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
革命历史小说作家们,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即类似于对革命历史过程的纪实性记录,以肯定革命的正确性。这种小说大多是二元对立模式。其历史观就是把社会历史演进看做是好与坏、善与恶、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等这一系列截然对立的力量之间的较量。大写革命者、斗争者的英雄主义、道德情感等以推崇传统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有较大篇幅书写反面人物的侵略行为和野蛮表现,以肯定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历史小说注重文学的工具性,服务性,强制其承担起“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重任。 革命历史小说中着重刻画反面人物的各种恶行,或将其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缺乏人性感性的动物的创作模式.附:“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高潮出现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对于“革命历史小说”,洪子诚曾作出过这样的界定:“在50至70年代,说到现代中国的‘历史’,指的大致是‘革命历史’;而‘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鉴于这种情形,80年代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历史小说’的概念,指出这一‘文学史’命名所指称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说到底,“革命历史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呈示表现革命历史的时候凸显出了一种相当突出的意识形态色彩。这样,一个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便是历史事实与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在那样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二者冲突的结果却又必然是以对历史事实的更改或重写而迁就适应意识形态的要求。
㈡ 如何理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史诗性的内涵
当代中国长篇小说领域存在一种史诗性追求倾向。“史诗”不仅是很多作家写作长篇的自觉追求,也是评论家衡量一部长篇艺术水准高下的标尺。这已衍化成一种史诗情结。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史诗繁盛的景况,到了八九十年代,这种态势有所弱化,但仍有绵延的存在。这种“史诗”是从特定的文学史和文学体裁概念演化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它的品格有:反映和表现一个民族、时代的普遍精神和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全面深入而又生动细致地描绘社会风貌,有完整杰出的人物和崇高的美学风格。即,史诗应是深邃之思、深广之史、深厚之诗三方面有机融合的结晶体。以此来审视当代中国的“史诗”则发现,它们未能在思、史、诗等方面同时整体性地达到完美,也远非成文的文学史或评论文章界定的那样成为经典。五六十年代的史诗虽有外在的宏伟结构,但其内在的思想少有个人的体验认知成份,更多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思想理论的演绎;缺乏对历史进程、时间观念、人性本身等必要的反思;用透明化的语言对革命历史进行自信的宏大叙述;人物塑造虽有一定的真切感但整体上却是类型化、理念化的;爱情叙写更是少有人间烟火味的圣洁化、革命化。
㈢ 历史小说的含义和特点
【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着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历史小说的含义:“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
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三国演义》、《李自成》就是历史小说.
㈣ 创作历史轶事小说须注意哪些方面
历史小说的创作必须是要基于史实,不论是历史的整体走向、核心人物、还是战争事件等等,都应当要按照历史真实的情况来进行展开。
历史小说通常会较为宏大,人物关系也会错综复杂,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创作之前,可以先根据故事的发展线索做一个思维导图,人物关系之间,做一个人物关系图。人物背后的家庭背景所导致的思想状态,可以参考相关史学典籍或者其他文学作品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㈤ 历史小说创作要注意的原则
历史小说创作要注意的原则
历史小说的创作,在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浩大的声势。
可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杰作却并不多,只有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堪称经典。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小说的创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注意坚持“七实三虚”的原则。所谓七实三虚,就是指所有的故事中,有七成是真的,有三成是假的。同时,历史小说创作成功应该臻至三种修辞境界: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二是还原历史的情境;三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㈥ 什么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要学术一点的定义,跪求。急求 ,救命
这个顾名思义嘛,以历史事实记载的人物,事件,物件等为依据并进行再创作的文学性作品。比如说历史上的屈原的史料通过你的阅读后加以合理的想象,以文学的方式再表现出来。既然是历史题材,那么你的作品必须是以史为鉴的合理的展开创作,例如《三国演义》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三国志》改编的文学作品。
㈦ 作家们为什么要写历史小说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数位小说家曾就“为什么写历史小说”这一问题给出了共同的答案:“他们想以更繁复、更复杂的方式写作,用更长的句子,更形象的语言”。其目的是获得一种叙事能量的全新可能性,小说家们总是试图为当前的形式寻找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历史范式。
英国当代小说家、批评家A.S.拜厄特(A.S.Byatt,1936—)被誉为当今英国文坛“最富想象力与智性的小说家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面对着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拜厄特难以规避由此产生的影响焦虑与历史情结。在最近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中文译本《论历史与故事》(OnHisto?riesandStories)中,她考察评述了当代小说的历史写作,重新思考当代作家“为什么书写历史小说”的问题,认为以往局限于帝国或女性主题,或者局限于“逃避主义”和“相关性”争论的关于历史小说创作动机的讨论过于简单化。拜厄特在书中以独树一帜的批评风格阐述了历史小说丰富的形式和主题,以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学能量和真正的创造性,并试图勾勒出一幅近期英文写作的新地图。
