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更无从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针对难点我们应该搜集相关资料,细致地挖掘,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力争难点当堂突破。
一、材料分析法。这是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破解难点,顺利过关。例如《上古亚非文明》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二、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着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四、结构重组法。无论学生使用的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由于各个地方的学生智力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教材某些章节或某一子目的编排,有时感到费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结构,大胆地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经过思索后的想法,重组教材上的知识结构。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教材是按“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和“南宋与金对峙”两大条目安排的,把各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混杂在一起,学生感到繁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本人则按“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两大板块设计,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五、角度变换法。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1]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不同层面去探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只是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郑和下西洋是如何扩大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是否还有其它意义?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并解决这一难点的:通过对郑和船队规模的介绍与展示,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一:表明当时中国拥有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通过观看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及相关录像,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二:明朝同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十五世纪世界航海史上两大壮举的对比,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航海活动的先驱。
六、原理导向法。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很多历史难点问题,如果利用政治学的原理、观点去分析,有时候较容易地找到答案。例如,对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应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政治学生产关系原理,教师帮助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深刻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表面上看反动政府的强大,实际上却蕴涵着更深层的内涵,这就是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新制度的条件。经常用政治学的原理指导分析历史现象,学生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情景创设法。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在学习英国宪章运动时,无产阶级在当时不富有的情况下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等方式出示一些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营造当时工人运动的氛围,让学生参与感受到工人的斗争中去,由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通过创设情景解决难点,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八、故事改编法。某些难点知识,将其改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我改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张大爷居住在宋辽边境上,大儿子在一次对辽作战中牺牲了,由于战乱一家人生活很不安定,日子十分困难。澶渊之盟后,社会安定了,张大爷做起了买卖,用丝绸、布匹换取对方的绵羊,并同二儿子一起办起了一家羊毛服装厂,服装价廉物美,契丹人争相购买,张大爷的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红火……。通过这个小故事的编排,学生对澶渊之盟前后宋辽双方的关系,尤其是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景象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难点因此不攻自破。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编成个性化的故事,既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又培养了学生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我们首先要以勇敢的心态,采取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突破之。同时,在解决一个个的难点中,培养了同学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Ⅱ 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改革的主要日的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抓住历史教材重点,尽可能创造出最佳课堂效果,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新课导入抓住教材重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我讲“宋金对峙”这一课题。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引入“岳飞抗金”这一重点。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我先挂出邓世昌的画像,学生便可浮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冲锋陷阵的场面。讲“隋唐文化”时,先复习提问有关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交通发达、中外交往等内容,然后再导入新课——“灿烂的隋唐文化”。课堂教学中,复习提问是为导入新课而设的。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旧课程与新课之间的重点内容和因果关系。教师要善于“导”,就要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且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为启迪学生思考作好准备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材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成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白学能力。我在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时,把重点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卡片,预习时发给学生,授课前卡片内容义出现在小黑板上。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阅读课文,并随时填写卡片。具体要求是: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宋神宗)即位后,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并希望达剑(富国强兵)的目的。
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4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有: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5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a(用人不当,危害百姓),b(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
前后不到10分钟,同学们就把卡片全部填上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容,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教师授课启发分析教材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其主要内容,解决了部分问题,接下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难,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的目的。
我讲完“辛丑条约”这一目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逐步加深这一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师生问答。
我静先问:请简要回答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又问: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多数学生回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再问: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多数同学能答出:太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我再问:今天学的《辛丑条约》的影响呢?同学们全都答对:中国完企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按时间先后,同学们是否能说出规律呢?这个问题很少有同学答出。这时,我边问边板书“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至此,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带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逐步加深的。
最后补充说,这一规律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贪婪的本性,也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的教法,联系旧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己推理出结论,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
四、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每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和理解了一些历史概念,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归纳重点的内容,自觉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结论。以世界近代史“空想社会主义”一课为例,开始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着名代表人物:圣两门、傅立叶、欧文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史宴出发,分别阐述三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主张。我采用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我提示: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但都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反对阶级斗争,即主张阶级调和。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懂阶级斗争,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学生参与归纳课文重点,既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帮助其构建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堂练习时围绕重点内容
