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民主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条件,思想条件,阶级条件的分别是什么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代条件: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民族独立成为历史潮流;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阶级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发展壮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Ⅱ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社会历史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2000年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使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起来,经得起任何风险的考验。
(3)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以外通常被叫成“毛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Ⅳ 历史条件是什么意思
促成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其他说法也叫时代背景,历史背景,都是一个意思,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必备因素
Ⅳ 历史学科中的社会条件指的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①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②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即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③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社会是自然界的特殊部分,它不能脱离自然界、脱离环绕它的地理环境而单独存在;社会的主体是人,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成其为社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的优劣,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增长速度,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是,它们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无论自然条件或人口的状况,都无法说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发展,无法说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依次更替。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生产食、衣、住、行等必需的物质资料。而物质资料生产,只有在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时才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因素,它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
Ⅵ 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是***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三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Ⅶ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既坚持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意义:
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人民日报: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Ⅷ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
历史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寻找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
1.思想的形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思想的萌芽和形成阶段。
2.思想的成熟
从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到抗日战争时期,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成熟的标志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3.思想的发展
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在这一时期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
4.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Ⅸ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第一,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客观需要。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9)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
第一,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
第三,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2、社会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思想基础:
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
拓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