹反光镜结构机身,只有四年。所以,1959年推出的Nikon F,基本走在了技术潮流的前列,而且具备当时最顶尖的性能。
Nikon F采取模块化的设计,围绕着机身,尼康提供了大量不同的配件,以切合不同需要,如取景器、对焦屏及马达等都可以更换。Nikon F,在推出的第一日,已成为专业SLR的设计典范,这种模块化按需搭配的设计思想一直延续到其后70年代的F2、80年代的F3及90年代的F4身上,每代尼康顶级机身都衍生出了大量的型号,以满足各种不同摄影师的需求,可以说,直到佳能EOS 1发布之前,Nikon在135单反高端专业市场上的优势都是压倒性的。
总计从1959起到1972年 F2 推出为止,Nikon F 这个产品持续生产了13年,不管在产量还是生命周期上,至今罕逢与之匹敌的对手。而 Nikon F 也经历了多次小改款,并推出衍生机型,例如: 1962年 推出的 Nikon F Photomic(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头F),首次采用外置的Cds(硫化镉)原件测光,就是脑门上的那个大大的F旁边的那个圆圆的白眼,测量范围为EV 2~17;1965年 Nikon F Photomic T,采用了TTL式的Cds测光组件,测光显示为指针式,测光方式为平均测光;1967年 Nikon F Photomic TN 是 T 的改量版,测光方式将原来的平均测光改成中央重点测光;1968推出的 Nikon F Photomic FTN 则是F系列的最后一款,实现了最大光圈指示,并可以在观景窗内可以看到快门速度。一转眼就到了1971年,离佳能开发的第一台相机Canon Flex(1959),已经12年了,在被尼康压在头上10多年之后,佳能终于憋出来了一台专业级135单反机F1型,以及配套的FD镜头数支(到底是多少支我手头的资料也没提……)这款以结实耐用着称的高级专业照相机,能适合在-30℃和60℃的环境下使用,而这款照相机的快门经受了十万次无故障的考验,并采用先进的超薄型钛金属横走式帘幕快门。这架设计精良的专业照相机一上市,轰动了整个摄影界。 下图就是Canon F1,上面装的就是佳能第一支量产的非球面镜头FD 50/1.2 AL SSC,AL表示非球面镜,SSC表示多层镀膜。和尼康F的设计思想类似,F1也采用了可更换的取景器,这一点在135单反相机身上被证明其实不是特别必要的。Canon F1是FD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FD镜头,佳能在新材料和新工艺上的研发热情很高,成效也很卓着,比如1969年就推出了使用萤石镜片来矫正色差的长焦镜头FL-F300/5.6和FL-F500/5.6,从此树立了“长焦的佳能”这一至今也无法逾越的铁律(量产的民用长焦镜头中佳能EF 200/1.8L是世界顶级水平的,性能指标无人能及,这个结论是哈苏实验室做出来的)。尼康用以对抗佳能F-1的武器是F-2(怎么看起来像哥俩……),也是在1971年推出的,尼康的F2和前代的F区别不大,最高快门速度提高到了1/2000s,以方便新闻记者使用,尼康主推的是F2的一个衍生型号F2 photomic,与基本型号的区别就是F2 photomic是有测光系统的(F和F2都没有,需要用外置测光表),配备DP-1测光取景器,测光模式为中央重点加权平均,观景窗内可显示快门速度、光圈,测光范围为EV 1~17。不过F2的运气真的不能算是太好,主要面向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F2推出之后结果碰上了慕尼黑惨案,而到了1978年,尼康又推出了特别版的F2H准备竞争莫斯科奥运会的体育记者用机市场的时候,发生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美洲国家一致抵制80年莫斯科奥运会,尼康无奈之下把F2H面向社会出售。F2H只有501台,除了全钛机身之外,还配备了MD100马达和MD100电池包,实在是F2全系列之中最具收藏价值的产品。1973年 Nikon 推出 F2 Photomic S,配备改良DP-2测光取景器,也简称为F2S,测光用LED显示,代替原来的指针式指示,另可以附加DS-1进行快门优先自动曝光;1976 Nikon 再推 F2 Photomic SB:配备全新的 DP-3测光取景器,采用SPD作为测光组件; 1977年 Nikon F2 Photomic A,配备又一新 DP-11测光取景器,但测光组件换回成本较低的Cds,主要是配合当时刚出来的Ai系列镜头,是F2 Photomic的Ai版本;同年 Nikon 还有 F2 Photomic AS,配备DP-12测光取景器,采用SPD测光组件。1972年,Nikon推出第一部自动曝光的Nikon相机——Nikkormat EL,这是一部全新设计的Nikon相机,Nikkormat EL有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有十/一两级曝光补偿,曝光记忆锁,闪灯热靴(第一部有内置闪灯热靴的Nikon相机),除了不能自动对焦。其他功能现今自动相机区别不大——但它早在35年前就出世了。不过相比起同时代佳能的成就,尼康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了。1976年,Canon一马当先,以AE-1将单反相机带入了电子化的新天地,并通过改进生产线,采用新材料(就是工程塑料),引入“价值工程”,出色地控制了成本。Canon A系列单反机以方便的功能、合理的价格而空前畅销,整个A系列产量超过八百万台,从1976到1984,连续八年Canon单反相机销量居于榜首,尼康虽然在顶级单反市场仍然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但已然疲态初现了。这一时期佳能的动作迅速而又高效,而尼康的应对策略则十分混乱,给人以手忙脚乱勉力支撑的感觉,为了应对佳能出色的A系列的挑战,尼康改进了F卡口,成为AI卡口(Automatic Maximun Aperture Indexing,AI卡口可以实现光圈优先曝光)之后发布了NIKKORMAT ,FE, EL等多个系列的机身,但市场反响十分糟糕,在顶级135单反领域尼康F2As对佳能F-1也几无优势可言。跌跌撞撞的折腾到了1979年,尼康发布了轻量化的小型135单反相机机EM(Economic Model经济型),配用数支E系列镜头(28mm f/2.8,35mm f/2.5,50mm f/1.8,100mm f/2.8,135mm f/2.8,135mm f/2.8,及一支70~150mm f/3.5),由于EM和尼康机身一贯的坚固用料十足的传统相左而受到市场恶评,一样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后来有不少人专门2手搜集E系列镜头把玩,声称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云云……)。时间进入了80年代,尼康率先发布了F系统第三代旗舰机F3,这台相机由着名的保时捷家族设计,性能十分强劲而且衍生型号和附件之多之复杂到现在也无人能超越,单单可更换对焦屏就有15中型号,中央裂像的,微棱镜的,高倍放大的,高亮的,网格的,等等,取景器也可以更换,其中有一种是类似于120相机所用的腰平取景器,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有了它,还要个鸟的直角取景器。F3的测光系统也是非常精巧的,它的反光镜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18%的光线可以透过主反光镜射到辅助反光镜上,再被反射到反光镜箱底部的光敏电阻上实现测光,所以F3更换机顶不影响测光系统F3的钛快门标称使用寿命15万次,实际寿命应该超过此数的至少两倍以上,小编曾经见过一台外观已经磨的惨不忍睹的装了MD4卷片马达的F3T,主人声称从88年买到手用到现在,一直是主力相机,鉴于主人的工作性质(丫是个记者)稍加推算就知道快门可能早已经超过标称寿命了,不过据我亲手用反转片试拍的情况来看,曝光依然精准,快门动作也干脆俐落,声音略带一点尼康式的金属尾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㈡ 请内行人士介绍CPU和显卡的发展历史(包括系列 具体型号和主频等)

