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有多少年历史
古印度的文明史大约可以追溯到5500年前,比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文明要早500年左右。而现在的印度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分离后的国家,在1947年独立,历史也就60年左右
㈡ 印度有几千年历史啊
古印度和现代的印度从人种上来说就不是一回事。现在的印度人自称雅利安人种,是从南亚次大陆西北方向入侵而来的,并且把原本的土着达罗毗荼人当作奴隶和贱民。
换言之,如果元朝的蒙古人没有被推翻而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完全摧毁了中华文化,你也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不是一回事。然而,虽然有所波折,但将文化完整地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就只有中国做到了。
㈢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经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了。
历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经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了。来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这里;他们与当地人的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后,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纪侵犯了这块土地,随后是12世纪到来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纪末到达此地的欧洲商人。
在击败了当地的莫卧儿帝国后,英国在19世纪成功地获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权,只有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而由莫罕达斯·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终于为印度在1947年赢来了完全的独立。这块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回教国家巴基斯坦。
虽然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与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冲突、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贫穷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
公元前 2350~前1750年间,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又称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着名的吠陀时代 。在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出现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是为奴隶制萌芽。公元前6~前2世纪,为印度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明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此期间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 (即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 ,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约320~540年间,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8世纪起 ,阿拉伯人开始入侵 ,1206年建立德里苏丹王国 ,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526年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统一了不同教派和民族,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16世纪起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1757年印度在普拉西大战中溃败,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莫卧儿王朝结束 。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47年6月英总督蒙巴顿提出蒙巴顿方案 ,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 ,印度独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J.尼赫鲁出任总理 。尼赫鲁去世后 ,1966年他的女儿I.甘地夫人当选为国 大党领袖和总理 。1977年人民党在大选中获胜,M.德赛出任总理 。1980年I.甘地再任总理 ,1984年被暗杀。其长子R.甘地在同年大选中获胜,接任总理。1989年大选中国大党失利 ,R.甘地辞职 。同年12月 ,全国阵线领袖V.P.辛格组成印度独立后第一个少数派政府。1990年11月辛格政府倒台,人民党领袖钱德拉·谢卡尔在国大党支持下出任总理,组成较前政府地位更脆弱的极少数派政府。
1991年3月谢卡尔总理因失去国大党的支持 ,被迫辞职。6月国大党新主席P.V.N.拉奥组成政府 。1996年5月 ,拉奥领导的国大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宣布辞职。瓦吉帕伊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获胜。
1997年4月组成的新内阁是由人民党 、社会党、阿萨姆人民联盟、泰卢固之乡党、马哈拉施特拉戈曼塔克党、国大党(蒂瓦里派)和泰米尔马阿尼拉国大党等政党及无党派人士组成的联合政府。
政治
1950年生效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一个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副总统为法定联邦院议长。1991年6月组成的政府,1993年进行改组 ,总理P.V.N.拉奥。1996年6月 ,印度人民党的高达赢得议会信任票 ,代替拉奥出任总理。1997年4月,I.K.古杰拉尔出任总理。1998年3月瓦杰帕伊再次被任命为总理。
主要政党有:①印度国民大会党(I.甘地派),简称国大党(英)。创立于1885年。②人民党,1988年成立。③印度人民党,1980年成立。④印度共产党, 1933年成立。⑤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1964年从印共分裂出来。
经济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实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工业已有相当基础,重点是基础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高科技产品和高精尖技术发展较快,大部分工业品已实现自给。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 。农业吸收全印劳动力的70% ,产值占国内总值的38%。农业总产值占世界第四位。工业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自给力较强,工业总产值在发展中国家中占第四位。近年来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外债负担、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等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货币单位印度卢比 ;汇率为31.38卢比兑1美元(1994)。
印度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煤 、铁矿石 、铝土 、铬铁矿、锰矿石、锌、铜、铅、石灰石、黄金、石油、天然气 。森林覆盖率约为20%。国营和私营企业产值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0%和60%。化工、冶金、电力设备、石化等重工业产品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纺织、食品、皮革、纸张等轻工产品约占27%。近年来电子、精密仪器、汽车、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4%。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41亿公顷 ,其中灌溉面积占32.8% 。为世界重要产棉国。80年代以后,服务业和旅游业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发展。政府把旅游业列为发展重点。主要旅游点为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也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 。1992年铁路总长62571千米 ,居亚洲第一位 、世界第四位 。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 。1991年公路总长204万千米 ,为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有53家海运公司,其中30家承办远洋运输业务。孟买为全国最大港口。其他主要港口有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钦等。国际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国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4个国际机场。
