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了解历史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3、学会阅读:尤其是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方面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在课堂上,要知道老师,讲的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是启发大家,什么内容需要详细的读,反复的思考。在做历史笔记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给历史名词概念人物,所做的补充,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知识部分要重点记录。
② 想去了解中国古代史,应从哪些书开始
入门可以先看《上下五千年》。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看《中国通史》。以上两部都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
深入点的,推荐《史记》、《汉书》、《唐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不过比较枯燥;比较有趣的,推荐《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可以从各方面了解那时候为背景。
③ 读中国历史应该从哪里开始
应从近现代人的通史着作开始。一是近现代历史研究运用了西方科学方法,系统性强,逻辑性完整。二是现代汉语没有阅读障碍。(推荐陈致平《中华通史》,体例上有传统史书痕迹)
二十五史的体例都是纪传体,偏重史料呈现,缺乏一贯脉络,如果不是出于专业需要,除《史记》外没必要通读。可作为“资料库”看待。
先对基本历史进程有所了解,再尝试看近代名家的史论着作,推荐民国时期名家的着作(譬如钱穆《历代政治得失》)。到此应该可以确定自己的感兴趣的方向(通史、断代史、历史学、制度史、历史地理、考据、史论……),自主组织阅读。
另外,初期推荐读一二本通俗世界史(文明史),横向比较以便理解中国历史特点;中期推荐读部分历史“研究方法”的着作。前期不建议读1949年后成书的大陆出版的历史着作。
④ 想了解下中国的历史该从哪方面入手
《国史十六讲》:极好的中国历史入门书籍
中学时历史学得比较好,标志就是考试常得100分。当然,那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种运动的年代和意义背得滚瓜烂熟,考起试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后来选择了理科,进入大学,毕业后专心于软件技术,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远离了人文学科,不再仔细体会鲁迅的文章中省略号的六重含义,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后来随着走上管理岗位,开始对历史等人文学科产生兴趣,从清朝入手断断续续地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如《正说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并对《汉武大帝》等历史剧情有独钟,但一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完整认识,直到读完这本《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是作者在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成稿,采用专题的形式,以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为主线,概略性地介绍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闭关自守的过程,其中对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特点等方面的提纲携领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延续性,从而避免过多地陷入到细枝末节当中。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书中所说,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引用《史记》等经典历史着作外,还较有针对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亚洲史》、《中国人口史》、《中国制度史》多本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着作和论文,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历史教授的严谨和博学。
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并希望所有了解,《国史十六讲》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籍。
读罢全书,笔记如下:
1.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产生于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儒家侧重强调稳定社会,个人的行为应该合乎群体的规范,应该“克己复礼”,因而为后代的统治者所采用;道家侧重强调内心的和谐,追求消极无为,顺其自然。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社会的矛盾。
同样,唐朝的古典诗歌非常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渊喜欢诗歌,因而在刚刚形成的科举制度中加试诗赋,为擅长写诗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时以诗赋取士更见推重。
2. 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识体系中,提到宋朝时总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赵构和屈死的“精忠报国”英雄岳飞。但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一扫贵族阶层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其比例超过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历代之最。宋皇帝赵恒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并由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印刷术在知识传播方面,火药在战争上,指南针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些变化促进了15世纪、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学术上,朱熹在程颢和程颐的基础上完成了儒学的二次复兴。同时,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孝义之家---后人称之为义门,影响最大的当推浙江浦江县的“义门郑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不仅维系了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谐共处,而且维系着大家族和乡邻之间的和谐相处,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
3. 中央之国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国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遗产,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术用来制造罗盘,把火药技术用来制造鞭炮。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客观的,火药早被用于制造火枪火炮,指南针也已用于航海,这里的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征服世界的愿望。在明朝,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郑和比西方人早一个世纪开始大航海的尝试,先后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而没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强一直垂诞于中国,并在后来大举入侵由于闭关导致军力落后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识
中国历史的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封建”一词来源于周朝的封帮建国。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七十一家诸侯(其中五十三家与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诸侯构筑起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这与今天的封建主义、封建社会已经大不相同。