可以说Intel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CPU的发展史,下面以Intel为例简单说一下CPU的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了。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随后,Intel 又推出了 80186 和 80188,并在其中集成了更多的功能。

到1982 年的时候, Intel 在8086 的基础上推出了80286,IBM 则采用80286 推出了AT 机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进而使得以后的 PC 机不得不一直兼容于PC XT/AT。

到了1985 年,Intel 推出了80386, 但并没有引起IBM 的足够重视,反而是 Compaq 率先采用了它。可以说,这是 P C 厂商正式走“兼容”道路的开始,也是AMD 等 CPU 生产厂家走“兼容”道路的开始和 32 位 CPU
的开始,直到今天的 P4 和 K7 依然是 32 位的 CPU(局部64位) 。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
指令。

随后,AMD、Cyrix 等陆续推出了 80486 的兼容CPU,于是人们只知有 386 和 486 之分而不知有 Intel 和非Intel 之分。 鉴于这种情况, Intel 没有将486 的后一代产品称为 586,而是使用了注册商标 Pentium,Pentium 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正如其中文名“奔腾”一样,其速度全面超越了 486CPU。尽管有浮点运 算错误的干扰,但对手的 5X86 更像是一个超级 486,就算是后来的 AMDK 5 也因为推出较晚和浮点运算不够强劲而大败于Pentium。在Pentium 家族中,早期的 50MHz、60MHz 为P5,而75MHz~200MHz的产品则为P54C。随后,Intel将MMX技术应用到 Pentium 中 ,这一代产品从 133MHz到233MHz,即P55C。其中的Pentium 166 MMX 的产品被玩家们亲切地称为 “黑金刚” ,从此张口不离超频二字。 其实在 P55C 之前,Intel 早就推出了Pentium Pro,但是当时微软的Windows95 尚未推出,彻底抛弃了 16 位代码的Pentium Pro在运行DOS时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因而Pentium Pro只能在高端的32 位运算中一展风采。但正是Pentium Pro奠定了P6架构,甚至我们可以说PentiumⅡ= Pentium Pro + MMX。

后来的事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 Intel 用来对付对手的Slot 1 架构成了自己的绊脚石,于是便有了
Celeron、Celeron A、Celeron Ⅱ,而AMD则趁机在Socket7 架构上改进广受好评的 K6 并命名为 K6-2, 一时间,Celeron 和K6-2 成了穷人的宝马。随后,为了应战只手遮天的Intel,AMD推出了利齿K6-3,但这并没有咬动Intel分毫, 毕竟Celeron太好用了!真正让Intel大败的应属K7,加上 Intel 接连的失误,AMD 毫无疑问地坐在了高端的宝座, 尤其是Duron的推出使得AMD成为高性价比的代名词,此时的 AMD 除了兼容性外,应该说是已渐入佳境。真希望AMD 的大锤(K8)能狠狠地砸在P4 上,如此我等消费者又收渔翁之利了,呵呵。

在了解了 CPU 的成长史后,我们再来看一下 CPU 的选购。作为 DIY 一族,选购一个合适的 CPU 无疑是相当
重要的,而这其中我们要遵循“老二主义” 。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一个产品刚刚推出时虽然囊括了
许多新技术,但由于没有经过市场的检测,这个技术未必就一定会流行。加上新产品处于厂商的暴利期,软件
的支持也跟不上,所以如果你不是专业的评测人员或发烧的温度尚浅,大可不必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等该CPU 的更高频率出来并大规模降价后,通常可以以初期价格的一半甚至1/4或更低买到几个月前天价的CPU。打
个比方说, K7-500 初出时要卖 3000 多大洋,可等 K7-650 出来不久以后它就只卖 1000 多。另外,在高频CPU流行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追逐潮流而多花数百甚至上千元多买几十兆赫兹,因为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是感觉不出这点差距的。一般而言,只要两个 CPU 主频差不超过20%,不用测试软件是不容易分辨得出速度差距的。就拿小生的CPU 来说,从366 超到 550,虽然有50% 的差距,但在运行像 Word 之类的软件时根本就体现不出这种差距,因为 366 已经足够快了!就目前来看,AMD 的 Duron 无疑是最佳性价比的CPU,低于Celeron 的价格高于 Celeron 的性能,普通家用完全足够。但如果你是专业应用的话,小生还是推荐使用 P Ⅲ,因为像Solid Works 99 之类的专业软件会不认AMD K7 家族的CPU, 此时可以把注册表中的 CPU 类型改为 Intel 的 X86 即可。当然,如果十分在意速度的话,雷鸟(Socket A Athlon)是当之无愧的最快的CPU(要知道,雷鸟1G比PⅢ1G曾经便宜到1万多大洋) 。又或者你既重视兼容性又没钱并且还爱超频,Celeron Ⅱ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最后,如果你确实没有钱,用VIA的CPU好了。

小鸟知识点: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的心脏,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CPU 的速
度用MIPS (百万个指令 / 秒)表示,XT 机采用的 8088速度为0.75MIPS, 而超频至 450MHz 的Celeron 速度为1000MIPS 左右。 通常地,我们更喜欢用 CPU 的主频来衡量它的快慢:CPU主频=外频×倍频其中外频即系统总线频率,现在常用的有 66MHz(Celeron) 、100MHz(Duron) 、133MHz(新 P Ⅲ) ,至于倍频大多已被CPU厂家锁定,可以不用理会它。通过提升外频我们可以对 CPU 进行超频(Over Clock) ,比如 300MHz的 Celeron 外频 66Hz,倍频为4.5,当把外频调到 100MHz时 CPU 主频即为100MHz × 4.5=450MHz,这可是 1999 年一个近乎神话的超频。调整外频可以通过修改 BIOS 设置或者跳线、拨动DIP开关来实现,这一点请参考主板的说明书, 不过CPU的超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可盲目试之。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曾被玩家们戏称为麻麻叉。 它是Intel针对日益发展的多媒体处理需要在1996年发布的,它一共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目前的主流CPU都支持它(新 P Ⅲ带有支持更多指令的 MMX2) 。