印度历届政府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主要进口石油及其制品 、珠宝原 料 、化工原料 、机电设备、钢铁等。主要出口:珠宝制品、成衣、机械及五金制品、化工制品等。印度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和香料产地。印度外贸最主要的地区为欧共体、亚太和北美。外国在印度最大投资国为英国,其次为美国。近年来,德国和日本投资日增。印度为世界主要受援国之一。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印度政府与他国双边贷款分别占外援总额的60%和40%。前者中的90%由世界银行集团提供。
军事
印度军队前身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 。1947年印度 、巴基斯坦分治后 ,在此 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海 、陆、空三军。1978年创建了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印度公共洗衣场统 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 统 帅 ,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订、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实际执行者为三军各自的参谋长。陆、海、空三军兵力为126.5万 ,居世界第四位。实行募兵制,入伍年龄16~28岁,无统一服役期限。
文化教育
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 。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 、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 。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着名的大学有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等。
对外关系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 。历届政府都强调不结盟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努力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随着冷战结束和国际形势剧变,政府调整了外交政策,在继续坚持不结盟运动方向的同时,强调其存在的现实意义,要求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优先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以保持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安全环境;重点加强同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争取引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保持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日益重视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交流。
印度与中国于1950年4月1日建交 。1962 年因印军越界,在边境发生大规模武 装冲突 。1976 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两国领导人互访日增。中、印之间主要存在边界问题 。1989年6月至1993年6月 ,中 、印边界联合工作小组共举行 6 轮会谈 ,双方同意采取具体 措施维护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并签署了有关协定。
印度1947年与苏联建交 ,关系密切 。苏联解体后 ,印度承认前苏联15个共和国的独立,并大力开展与他们的交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自1947年印、巴分治开始即一直不睦,双方主要争端是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并于1948、1965和1971年3次爆发全面战争。1971年断交,1976年复交 ,80年代有所缓和 。同南亚邻 国 联系较多 ,但也存在着许多矛盾。1992 年2月印度总统进 一步表示要把加强同邻国的关系放在最优先位置。
㈣ 印度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印度应该有4500多年了
㈤ 印度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有4070年的历史,但是国际上只承认中国有3500年的历史,印度有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的古老国度,几经沧海,却从未间断过,延续至今。而这悠久漫长历史的开端便是夏朝,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史书中记载的朝代,一直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却时常不被西方所承认。其原因是,迄今为止,在考古发现上,仍没有找到详实的证据。而夏朝的事迹只在一些古籍中,如:《山海经》,《史记》中出现过,显得不够严谨。
我们知道,在4000多年前应该发生过一次大洪水,这在《山海经》与《圣经》或一些其他民族的传说中都广泛存在。只是不知道这场大洪水的规模,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假设,这场大洪水如书中记载的那样,有几百米高,四十个昼夜不停。不可否认的是一切文明的根基,都会被它摧毁,就算我们现代社会,也一样无法抵挡。
那么,《山海经》中的夏朝有没有可能是大洪水之前的文明哪?不得不说还是很有可能的,首先我们知道,由于近年来《山海经》记载的许多地貌,都在世界各地找到了原型,因此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实际上记载的是世界地理,而且是一份非常详细的全息地图。
这绝非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古老王朝就能够做到的,就像蒙古铁骑曾征服了三块大陆,却也没能力考查世界地理。除非这个文明的科技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落后,因为环游世界是近几百年才做到的事。
个人认为:不管怎样,夏朝都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关于它处在什么样的文明程度,仍需要时间却印证。
㈥ 印度历史多少千年
古印度(?-1858,一说,?-公元前187年)是地域观念,不是指一个国家,因为古印度从来没有统一过。
现代印度(1947-)是从蒙巴顿手中独立出来的,然后于1957年吞并锡金,然后就一直争克什米尔、藏南和阿克塞钦。
㈦ 印度的历史有多长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着。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 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㈧ 印度历史的基本介绍
印度 历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历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印度历史的简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 文化 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东周)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东汉、 三国 )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英国统治
印度历史的古代时期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着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 自然 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印度十六雄国时期
(前600年前后)
印度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在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到前185年)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恢复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外族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 传说 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后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后)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伊斯兰
