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课程资源是什么

历史课程资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23 16:26:29

①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着作有哪些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种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显然不能适应历史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历史课程,把握课程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以实现课程目标和贯彻教改精神。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带来全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它要求我们能跳出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课程资源物化狭隘的思维定势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现代历史教师的教育能力不仅应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能力,教材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监控与评价能力等;还应具备: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以及相应的素质。这需要我们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角色的更新,特别要注重提升三种能力。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历史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历史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历史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如:在上《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时。关于“服饰”“餐饮”“建筑”“习俗”等内容,除了课本提供的图片资源和概括的文字讲述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影视题材、上辈讲述、生活观察等接触到相关课程资源。在这种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应该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时的首选内容。而在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等资源相对贫困的章节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上《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等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章节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历史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合、变通的能力。如何把“原始”的、散见的历史课程资源化为历史课程的有机部分,这是历史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把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如:前面讲到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可以把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等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在“服饰”一目中,让学生通过教材处理,联系个人实际,结合家庭生活变迁,再和媒体(影视、网络)资源相联系。使学生通过感受历史服装的变迁,和短期的服饰变化,了解一定时期的服饰和装束是受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同时还受审美观点、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影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领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激发其爱国情怀和热情。这样教育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把传统的科学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中的专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赢得观众的喜欢,取得较强的收视率,我们在上文化史专题时就可以借鉴和运用。如在上《百家争鸣》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一些语言阐述,来介绍孔子的人生观、治国理念以及现实意义。把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历史教育的新生长点。
3、协调、沟通的能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历史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历史学科走进其它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它学科教师以及科研单位等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会以及其它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此外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时要重视找准角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具体而微的问题、课题、情境等入手的,也就是说,是以某一问题、课题、情境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
从问题角度看: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
如:在专题三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是什么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当时社会的可行性有多少?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遭遇“其兴勃也,其亡忽也”的命运?比较陈胜、吴广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协作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地达到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
从课题角度看: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对研究学习的提倡和重视,在“必修一”中有许多章节后附有“学习与探究”,“必修二”和“必修三”都专门安排了三个“学习与探究”题材。因为课题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应注重课题这个形式,对于课题的选材我们可以:1以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历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包括现代传媒技术所呈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3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校内外可资利用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从情境角度看: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情境的创设和再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到自然,也可以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历史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历史学习的课程资源。
如:在介绍《早期的国家》这节内容时,我选择带学生到“下汤遗址”,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他们对远古的历史有一个由笼统到清晰的过程,更感受仙居历史文明的悠久和璀璨,爱乡爱国的情怀就会油然而生;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带学生到农村去,让他们去观察建筑的变迁和家庭配置的变化,这样不仅使他们对“物质生活的变迁”有清晰认识,更能领会历史的含义,同时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正确性。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由生活到课堂,由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仅实现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能实现学生自身的知识增长和理论的升华。
前面我们介绍到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了解各类课程资源的特点,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理会和利用好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历史课程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宽广的选择空间,深刻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的科学素养,自主的探究活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历史学习的途径,拓展历史学习的时空,使其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体现在:如在“导语”、“学习建议”“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中加强对课外历史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又如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史学争议”中注意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在内容、总量上进一步整合,跨度、综合性和弹性加大,并纳入了探究式学习的运用,如在历史新教材的附录“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历史学习网站推荐”中提供了10个网站,这对克服“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局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不仅提供历史课外学习资源,并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铺路架桥。
2.充分应用图书馆、社区、历史遗存等资源。图书馆和社区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社区资源,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而历史遗存(如“下汤遗址”)的利用,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3.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能提高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释放出自己的个性,不时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师生之间才能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发展。
4.发挥好网络历史课程资源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广和运用,网络不断深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它以信息量广、资源新而深受大家的青睐,也为历史课程资源的互动、再生、共享提供了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电化教育设施,制作历史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软件,模拟出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万年前的社会面貌,使学生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赋予历史课程新的生命;可以制作网页,把学生研究性成果(小论文)等放在网页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宽历史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的民间宗教研究重新政治化,为意识形态的目的,主持机构欲将其收纳为国家主义学说的附庸,学科的独立性渐渐消失。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学者,艰难地延续自己学派的治学方法。因为学科整体上的空间开拓受到限制,他们就集中在历史、文学学科内,按既定的题目,用考据、整理和一般叙述的方法做研究,完成了一批专着,形成目前的“民间宗教”学科格局。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激发了学者独立思考的本性,恢复了中外学术交流的环境,给当下和未来的“民间宗教”研究打开了一些可能空间。回顾二百年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历程,我们看到“民间宗教”这一学科,是由许多不同领域的前辈合力开拓的。当它们成为一个统一学科以后,超越既定的立场,寻找共通的方法,就成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中外不同学科学者之间交流的交流殊关重要。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将近五十年来港台和西方学者在中国民间宗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加以介绍,事实上交流已经展开。海外学者来大陆作田野和文献研究,国内学者去国外访问留学,“汉学”着作的翻译,一系列新课题的发现,这些都预示着在若干年内,国内的“民间宗教”研究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原文出自《历史教学问题》 2008年5期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南京师范大学联手打造,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从2012卷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基础教育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前教育等分卷。本书的编写汇聚了各学科大批高校学者、学术科研机构专家、各级教研员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对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在该年度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