3D Now!:由AMD公司推出的类似于MMX的多媒体指令集,AMD 以及 VIA 的 CPU 支持该功能。

nVIDIA-从失败开始的NV1、NV2
谈起nVIDIA公司,很多人都会想到当代显卡市场的霸主,但是你是否知道,曾经的nVIDIA公司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从失败到成功,到底nVIDIA公司是如何励精图治达到顶峰?让我们来真正的体会一下nVIDIA公司的那段不寻常的故事!
1.从失败开始NV1、NV2
谈起nVIDIA公司的历史,那么至少要追溯到1993的1月,当时nVIDIA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en-Hsun Huang还是LSI Logic的“system-on-a-chip”的核心软件主管。nVIDIA的首席技术长官Curtis Priem则是构建过第一块 PC 图形处理器,IBM专业图形适配器的技术师。而Chris Malachowsky,硬件工程副总裁,则是 Sun Microsystems 的资深高级工程师,也是GX图形体系的核心设计者。三个人在当时3D显卡刚刚兴起的时代一拍即合,开始努力研发nVIDIA的第一款3D图形加速芯片。
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在1995年5月,nVIDIA的第一代产品NV1终于推出,这也是nVIDIA第一次开始向3D芯片领域进军。在当时,许多3D标准尚未建立,多边形还没有成为3D游戏的标准,nVIDIA选择的3D实现方式是二次方程纹理贴图而不是多边形。就是这样,它还是拥有了完整的2D/3D核心,而且nVIDIA的第一件产品NV1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图形加速器,它整合了一个具有350MIPS的声音“单放”处理核心,这使得它有 32 路并行音频通道,16位CD音质和实现简单的 3D音效的硬件相位调整,NV1实际上比许多第一代PCI声卡更加引人注目。 并且首次在显卡上采用VRAM做显存储器。NV1的游戏端口远远胜过传统的15针游戏端口,它直接支持世嘉土星游戏手柄和游戏操纵杆,可以用在支持直接输入的游戏中。
但是由于当时微软在Windows 95系统开发中制订了Direct3D API规范(一个以多边形填充为基础的3D加速方案,使用多边形、三角形成像技术),允许开发人员编写代码使得它能够在默认的芯片上运行。要命的是nVIDIA采用了和Microsoft的Direct3D API不同的标准,虽然 NV1 拥有透视画法、二次方程纹理贴图等出色的技术,但是它还是无可挽救的被宣判了死刑。不管 nVIDIA 和 Diamond 怎么努力,开发者都不再愿意为 NV1 开发产品了。为了争取用户,Diamond 大幅度消减了 Edge 3D 的价格,并且捆绑附送一个世嘉的游戏手柄,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又因为运作开发方面的原因,它没能打开主流市场。不过其中提供的二次方程纹理映射功能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nVIDIA逐渐在很多人心目中树立起技术派先驱的形象。
由于微软的Direct3D,nVIDIA差一点就扼杀在初始阶段。兵器PC OEM厂商也拒绝接受不兼容Direct3D的芯片,这时的nVIDIA清楚,他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一件全新的支持 Direct3D 的图形加速器投放市场。公司从公众热点中撤退了,被迫解雇部分员工。
nVIDIA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世嘉的土星游戏机芯片制造上,由于世嘉公司的资助,nVIDIA公司开始研制NV2芯片。这个芯片促进了世嘉土星游戏机附件的销售,世嘉的程序员也熟悉了二次方程曲面。更重要的是,Direct3D 还不是非常流行,只要能获得更好的性能,许多日本游戏机程序员都打算并乐意采用非传统的二次方程曲面。在这个时期当中,世嘉斥资用于NV2的研究工作,这一点对 nVIDIA 来说其意义之重大,是我们现在不能想象的,也许,如果没有世嘉对NV2的支持,nVIDIA也活不到今天。但是,世嘉最终放弃了 NV2,并和PowerVR签订了合同,NV2彻底失败了!

不幸失败的NV1
nVIDIA-初显身手的NV3-RIVA128
2、初显身手的NV3-RIVA128
NV1、NV2的失败使得nVIDIA公司元气大伤,是继续延续与游戏机厂商的合作,还是转向pc图形芯片的研究,成为了当时nVIDIA公司不得不仔细考虑的一件大事,而这也成为了公司成功的转折点!公司最终选择了后者,于是,nVIDIA将精力全部投入到pc图形芯片的研制当中。不久之后,工程师开发出了针对DirectX的NV3也就是后来为大家熟知的RIVA 128。这也是第一个提供硬件三角形引擎的图形芯片,虽然RIVA 128的图像质量比不上3dfx Voodoo,但是凭借100M/秒的像素填充率和优良的性价比RIVA 128还是迅速赢得了用户和OEM厂商的心。
而且Riva128也是当时最早的支持AGP1x规范的显示芯片之一,因为1997年的8月底Intel正式发布了支持第一款支持AGP1x的LX芯片组,将AGP规范引入了主流,这次nVIDIA做出的选择非常明确。1997年底,Dell、Gateway和Micron相继使用了RIVA 128显卡。零售市场上,Diamond、STB、ASUS、ELSA和Canopus等等都相继推出了基于此芯片的产品。久战不胜的nVIDIA也在NV3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而当时如日中天没有人认为会有别的厂商能超过的3Dfx却依然固守着PCI和GLIDE。
但是Riva 128显示核心最大仅仅支持4MB显存,这一点使得它的最大3D分辨率只能支持960x720或者800x600。为此在六个月之后,nVIDIA推出了NV3的加强版本—RIVA 128ZX。与NV3相比增强版本的RIVA 128ZX在于这颗芯片所支持的帧缓冲从4MB增加到8MB,增加了对OpenGL的支持,并开始支持2x AGP模式,整合了250MHz RAMDAC所以可以最大支持真彩1280x1024分辨率桌面。从总体性能上,RIVA 128ZX同Riva 128依然处于同一个水平,因此,当时的Voodoo、Voodoo2、Verite 2x00和i740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正是这款NV3使nVIDIA抢占先机,也正是凭借着NV3的出色性能,nVIDIA得以走上正轨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

㈢ AK47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阿夫托马特.卡拉斯尼科夫47(AK-47)
口径:7.62x39毫米 苏制弹药
弹夹容量:30/40发
动作方式:导气式
射速:600发/分
枪管:6膛线 右旋
枪口初速:600米/秒(2350英尺/秒)
有效射程:400米(1320英尺)
外形尺寸:870毫米(枪长);415毫米(枪管)
质量:4.3千克(空枪);AKM---3.14千克(空枪)
它的历史开始于1944年,自从卡拉斯尼科夫军士从战场上负伤归来后,在就医的过程中他就开始进行轻武器的研究.在1945到1946年之间他设计出了一支突击步枪,并于1946年用它参加苏联的第一次武器试验.那支枪没有被采用.
1947年间,第二次试验开始,他的设计以"7.62毫米 Automat Kalashnikova,Obraztsa 1947 Goda"的名字被采纳了,无需多言,这种武器开始了它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武器的传奇历史----AK-47.
1951年,在进行了一些小的改进之后一种新的型号出现了----AKS-47,一种更短的,有可折叠枪托的新型AK-47.
1959年,AK再次进行了改进,这次以故障更少的冲压机匣代替了原来的铣制机匣,并被命名为"Automat Kalashnikova Modernizirovannyj",意思是一种"现代化后的AK-48型号,附上了所有能加上的附件,包括一个可拆卸的枪口消焰器.其他的改进如下:1,重新设计的枪托和小握把;2,可调准星现在范围变为100米到1000米之间,高于AK-47 800米的有效射程.
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单发点射式武器,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第一发子弹的精度仍然值得信赖.即使机匣中塞满了沙子它一样能开火射击,同时虽然它制造起来非常便宜和简单,却是十分的可靠和优秀.
AK家族在AKM形成后真正达到了全盛,同时基型AK-47开始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珍贵藏品,AKM弹匣上的凹槽是区分AK和AKM的显着标志,1951年后的AK和1959年后的AKM上都有.

