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联系的都更紧密。故有此说。
B. 为什么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学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世界由中古向近代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中国 经济上,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明中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上,宋明理学仍占主导,但明清之际出现了进步思潮,出现了早期的民主
思想(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文化上,文化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八股取士、文字狱)
C. 如何理解推动世界历史大变局的三大动因
第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的兴起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行和,世界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格局,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解放,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大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轨迹,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又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许多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地涌现,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食物上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这些将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结构,给世界带来无限的发展潜力。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世界的变革,经济是发展科技的第一要素,之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以及商品产业甚至信息等开始在世界内自由流动,大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贸易的繁荣,投资的便利,资本重组,技术发展人员流动形成了更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使资源分配更合理,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和释放,世界的,整体发展水平显着提高,人类的互动十分频繁,深入广泛各个国家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的平凡紧密。
第三,世界秩序出现坍塌的危险。在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置现行国际规则于不顾,以牺牲别国和世界整体利益为代价,拓展自身利益,变成一个纯粹的利益索取者。当今世界已越来越面临失序的危险。
D. 为什么说十六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
16世纪前后是指1500年左右,说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是因为:
(1)、1500年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相互隔绝的,只有到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非洲的新航路,麦哲伦等绕世界一周之后,这种状态才开始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进行直接的接触。这是人类向全世界联系为一体的迈出的第一步。
(2)、从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欧洲贸易才走出地中海狭小的范围而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了极大的影响。
(3)、在1500以后中,西欧人在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领域内完成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象征着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在以上的分析中第二方面是最主要的,这也是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说的。
E. “渐变”的进化史观是什么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极力宣扬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的进化历史观,强调非变不可。他说:“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通义》)又说:“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新史学·史学之界说》)而且发挥了严复的“合群进化”论,认为人类结合成群进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他说,这是“天下之公理”、“万物之公性”(《说群》)。“故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但是,他又否定质变,强调渐变,认为“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变法通义》),循序渐进性是宇宙间的一条“公理”,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在戊戌时期,他是康有为“三世”循序渐进论的积极宣传者,指出社会历史按酋长之世、封建及世卿之世。君主之世、君民共主之世、有总统之世、无总统之世这三世六别进化的。而且“未及其世,不能躐(liè)之;既及其世,不能阏(è,堵塞)之。”(《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曾出现过激进倾向,大讲破坏主义,革命变革等。他说:“破坏主义,又名突飞主义,务摧倒数千年之旧物,行急激之手段。”(《破坏主义》)又说:“破坏亦破坏,不破坏亦破坏。”(《新民说·论进步》)认为国家要兴盛,非经过破坏阶段不可。然而,这种经过革命破坏求得中国进步的思想,对于梁启超来说是很有限的。因为他一方面对暴力革命始终恐惧,另一方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所以,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他的思想很快回到和平渐变论上。而且认为英雄豪杰才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力量,断言世界是豪杰的世界,“舍豪杰则无世界”(《自由书》),“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中国史界革命案》)作为改良主义者的梁启超是不可能有革命论和唯物史观的哲学,然而其破坏旧世界使社会渐进的进化观则有其进步、革新的一面,也值得后人借鉴。
F. 为什么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一个转折时期(
原因如下:
这个转折集中表现为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 , 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大大加快了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第二 , 实现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是 20世纪的最强音;
第三 , 从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可逆转。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长时间段是1900年前后一二十年间,即从1890年--1910年
G. 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为什么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分水岭,而且的到全球的一致认可