② 系列学科课程资源 是什么意思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发教材资源重视历史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将是全面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达到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1、大胆处理教材正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2、对课本中资料卡片和图表、知识链接和史学争鸣等内容的开发利用新课程教材中几乎每课均附加大量的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以辅助学生理解教材正文内容,这也是新课程教材的一大亮点。(二)组织实践活动,开发乡土资源在学生身边的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兄弟学校与单位的人力资源、历史学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乡土历史课程大多记录学生家乡的历史,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亲切感。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家乡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习乡土历史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到实地去调查研究,产生直接经验,为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③ 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师如何看待历史教材,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主要取决于他的教材观。新课程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把历史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历史教师在对历史教材的处理方式上,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历史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内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组教材内容顺序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教师不可过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据实际,重组教材内容顺序。
2.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教师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节中关于元朝行省制度时,通过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和认识,可以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元帝国并不都是行省,还有一些地区不属于行省范围。例如,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辖地西藏地区,从而加深学生对行省制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形成对我们伟大祖国广大区域的认识和认同。
二、积极开发历史教材外的常州区域性历史课程资源
所谓区域性历史课程资源,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本乡土的历史。区域性历史资源是反映本地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与家乡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其典型材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较为理想的专题,能较好地体现导学性、活动性、方向性、时效性和综合性,更易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深入研究,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常州的区域性历史资源,与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相应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现行《历史》教科书与常州区域性历史相应内容对照表
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穿插区域性历史资源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集中开展区域性历史资源专题学习。
当然,历史教师在运用地方史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课本知识的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进行教学。还要避免过分美化家乡,在选取资料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家乡的发展。
2.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题
区域性历史资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途径,其选题须是典型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本地实际和本人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群众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据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进行探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要做有心人,广泛积累区域性历史资源
在搜集区域性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有可能的考证,对于一些无法考证的历史资料要慎重使用。实用资料的时候,尽量提供资料的来源或是出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我们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另外,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认同感也将有很大帮助。当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抱怨学生不爱学历史了。

④ 什么是历史教材资源

这个应该有很多吧,比如说一些史书之类的,也算是历史教材资源,可以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补充,另外的话,一些参考资料,还有一些记录片之类的,也是历史教材资源,总之,这类型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也就是一些材料,文字材料,影视材料,这些都能够作为教材资源。

⑤ 怎样开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课标》要求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⑥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有哪些

有三本必修课程,四本选修课程(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世纪得战争与和平、近代民主思想)

⑦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使用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理念”方面的内容。
学习领会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还高中历史教学本来的面目。
第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观念新。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它扩展了师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它又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历史教学内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复,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学。
《新课标》采用“模块”加“专题史”的形式,把中外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共25个专题,定为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⑧ 历史资源的核心是什么

它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 (一)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 (二)图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一些通史着作、历史刊物、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都可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还应随时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进行社会调查,从而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四)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庭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等,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如粮票、邮票、毛主席纪念章等都是时代的象征,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五)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文献纪录片等视频资料叙述了某些重大事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使用时教师应注意进行必要的指导。还有一些时代特点鲜明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春天的故事》等很多歌曲,逗逗他们独特的时代背景,也可作为良好的教学资源。

⑨ 历史教师怎样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了解课程资源的构成,明确各种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由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动态资源和历史;一、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资源中重要;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

历史教师怎样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四川省珙县洛表中学 李崇德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了解课程资源的构成,明确各种资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影响,把握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原则,才能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由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动态资源和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校外各种历史资料等静态资源构成。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历史教科书等静态资源。静态资源对动态资源有催生和推动作用,正是利用这种作用,促使动态资源产生质的变化,实现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资源中重要的教师资源。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积累了相应的教师资源,对这些已有的教师资源,教师要认真挖掘和利用。在已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历史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发出新的教师资源,正所谓教学相长。由于教师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我们把它称为动态资源。

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等。

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教师工作的效益。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学活动中勇敢地坚持真理,热情洋溢地向学生传播真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思想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全球意识,国家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科技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上述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把自身具备的这些资源渗透到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感染学生。用自身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教学九年级下册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内容时,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我们既要对外开放,学习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既要竞争,也要合作。

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扎实地、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不断地、广泛地涉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方方面面的知识,时常关注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一是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教科书这一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二是学生会把媒体上看到的和生活中听到的向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教师不可能完满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给学生有益的启发或引导,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三是历史新课标和教科书直接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知识点,还要对相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如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分别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的变更,就是党和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作出的四次调整,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就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就需要历史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总之,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且这桶水还必须随时充实和更新。

