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理解历史课文

如何理解历史课文

发布时间:2022-12-28 13:09:34

❶ 如何评历史课

如何评价历史课

历史课是生动而有趣的,
许多时候,
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在于书本知识的
讲授,而是老师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但是,一堂课的评价,并不仅仅是看老
师讲了多少,
学生课堂氛围如何,
更有其他各个方面。
那么如何评价一堂历
史课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
目的明确,
一是看知识教育,
二是看思想教育,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例如,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本为“通过掌握张骞、
班超出使
西域、
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及丝绸之路,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
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
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但有的教师仅仅简单的定义为:
“使学生了解‘张骞
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形成’”,
这样一来,
教学的目的就仅是使学生了解
到“过程”、“结果”,而忽视了锻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
推导其历史影响的能力。
从而把教学目的简单的变成了教学内容索引,
从而
丢弃了思想教育目的,
也没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
能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又要深浅适度。

二、教学内容

首先,
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讲求科学性,
这就要要求教师所讲的史实必须
真实可靠,
遣词用字必须准确无误。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实作出
科学的分析,
得出科学的结论。
历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
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
观。
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有,
在评述历史人物方面不承认矛盾,
也不
承认发展变化,好便绝对的好,坏便绝对的坏。例如.讲三国鼎立,对曹操
的历史地位一刀切,
或者象三国演义中成为绝对的反面人物,
或者象现在某
些流行的翻案文一样,
被塑造成一位行为楷模。
这就违背了历史,
违反了教
学内容的科学性。同理,在评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需注意
概念正确把握,
否则往往一字之差,
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比如讲“华夏
之祖”炎黄二帝,
如果说成是“中华之祖”,
那就是混淆了华夏族与汉族及
中华民族的历史承继关系。

其次,
历史学科是以一门以具体史实为基础的学科。
对史实的具体化是历史
教学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此为出发点。
但由于教科书囿于篇幅,
所以
课文中的史实往往是经过极度提炼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浓
缩的教材展开,
使之具体化,
才能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

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
而这一过程则处处体现着教师处理教材的艺
术,
也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
例如,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
重点之一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教科书对签约过程讲述简单。教师可对此
进行特别加工,
补充当时条约签订时的一些相关史实,
如李鸿章在日本被极
右势力刺杀后的丑态,
慈禧知道条约签定后马上忙于准备自己生日的无耻表
现等等,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同时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及对卖国贼、
侵略者的仇恨,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第三,
还要主要看教师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的把握。
教学大纲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和教科书的系统性只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础,
学生是否真正能够学到系
统的知识,
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帮助学生实现书本知识向学
生头脑中的知识的转化。
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注意一节课在整个历史知识体
系中的地位,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要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形成历史知
识的框架结构,
使学生学会把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深化教学,
使学生
真正掌握知识。
例如,
讲法国大革命时,
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比较其形式和意义,从而形成系统知识。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具体操作
时,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是最适合本课教学
内容需求,
其次是看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的锻炼情况。
合适的教学方
法,能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
析问题,积极思考,做出结论。从而由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
当然,
最后还有一点,
就是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对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的个人见解
相关参考:http://wenku..com/view/e96253c68bd63186bcebbcae.html