坐凳子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胡化的结果。中原汉人原本席地而坐,并无坐椅子、凳子的习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在胡人汉化的同时,汉人在生产、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部分习俗,典型的例子就是“胡床”。胡人发明的高足座椅,被汉人称为“胡床”。胡床自北向南逐渐流行,促使高足家具的兴起,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忠孝不分家,臣不事君,则子不孝父。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先后背叛唐朝称帝,但后来因为争抢皇帝宝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唐朝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凭借军事实力废除名义上的唐哀宗,该国号为梁,因而成了五代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梁太祖,但不久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所杀。
⑤ 个人如何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
首先,要清楚中国历史的大致发展阶段,一般我们最简单地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古代部分,可分为史前时期(即通过考古得到信息的时期)、先秦时期(秦大一统王朝之前的夏商周时期)、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王朝更迭)时期。
先秦时期的历史推荐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秦汉史可读钱穆的《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历史比较乱,如果有文言功底可以看《晋书》、《资治通鉴》等,通俗一些的可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时期可读岑仲勉的《隋唐史》,宋代历史研究成果颇多,粗略了解的话可以读一读《剑桥中国史》中的宋史卷。
元代可读《新元史》,明代历史想读有趣的就看《明朝那些事儿》,清史看《清史稿》就好。近代史推荐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⑥ 读中国历史从哪开始读
先读正史,比如史记,二十四史,中国通史,对整个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读古代人写的小说,散文,诗歌。注意:不要读野史,野史会误导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
根据我的经验,读古人所作小说,诗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实际的最佳选择。
以杜甫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再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是唐盛世时期人物,却是这番惨景,可想而知当时是什么状况了。
类似的捕蛇者说,卖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红楼梦,水浒传也有很强的历史现实意义。
文艺作品往往是当时历史状况最一针见血的描述载体。其它作品推荐看三言二拍,笑林广记等等。在看文艺作品时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来看一遍,与正史结合着看,你就能推论出历史的真正仑廓了。
⑦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不知道从哪开始
从周代开始是最好的,因为就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而言,周是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先秦时代,它上承商(夏朝目前资料太少,更多的是以传说而非史实记录而存在,记录不但难找,而且凌乱且不系统,目前受国际承认的中国最早朝代依然是商朝),下接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朝代秦朝。
这一时期,不但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形成时期,更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决定后世中国文明的一切元素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可以说,了解了周代之后,你去了解其后与先前的历史,都能有个基本点,中国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连续性,我打个比方,中国人亲戚多,这个亲戚关系,或者说宗族理念就是起源于周代,所以,了解了周代,可为你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其他阶段的文明特征提供一个极好的资源库,让你构架起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脉络。
⑧ 我们需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了解历史
我们可以从三个下手了解历史,分别是书本、网页、游览历史名地。
一、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书本上了解到关于我们所想要了解的关于历史的东西,关于历史我们的书本上的记载是非常详细的。我们想要了解的他上面都有,我们可以享受看书的一个过程,也可以完全沉浸式地体验看书,这样可以更好的走进书中的世界,可以更好的和书中的人们感同身受。我们可以更好地和我们的祖先交流,把自己带入他们,我们的感情可以更加地丰富饱满。我们的记忆将会更加地深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传达我们了解的相关历史信息。我们的记忆深刻了,我们就可以更加喜欢历史,为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出一份力。
我相信通过上面这些了解历史的方式,我们的小伙伴可以更好更直接地了解我们的历史的,历史是我们大家的瑰宝,我们都应该学着好好去热爱、保护它们。
⑨ 想了解中国历史,应该从哪些书入手
可以看一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外,白寿彝、翦伯赞也有相应的值得一读的历史着作。不推荐看《资治通鉴》,太厚太说教,还是文言文,你又不是历史专业的人,不需要学习古文。如果对古代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前四史,分别是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三国志》加以改编而创作的。
⑩ 如何学习了解中国历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统的历史知识、史学理论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读了再多的书,看了再多《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讲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怎样掌握基本的系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你可以根据你已有的基础,选择比较权威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着作下点功夫来啃。为什么要先读权威的通史着作,因为它的作者治学严谨,写的书史料翔实,论述、论证比较科学,会启迪你如何正确地观察、分析问题,这就让你初步学习到基本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加上它们是通史,这就使你的历史知识不会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东西。有些新潮的年轻人会说,那些“公认的、权威的”历史着作保守,观点不新。是有这种情况,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才是最值得学的,至于观点、结论本来就不可能永久不变的,否则历史学就不会发展了,就不是一门科学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着的同时,为了张弛结合,也为了培养兴趣,可结合阅读些既生动又严肃通俗历史着作。这些科普型的历史着作必须是公认的、久经检验的,如过去吴晗编的“历史小丛书”以及以后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学者最好不要迷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的历史书,例如大量充斥于书店的什么什么“大帝”的书。也不要迷信外国历史学家的着作,它们当中即使质量较好较权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为中心的,对东方包括中国历史或者有成见、偏见,或者并不真的了解中国历史。当然,看看人家是怎么看世界看中国还是有好处的,我只是说:不要迷信,不要人云亦云,其实对自己中国人写的书也一样。
3、争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学好中国古代史,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代史学名着都没有接触,只是读后人写的历史书,实在太不够了。当然,你不想把历史当作自己的专业,读多读少要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可能读多点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胡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