㈣ 请问有没有宝马8系,是停产车吗它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BMW的前身是一家飞机工厂,成立于1916年3月7日,最初以制造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闻名于世,这家公司的名字叫BFW(Bayerische FlugZeug-Worke),“巴伐尼亚飞机制造厂”,公司始创人名吉斯坦·奥托(Gustan Otto),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四冲程内燃机的发明家。

吉斯坦在航空的高度成就,使他怀着很大的野心制造汽车,他这一决定,为汽车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那就是受到今天万千车迷爱戴的德国BMW车厂了。

1917年7月20日,吉斯坦·奥托退休后,BFW公司便开始重组,正式名为BMW(Bayerische Motoren Werke),英文是人们熟识的Bavarian Motor Works,车厂有了两位新老板,第一位是积及“莎柏奴(Jacok Schapiro),另一位是甘美路·卡斯丁哥尼(Camilo Castigloni),两人都是日后BMW车厂发展史举足轻重的人物,积及这位大商家更是当年戴姆勒一奔驰(Daimler-Benz)车厂股东之一。受制的战败国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他们的飞机被“凡尔塞条约”列为“战争武器”禁止生产,而宝马车厂要直到1923年方可生产汽车。

五年之痒,BMW终于可为将来而努力奋斗了,他们先卖出旧的厂房,然后购入BFW的工厂、存货,把BFW的商标注册,那个原身是BFW的商标沿用至今,最后购入希利奥士(Helios)摩托车厂的制造权,但后来发觉Helios的摩托车一无是处,差点把BMW拖垮,幸而他们在飞机工程的卓越成就,在飞机总工程师菲力土(Max Fritz)的协助下,扭转了劣势,自始带领BMW公司迈向辉煌成就的开始。

1922年,BMW研制了第一台的摩托车发动机,虽然不被采纳,但已为车厂定下了重要的方向,之后在纽灵堡(Nuremberg)的Victoria-Worke厂房重新制造了一台气冷500ml的两汽缸摩托车发动机和R32摩托车,正式展开了他们的业务。1923年末,他们特约在慕尼克(Munich)生产摩托车,而挂有BMW商标的R32摩托车则首次在市场中销售。1925年,BMW开始研制汽车,雏型也同时建成,它为日后进军汽车坛打下了基础。这时,老板积及要对BMW未来前途作出一次重要的决定,积及在德国北方的艾逊力(Eisenach)省Thurngia城市,那里是他的工业王国所在地,其实他早在1899年便生产汽车,名为艾逊力运输工业,最初他们生产的汽车名字叫华特堡(Wartburg),后改名为迪斯(Dixi),当时迪斯的汽车销售欠佳,所以向英国柯士甸(Austin)车厂申请在德国制造7型的权利,1927年正式投入生产,德国制的柯士甸7型改名为Dixi 3/15 DAI(DA即德国版),那款受到德国顾客欢迎的英德混血儿,令车厂转换生机,在这位商家眼中,艾逊力和BMW合并是一次品牌提高的最佳良机,终于于1928年两家合并了。

1929年7月,BMW推出首辆汽车,是将年初生产的Dixi 3/15转名来的,但专家不同意DiXi 3/15是BMW第一辆汽车,他们认为303才是真真正正属于BMW的。无轮如何,BMW的3/15一直生产至1932年末,历时近6年。1932年3月,厂方从DA23/15改良而成的3/2O诞生了,它是配备一台782ml顶汽阀式(由L气缸顶改过来)发动机,新车并用上新的后支架浮动轴悬挂系统,前后轮距2,115mm。新车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和方向,制动功率由11增至15kW。1933年,在德国的柏林车展上,BMW展示了他们最新的303型,它是由工程师费迪拿(Fritz Peidler)协助下完成,车款是从3/20演变过来,配用一台并列6气缸、双化油器,气缸容积1,173ml,制动功率可发出22kW的高性能双门四座位骄车,车头盖占了车身的一半,两边通风隔设计相同,以中线分开,前后轮距2,365mm,车厢空间充足和舒适。303型之后再延伸至315,319,320及3231型,BMW的创作源泉正在长流不息间。另外,似乎BMW对跑车情有独钟,他们的315型经过改良后,制动功率增至29kW,外型更像一辆跑车,极速达130km/h,此车还以耗油量低、安全和容易操控而驰名于世。

1936年,外型和旧款一样,增大了汽缸容积至1911ml的319型面世,功率提高至40kW,极速也增加至140km/h,压缩比为5.6:1。1937年,人们看见BMW开始制造游客车(Touring Car)市场,也就是今天统称为三厢式四门房车,并获得成功,她是一款4/5门房车,名326型,对象是中上阶层的家庭,326也采用双化油器,功率37kW,这款车共生产了1万6千辆,在二战前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数字。战前,BMW的生产线是在艾逊力的厂房,而慕尼克是写字楼,只负责设计及机械研究工作。如果说到BMW的宾车鼻祖,要算是315型和319型,BMW车系中的十位数字往往反映其气缸容积,例如315代表1.5升,319则代表1.9升。

1936年,BMW的4气缸发动机设计全线改为6气缸发动机设计,而采用4气缸发动机的309型也同时间停产。326型不久成为BMW6气缸房车的主力,那里还包括销量不佳的320型(1937-1938)及321系(1939-1941)。

二战前最后一款房车是325型和加长版的326系,后者配上一台3.5升发动机,但只制造了410辆。在二战期间,325型和326型均被纳碎党征用在军事上,而在大战期间,所有民用的汽车都停止生产。但战前令人最回味是327型和328型跑车,最有历史性代表是那辆富有独特跑车风格的319型,此车曾胜出1936年6月在德国纽堡伦举行的大赛,甚至在战后,此车仍生产了好一段日子。

BMW的成功,327型和328型跑车是功不可抹的,两车的车身非常纤幼,双座位设计,是从319型改良过来,前后轴距仅775kg,最高功率有59kW之多,而极速也高达160km/h,堪称是一辆纯正血统的跑车,也是随时可以下场比赛的一匹宝马。

1939年的夏天,325型跑车推出市场,使“年青”的宝马更声名大噪,可惜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在欧洲大陆正在上演,雄心壮志的宝马在大战前一年成立了科技中心,利用他们在飞机工程学上的优势,准备将此带进汽车工业里,他们正努力扩展在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上的研究工作,他们跟据Kamm教授的理论发展出一台极为流线型汽车的雏型,事实上,那雏型被世界公认为第一辆真正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汽车设计,令当时BMW汽车设计傲视同群,可是一场无情的战火,什么都被摧毁了。分裂成东西德国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又再加上战败国的身份,土地惨遭分割,分裂成东西德两国,艾逊力士成为东德的一部份,自然是管辖范围;至于在慕尼黑的研究中心,所有设施都遭受盟军炸得支离破碎,这次重创下必须好几年时间才能复原,第二度经历过战争的BMW,但这次的复原期要长达7年之久,方能再次投入生产,其时BMW的生命力仍显得很脆弱。

战后,荡然无存的西德受到发动战争的惩罚,国民上下努力和沉默地挣扎求存,当时西德的物资严重短缺、汽油短缺,制造摩托车和三轮车是车厂当务之急,它们是符合当代德国国民的低购买力。但人们渴望能再见到BMW的汽车,各方面都努力为BMW再燃亮生命,首先是前BMW工程师在Baden·Baden重建工场振兴BMW的汽车工业,再造328型跑车。另外,奇怪的是,英国人也爱戴328型跑车,他们等不及BMW的复原,对其予以发展。

