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宋和辽和议在历史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讲述和e的意义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积极影响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非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请采纳
㈡ 辽与北宋之间有战有和,双方在1005年订立的和议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澶渊之盟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㈢ 南宋与金的议和称为什么内容是什么
1、名称为绍兴和议
2、和议内容:
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3、和议进程:
绍兴十年(1140),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入侵中取得顺昌(今安徽阜阳)、郾城(今属河南)、颍昌(今河南许昌)等大捷后,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下令各路宋军从河南、淮北等地撤回,以取悦金人。金完颜宗弼则率重兵深入淮南,造成大兵压境的形势,以利于宋廷投降派的活动。绍兴十一年,宋将刘锜、杨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镇(今安徽巢县西北)大败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击败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西的宋军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论功行赏为名,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召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分别任命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实际上解除了兵权,把他们所领的三个宣抚司撤销,军队也直属宋廷。秦桧进一步拉拢张俊,打击韩世忠、岳飞,甚至不惜采用卑劣手段,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无法对正在进行的投降和议采取有力的反对行动。与此同时,宋高宗和秦桧加紧对金乞和。绍兴十一年十月,派魏良臣为禀议使赴金。十一月,金以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议条件
㈣ 金和议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宋和金大致有3次议和:
一、绍兴和议,大致内容:
1、重划宋、金两国的边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州、邓州,又重定陕西地界,宋失去商州、秦州两州约一半土地予金。
2、宋主奉表称臣于金,金册宋主为皇帝。
3、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
4、宋每年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1142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二、隆兴和议,大致内容:
(1)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岁币为每年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比绍兴和议时每年少五万两/匹。
(4)宋割商州、秦州等地给金;
(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员。
三、嘉定和议,大致内容:
(1)宋金关系为“伯(金)侄(宋)之国”;
(2)宋输金岁币改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另给金犒军钱三百万贯;
(3)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
(4)宋需要把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
㈤ 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史称什么是哪年
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
㈥ 宋与西夏和议指的是什么
宋与西夏和议指的是庆历和议,公元1044年北宋与西夏签订的和约。
庆历和议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与西夏达成的和议。宋夏战争爆发后,宋朝屡遭失败,损伤惨重,朝野震惊。且军费开支浩大,人民负担加重。宋遂密派使节与西夏言和。西夏在对宋战争中损耗也颇严重。又因双方停止互市,西夏国内物资日见匮乏,故亦欲遣使与宋议和。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双方定议:①西夏首领元昊答应取消帝号,而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②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有其他岁时赏赐,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③重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高平寨(今宁夏固原)等沿边榷场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㈦ 在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中“和议”指什么
南宋小朝廷被金人打得很惨,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的事情。
事实是,自从金人南下和南宋交战后,几乎就没有赢过。建炎元年(1127年)第一次攻宋,因东京留守宗泽坚守东京,黄河北又有大量抗金军民,不敢深入。 二年二次攻宋,进至长江,因缺乏渡江准备撤军。三年三次攻宋,金军因预有准备,迅速渡过长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重创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几被全歼。此后宋金角逐川陕,自绍兴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都在陕西,甘肃境内)遭秦风路经略使吴玠军顽强抗击,大败而归。此时,南宋政局已渐稳定,于是整饬军备,建立了川陕、荆湖及江淮三个战区,分兵防守,互相支援。使得金军“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此时金军已无力南犯。而南宋也开始转入反攻。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攻刘豫,收复了襄阳六郡。当年秋,金、齐联合攻宋,东在承州(今高邮),西在庐州(今合肥),分别为韩世忠、岳飞军击败,金全线撤退,淮南地为宋全部收复。六年,宋军攻齐,收复了商、虢(今陕西商县、河南卢氏)二州。此后中原就是岳家军的天下了。金人在黄河以南几乎无法立足,如果不是南宋政权对大好形势估计不足,也可能是赵构的私心作怪,南宋收复全部国土也不足怪。而绍兴和议在大胜的情况下,把大宋陕西,甘肃,河南的大片国土割让给金国,在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史上,实在算是件最莫名其妙的事情了.
㈧ 宋朝时,辽宋之间曾订立和议,史称什么
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㈨ 宋辽和议和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宋夏和议 发生时间: 1047年
宋夏交兵,宋败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与夏议和。西夏虽获胜,但战争损耗及宋夏间榷场贸易停止,经济受损,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寻求与宋议和。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岁赐绢十三万疋、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两国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因和议发生在宋庆历年间,亦称庆历和议。宋夏和议后,双方维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处。以后双方曾有过几次战争与和议,但和平时期超过对抗时期。和议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
2次和议除了给3国人民带来几十年的和平,就是促进我国民族文化血统的融合。
㈩ 辽和北宋有过什么“和议”它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对此和议有什么看法
1.最主要的一次议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签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2.背景
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名义,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力守坚城。北宋朝野震动,真宗与部分大臣因为畏惧敌人,想要迁都南逃,但宰相寇准与毕士安极力主战,无奈只有亲自到澶州督战,最终宋辽议和,即澶渊之盟。
3.看法
澶渊之盟是在对北宋有利的情势下因统治着贪图享乐与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对辽纳供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因此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间维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