❷ 如何准确把握历史课程主旨 刘琼敏

一、背景
在历史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与关键。一课课文的内容主旨也可称作教学立意,简而言之,就是统摄、贯通该课,而且能与之前和以后的学习相通的核心概念。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才能合理地剪裁教学内容、选取各类史料、设计教学结构、进行问题设置,得出历史结论。精准聚焦内容主旨的历史课才是有灵魂、有核心的历史课,才能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品质和思维品质。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的第一课《统一的隋唐时代》为例,介绍如何通过确立好内容主旨,有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案例呈现
1、巧妙运用“破题法”寻找内容主旨
看着课题——《统一的隋唐时代》,首先跳入脑海的问题就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被称为一个“时代”?通读第四单元,把《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放在整体单元内容里思考,思路豁然开朗。隋唐走出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隋唐文明以其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辐射性,形成了一个“唐文化圈”屹立于东方,的确无愧于“隋唐时代”的美誉。
那么,隋唐是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仅仅是因为统一吗?仔细“破题”后不难发现,政治的统一仅是一个前提,隋唐的繁荣昌盛更源于统一后的一系列举措:三省六部制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科举制为统治集团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保障了政府机构的健康运行;李世民时期的贤君良臣、合理政策成为盛世局面的助推器。这些举措指向了本课的核心主旨——制度的创新。创新消除了隋唐立国、治国的隐忧,创新让制度既有传承又富有时代内涵,创新是本课的灵魂,它串起了本课所有的内容,让书上的三目“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不再是孤立的三个知识点。
2、大胆剪裁教学内容聚焦内容主旨
为了聚焦核心概念,隋唐的朝代更替仅通过教师的一段生动叙事勾勒即可:
公元579年,北周建德八年,一个婴孩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的一代名相房玄龄。房玄龄三岁时,公元581年,外戚杨坚篡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再度统一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走向强盛。房玄龄十八岁,进入仕途被授予羽骑尉。然而隋朝二世而亡,房玄龄真是生不逢时,然而他却又正逢其时:隋末,房玄龄毅然投奔秦王李世民,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玄龄四十岁,618年,唐朝建立。随着唐高宗李渊的即位,一场血淋淋的家庭悲剧正在酝酿。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威望日增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企图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获悉后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和齐王。在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因帮助李世民赢得了这场宫廷政变的最终胜利脱颖而出。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教学中打破了教材编排顺序,从三省六部制进入,推进至科举制,最后进入唐初的明君贤相、政策合理。这样使得制度创新的概念环环相扣,不断深化。同时,在探讨每一项制度创新时都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不断强化内容主旨。在进入“三省六部制”教学内容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三省六部制要从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讲起。杨坚曾任北周的大丞相,总理军国大事,最终从年幼的周静帝手中夺得帝位。因此,隋朝建立后,对丞相权力过重深有体会的杨坚在建构官制的时候最迫切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削弱丞相的权力
而在完成“三省六部制”教学,转入“科举制”时,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
师:制度建设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然而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了吗?非也!数百年来,统治集团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真正有治国之才的人无法进入仕途,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是无法维系国家的统一的。所以,统治集团的重组迫在眉睫。那么,如何选拔出真正的社会精英、优秀人才,重组统治集团呢?
生:改变人才选拨制度
师:对了,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替代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深化内容主旨
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更好地帮助初一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教师选择了简讲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依托学生自己体验三省六部制运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
师:我们了解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
情景设置:贞观年间,黄河发生了洪灾,威胁到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皇帝准备治洪防灾。这时,温彦博任中书令,魏征任门下省侍中,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接下来,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是怎么样的?
学生根据刚才教师对三省职能分工的简介梳理出运作程序。
师:同学们发现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有什么特点?
生:三省各司其职,可以防止宰相独大。
师:对,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还有呢?
启发学生思考后教师继续分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整个政令下达的过程中,集思广益,谨言慎行,下达诏令十分谨慎,避免决策失误。
教师出示《旧唐书·房玄龄传》材料“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并解释: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后长期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一职。在三省六部制的体制之下,他的宰相生涯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变成了中央决策机构的核心成员之一。这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的:“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的真实写照。
而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了科举制较之前朝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本教学内容,而是向学生抛出了新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科举考试仍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
生:临场发挥不一定好。
师:所以,唐朝的学子们考试前,要将自己的诗文给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看以求得到赏识,这叫“行卷”。“行卷”一次还不行,只怕贵人多忘事,临考前夕还要再送一次,这叫“温卷”。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对某位士子表示赞赏了,就向主考官推荐,这叫“公荐”。主考官根据推荐,结合试卷反复斟酌,最后发榜。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分科考试之初,还留有什么味道?
生:推荐
师:所以说,科举制虽然是新生事物,但毕竟是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脱颖而出,不免还是有些察举遗风!
教师趁机点出:由此可见,科举制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而是在传承与创新有机整合中的新突破。
三、案例分析
七年级的《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共有隋唐朝代更迭、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四块内容组成,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这四大内容的教学,没有一个核心主旨贯穿其中,势必会陷入或顾此失彼、或面面俱到的教学困境。只有准确把握内容主旨,才能去枝强干,有中心、有核心地推进教学。本案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旨,形成“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繁荣昌盛”的教学理路,切中要领、简洁新颖。因为聚焦了核心主旨,本案例的教学设计就呈现出结构合理(见右图)、取舍得当、问题思考度、难易度务实的优点。
在围绕核心主旨的教学设计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以下两点:一、在制度创新的重头戏——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初一学生理解制度创新上动足了脑筋。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优点,通过拓展科举制知识的方式告诉学生,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都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提高。二、房玄龄的人物线索设计环环相扣,不虚构、不戏说、不摆花架子,他的身影出现在隋唐朝的诸多大事件中,给予学生很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何为时代见证者、辅助者。

Cr: lqm

❸ 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注意什么呢

历史教科书由目录、引言、课文,插图 ,注释、引文、习题和大事年表等几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全面理解历史史实的内在联系,灵活运用教材,避免死记硬背。这应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提示了。学生学习历史,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读完目录和章节标题

要想学好历史,还要学会读习题、读大事年表、读历史课外书籍等。尤其是读、做习题,它是同学们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单元、期末考前复习时,认真阅读年表,通过不同章节中出现的相同或相似历史事物的纵横向比较,以助于历史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课外还要善于选择历史读物进行学习,包括有关历史题材的报刊和影视剧,一方面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又利于培养和提高自觉历史的能力。多阅读历史课外书,能增长见识外,帮助理解历史课文。

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不仅要正确掌握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学习时需要特别注重积累。