【1】1500年左右,迪亚士、达迦马、麦哲伦、哥伦布都完成了各自的航海行动,哥伦布更是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之后,世界各地日益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并且对欧洲大陆就有的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引起了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这些则导致了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弱化。)沿着这些新航路,欧洲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道路,从而为今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1500年是世界历史上的极具重要意义的一年。
【2】斯塔弗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重要代表人。他所倡导的全球史观是一种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史学观念,它突破了传统的史学理论上的“欧洲中心论”,而从1500年以后,世界便开始走向了一个整体,所以他会将这一年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准确的说,是世界古代(前3300年——公元1500年左右,包括世界上古史和中世纪史)与近代(1500年左右——1917年)的分界线。
【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使得当今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现状使得全球的史学家们几乎都认同了斯塔弗里阿诺斯在新时代所提出的新的史学理论。全球史观所构筑的世界历史体系因而几乎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同。
H. 为何说世界历史从1500年开始
因为在1500年之前,世界各国各民族之前都是孤立隔绝的状态。1500年后,文明才开始逐渐展开交流融合,世界才趋于一个整体。
1500年前后,西方文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世界的探索。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行全球等一系列航海活动,敲碎了各个大陆之间隔绝的玻璃。直到这时,人们才猛然惊醒,原来在大陆的另一端还存在着这样的文明。科学、宗教、贸易、战争也从这一个时间点开始,逐渐向全世界各个角落蔓延。这一点对美洲、澳洲、非洲等地的人们影响更大,因为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文明相互之间一直都保持着来往,而美澳非这些地方却不然,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土着,文明相对较落后,几千年来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果不是西方航海家的行动,他们意识的觉醒恐怕还要再慢上不久。
所以说,从1500年开始,世界才由沉寂走向喧嚣,各民族文明才开始萌发他们的新芽。
I. 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人类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为什么要挑选这仅占人类全部历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断历史,予以特别注意呢?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如果关于人类起源的一元发生说是正确的,那么,在人类历史开始时,就存在一种统一性或共同的起源。但是,在旧石器时代漫长的数百万年中,人类逐渐分散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陆地上。后来,冰期的结束使各大洋的海面升高,从而将非洲和欧洲隔开,将南北美洲和东北亚隔开,将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隔开--这里仅提及几次主要的分隔。
从此以后,人类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孤立中。有些人沦于完全与世隔绝的境地,如澳大利亚的土着居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他们最后几次由东南亚移居澳大利亚到詹姆斯·库克船长抵达澳大利亚,他们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达3000多年。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几乎同样与世隔绝,他们最后几批从西伯利亚渡海至美洲的时间是在哥伦市航海之前约10,O00年时。其后,虽然挪威的探险队曾抵达北美洲的东北海岸,波利尼西亚人可能也曾到达南美洲,但都没有对印第安居民产生任何持久的影响。约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沦于与世隔绝的境地,因为那时的撒哈拉沙漠已变得非常干燥,成为阻止人们迁移的一个巨大障碍。不过,尽管如此,非洲黑人实际上仍与外部世界有着有限的、断断续续的联系。多半是由于这些联系,他们享有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着居民所没有的某些有利条件。东南亚的航海者带来了甘薯和香蕉,中东人传来了开矿、冶炼和锻铁的技术,而阿拉伯人则将其文明以及宗教从他们在北非和东非的根据地传播给黑人。这些和另外一些进步使黑人能更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更大量地生产食物,从而使其人口相应增长、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世界的其余部分由欧洲、亚洲和北非组成。北非在整个历史上与地中海北岸地区的联系比起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联系要密切些。为了方便起见,这块从摩洛哥到堪察加、从挪威到马来亚的大陆可称为欧亚大陆。正是欧亚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它占有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实质上正如这里所阐释的,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只有欧亚大陆,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间的巨大的、持续的相互影响。虽然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状态中,达数千年之久,但欧亚混血人却相反,在这期间一直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各种技术、思想、制度和物品。
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影响在150O年以前比1500年以后要小得多,因为1500年以后,各地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在1500年以前,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影响因时代而异。一般说来,早期数千年里,这种相互影响最受限制,以后,其范围渐渐扩大、速度渐渐加快。公元前的数千年中,在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繁盛起来的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局限于各自范围有限的所在地。当然,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一些交往;实际上,这些地区的文明的真正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各种技术的传播来说明。不过,事实仍然是,这些早期文明象沙漠中的绿洲,四周为大片大片的野蛮状态所包围,越过野蛮状态而发生的交往是很有限的。
在古典文明的数世纪里,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时代臻于极盛时,罗马帝国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帕提亚帝国伸展到整个中东地区,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国汉帝国囊括了东至太平洋的所有余下的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治实体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区而不仅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条连续不断的带子从苏格兰高地伸展到东南亚。结果,各地区间出现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的交往。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不仅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宗教影响,还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响。这时,以希腊文化着称的混合的希腊-中东文化也从地中海东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播到西欧、北非、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里,地区间的贸易也大大增加。贸易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交换的货物有:罗马帝国的亚麻布、铜、锡和玻璃,印度的棉织品、香料和宝石,东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丝绸居首要地位。
