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能力

发布时间:2022-12-28 16:01:45

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自学,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但常常会被人为的教“死”,那种靠“死记硬背”“满堂灌”为主的教法,很难教出兴趣,也很难学出兴趣,更不会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首先在于激趣。
1、以情激趣,引发自学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然笔者以为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要以诚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感情为催化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相信,如果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学生定会对你所教的这门学科很用心,感兴趣,并会促使自己自主的去学习这门学科。而要想达到以情激趣、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平时应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注重并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于他们,要多关心,多表扬,多激励,多督促,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2008届我班的杨黎红同学,性格内向,成绩很差,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提问她,站起来总低着头,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教她一段时间了,她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后来,我常借事和她拉家常,私下里鼓励同学们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她和我接近了,也信任我了,会做历史作业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多次。再后来,我单独辅导过她的作业,课上还经常提问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她的头有点敢抬了……在同学们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她终于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不但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更难得的是脸上有了久违的灿烂,课后也再见不到她“守座位”的影子了。她曾和我说,她喜欢上了我教的历史课,我仔细观测发现,她为了学好自己喜欢的功课,已经会去主动地预习了,此时我趁机指导了她预习、自学的方法,这样以后,她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越来越强,成绩更是越来越好了。其他同学看到杨黎红同学的改变后,也非常信任我,和我走得更近了,在这种真挚情感的内驱下,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高了,自主学习的情况也普遍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成绩更是大幅度提高了。
2、媒介生趣,激发自学
现在,每门学科都有相关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内容丰富多彩,有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等。教师如果能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好课堂,不但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能会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很好地达到提高上课质量的目的。历史学科本来就故事性很强,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处理巧妙的话,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授“鸦片战争”时,先让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电影片段,比如《虎门销烟》等,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视频播放邓世昌带领“致远号”全舰船员舍身去撞“吉野号”的壮举。利用媒介,通过视觉感知,可以使学生更好、深切的体会历史内容,强化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究历史知识,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改良传统,讲究方法,实现转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性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成败。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拼命地讲,学生急速地听、不停地记。有时虽然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但真正参与起来的只是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是凑热闹,陪读书,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让我看,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懂。”非常明显,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学会、学懂。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再也不能继续充当文化知识的讲解员和灌输者。我们应该树立全新的现代教师职业观。我们不应只做“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而应追求成为“专家型、创新型、导师型”的新型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注重“导”的功能,使学生在“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相信这样以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当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并非否定教师“导”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以为,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目录”作业本为平台,实现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能力
“目录”作业本,是一本有目录、无内容的本子。在这个本子上,我把每一课内容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给学生,先不要求学生作具体回答,但必须在书上找到相关的页码。教授新课前,安排好时间,布置好任务,完成好“目录”,可达功倍之效。
例如,讲授“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前,不妨先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五四运动:第 页到第 页
五四运动的时间:第 页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第 页
五四运动何时发展为全民爱国运动:第 页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 页
以此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课文,在书上寻找相关的内容,标上页码,熟悉文本。不但可以达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训练自主预习能力的目的,而且对课堂上学习掌握新知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以课堂讨论为抓手,实现提高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针对预习任务“目录”作业本上提出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等等。讨论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家的参与努力,找到答案,并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上用红线划好,在旁边写上相应的问题。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自己真正动手完成对课文知识要点的学习和巩固,真正实现改进手把手教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3、以当堂训练为载体,实现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要点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当堂训练。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趁热打铁,复习所学,巩固所学,延伸所学。条件允许的话,当堂训练时,可以播放些与《历史》学科内容相关联的音乐,比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情操,又能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听觉的熏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觉性、自主性。
4、以复习应试为支点,实现强化学生自主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考前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也不必事事关心,但应负责好方法的指导,复习任务的引导,具体由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我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如下任务:一、准备教材。这是进行复习的基本。二、整理“目录”作业本。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整理出三年的“目录”作业本,并根据苏州市每年中考大纲中的考点进行删减目录,整理完成后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人手一份;然后学生再根据目录手册在六本教材中找到中考考点的相关知识要点。三、交流核对。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考纲中知识要点的整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主复习考点知识的过程。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激发,不断训练,使得学生的学习、复习大大提高了效率,甚至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人以鱼”,能解他人一时之忧;“教人以渔”,则让人终生受益。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受用一辈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离开教师。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高,才有可能为他们在今后更加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积极的因素。
总而言之,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深化历史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然,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培养和提高其能力的策略更是众多纷繁。愿以上述教学所得,与同行们一起研讨,更好地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策略,为共同推进历史课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努力。

② 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的能力

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能给思维力的产生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一定要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维意识。

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依据《考试说明》的几种能力要求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例如,要求比较问题: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点?要求综合归纳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哪几次 *** ?各有什么特点?要求推理说明的问题: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教材的内容,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历史地图、课文插图、仿制的模型教具等,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启思维的动机。

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并要求同学们指出哪幅图反映英国必然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哪幅图能体现英国的侵略行为?哪幅图反映清 *** 的腐败无能?这样以图导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利用苏轼《赤壁怀古》里面生动的词句对古战场赤壁进行渲染,简单色画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

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关羽当时把曹操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辩能力。

另外,语言的准确运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审题能力差。

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简洁明了,条理不清楚、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能力问题。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老师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语言差异,使老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

如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广泛使用。

出现、推广、广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把厚书读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此,过好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实例,吸取别人思维的经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

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

例如,看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加历史专题辩论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研究一些思维实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空白。

这样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问题。

不过,学生在吸收谒外营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科学吸收。

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

因此,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理论知识,特别是与逻辑学、辩证法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

第二,讲究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

研究思维实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思维实例应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第三,注意思维的多棱性。

