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钊|读《亭长小武》杂议
文| 理钊
有一段时间不大读小说了,特别是当代小说。不读,不是因为失去了对于小说的兴趣,或是因为当代小说家的作品不好,而实在是因为现实比小说更精彩。从文学的角度上讲,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即现实如此精彩,写作者如实记录下来,岂不就有了精彩的小说了么?但这是自然主义者的论调,而现实主义的面貌却是:不能控制精彩现实的发生,却可以管住对于精彩现实的记录与传布。如此,现实终于压倒了小说。
从看故事这一面想,生活在这一时期,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可以亲眼看到比小说还要精彩的现实故事,甚至看者就生活在或恢谐幽默、或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而且,这些故事又时常地忽隐忽现,更是增加了其诱惑之力。可惜,这些集中国三千年之智慧,甚至是集世界谋略之大成的现实故事,发生了,也就消亡了,后人无从观之。也许,将来的时代,后人又会有超越这一时期的更加精彩的故事可看的罢。如是,今人该是给他们祝福,还是该为他们悲叹呢?
虽然如此,前一段时间,因为私意里有一点为其不平,便陆陆续续地买了四部史杰鹏先生的作品,其中便有他的第一部小说《亭长小武》。只是使我哭笑不得的是,到手的“小武”竟是“克隆版”。问卖者,答曰:“不准再版了。”看到黑糊糊的“小武”,就想,这也算是读书界里一个无奈而又有趣的故事罢。
正因为这“有趣”,倒也激起了读一读它的兴头。说起来,自己也算是年过半百的人,可这种“好奇”的趣味却没有被岁月完全地磨掉。所以就想,属于人性中之中的一些品性,是很难压制得住的。密尔曾说,一个意见只要是真确的,尽管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压制下去,但在悠悠岁月里,总会有人将其发现出来,直到它抵得住随后再起的试图压制之力。这个“发现”的动力,大约就隐藏在人性的好奇之中。世上只要还有人在,人类文明的潮流,纵有一时的逆流,但终归难以扼住向前的大势。
事实求是地说,与《户口本》《刺杀孙策》相比,我觉得《亭长小武》不是史杰鹏先生最好的小说。故事的框架自然是宏大的,但也正因其宏大,也才容易有疏漏之处。比如广陵王刘胥派朱世安等人去劫冲灵武库一案,冲击大位的预谋,转眼之间就被“才子佳人”所取代了。而从后来长安城里的争斗看,丞相公孙贺一族被诛灭时,以汉王刘彻的精明,似不应该对此案弃之不问。所以,若从长篇小说的叙事线上来说,算是有始无终。
可是,正如着者所言,很多人觉得《亭长小武》是一部好作品。这一点倒也可以从书市上对它的“克隆”得一个旁证。言其好,有些读者可能觉得故事十分地热闹,而我却觉得,《亭长小武》的好,是因其真。羽戈先生在评判台湾作家高阳的历史小说时,说他的小说可以作史书读,因其故事均有出处。小武虽然是史杰鹏先生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小武的故事所依托的背景却是真实的,小武大起大落的升官之路,也是由大量的史实铺成的。比如与小武故事有关的官员,均为实有的历史人物,小武及他们在断案决狱、议政论人时所比附的人事,也都是史有所载的。
对作品的真,作者也十分地自信。他在后记《平民的奋斗——我为什么要写<亭长小武>》中说:“我所讲的故事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它完全是一段‘可能发生’的历史。……《亭长小武》可以看作是一部不同于汉书的写给普通民众看的《逸汉书》。”对此,我觉得这并非作者广告式的“海口”,因为史杰鹏先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古文献和古文字训诂学者。里面有着作为一位真的学者的信誉。