后来,到中世纪时,欧亚大陆诸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甚至比过去更大,因为这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区的庞大帝国。632至750年间,穆斯林攻占广大地区,建立起一个从比利牛斯山脉到印度洋、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大帝国。在以后数世纪里,伊斯兰教还进一步扩张到中亚、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内地。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纪的蒙古帝国,它囊括朝鲜、中国、中亚的全部、俄罗斯及中东的大部分地区。
这使人们大开新的眼界,当时一些着名旅行家的业绩可表明这一点;他们利用穆斯林市国和蒙古帝国境内的和平与安全,来回横穿欧亚大陆,周游各地。西方最闻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马可·波罗(1254-1324年)。他曾为蒙古统治者忽必烈汗效劳,任中国某城市的总督,那城市有居民百万;当他出游25年后返归故里、将自己的种种奇遇告诉同胞们时,他们都惊讶不已。游历范围更广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图塔(1304-1378年)。他从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参拜圣地麦加,然后经撒马尔罕旅行到印度;在那里,他当过法官,也出使过中国。后来,他回到摩洛哥,又继续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后抵达延巴克图。景教僧侣拉班.巴·索马的闻名程度要低一些,他出生于北京,他的旅行是由东往西,横穿欧亚大陆。1287年,他抵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蒙古朝廷,然后经君主坦丁堡前往那不勒斯、罗马、巴黎和伦敦;途中,他曾受到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和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接见。
在欧亚大陆内部,这种一体化和相互影响的进行并不是连续不断的。诸帝国盛衰不一,时兴时亡;交通渠道的情况也是如此,有时畅通,有时阻塞。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丝绸贸易曾繁荣一时,但随着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崩溃,衰萎成一道涓涓细流。同样,欧洲商人由于蒙古帝国过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长久地步马可·波罗的后尘。不过,事实仍旧是,在整个1500年以前的时期里,与非欧亚世界诸分散、孤立的地区相比,欧亚大陆是一个生气勃勃、不断自我更新的整体。
欧亚大陆内部各地区与世隔绝的程度与世界其余地区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世界历史来说,最为重要。着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曾发表评论,指出这种根本差别的意义。他说: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换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那些与世隔绝、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
如果将这一假说应用于全球,那么,所有较大集团中发展最迟缓的应是遥远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后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后是发展最不受阻碍即最先进的欧亚大陆各民族--它们相互间不断交往,而且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当然,1500年以后,欧洲探险者所发现的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正是如此: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亚的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又有高度发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鲁文明;非洲黑人呈现了相似的多样性,不过其总的发展水平更高;最后,处于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欧亚大陆的非常先进、复杂的文明--中东的穆斯林文明、南亚的印度教文明和东亚的儒家文明。
如果博厄斯的假说仅应用于欧亚大陆,那么,它将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东会在历史上居首位。中东正好地处三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中东一直是开人类进步之先河的地区。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以外,农业、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发源于中东。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东发展起来的时间早在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印度生根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而在中国和西欧开始生长的时间则在最后,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因为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与世隔绝的东端,西欧位于欧亚大陆与世隔绝的西端。
1500年以前,西欧几乎一直是今日所谓的不发达地区。西欧诸民族地处边缘地带,从那里窥视内地,它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孤立的、脆弱的;12世纪英国编年史家威廉(马姆斯伯里的)说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
世界的划分是不公平的。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们的敌人将亚洲占为他们的世袭家园。亚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们的祖先认为它相当于其他两部分之和,是正确的。从前,我们的宗教就是在这里伸展出它的分支;除两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这里死去。但现在,亚洲一些地区如果还有基督教徒活着的话,他们是靠务农勉强维持生活,他们向自己的敌人纳贡,并默默地渴望、期待着我们去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由。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们的敌人已用武力占据了它200多年;这对基督教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因为非洲从前曾供养过这些犹如最有心计的精灵一般的人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使这一停滞不前的时代象拉丁语生存得那么长久地不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世界剩余的地区--欧洲。我们基督教徒仅居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里,因为,有谁愿意将基督教徒的名声给予那些住在遥远的海岛上,仿佛鲸鱼似的在冰海中谋生的野蛮人呢?世界的这一小部分虽属于我们,但现在也被迫接受了好战的突厥人和萨拉森人:他们已占据西班牙和巴利阿里群岛这300年之久,并期望着吞没其他地区。
这些胆怯的、中世纪的欧洲人是多么不同于他们那自信的、敢作敢为的后代啊!他们的后代从被围困的半岛出发,赢得对外洋航线的控制,由被围攻者成为围攻者,从而决定了直到现在的世界历史的主要趋向。这一出人意外的结局提出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起这一重大作用的是西欧人?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阿拉伯人或中国人将世界各大洲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始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尤其是若考虑到他们早先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仅一般而已?