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 决定 性地击败了兆汉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德里苏丹国是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不过,德里苏丹国并非统一了整个印度的帝国。除了在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等极强大的苏丹统治时期,德里苏丹国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个最大的王国。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继续保有强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则几乎从未进入苏丹政权的版图。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时期对德干地区的3次大举入侵使德干北部服从苏丹统治直到14世纪;菲罗兹·图格鲁克苏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奥里萨。困扰苏丹的问题主要是叛乱和外部入侵。在整个德里苏丹国存在时期,叛乱和王室内讧层出不穷。各地的分立势头从未被有效遏止,几个着名的苏丹都曾镇压过大规模的叛乱。外部入侵的威胁开始主要是来自蒙古人,后来则是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帖木儿的可怕入侵终于使摇摇欲坠的苏丹政权彻底崩溃。德里苏丹国在帖木儿撤离之后不久解体,独立王国林立各地,虽然还有名义上的苏丹,但他们的权力几乎只限于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在文学上,产生了阿密尔·胡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突厥人也带来了一种有害制度:在宫廷和贵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隶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统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他在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尔沙于1545年阵亡之前,他已经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制,并进行了货币改革。舍尔沙的统治事实上为莫卧儿帝国的最终建成铺平了道路。在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得到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夺回德里;但他在与主要敌人阿迪尔沙阿交锋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儿人伟业的任务归于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强大的敌人是阿迪尔沙阿的印度教喜穆。喜穆利用胡马雍之死夺取阿格拉和德里,并自称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复兴起一个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关键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喜穆,于是在印度再也没有可以与莫卧儿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建立人和最伟大的皇帝。他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着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阿·贾汉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阿·贾汉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 军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印度历史的史前文化
在19世纪以前,由于史料的匮乏,人们对于印度的史前史几乎一无所知。20世纪的一些重大考古发现改变了这种情况。过去对于印度的历史即为雅利安人之历史的误解,随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现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来,已不再被认为是印度文明的开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即已成为人类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时,已有许多民族定居于印度,这些居民的成分复杂;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关于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献和早期的泰米尔文献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记载,其它情况完全依赖于考古学。
时代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 意见 ,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文化
有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过广泛研究被作为印度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于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属巴基斯坦)一带,但实际在杰卢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发现。该文化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称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间冰期台地上发现的较前梭安石器为进步的石器称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层台地上发现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遗迹亦发现于第三间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区域,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为典型。马德拉斯文化的遗址,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时代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次大陆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0000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发现许多中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杰发现一制造工具的场所,此地并发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处重要遗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征是使用所谓细石器。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 动物 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 壁画 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更加频繁地出现,它们表现了狩猎等人类活动的生动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结束于距今5000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次大陆,其时间大约是在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期。
新石器时代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早;印度河以东地区的已发现遗址则属于较晚的年代。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延续时间不尽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进化为金石并用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中印度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结束也较晚。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俾路支的遗址推断,该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关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这时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粗石器的使用,不过新石器时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数已是经过打磨加工的适于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极个别的地区发现了铜器。这一时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尔和南部印度的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他们耕种土地, 饲养 动物并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岩洞内发现的遗址表明此时已制造陶器。他们能造船和织布。但是,此时是否已经从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务农,还没有确定。迈索尔地区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显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时代的印度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的居住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族,这是很难说的。
金石并用时代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间的一个时代。其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第3千纪中叶。这一时代的人们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黄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属,不过他们只把黄金用来做饰品。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在金石并用时代的遗迹中常有发现。红铜器的形式有斧子、凿子、铜环和铜条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 种植 业基础上,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
㈨ 印度历史的简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
外族入侵时期由外族建立贵霜王朝(公园100—公元300)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 英国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