1945年,英国重建328型,326型亦得以复苏,同样地奇怪是美国人也很喜爱328型,他们从英国购入发动机,重新设计车身和加大功率至97kW,然后运往美国市场销售。

BMW在全面复兴前,在1945--1947年期间,曾为一家美国公司做了三年飞机发动机研究和开发工作。1948年,筹集了足够资金,现在可以开始重建一间摩托车工厂了,同时着手开发和研制R51摩托车的工作,在不断的努力下,车厂在短短5年间便生产了10辆摩托车,因此他们可以开始再向汽车之梦狂奔了。

1952年10月,BMW终于再投产汽车,制造的汽车是战前的501系四门房车,沿用那台6汽缸2升发动机,单化油器,功率48kW,至于其他设备则是全新,其性能和耐用性获得一致好评。

1954年,BMW推出由501型改良的502型四门自车,沿用一台全新V-8汽缸发动机,是车厂战后的一次突破,复原后的宝马立志要在豪华客车和轿跑车和摩托车上创一番事业。BMW振兴工业行动终于又泛起一片曙光来……

宝马汽车公司创建于1916年,原为飞机生产厂家,1928年开始生产汽车,当时叫迪克西牌(DIXI),二战期间厂房被摧毁,战后重建,并将飞机技术应用到轿车上,因而发展很快。目前,宝马轿车在品质上已与奔驰轿车并驾齐驱,在发动机等许多领域方面甚至超过奔驰公司。宝马与奔驰已共同成为德国轿车的骄傲。

1916BMW最初是一家航空发动机厂创建于慕尼黑。1917年Rapp Motor公司更名为BMW。

1919航空先驱Zeno Diemer创下了9760米的世界爬高记录。采用宝马制造的航空发动机打破记录的Franz Zeno Diemer(中间)以及他驾驶的飞机。

1923首辆BMW摩托车诞生于慕尼黑生产线上。

1924采用宝马发动机进行第一次飞行。至Persia20年代,飞机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空间距离。

1926飞行员Walter Mittelholzer采用宝马航空发动机,连续七次打破世界记录。

1936世界上所有系列生产的跑车中,宝马328型速度最快。Rudolf Schleicher是这一传奇般汽车的设计师。

1983巴西人Nelson Piquet采用宝马涡轮增压发动机,荣获“一级方程式”赛车世界冠军称号。这是宝马赛车运动史上辉煌的一页。

公司介绍:宝马汽车股份公司是世界上以生产豪华汽车、摩托车和高性能发动机闻名的汽车公司,名列世界汽车公司前20名。公司始创于1916年,创始人是卡尔·拉普和马克斯·弗里茨。原名宝马飞机股份公司,1918年8月正式命名为宝马汽车股份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职工5万人。汽车年产量在50万辆左右,摩托车年产量3万辆左右。

宝马汽车公司是以生产航空发动机开始创业的,因此标志上的蓝色为天空,白色为螺旋桨。蓝白标记对称图形,同时也是公司所在地巴伐利亚州的州徽。和奔驰汽车公司一样,宝马汽车公司以汽 车的高质量、高性能和高技术为追求目标,汽车产量不高,但在世界汽车界和用户中享有和奔驰汽车几乎同等的声誉。宝马汽车加速性能和高速性能在世界汽车界数一数二,因而各国警方的警车首选 的就是宝马汽车。宝马的摩托车在国际市场上最为昂贵,甚至超过了豪华汽车,售价高达3万美元左右。由于宝马产品以赛车风格设计,因而在世界赛车活动中宝马汽车经常大出风头。

宝马公司目前在13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生产厂,国内有10家子公司。销售的汽车产品有宝马新3、新5、新7和新8系列豪华小轿车。宝马850i是最新推出的最为豪华的小轿车。

马力,力矩高达490牛顿米。

宝马标志的含义

有一种解释是:“宝马标志中间的蓝白相间图案,代表蓝天,白云和旋转不停的螺旋浆,喻示宝马公司渊源悠久的历史,象征该公司过去在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又象征公司一贯宗旨和目标:在广阔的时空中,以先进的精湛技术、最新的观念,满足顾客的最大愿望,反映了公司蓬勃向上的气势和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因为这个解释很泛滥,而听起来也很让人信服,不过误人子弟没商量。可惜德国人没那么浪漫!“宝马”一词是香港人想象力发挥到极至的结果,不可否认这样的名字在中国用在一个汽车品牌上绝对盖帽。而B.M.W.就是就是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的意思,而标志的分割和色彩更和蓝天、白云、螺旋桨无关,这种色彩和组合来自宝马所在地巴伐利亚州的州徽(在前面宝马标志的旁边)。

轿车:3系,5系,7系
旅行车:1系3门,1系5门,3系TOURING,5系TOURING
两门两座跑车:Z4 COUPE
两门四座跑车:3系COUPE,6系
四座敞蓬跑车:3系CABRIOLET,6系CABRIOLET
两座敞蓬跑车:Z4
SUV:X3,X5
高性能:M3,M3 COUPE,M3 CABRIOLET,M5,M6,Z4M,Z4M COUPE

型号后面的:
20d,20i,25i,30d,30i,35i,50i,60i,30Li,50Li,60Li,20si,30xi
两位数字为大致的排量
D代表柴油发动机
I代表普通版
LI代表加长版
SI代表运动型
XI代表四轮驱动版

二、其他意思

1)别摸我——电影《疯狂的石头》里的无厘头解释。

2)Be My Wife(嫁给我吧)——经典的求婚用语。求婚时如果送一辆宝马并把它按这个意思来解释,很少有女孩能当场拒绝。

㈤ “AK—47”的历史是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AK47是卡拉什尼柯夫在参考了二战期间德国的MP-44突击步枪设计出来的第一支大规模装备的制式突击步枪.1947年定型并装备部队随后开始装备华约成员国AK47以可靠性高操作简便威力大而闻名于世你可以把它从楼上仍下然后在被汽车碾过拣起来仍然可以使用而且作战环境对AK-47没有多大的影响到现在也没有几支枪能达到AK-47这么高的可靠性普通人只要花上1-2个小时就能学会AK-47的使用和不完全分解.其有效射程大于600M最大射程超过了800M1000M以外AK-47射出的子弹仍然可以伤人不难看出AK47威力有多大吧?前苏联也大量的出口AK47全球也有不下30个国家仿制过AK47AK47也是第一支以"枪族"出现的自动步枪;标准型伞兵型(枪托可折叠)班用轻机枪狙击步枪甚至还有无托型如果严格的说现在俄军装备的AK-74系列也是AK47家族中的一份子.
在苏联解体后大量库存的AK47外流这支价格便宜可靠性高操作简便威力大的步枪自然也就很受恐怖份子的欢迎,恐怖份子也就无形中给AK-47扩大了影响力
AK47毕竟是半个多世纪前设计出来的武器现在AK47已经无法满足士兵的作战要求现在很多国家都对其部队中的AK47进行了改进来弥补AK47精度差附件通用型不好等缺点在今后5-10年的时间里AK47依然会活跃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同样还会是恐怖份子手中最理想的武器之一