为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在把握教学大纲的胁提下,紧紧围绕绕材重点,结合“双基”编好练习题,山易到难,逐渐加深,一题多型,以少胜多。我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
A楼车B筒车c翻车D水排E曲辕犁
1哪些是庸朝时候创造的?(BE)
2哪些是两汉时候创造的?(AD)
3哪些是灌溉工具?(Bc)
4哪些是靠水力转动的?(BD)
5哪些是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的?(BD)
这样的专题练习,不但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有关基本概念,而且掌握各主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抓住本质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实践证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Ⅲ 初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1、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前后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 文化 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
过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葡萄牙支持)到达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世界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同学补充,非重点)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4、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
(1)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3)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
时间:1775—1783
开始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 种植 园主
结束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文献:《独立宣言》(革命中颁布)《美国宪法》(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初三 历史 学习 方法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要有主动性
在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对待作业能够独立地、按时完成。历史学习就会日渐提高。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进行预习
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即上课前独立地自学好上课内容。在新授课的这段时间里,这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开学至今,历史课用的学案中的“预习导学”部分,要求是提前自己独立完成。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利用率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历史老师的授课,主要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分析、隐性知识的得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都不是同学自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一定要认真听讲。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最起码要建立起自己的时空观念,形成历史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历史时间的记忆一般是学生苦恼的,其实除了重要事件的时间需要确切记忆,大部分历史事件只是有个大概的时间也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苦于记忆历史时间而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善于归纳 总结
学生对历史学习畏之如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喜欢记忆一些意义啊影响啊什么的,因为这些知识往往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甚至是整整一大段。而这些知识又是历史学习至关重要的,是历史学习得核心东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九年级历史 学习方法技巧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步骤,虽然是千篇一律的建议,但是要真正完成,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里要讲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另外,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进行解疑。上课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听讲时还应学会记录一些重点内容,将这些记录在自己的 笔记本 上。如重复多次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用记忆来获取历史知识时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想要把知识记在脑中,记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要学会把握 记忆方法 。在学习历史,可以先去理解课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诵其接下来的人物、概念、过程和时间等。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整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
从初一到初三的历史知识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知识呢?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为了突破记忆难关,首先我们要反复记忆,持之以恒。人的记忆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学习后出现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避免遗忘,我们要不断变换角度,进行思考性的记忆。然后学会归纳比较,总结分析,加强对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提纲挈领,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课本内容的连接、线索和事件范围,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
为了验证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适当地进行练习,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冗长的,唯有将它作为自己的一种阅读兴趣,带着目的去阅读和记忆,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初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汇总,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 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
★ 初三历史上知识点复习总结
★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 初三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习如何突破重难点
你首先要对书本的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没事的时候就自己梳理一下个个时间之间的关系 (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资金 劳动力 原材料 新航路开辟对殖民地进行了财产掠夺 有了资金 贩卖奴隶 有了劳动力 强了原料 有了原材料)
你必须要对个个只是有个系统的了解 注重理解
Ⅳ 怎样确定历史课的难点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Ⅵ 如何分析高中历史问题有哪些角度
一、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设置历史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历史教学资源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会有兴趣。因此,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出较好的历史问题,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狭隘教学模式,使得历史教学更加多样化,同时还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慧。例如许多学生对南京非常熟悉,都去过南京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原东王府)和天王府(即总统府),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介绍府邸的陈设,然后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教学扩展,设置问题引导教学,如可以提问:请以你所看到的东王府和天王府谈谈天京事变发生的原因。如果不发生天京事变你觉得太平天国运动一定会失败吗?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本课的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在运用现实生活的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时,还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自己对于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资源要非常熟悉,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充分了解,对于学生的讲解要能给予高屋建瓴的评价;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开创性和探索性,既关注书本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次,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探讨问题,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其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借助问题导入历史新课
用问题导入新课,能够在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听教师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答。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自己也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做好教学准备。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和趣味性,使学生既对问题感兴趣,也乐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问题:“成龙是着名的动作电影明星,很多同学都看过他的贺岁片《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兽首是我国的珍贵文物,那同学们知道十二生肖中的很多文物流失到国外的原因吗?它们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呢?”从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和电影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课本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使得课程学习更加有效。
