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发布时间:2022-12-19 16:13:21

①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

闯关东是1877年开始1904年结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署,俄国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全部领土,东北边疆危机空前强烈。为此,清廷于同年正式开禁放垦。

随着禁令的解除,关东地区迎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1877 —1878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一带遭遇大旱,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涌入东北。因为当时前往关东的路途遥远,所以时人称之为“闯关东”。

当大批中原的破产农民进入辽阔的东北地区,发现当地匪患严重“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

在此环境下,外地人移居至此,要在一个陌生环境开垦荒田、做工打渔等等,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此环境下,广大的汉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辽阔的关东地区,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闯关东变得如履薄冰。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闯关东对经济的影响:

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船舶和导航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海上航线成为人们突破东海的航路。"破除山东东面"的浪潮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向东北游牧文化发展。

山东和河北的村庄已经在东北扎根,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基本原型得以维系。基本上是华北地区农业社会的扩张。

另一组是采矿、排放、挖掘、伐木和淘金。各行各业的工人和工人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能。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整合,促进了东部三省的发展。

② 闯关东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闯关东的主要由哪些人构成

闯关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历史上,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半岛人民成为闯关东的主力军。

由于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大片土地被沙俄蚕食,咸丰年间,大清朝廷再次允许汉人前去垦荒,山东人民再次成为闯关东的主力。光绪年间,由于建设旅顺口要塞、中俄东清铁路,多次从山东征发青壮年劳动力出关。

现在,很多东北人往上查三代都是山东人,山东和东北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饺子、“黑尾巴老李”的传说等等,一代一代的山东人民在东北的黑土大地上繁衍生息,与满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交相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③ 闯关东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人为什么要闯关东

闯关东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山东人闯关东是因为生活太贫苦了,人们为了谋求生存而不得已的行动。关东在中国地理上指的是如今的东北三省,闯关东是清朝到民国百年期间一直断断续续都有发生的事件,人数特别的多,规模也非常的大,轰动了中国。

“闯关东”事件发生在清朝时期,当时清政府落后腐朽治理无能导致农民生活非常贫苦,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战乱连连,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连活着都成为了奢侈,当时的农民就因为生活条件的贫苦,以及各种忍饥挨饿,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闯入华北地区,这才有了闯关东事件。

④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迁徙的运动。

关东常指的山海关以东地区,也称关外(现东北地区),清代该地区因为被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而强加管制。

后来俄罗斯族凭借人数优势侵入此区,当时大幅扩张的沙俄对此地原住民入籍,并宣布主权等,清朝后期失去外满州大片无人区土地后,从此放弃对汉民的封锁,是为移民实边政策。

背景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4)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即真正意义的闯关东之前,人口约为300万左右。到了1860年,为了抵御沙皇的侵略,清政府于1860放宽了东北地区的部分禁荒。到1897,东北地区总人口迅速增长。

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不可避免的对闯关东的影响进行了修饰或夸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闯关东在1904年确实开启了高潮:1904年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山东地区和河北直隶地区受天灾和战祸影响,很多农民为图生存不得不拖家带口被迫离开故土。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甚至是整个北方的影响铺天盖地。

人口影响

在当时山海关被封禁的情况下,大多数山东人会选择乘船前往未知的东北。其中大连,营口,丹东成为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首选。

这几个城市山东人后裔所占比例,均在不低于甚至超过一半。而广袤的东北大地其他地区,都有闯关东的人定居或者路过的身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闯关东的人数一度占据东北总人口的七成,虽然后来有部分人返乡,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经济影响

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船舶和导航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海上航线成为人们突破东海的航路。"破除山东东面"的浪潮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向东北游牧文化发展。山东和河北的村庄已经在东北扎根,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

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基本原型得以维系。基本上是华北地区农业社会的扩张。另一组是采矿、排放、挖掘、伐木和淘金。各行各业的工人和工人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能。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整合,促进了东部三省的发展。

⑤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的事啊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期间的事。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5)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扩展阅读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

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⑥ 闯关东是哪年的事情

闯关东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由此延伸出“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

二、是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

三、是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四、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

(6)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扩展阅读: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⑦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各发生在哪个世纪的哪个年代

闯关东发生于17世纪-19世纪。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走西口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



(7)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扩展阅读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干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填四川”“下南洋”和"赴金山",形成近代七股大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⑧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其来由是什么

“闯关东”的意思是山海关以内的民众闯过山海关,到山海关以东(东北地区)谋生或定居生活。因为山海关的具体朝向为东西而不是南北,所以,关外称关东。
清政府建立后,认为东北地区是他们的发祥地,不允许内地汉人随便开垦,用柳条逐渐修筑了千余里长的“隔离墙”,满人可以入关,汉人不能出关。时间一长,华北地区人满为患,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于是,从十九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量的中原人(主要是河北、山东人)开始“闯”关,到东北地区谋生立业。这就是说,“闯关东”是一场人口大迁移。
现在的东北话,既有山东、河北的方言,也有满语的特征,才会那么“火”。

⑨ 在东北闯关东是指什么年代的事儿

明清到民国期间。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闯关东变得如履薄冰。

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9)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扩展阅读:

满清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颁布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导致关东人口剧减,但满清政府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

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

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

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

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惯。

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到关东去谋生。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惯,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河南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闯关东,对于那些苦难的农民来说,既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段奋斗的征程。闯关东,为中国人口移民史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闯关东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闯关东是什么年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