㈥ CPU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各个时期的CPU的特点是什么

CPU 的发展及相关产品技术

CPU 的发展及相关产品技术
C P U (C e n t r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U n i t),即中央处理单元,也称微处理器,是整个系统
的核心,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位。它负责整个系统指令的执行、数学与逻辑运算、数据存储、传送以
及输入输出的控制。因为C PU 是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人们就以它来判定电脑的档次,于是就
有了4 86 、5 8 6 (P e n t i u m)、P Ⅱ、P Ⅲ、P4 之分。C PU 既然关系着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当然也关系着指令和数据处理速度的快慢,因而C PU 有不同的执行功能,不同的处理速度。一般C PU
的功能和处理速度,我们可以从它的型号和编号来判断,如P e n t i um 系列是5 86 机种的C PU,型号
后的数字即为它的工作频率(时钟频率),单位是M Hz 。
第一节 CPU 的历史
CPU 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20 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 PU 可以分为
4 位微处理器、8 位微处理器、16 位微处理器、32 位微处理器以及64 位微处理器等等。在风起云
涌的IT 业界,PC 机CPU 厂商主要以I n t el 、AMD 和V I A(威盛)三家为主,我们将以他们的产品为介
绍重点。
一、Intel 阵营
I n t e l(英特尔)公司大家已经是如雷贯耳,不管你是否为计算机高手,也不管你是否是业内人
士,只要你知道计算机这个词,对I n t el 就一定不会陌生。I n t el 是全世界硬件行业的老大,是世
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和制造商。提到I n t el 公司就不能不谈谈I n t e l C PU 芯片的发展历程。按照
国际上目前比较能够得到业内认同的说法,I n t el 的CPU 芯片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I n t e l 4 0 04
1971 年,Intel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 。这是第一个用于个人计算机的4 位微处
理器,它包含2 3 00 个晶体管,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冷淡。
2 .I n t e l 8 0 8 0 /8 0 85
在4 0 04 之后,I n t el 公司又研制出了8080 处理器和8 0 85 处理器,加上当时美国M o t o r o
la 公司的M C 6 8 00 微处理器和Z i l og 公司的Z80 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 位微处理器家族。
3 .I n t e l 8 0 8 6 /8 0 88
16微处理器的典型产品是I n t el 公司的8086 微处理器, 以及同时生产出的数学协处理器,即8087
。这两种芯片使用互 相兼容的指令集,但在8 0 87 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 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
数学计算的指令。由于这些指令应用于 8 0 86 和8 0 87,因此被人们统称为x 86 指令集。此后I n t el
推出新一代CPU 产品均兼容原来的x 86 指令集。
1979 年I n t el 公司推出了8 0 86 的简化版——8088 芯 片,它仍是16 位微处理器,内含2 9 0 00
个晶体管,时钟 频率为4 .7 7 M Hz,地址总线为20 位,可以使用1MB 内存。 8088 的内部数据总线是16
位 ,外部数据总线是8 位。1981 年,8 0 88 芯片被首次用于I B M PC 机当中,开创了个人电 脑的新时
代。如果说8080 处理器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话,那么8 0 88 则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P C(个人电脑)机
的第一代C PU 便是从它开始的。
4 .I n t e l 8 0 2 86
1982 年的I n t e l 8 0 2 86 虽然是16 位芯片,但是其内部已包含了1 3 .4 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
也到了前所未有的2 0 M Hz 。其内、外部数据总线均为16 位,地址总线为24 位,可以使用1 6 MB 内
存,工作方式包括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两种。
5 .I n t e l 8 0 3 8 6 D X /8 0 3 8 6 SX
32 位微处理器的代表产品首推I n t el 公司1 9 85 年推出的 8 0 3 86,这是一种全32 位微处理器芯
片,也是x86 家族中第一款 32 位芯片,其内部包含了2 7 .5 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 2. 5MHz,后逐步
提高到3 3 M Hz 。8 0 3 86 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 32 位,地址总线也是32 位,可以寻址到4 GB 内
存。它除了具有 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3 86 的工作方式,可 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 0
86 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1 9 89 年,I n t el 公司又推出准32 位处理器芯片8 0 3 8 6 SX 。它 的内部数据总线为32 位,与8
0 3 86 相同,外部数据总线为16 位。 也就是说,8 0 3 8 6 SX 的内部处理速度与8 0 3 86 接近,也支持
真正 的多任务操作,并且可以使用为8 0 2 86 开发的输入/输出接口芯片。8 0 3 8 6 SX 的性能优于8 0 2
86,而价格只及8 0 3 86 的1/3 。386 处理器没有内置数学协处理器,因 此不能执行浮点运算指令,如果
需要进行浮点运算,必须额外购买昂贵的8 0 3 87 数学协处理器。
6 .I n t e l 8 0 4 8 6 D X /8 0 4 8 6 SX
1 9 89 年,8 0 4 86 处理器面市,它集成了125 万个晶体管,时 钟频率由25MHz 逐步提升到33MHz 、
4 0 M Hz 和50MHz 。80486 内含 80386 和数字协处理器80387 以及一个8KB 的高速缓存,并在x 86 系列中
首次使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 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
提高了与内 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 0 4 86 的性能比带有8 0 3 87 数学协处理器的8 0 3 86
提高了4 倍。
早期的486理器分为有数学协处理器的486DX 和无数学协处 理器的4 8 6 SX 两种,其价格也相差许多。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C PU 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 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 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
这就阻碍了CPU 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 PU 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 PU 内部工作频率为