一度受到颇多诟病和苛责的历史小说在拜厄特看来,展现出比许多直面当下现实的小说更强劲的生命力,因为“如果我们不理解先于现在并且塑造了现在的过去,那么我们同样也无法理解现在”。对当代小说产生最为直接、深远影响的无疑是带给人类物质与心灵双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涤荡人类灵魂的灾难中,世人皆瞠目于同类间的相互残杀。从一战到二战到恐怖袭击,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脚步,成为影响战后文学一支不曾停歇的力量。“写作历史小说的强大动因之一,是书写被边缘化的、被遗忘的、留下记录的历史的政治欲望。”在战争的阴影中书写现实的小说家们或记录战争即时感受、战时故事,或继承喜剧编年史传统,或书写重磅历史,或思考艺术与死亡。战争历史和“这些往往好辩的修正主义故事”带给英国作家“在历史时代和地理上拓宽题材的冲动”,从而摆脱了战后时期社会现实主义作家视野的局限。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数位小说家曾就“为什么写历史小说”这一问题给出了共同的答案:“他们想以更繁复、更复杂的方式写作,用更长的句子,更形象的语言。”其目的是获得一种叙事能量的全新可能性,小说家们总是试图为当前的形式寻找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历史范式。作为艺术形式的需要,小说中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复杂的审美和智识”的原因。拜厄特也把自己对小说“可望而不可及的真实性的执着,与现代学术对艺术技巧和态度越来越多的应用”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艺术性与小说的语言一直是小说家关注的对象。写实性与实验性始终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交错发展,赋予了小说本身多种多样的形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意识流和随之而来的碎片式、非线性的‘新小说’(nouveauroman)和实验小说主宰着小说界,而现在小说家们重新意识到了讲故事的必要性,以及他们对于讲故事的兴趣”。当代小说中的讲故事已经无法避免形式的革新,拜厄特以约翰·福尔斯,珍妮特·温特森,彼得·阿克罗伊德等作家为例,详述了当代历史小说的多种形式,包括戏仿和模仿形式,真假档案文本交杂,过去和现在交织,幽灵故事和口吻模仿(ventriloquism),以及类型小说的历史版本。
㈧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谈谈你对处理历史题材小说中虚与实关系的理解。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
清代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尤其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小说与历史“质”的差异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但它在虚实方面的成功结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虚实结合的成功范例。
从语法角度看,“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
它不同于历史着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为了使人物表现得更为丰满,可以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但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层面”进行臆造和歪曲。
具体的,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非重要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
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以《张居正》为例,通观全书,作者对万历新政写得出色的在于节制宫廷用度、控驭宦官与外戚的权势等笔墨,由于作者确当地把握了历史上张居正与李太后、小皇帝、冯保、李伟等人的关系,有实有虚,虚实处理自如得当,人物的思想精神自然显现,很有生气。
作者直言其创作的历史观是十四个字:“不以道德论英雄,应为苍生谋福祉”。
(8)如何理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扩展阅读: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㈨ 历史小说怎么写啊
历史小说的创作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1)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可以在历史中加一些自己编的细节描写但绝对不能改变历史.
2)首先要熟悉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特点,抓住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人物来展开,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值得学习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失败的教训..再通过发挥想象来构思文章主要构思。
3)历史小说该怎么写才好,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既然用的是历史上着名人物的名字,说的又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那么还是以尊重历史本身为好,大的方面,尤其是在本质、基调上不能有悖于历史。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掌握且尽量多地使用流传下来的当时素材。只有依仗丰富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才有可能酿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而历史小说所独具的沧桑感、凝重感等等,便是在这种历史氛围中产生的。
㈩ 论述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1、新历史小说概念:由先锋小说作家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苏童,余华等
由非先锋小说作家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英吉,阿朱等主要致力于以民间视角还原历史真相,用迥异的历史观来发掘和表现主导历史流向的提心因素(权利、人性恶、性欲望等)
2、特征:1)形式上,心里是小说实在历史领域中结构了宏大的历史
叙事模式,还原了历史生活的原生态
2)情感上,新历史主义小说表现出热烈和充沛的情感,依
据历史隔膜的掩护
3)主题性上,作家解释历史的欲望非常明显
3、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
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新历史主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