J. 世界历史的演变有什么规律
最佳答案
宇宙最初是一无所有的真空。此时,时间为零(由正负态虚时间相互抵消而表现为零态时间);空间为零(正负态虚空间相互抵消而表现为零态空间);物质为零(正反粒子或正负粒子均未产生);能量为零(但其中蕴藏着无穷大的正能量和无穷大的负能量);信息为零(内含一切正负信息,但对外表现为混沌无信息态);精神为零(此时为无意识状态,“无意之中是真意”)。此时为“道”、“无极”、“零”、“空在”、“真空”。
由于真空中正负对称被打破,即物理学上的“对称的破缺”,宇宙开始孕育出一个虚点(又叫大爆炸宇宙论的“宇宙奇点”)。此时处于“道生一”、“无极生太极”、“虚在”状态。
宇宙奇点大爆炸,同时释放产生正负态实时空、正负(或正反)实粒子、正负信息波,宇宙开始大膨胀。即宇宙的外旋。
当宇宙外旋膨胀速度不断加速至超光速后,物质全部转化为超高能量的信息波(物理学波粒二象互变原理:超光速后粒子变波,次光速后波变粒子,光速时既是粒子又是波)。同时,按超光速运动则时间倒流的原理,宇宙开始由外旋转为时间场逆转的内旋。表现为宇宙大收缩。
当宇宙收缩至当初诞生的奇点处时,正负信息波开始相互湮灭。正N+负N=O,最终整个宇宙都湮灭消失在奇点处。
宇宙千差万别的现象源自于旋律的不同。而表现为光、磁、声 、热、电,表现为五颜六色,表现为春夏秋冬,表现为冷热、美丑、善恶、阴阳、动静、生死、虚实、有无等等。
相同的旋律则表现为共振、共鸣、志同道合等等。
人与天的旋律相近,称为天人合一。
物理学的“孪生子现象”,即为双胞胎之间由于旋律相同或相近而产生的心灵感应、离奇巧合等。
宇宙信息场的波动,必然会对宇宙万物产生影响,称为宇宙全息统一场。
很多问题我们只能增加自己的烦恼,既然我们不会去宇宙外,我们暂时还可以步了解它的外面是什么。我们看看宇宙的定义:“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时间无限,空间也无限,我们真的能了解它的外面吗?
人类不该只关心自己的走向,去关心一下同是地球住客的生物们吧,有多少已经因为我们人类而灭绝掉了。(今天先回答这么多。11-6)
人类不该去思考遥远的事情,因为那太不现实,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佛祖说:来处来,去处去。都是很睿智的回答。谁能肯定人类必定灭亡?
当然,辩证法说了,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那么宇宙是现存的,也要灭亡了?宇宙灭亡后会留下东西,准备重生,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个人死后也留下了东西,准备重生。所以,将来会如何,不是你说怎样就怎样的。
辩证法又说了,物必有其对,有阴必有阳,所以,有宇宙,必定有反宇宙,有物质,必定有反物质。那么大爆炸似乎就不仅仅是我们的宇宙自己的事情了,还有反宇宙在运作那。正如数字8,你看,如果宇宙在下边0里,那么反宇宙就在上边0里,物质生存和灭亡将透过x来流动。
有大爆炸理论,就有与之相反的沙漏理论,即宇宙和反宇宙中的物质或反物质是在沙漏里到来到去的。
而是谁提供了动力那?上帝,或者神,或者什么其他的客观精神,或者“我”这个主观精神。牛顿为什么转向,就在这里。
其实,我是唯物主义者。所以,我推导出了与自己信仰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前提或许是错的,即辩证法是错的。
再有,就是人类非得要给世界以意义。世界本来没有意义。其实世界或许就是在宇宙灭亡之后便进入了永恒的黑暗,没有时空,没有物质,没有灵魂,只有反宇宙存在。
但是,人类不希望看见这个悲观的结局。
人类还有上帝,天国是永恒的。虽然我不信,但我却跟基督徒一样相信天国是永恒的。
虽然类似于宗教的调和,总比悲观地断言世界的末日好的多。(11-7)
其实如果辩证法不错,则可以推理出很多种可能来,即,宇宙其实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和将要存在的所有的人的想到的所有的情况,和想不到的所有的情况的总和。
所以,宇宙究竟会怎样?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又是一个人说了算的。
想想看,你有一个自己的星球,当然不在你身边,他们按照你的法则生活,你不高行吗?他们是你的灵魂,是你的臣属,是你的同类。
但是地球才是你的家,所以你觉得有点孤独。没什么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你会发现太阳每天都会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