正因为《亭长小武》的真,也才使读者如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所揭示的那一段历史的气息。小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约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至征和二年(前91),即《汉书》所载:“征和二年,秋七月,太子与皇后谋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牦大战于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杀。八月辛亥,太子自杀于湖。”征和二年的汉王刘彻已是65岁的老人,在位已达49年,身体渐渐有了衰老之象。皇权体制的最大痼疾,这时便发作起来了。
这个痼疾就是每至权力交替时分,政坛就容易出现动荡,而且越是雄霸之王在位时,越是容易引发政坛的震动。一者,凡雄霸之王,自感能力超强,举国尽在操弄之中,所以对权力的迷恋也就越加深重,汉之刘彻、唐之世民、明之元璋、清之康熙,无不如此。迷恋权力,便惟恐失去权力。可自然法则的力量终究太大,纵是巨人伟夫,也难以抗拒。一想到自己的生命即将死掉,给自己带来无限快感的权力,也将随之易手,其心情之烦燥,绝望之苦恼,可想而知。其二,正因为如此,尚在位上的王者便极容易心生猜忌,并由此而生恐惧,觉得王子王孙都在盼着自己快快地死掉,以便接过大位。这种扭曲的心态,使得老王对王子王孙不无防范,甚至屡动杀心。其三,王者的这种心态,使得王臣也身不由己地投入政治赌博,势力大者意欲搞掉太子,换上自己的主子;势力小者,或附庸皇上,或各拥一派,为王者身后的自己早作打算。
亭长沈武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时期。长安城里已有四股暗流,一股是以丞相公孙贺为首的保太子派,一是以使者江充为主力的倒太子派,以治巫蛊为名,意欲灭了太子,换上自己中意的昌邑王,一是以严延年等人为主的反江充派。而刘彻则自成一派,想的是自己永远不死,万世为王。自己若是不能永生,便想废掉太子刘据,重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最后的结果)。只是他嘴上不说,只让满朝的文武左猜右想,互相争斗,使自己得渔翁之利——王子王孙、重臣名将都无心算计他,以保其生命无虞。
小武这位平民天才,正是在这几股势力的争斗之中,以其熟悉律令、博识经典的才能,由一个不称职的亭长,七年时间里便升为俸禄达中二千石的京兆尹。然而,终于因为派系倾轧,小武无法左右缝缘,最后身陷其中,事败而跳崖自杀,死时只有22岁。正应了“升得高、跌得重”的历史魔咒。
《亭长小武》对这一段史实的描写,真可谓读来让人惊心动魄,感受到了宫庭争斗的腥风血雨。言其腥风血雨,丝毫没有夸大。揭出丞相公孙贺之弟公孙敬诅咒刘彻一案,杀掉的是数万人;江充查治未央宫巫蛊一案,杀掉了包括宫女在内的两万多人;太子谋杀江充一案,死掉的又是数万人。这血写的精彩,终因时间的久远,使后人只看见了汉武的雄伟,却无视那干硬的血渍了。
从宏大的一面看,《亭长小武》很让人深思。而在细节上看,又有很许多值得玩味之处。沈武升官回到广陵,与广陵府里的盖公谈及长安城里的争斗,盖公建议小武“最好静观其变”。而“小武心下想,这个江充要搞掉太子,不但和我无关,反颇有帮助。”“心里突涌起了一个可怕的念头,我何不干脆告发昌邑王谋反的事,让他们都完蛋。然后拥立广陵王……以后定能封侯拜相。”可当盖公看到小武额头冒汗,问其是否身体不适,小武的回答便是另外一套官面话语了:“没有,只是刚才想到江充如此嚣张,天下可能汹汹扰动,黔首百姓将流离失所……我大汉锦绣河山,不没于匈奴,难道定要毁于内乱吗?”
再看江充与丞相刘屈牦私下计议如何以治巫蛊为名,构陷太子刘据,江充便想“那该死的刘据,我要用烙铁将他身上的每一块养尊处优的肌肤都烫得稀烂。我要向他那生来高贵的尝遍天下美食的嘴里灌上粪便,嗯,我亲自拉的粪便。”可当他带领北军车骑至未央宫搜查时,却对守宫的官员说:“本府终日只想着为皇帝分忧,哪有时间和心情游玩。”
小武要借江充之手除掉自己的仇人赵何齐。江充对小武说,你们不是认识么?小武的答辞也是“虽然赵君与武有旧,然为天下者,不顾私恩”,一套堂而皇之的门面话。一部《亭长小武》,满纸争权夺利。然而,无论是争权,还是夺利,拿到明面上的,却无不是堂皇之语:为皇上分忧,保大汉太平。这正可套用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一切为了皇上,一切为了天下,多少罪恶假汝名行之!