处理器外频的2 ~3 倍,4 8 6 D X2 、 4 8 6 D X4 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以后的日子里,C PU 开始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
7 .I n t e l P e n t i u m C l a s s i c(经典奔腾)
代号54C
发布时间:1993 年
核心频率:60 ~200MHz
总线频率:50 ~66MHz
工作电压:3.3V
制造工艺:0.8 ~0.35 μm
晶体管数目:310 ~330 万个
芯片面积:191mm 2
缓存容量:16KB L1 Cache
指令内置:x 86 指令集、x 86 译码器、80 位浮点单元
接口类型:Socket 7
早期的Pentium 处理器(主要是Pentium 60 和Pentium 66)存在浮点运算错误的问题,Intel 为此
花4 亿美元回收了大批有问题的CPU,这在当时是十分冒险的行为,但Intel 的这一做法最终赢得了用
户的信任,P e n t i um 再度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8 .I n t e l P e n t i u m P r o(高能奔腾)
代号6
发布时间:1995 年
核心频率:150 ~200MHz
总线频率:60 ~66MHz
工作电压:3.1V/3.3V
制造工艺:0.5 ~0.35 μm
晶体管数目:550 ~700 万个
芯片面积:196mm 2
缓存容量:16KB L1 Cache 、256KB/512KB/1MB L2 Cache
指令内置:x 86 指令集、x 86 译码器、80 位浮点单元、分支预测功能
接口类型:Socket 8
9 .I n t e l P e n t i u m M MX
代号55C
发布时间:1997 年
核心频率:166 ~233MHz
总线频率:60 ~66MHz
内核电压:2.8V
I/O 电压:3.3V
制造工艺:0.35 μm
晶体管数目:450 万个
芯片面积:128mm 2
缓存容量:32KB L1 Cache
指令内置:x 86 指令集、x 86 译码器、80 位浮点单元、M MX 多媒体指令集
接口类型:Socket 7
P e n t i u m M MX 有1 6 KB 数据缓存、 1 6 KB 指令缓存和4 路写缓存,并增加了 从Pentium Pro
而来的分支预测单元和从 Cyrix 6x86 而来的返回堆栈技术。新增 的57 条M MX 指令用来处理音频、视频和
图像数据,使C PU 在多媒体应用上的能 力大大增强。
1 0 .I n t e l P e n t i u m Ⅱ 代号:K l a m a t h (1 9 97 年上市)、 Deschutes(1998 年上市)
核心频率:233 ~333MHz(66MHz 外频)、350 ~450MHz(100MHz 外频)
总线频率:66 ~100MHz
制造工艺:0.35(Klamath)/0.25(Deschutes)μm
核心电压:2.8V(Klamath)/2.0V(Deschutes)
晶体管数目:750 万个
芯片面积:130.9mm 2
缓存容量:32KB L1 Cache 、512KB L2 Cache
接口类型:Slot 1
Pentium Ⅱ是在Pentium Pro 的基础上将内置的L2 Cache 移出,与C PU 焊在同一块电路板上,然后封
装成卡匣形式而 成。外置L 2 C a c he 的容量为5 1 2 KB,以C PU 速度的一半运行。
1 1 .I n t e l C e l e r o n(赛扬)
代号:Covington
发布时间:1998 年
核心频率:266 ~300MHz
总线频率:66MHz
制造工艺:0.25 μm
晶体管数目:750 万个
芯片面积:153.9mm 2
缓存容量:32KB L1 Cache
接口类型:Slot 1
1 2 .I n t e l C e l e r o n M e n d o c i n o(新赛扬)
代号:Mendocino
发布时间:1998 年
核心频率:300 ~533MHz
总线频率:66MHz
制造工艺:0.25 μm
晶体管数目:1900 万个
芯片面积:153.9mm 2
缓存容量:32KB L1 Cache 、128KB L2 Cache
接口类型:Slot 1 、Socket 370
由于具有和Pentium Ⅱ一样的核心,所以Celeron 的浮点能力依然强劲,在游戏和3D 图形处理方面与
P e n t i u m Ⅱ一样出色。但没有了L 2 C a c he,C e l e r on 的整数性能大打折扣,Celeron 266 的
整数运算能力甚 至还不及Pentium MMX 233,在与K6-2 的争斗中一败 涂地。所以I n t el 又加入了1 2 8
KB 全速L 2 C a c he,此为新赛扬。
新赛扬只有128KB L2 Cache,虽然比 起P e n t i u m Ⅱ的5 1 2 KB 少得多,但其性能 并不比P e n
t i u m Ⅱ差。因为新赛扬的缓存 速度与C PU 核心频率相同,而P e n t i u m Ⅱ 的缓存速度只有C PU
核心频率的一半。
正因为如此,新赛扬不但具有同频 P e n t i u m Ⅱ的高性能,并且具有很强的超 频能力,部分
300MHz Celeron A 能超到令 人吃惊的5 0 4 M Hz 甚至更高。
1 3 .I n t e l P e n t i u m Ⅲ
代号:K a t m ai 、C o p p e r m i ne
发布时间:1999 年
核心频率:450MHz 以上
总线频率:100 ~133MHz
CPU 核心电压:1.8V
制造工艺:0.25(Katmai)/0.18(Coppermine)μm
晶体管数目:950 万个
芯片面积:153.9mm 2
缓存容量:32KB L1 Cache 、512KB L2 Cache
指令内置:MMX 指令集和SSE 指令集
Pentium Ⅲ处理器增加了70 条SSE 指令,并具有惟一的处理 器序列号。
二、AMD 阵营
在CPU 市场的多年较量中,与Intel 始终相执不下的就是 CPU 芯片的另一霸主——同是美国公司的AMD
了。从K5 起,AMD 就一 直致力于与Intel 争夺在低端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
1 .A M D K5
代号:5K86
发布时间:1996 年
核心频率:75 ~133MHz
总线频率:50 ~66MHz
CPU 核心电压:3.52V
制造工艺:0.35 μm
晶体管数目:430 万个
芯片面积:181mm 2
缓存容量:24KB L1 Cache(16KB 数据Cache 、8KB 指令Cache)
接口类型:Socket 7
K5 是AMD 公司第一块自行设计的处理器,时钟频率有90MHz 、100MHz 、120MHz 等几款。AMD 也采用
P-Rating 系统,该系统本身就是与Cyrix 协作开发出来的。尽管K5 的浮点运算能力比6x86 稍强一些,
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时由于K5 的时钟频率比不上Cyrix,所以它在CPU 市场并不成功。但是1 年以后,
分别比90 、100 和116.66MHz 更快的120 、133 和166MHz AMD P-Rating 处理器又杀了回来。由于推出
的时间较晚,因此刚一推出就面临着被Intel 公司淘汰出局的悲惨命运。
2 .A M D K6
发布时间:1997 年
核心频率:166 ~300MHz
总线频率:66MHz
CPU 核心电压:2.9 ~3.2V
I/O 电压:3.3V
制造工艺:0.35 ~0.25 μm
晶体管数目:880 万个
芯片面积:68/162mm 2
缓存容量:64KB L1 Cache
指令内置:MMX 多媒体指令集
接口类型:Socket 7
这是AMD 公司并购NexGen 公司之后制造的第一代K6 处理器, 性能基本达到了低频P Ⅱ处理器的水平,
缺点是发热量较大。K6 和Cyrix 6x86/MX 性能相当。第一代1 6 6 M Hz 和200MHz K6 处理器的内核电压是
2 .9V,输入/输出电压为3.3V,而第二代2 33 、2 66 和3 0 0 M Hz 的K6 都为3 .2V 。A MD K6 和C y r i
x 6 x 8 6 MX 的整数运算能力接近3 年前的P e n t i u m P ro,但它们的浮点运算速度仍然不快。
3 .A M D K 6 -2
代号:Chomper
发布时间:1998 年
核心频率:266 ~550MHz
总线频率:66 ~100MHz
CPU 核心电压:2.2V
制造工艺:0.25 μm
晶体管数目:930 万个
芯片面积:68mm 2
缓存容量:64KB L1 Cache
指令内置:3 D N o w!指令集、M MX 多媒体指令集