初中历史教师还要继续学习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测评、青少年心理及历史学科教学论等教育教学理论。培养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等。历史教师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事历史教学活动,孜孜追求理想的教育,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育人为本,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身教重于言教,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二、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学生资源当然也包括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教师资源更多的是强调其共性,而学生资源则更多的突出其个性,诸如智力因素(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社会阅历、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学生是接收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所有历史课程资源都要通过学生而形成新的学生资源。逐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形

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这就是新的学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目标,因而学生资源也是动态资源。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最终就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有效地形成新的学生资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是学生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历史有无兴趣,能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一是通过毛泽东喜欢读《智囊》、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等例子,让学生明白鲁迅“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的道理。二是让学生明确学历史可以“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是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例如教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文,组织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得出下面板书设计方案,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也就得到培养。四是开展多种历史活动,让学生感悟学习历史的乐趣。如召开历史故事演讲会、历史观点辩论会,

编演历史课本剧,搜集整理地方志,搜集古铜币、邮票、布票、粮票、油票、像章、袖章等小文物,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等。

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重要的学生资源。自觉地独立地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实现目标的

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客观方面的各种困难和主观方面的不良情绪的干扰,这就需要学生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努力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学科之间的平衡,学习时间的分配,学习方法的改变等,都需要学生自觉地、独立地进行调节。学生只有保持优秀的意志品质,才能保证学习成绩的稳定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坚韧性等意志品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和强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王羲之、林则徐、袁隆平、林肯等皆是意志品质优秀的典范,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典范,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习历史的方法既是学习历史的技能技巧,也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和品质。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接收、加工和运用。学习历史的方法具体到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如阅读历史教材(历史教科书、资料和读物)、听课、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搜集历史资料、探究问题、评价历史(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记忆历史、做历史练习、复习历史等。阅读教材的主要方法是边读、边想(知识点、知识点间的联系、重点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边写(标符号、作批注、写心得)。听课的方法是边听、边思(音义辨识、信息筛选、问题反馈)、边记(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恰当的点拨。如记忆年代是学生最感头疼的,其方法有联想法、谐音法、形象法、对比法、口诀法、串联法、强化法、重复法等多种。教师只能根据具体内容举例点拨,哪种方法最有效,还得学生自己去尝试,进而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方法。

三、静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等课程资源虽然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来说却是不变的,故称静态资源。静态资源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动力用以生产出新产品的原材料。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新产品质量的优劣。条件不同,原材料的来源也有差异。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正文和自由阅读文段,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做上必要的批注,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

构建并掌握历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把相关历史知识作归类比较,如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等,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中“文献资料栏”和“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动脑筋”栏目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尤为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能力强弱等因素。

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农村中学图书馆的规模小,藏书数量少,门类不齐全,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可能不多,但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仍然要加以开发和利用。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源,应教给学生目录检索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等,结合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读物,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校外更具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再如乡土教材、地方志、文史资料、家谱或族谱、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具有的历史课程资源进行认真选择和充分利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获得第一手历史资料。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洛表镇牌坊街的牌坊,让学生观看古牌坊的建筑样式、结构和材料,观赏古牌坊上那些雕塑和绘画,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古牌坊上的文字记载,知道立牌坊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古代妇女贞、节、烈的宣扬,再让学生结合古今历史进一步思考明确,这是封建统治者强加给妇女的精神枷锁,是对妇女身心的摧残。最后让学生写一篇记载古牌坊的历史资料。

再如带领学生参观麻塘坝僰人悬棺。参观前,让学生阅读《悬棺之谜》、《悬棺上的民族》及《珙县文史资料》上有关悬棺的内容,搜集民间有关僰人的传说,拟定参观路线和推荐景点解说员(由学生分别担任),为揭开悬棺之谜作准备。参观时,让学生重点观看悬棺陈列馆收藏的文物和九盏灯峭壁上的悬棺和岩画,听好解说,做好记录。
参观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谜团,发表自己的猜想,再现古僰人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在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下僰人英勇抗争的场景,并对此作出评价。

总之,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合理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合理”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选取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选取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选取那些易于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能省时、有效的资源。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对学习重点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形成正确认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⑩ 如何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有效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资源
(一)关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要有效地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晓中外、对地方历史资源要了然于胸。
(二)充分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 1.有效利用教材。如教科书、教参、《泉州历史》的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历史人物》。 2.重视利用博物馆。如泉州博物馆、海交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因为博物馆展示的实物资料、图片、史料无疑是最直观的历史知识。
3.参观、考察地方历史遗迹资源,探究其真实历史。泉州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400处,由于数量众多,反而让一些同学忽视了其价值,也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价值,可以说是“熟视无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遗迹遗址中发掘有效的历史资源。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海丝”起点九日山,说:“一座小山,没什么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头、石刻。”这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获取历史信息、历史知识的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如引导学生观察遗迹时关注有关文字介绍、碑文等,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阅读全文

与历史课程资源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