三、利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用问题来引领课堂,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质量。教师要注重问题本身的思维含量,设计一些能够给学生启发和思考的问题,而不能是简单地去书本找答案。例如,在学习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秦始皇》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当面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时,应当及时提问,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就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的设置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梯度,能够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更高的层次。可以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告诉他们问题的切入点和出发点是什么,明确解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解决,讨论回答后再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并公布答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本课重难点的指向性不一定那么明显,有时候明显偏离主题,此时教师要注意点拨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探究该问题,把问题的接力棒接过来。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如想提高教学质量,应注重利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从思考中寻找历史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当然,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发掘历史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的教学课堂,培育出健康的人才,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Ⅶ 如何把握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为主,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策略无疑是重要的。
一、师生互动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要树立整体意识策略
不少人感觉历史难学主要是由于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孤立地看待,形成了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认识。这是历史学习之大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缺乏粘连性的知识最难记忆,犹如在松散的沙上盖不起高楼大厦一样。
认知心理学曾提出平行分配加工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人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形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一些关键概念所形成的网络。网络的重要性就在于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上的任何一点进入或开始学习知识结构,而不是必须从直线层的最低开始。譬如,学习明朝一条鞭法,这条鞭法是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一种新的征税办法,是把原来的赋税和杂税合并,统一折成银两征税。这些都是应当理解记忆的小处。仅仅掌握这些小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这段历史的目的是掌握系统的明朝经济政策和各个历史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为此,需要纵横交错构建网络体系。从纵的角度看,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的一条鞭法等上下一串,便可以构成各个历史时期赋税制度系列;从横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屯田,植棉和一条鞭法等左右一连,便可以构成明朝经济政策系列。以一条鞭法作为网络上的一点进入,可牵引出很多相关概念,勾勒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激趣策略
1、直观激趣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过去性。要学生去认知,理解这些距他们生活遥远的知识,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难于理解或感到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回溯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实在的情景(教学媒体):如照片、幻灯、录像、电影等,创设历史情境,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这种情绪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例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利用投影机显示长征过程,把静态的地图变成动态的地图;用录像机结合教学内容,放映《闪闪红星》、《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电影中的生动镜头;用录音机播放《长征组歌》和朗诵毛泽东关于长征意义的一段论述。这样多种教学媒体紧密配合,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感受、视觉、听觉的交叉感应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历史知识。
2、诗歌激趣
古人常用诗歌来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可见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因此如何利用好诗歌来进行古代史的教学,以诗正史,以史辨诗,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古诗能生动地解释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让学生把握历史的真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是对“开元盛世”景象的写照。诗史相证相得益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学生对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人民困苦,北方生产遭到破坏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理解“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形成“安史之乱”这一历史概念。又如,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既道出隋亡的原因之一,又充分地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把这首诗与教材有关大运河的作用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运河的作用。再如,胡曾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破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把隋的灭亡归于大运河的开凿,看不到隋亡的根本原因在隋炀帝的暴政。通过引进这首诗,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文人观点的理解,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以史学知识去认识而不是依据文人的标准这一综合能力。
3、问题激趣
“教师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讲的内容”,要想使历史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就必须区别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特点来设计问题。一般说来,高中历史重分析,理性化多一些,初中历史重过程,感性化多一些。要改变高中历史对初中历史的重复,课堂提问设计就大胆引入新材料,新情境,诱导新的遐想,产生新的冲动;也可以旧材料,新角度,即“旧瓶装新酒”。如对“洋务运动”一课教学,对初中生问题可设计为:(1)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对高中生则可设计为:(1)阅读课文引文中曾国潘说的一段话,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此分析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区别对待高中与初中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设计问题刺激学生扩散思维,使其以新视角去对旧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引入新的历史观点,新的信息,可使其不断释出历史常新的魅力,引导学生对问题争议~
Ⅷ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参加工作刚一年,接的是初三的历史。边摸索边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问题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中没有突破重难点。只是把历史当做了记忆的一门课。从网上看到了很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觉得很好,现总结如下: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美国内战的原因和性质就理解得更加具体了。
二、分设台阶法: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议会和政府、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学生沿着台阶步步深入,从而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三、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那么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四、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1)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2)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4)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
五、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斗争过程中,圣雄甘地曾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的“手纺车运动”这一内容可帮助学生来认识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出问题“游行群众队伍中推的是什么模型?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人民还在提倡手纺车运动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从而在设置矛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理解运动是保卫印度民族工业抵制英货的爱国运动这一性质。
六、数字计算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是个短命的王朝,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数字计算的办法来说明问题:“打匈奴、筑长城,约征发了30万人;攻打越族、开发南方,约征用了5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陵,约征用了70万人,这样就是约150万人了,而当时秦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数的话,那就是1000万人,再减去老的、少的、病的、残的,青壮年劳动力最多也就四、五百万人光景,男子劳力不够用的时候,甚至妇女也被征……”这些数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通过数字的计算比较,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决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极自然了。
七、形象类比法:
打开初、高中任何一册历史教科书,你都会发现为数不少的插图。众所周知,图画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图画对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历史内容并形成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则无疑能够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为教材重难点的突破作铺垫。如“洋务运动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 “洋务运动”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洋务运动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洋务运动的本质所在,可以说这一插图正是教材深层次的隐性内涵所在,也是编者插图编配的意图所在。
Ⅸ 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网络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象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Ⅹ 高中历史课《解放战争》应把握哪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