接口类型:Socket 7
K6-2/3DNow!采用了和K6 一样的内核,支持MMX 指令和 3DNow!指令。随着DirectX 和 OpenGl 等应用程
序接口提供对 3DNow!的支持,K6-2 处理器在游戏和图形应用领域的表现比其上一代产品有了质的提高。
4 .A M D K 6 -3
代号:Sharptooth(利齿)
发布时间:1999 年
核心频率:350 ~550MHz
总线频率:66/100MHz
CPU 核心电压:2.2V/2.4V
CPU I/O 电压:3.3V
制造工艺:0.25 μm
晶体管数目:2130 万个
芯片面积:135mm 2
缓存容量:64KB L1 Cache 、256KB L2 Cache
指令内置:3 D N o w!指令集、MMX 多媒体指令集
接口类型:Socket 7
K6-3 是AMD 公司最后一款支持Super 7 架构的CPU,其特 点是内置了256KB 全速L2 Cache(超过新赛扬
的128KB),并持主板上的512KB ~2MB 三级Cache,支持MMX 和3DNow!指 令集,性能不错,但成品率较低,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价格 偏贵。
5 .A M D A t h l on
代号:K7
发布时间:1999 年
核心频率:500MHz 以上
总线频率:200MHz
CPU 核心电压:1.6(K7 核心)或1.7V/1.8V(K75 核心)
制造工艺:0.18/0.25 μm
晶体管数目:2130 万个
芯片面积:120mm 2
缓存容量:128KB L1 Cache 、512KB ~8MB L2 Cache
指令内置:3DNow!指令集、MMX 多媒体指令集、部分SSE 指令
接口类型:Slot A
AMD Athlon 采用了E V6 总线架构,可以上到2 0 0 M Hz 的 外频,同样支持M MX 指令集和3 D N o w!
指令集。为了在C PU 上集成更多的缓存,A MD 不得不从Socket 架构转变到S l ot 架构。集成在CPU 电路
板上的L 2 C a c he 最大可达到8 MB 。
Athlon 有两种规格,一种采用0.25 μm 工艺制造,使用K7 核心,工作电压为1 .6V,缓存速度为内核速
度的一半。另 一种采用0 .18 μm 工艺制造,使用K75 核心,缓存速度为 内核速度的1/3 或2/5,工作电压
为1 .7V 或1 .8V 。AMD 的 Slot A 架构与Intel 的Slot 1 架构在物理上完全兼容,但
电气性能不兼容,因此,用户不能在P e n t i u m Ⅱ主板上安装A t h l on,反之亦然。
Athlon 处理器还采用大容量缓存提高性能,在CPU 核心中集成了128KB 一级缓存,其容量为Pentium
Ⅱ处理器的4 倍,而二级缓存则采用类似Intel Xeon 的配置,标准版本的二级缓存为512KB,工作在处
理器主频速度一半的状态下。A t h l on 还具备3 个并行的超标量结构,在一个时钟周期中可以处理比
Pentium Ⅲ更多的指令。
除了上述C PU 市场的两大霸主外,几年来,由于众多的厂商都看好C PU 芯片这个市场,于是便
有了以下的内容。
三、非I ntel 、AMD “I nsi de ”一派
1 .C y r i x 6 x 8 6 /6 x 8 6L
发布时间:1995 年
核心频率:100 ~150MHz
总线频率:50 ~75MHz
CPU 核心电压:3.3V/3.52V(6x86)/2.8V(6x86L)
I/O 电压:3.3V/3.52V(6x86)/3.3V(6x86L)
制造工艺:0.65 μm(6x86)/0.35 μm(6x86L)
晶体管数目:300 万个
缓存容量:16KB L1 Cache
接口类型:Socket 7
美国Cyrix 公司是第一家胆敢与P e n t i u m P ro 一较高低的公司,就像其将CPU 命名为6 x 86 一
样, 多少有点瞒天过海的味道,这是试图超越I n t el 高性能处理器的第一次尝试。不幸的是,6 x 86 并
没 有击败P e n t i u m P ro 。汲取了以前的教训,C y r ix 决定改变它的市场策略,转而用6x86 与P e
n t i um 竞争。6x86 的运行速度比同频率的P e n t i um 要快一个级别,如时钟频率为1 3 3 M Hz 的
6x86 与166MHz 的P e n t i um 相当。也因为这个成就,C y r ix 和A MD 让用户们明白了在较慢的时钟频
率下,处理器的 速度可以更快。于是,一种名为“P -R a t i ng ”(性能评级)的处理器评级系统出现了
(也是后来AMD 公 司所采用的方式)。
“P-Rating ”简单衡量了6 x 86 处理器相对于Pentium 的性能。133MHz 的6x86 之所以叫做“Cyrix
6x86 P166+”,是因为它的速度和Pentium 166 相差无几。但6x86 的浮点运算能力很差,6x86 P166+
的浮点能力仅与Pentium 90 相当。
由于6 x 86 的发热量很大,所以C y r ix推出了一款采用双电压设计的6 x 8 6L,核心电压为2 .8V,
大大降低了发热量。不过6x86 和6 x 8 6L 都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问题,有些软件需要安装特定的补丁程序才
能正常运行。在 I n t el 推出P e n t i um MMX 以后,Cyrix 也推 出了6x86MX,其整数 性能在当时是最
高 的,但浮点运算能力 依然没有多大改观。
2.Cyri x M Ⅱ 发布时间:1998 年
核心频率:225 ~300MHz
总线频率:66 ~100MHz
CPU 核心电压:2.8V
I/O 电压:3.3V
制造工艺:0.35 ~0.25 μm
晶体管数目:650 万个
缓存容量:64KB L1 Cache
接口类型:Socket 7
在推出6x86后,为了进一步与Pentium MMX 争夺市场,Cyrix沿用C y r i x 6 x 8 6 MX 的设计模式,
生产出了名叫 C y r i x M Ⅱ的新型处理芯片。从6 x 86 到M Ⅱ的变化,不仅在于其M MX 指令集的改变,
整个处理器 的设计工艺也有所变化。如果配合Cyrix 专用的散 热芯片和风扇,M Ⅱ不再烫得可怕,同时F
PU (F l o a t P o i n t U n it,浮点运算单元)的性能也大 幅提高了。但它的总体性能仍比P e n t i u
m M MX 低, 甚至在A M D K6 之下。
3.Cyri x Medi aGX 发布时间:1997 年
核心频率:120 ~233MHz
总线频率:60 ~66MHz
晶体管数目:240 万个
缓存容量:16KB L1 Cache
C y r i x M e d i a GX处理器由于将声音、PCI 控制、I/O和图像处理整合于一体,直接焊在主板上,
使得成本相当低廉。虽然C y r i x M e d i a GX 开了整合处理器的先河,但市场反响平淡。
4.Wi nChi p C6
发布时间:1997 年
核心频率:180 ~240MHz
总线频率:60 ~75MHz
电压:3.3V/3.52V(单电压)
制造工艺:0.35 μm
晶体管数目:540 万个
缓存容量:64KB L1 Cache
指令内置:MMX 多媒体指令集
接口类型:Socket 7
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集成设备技术)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WinChip C6 的处理 器。这款
处理器体积小、售价低、耗电量少,却能完成当时典型处理器所能完成的工作。I DT W i n C h i p C6 瞄
准了1000 美元以下台式机市场和2000 美元以下笔记本市场 。W i n C h ip 的工作频率在 1 8 0 M Hz 以
上,当然也包括了新的M MX 指令集。W i n C h ip 采用了R I S C (精简指令集计算)设计。尽管指 令简
单,性能却不差。通过使用大容量片内缓存和缓存及转换索引表(T L B)算法,提高了内存的使
用效率,缓解了系统总线的瓶颈问题。W i n C h i p C6 最大的缺点就是浮点运算能力不强。
在相同时钟频率下进行浮点运算时,WinChip C6 的FPU 远不及P e n t i um 的速度快。由于MMX 性
能取决于F PU 性能,所以它仍然落后于P e n t i um 。1998 年5 月,I DT 又发布了W i n C h i p 2 和
WinChip 2 -3D,在W i n C h ip 的基础上改进了MMX 单元并加强了浮点运算能力,两者的区别是后者带有3
D N o w!指令集。I DT 处理器的一大特点是发热量很小。

阅读全文

与它的历史如何它的型号怎样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