❹ 如何解读和理解历史历史使人明智,明在哪里

首先目前解读历史的方法无非是根据各类文献记载,结合当时时代的器具(就是考古挖掘)进行剖析判断。
其次至于理解历史,个人看法是要从人的心理角度去了解整个历史的变迁。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的一生所堆砌起来的过去。人的心理随着性格发生变化也会决定了他所做的事情,也将决定了过去的历史。所以理解历史之前一定要多读些心理学,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再去了解当时的环境。
最后历史使人明智,是为了让人能够明白过去,明白人性,避免重蹈覆辙罢了。

❺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❻ 如何评价历史课

组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去发掘、整理课堂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从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角度,去评判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方面有何独特的价值;

(2)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位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和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发掘上,有何独特的价值;

(3)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几个部分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去分析评判这些环节的设计实施是否到位、是否简洁有效、是否有机衔接、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去分析评判是否关注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关注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5)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人数、态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认识上,去分析评判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中,“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 “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

一般强调的教师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讲课自然;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尤其是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入语。但导入语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还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要灵活多样,切记千篇一律;时间不宜过长。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语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五、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注重教学情感交流。

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以知识交流为目标,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使知识交流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又使知识交流得到升华。

讲孔子,让学生充分认识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哲人;讲司马迁,让学生感悟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为事业忍辱负重的悲壮;讲张骞,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开拓”精神。在一堂好的历史课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通过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而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或采取启发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采取回顾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或采取讨论式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或采取练习式引导学生规范和强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可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教师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熟悉的人(父母、邻居、学校的老师等)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感受的到的变化,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七、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一节好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不但有效,而且还要高效。通过一节课,要真正使学生能学到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学会掌握历史知识,怎样学习历史知识,对学生能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八、潜心设计课堂小结,总结、升华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如果新课导入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课堂小结,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课堂小结这一重要环节,这样不但不能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会大打折扣。总之,课堂小结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定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老师的个性品格、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还有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

当然, “好课”也不会只是上述几个特点,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每一特点都具备的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使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学生的欢迎,那这就是一节“好课”了。

❼ 如何理解海子的《历史》

海子是一名充满悲情主义色彩的旷世诗人,在他身上很容易看到屈原的影子。对于自己的信仰,他同样有看屈原的民族情结与不屈不挠的抗争心理。可以这么说,海子的人与诗始终放在民生民计之上。他活看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注意他的文字,他死了之后,他的诗歌才被人们所关注。笔者不想问,在中国文坛到底要出现多少个“海子”才能使人觉。多么可惜!海子完全可以引领诗歌走向象形模式的鼎盛。然而,世事弄人。
《历史》一诗是子的又一代表之作。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嘴唇不仅仅是五官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不仅仅用来说话或吃饭。它更是用来表达某种复杂情感的方式。比喻亲吻,比喻缄默而传神。“蓝色”往往代表的是忧郁,蓝色的忧郁。诗人是不是想告诉我们:当我第一次有机会用嘴唇表达自己的情感之时,而我的忧虑接踵而来,并永将注入陶罐,成为历史?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脚插进土地/也拔不出/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全身黑衣,是祭奠的一种特殊装束。诗人所言明的植物必然与当时氛围合拍的色彩,有一种植物叫“三蕊楠”,其果实就是由绿而黑的过程。还有一种植物叫“龙葵”,同样是由绿而黑的过程。我们不揣摩,诗人为什么将不言明的植物展现给我们,是不是对全诗起到一种氛围的衬托作用?诗歌的表现方式就是情感与物象相互配合的作用。由此我们不难解诗人的最后几句了。而“花”往往代表的是女性,“春天”则是对心情的一种释放,至于“遗失的嘴唇”是不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缅怀?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太老/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但我还是举手敲门/带来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公元前可推至一千年或两千年,或五百年,三百年。如此遥远的历史进程,又有多少的事物不会灰飞烟灭!诗人当然看不到当时的世事变迁。而公元后另当别论了。这个时间跨度也许是一百年前或五十年,三十年前。这么短距离的事物还是可以记忆犹新的,但诗人恰恰出我们之所料“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微笑让诗人如此的刻骨铭心,不能释怀?从”美丽”二字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端倪。美丽只能是女性化的产物,诗人或许曾经经历过这样美丽的微笑,而随看时间的变迁与人性的变迁,这种“微笑”已然不存在了。诗人将最后几句作为全段诗歌的总结:我追求的是一种洁净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无法让我用行动来表达愤慨,我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哀叹!
“到家了/摘下帽子/靠着爱我的人/合上眼睛/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青铜浸透了泪水”末段的文字给了笔者以强烈的共鸣:我到家了,很累,很累!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来抚平我内心的苍凉与苦痛,并且能靠在她身上作为心灵的避风港。然而,面对我的却是空空的印象与无尽地思念。也许在那一刻,“我”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
《历史》一诗,诗人看重表达的是一种对过去情感历程的回想与缅怀。

❽ 怎么学懂并且运用好历史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设计如下图示(略):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历史课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