从书中看,大汉是一个律法极严、施法极猛的朝代。然而,书中一个细节,却又使人看到了那严猛之中“为私之计”。小武破例做了家乡豫章的郡守,上任之后,大开杀戒,处死五百多人。可他的老师李顺却是“苦苦劝他,不能这样大行杀伐”。小武反问:“这些不都是先生当日教诲臣的吗?”李顺却道:“虽然如此,但是我认为却不宜在本郡实行,明府想想,为汉家官吏,固然尊荣,然而风险也极大。万一他年明府被天子免职,遣归故郡,将何以在乡里图存?豪猾无赖定会推刃明府,为其父兄报仇的。大汉许多名臣治理他郡极其猛厉,回到乡里则颇为优容,这都是为了后路打算啊!朝廷向来不让本郡人任职本郡,只怕也有类似原因,望明公三思。”
一部小说,写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旧事。但掩卷而思,那两千余年前的故事,却又太像昨夜之梦。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历史与现实之间,相隔的只是一张薄纸。
2018年4月11日
2. 史杰鹏的个人作品
1.长篇历史小说《亭长小武》,东方出版社,36万字,2005年1月。
繁体字本,台湾知书房出版公司2005年7月。
修订版,凤凰出版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
2.长篇历史小说《婴齐传》,新世界出版社,31万字,2006年1月。
繁体字本,台湾馥林文化公司2006年10月。
3.长篇历史小说《赌徒陈汤》,东方出版社,23万字,2007年4月。
繁体字本,台湾馥林文化公司2007年5月。
4.长篇历史小说《赤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万字,2008年4月。
繁体字本,台湾大地出版社2008年6月。
韩文本,韩国出版社2009年6月。
5.长篇历史悬疑小说《鹄奔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6万字,2009年3月。
繁体字本,台湾馥林出版公司2009年6月。
7.诗词鉴赏集《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1月。
8.长篇历史随笔《文景之治》,重庆出版社,16万字,2007年7月。
繁体字本,台湾馥林文化公司,2008年3月。
9. 长篇历史随笔《楚汉争霸》,华夏出版社,23万字,2012年1月。
10.散文随笔集 《旧时天气旧时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1.中篇传奇小说《楚墓》,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1.《关于包山楚简的四个地名》,《陕西博物馆馆刊》第5辑,1998年。
2.《〈仪礼〉今古文差异释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3期。
3.《读包山司法文书简札记三则》,《简帛研究》2001,2003年。
4.《谈谈上海博物馆楚简的从“今”从“石”之字》,《简帛研究》2005年6月。
5.《包山楚简研究四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期。
6.《由楚简帛书异文谈谈几个上古屋部连绵词的意思》,《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5期。
7.《汉语大字典“憯”字条的立项与义例配合》,《辞书研究》2006年2期。
8.《〈孔子诗论〉简中的“諀言”和传世文献中相关字词疏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2006年11月。
9.《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考古与文物》古文字学专刊,2006年。
10.《上博简〈容成氏〉字词考释二则》,《江汉考古》2007年1期。
11.《“垄断”及相关词词义疏证》,《民俗典籍与文字学刊》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上古部分唇音声母字和闭口韵字的词源以及对上古文献解读的作用》,《中国经学》第四辑,2009年1月。
13.《呈今豒古 埤我遴人——章太炎文章及其文学观念浅议》,《大学生GE阅读》第二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14.《释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耇鲐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15.《从郭店〈老子〉简的几条简文谈到古书中的幽物相通现象暨相关问题》,《简帛》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16.《由郭店和上博竹简〈缁衣〉中的几条简文谈〈礼记〉文本的形成》,首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香港),2010年6月。
17.《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音义及相关问题研究》,《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漯河),2010年10月。
18.《释包山楚简的“锾”字》,《简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