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鞭断流的历史出处和人物
《晋书·苻坚载记》及《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中载:苻坚将攻晋,在群臣会议上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坚曰:‘……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西北和北方各民族乘机独立,纷纷脱离晋朝统治。先后有匈奴、羯、鲜卑、羌、氐等五个民族,成立过十六个国家,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中,要算氐族的秦国(史称前秦,或苻秦)为最大。有一个时期,它几乎包括了北中国的全部地区。秦王苻坚,自称天王,企图征服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蓄意统治全中国。
苻坚为了南征晋朝,下令征募军士,凡成年男子,十个里面抽一个当兵,把勇敢有才、年在二十上下的富家子弟,派做禁卫军军官。他得意地说;“我给司马昌明(晋朝的皇帝,即晋武帝)、谢安(晋朝的中书监)和桓冲(晋朝的中军将军),已经预先派好职务了,因为他们很快就会被我降服;我们也可以预先给他们把住宅建造起来。”
这时,苻坚的大臣,包括苻坚的弟弟苻融,都不主张出兵。只有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竭力怂恿。苻融对苻坚说:“慕容垂和姚苌都是不能相信的,他们都想在局势一旦有变时,乘机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再说,那些富家子弟,既不会作战,也没有吃过苦,哪里有什么用处?”苻坚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另一个臣子名叫石越的,也劝苻坚说:“晋朝现在虽然退守江南,可是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我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见《晋书·苻坚载记》)大意是:“我军人数众多,怕什么长江天险,只要每人投下一根马鞭,就足以阻断江流!”
苻坚不听劝告,结果终于在肥水一役中,被晋军以少胜多,彻底打垮。(参看“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为一句壮语,形容兵多势大,不难跨渡江河天险,克敌制胜。唐李白诗:“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2. 投鞭断流与哪些历史人物
1破釜沉舟;——项羽
2投笔从戎;——班固
3投鞭断流;——苻坚
4初出茅庐;——诸葛亮
3. 投鞭断流的历史人物是
苻坚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着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4. “投鞭断流”主人公是谁
苻坚
投鞭断流的故事
东晋初年,前秦的势力日趋强大,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就亲征问题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坚决支持,而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
【典故】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
【释义】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5. 投鞭断流的历史相关人物是谁
东晋初,前秦符坚一心想消灭东晋,亲率七十万大军对阵隔江只有不到十万人的东晋,大臣劝他不要打,他说我人这么多,把马鞭投入江里,长江也要断流,结果,符坚大败,东晋反而统一中国
6. 投鞭断流是谁与谁的战争
是赤壁之战。曹操与刘备、孙权的战争 。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吹嘘自己的80万大军可以投鞭断流。
7. 中流击楫,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是哪个朝代的,相关人物有哪些
中流击楫:晋朝,祖逖。
东山再起:晋朝,谢安。
风声鹤唳:晋朝,谢玄、苻坚。
投鞭断流:晋朝,苻坚。
草木皆兵:晋朝,苻坚。
8. 投鞭断流的主要人物是谁
苻坚
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一词,多用来比喻军兵众多,实力雄厚。《晋书·苻坚载记》:前秦之符坚,将要进攻晋朝,其下属石越劝说晋有长江之...此棋局,红方数子轮翻轰炸,联合进攻,形容军旅众多,犹可投鞭断流一般。
投鞭断流
词目 投鞭断流
发音 tóu biān àn liú
释义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示例 人民解放军以~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9. 成语“投鞭断流”中的历史人物是
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