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形式。

一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包括几种思维形式,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概念,其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以上几点浅识,希望能与诸位同行共勉。

③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2.教学灵活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的严谨,教师上课多注重用词、史实方面的严谨。
3.带领学生一起深度挖掘史实,从多方面看待历史问题。
4.适当的作业(学生易错的题要深度讲解,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兴趣。这个很重要,切忌对某个选项的解释模棱两可。)
5.教会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梳理好了,学生会更容易的知道要背哪些,重点是哪些。
6.通常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可程度与学生对此对应学科的喜爱程度成正比。
7.适当的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要对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最重要的是稍稍鼓励学生(这是主要目的)
总结:①老师肚子里有墨水,学生认可教师水平。
②学生懂得怎么学,学哪里
③让学生相信在该老师的带领下能将历史学好
④让学生知道老师认可自己
⑤让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有很大的期望
⑥给学生出的题要最大可能的减少错误,这样让学生知道老师的重视程度。
手机码子很类,望采纳

④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1 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 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3 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4 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①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②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③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④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
以上论述了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结果。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除学生因素之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

⑤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当历史课堂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学案。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前预习具有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采取导学案预习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主要是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掌握基础知识,为上课做必要的资料准备,在发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识,以便课堂上能重点把握,减轻课堂压力。这样一来,学生经过预习,往往能解决新课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当他们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感悟走进课堂时,能够主动提问、踊跃发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了。学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导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因材施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这种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实际,深化学生兴趣。

⑥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近几年,历史学科在我市进入到了大市统考科目行列,要求也与中考其他学科接轨,面对这一变化,怎样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虽然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平时在探求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大家也已注意到,教学的效率主要还是靠时间作保证,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那么,如何改革当前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了中学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个人以为,在施教的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地去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尝试,也应是新课程教改理念所提倡的,然而,学生自主学习也是需要能力的,效果更是因人而异。故此,这里笔者拟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激发兴趣,引导自学,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但常常会被人为的教“死”,那种靠“死记硬背”“满堂灌”为主的教法,很难教出兴趣,也很难学出兴趣,更不会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首先在于激趣。
1、以情激趣,引发自学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然笔者以为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要以诚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感情为催化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相信,如果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学生定会对你所教的这门学科很用心,感兴趣,并会促使自己自主的去学习这门学科。而要想达到以情激趣、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平时应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注重并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于他们,要多关心,多表扬,多激励,多督促,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2008届我班的杨黎红同学,性格内向,成绩很差,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提问她,站起来总低着头,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教她一段时间了,她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后来,我常借事和她拉家常,私下里鼓励同学们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她和我接近了,也信任我了,会做历史作业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多次。再后来,我单独辅导过她的作业,课上还经常提问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她的头有点敢抬了……在同学们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她终于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不但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更难得的是脸上有了久违的灿烂,课后也再见不到她“守座位”的影子了。她曾和我说,她喜欢上了我教的历史课,我仔细观测发现,她为了学好自己喜欢的功课,已经会去主动地预习了,此时我趁机指导了她预习、自学的方法,这样以后,她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越来越强,成绩更是越来越好了。其他同学看到杨黎红同学的改变后,也非常信任我,和我走得更近了,在这种真挚情感的内驱下,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高了,自主学习的情况也普遍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成绩更是大幅度提高了。
2、媒介生趣,激发自学
现在,每门学科都有相关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内容丰富多彩,有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等。教师如果能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好课堂,不但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能会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很好地达到提高上课质量的目的。历史学科本来就故事性很强,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处理巧妙的话,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授“鸦片战争”时,先让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电影片段,比如《虎门销烟》等,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视频播放邓世昌带领“致远号”全舰船员舍身去撞“吉野号”的壮举。利用媒介,通过视觉感知,可以使学生更好、深切的体会历史内容,强化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究历史知识,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改良传统,讲究方法,实现转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性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成败。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拼命地讲,学生急速地听、不停地记。有时虽然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但真正参与起来的只是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是凑热闹,陪读书,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让我看,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懂。”非常明显,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学会、学懂。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再也不能继续充当文化知识的讲解员和灌输者。我们应该树立全新的现代教师职业观。我们不应只做“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而应追求成为“专家型、创新型、导师型”的新型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注重“导”的功能,使学生在“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⑦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多看历史书,历史是需要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当然了大学除外。我有好多同学历史很棒的原因是他们老看历史杂志啊电影啊之类的,而且掌握一个历史记忆的巧办法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等学完一段历史自己总结一个历史时间表和重点。

⑧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做好以下三点:

一、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采用归纳式概括法 归纳式概括法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 点,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有利于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的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对知识的归纳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 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 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分类和整合,重 视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 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其次,概括的过程又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 完成的,所以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认识(具体史实)上升 到理性认识(历史概念)。这一结果如何实现?科学的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 如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史实,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内容是分散 的,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要加以分类、罗列,并从中抽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 求很多学生无法达到,甚至无从下手。作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只罗列出具体史实:①巴黎和会 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②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 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③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 的结盟提议。④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 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如此罗列, 是不符合归纳式概括法的要求的,必须对上述具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概括,从中提炼出它们 的共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学生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欧洲,英 法为争夺霸权而斗争,为了共同反苏而结盟;在远东,为了共同宰割中国而签订《九国公约》。 一旦学生形成这样的结论,也就记住了这部分知识的主干,剩下的就是用相关的史实去支持这 一结论。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 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从历史学上讲是 “论从史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 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史论结合”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 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是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 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 如有关“1941~1942 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学生面对这样 的问题会感到无从下手。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可能会想到:“在毛泽东主席‘自 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 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 , 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等。上述情景不完全符合题 意的要求,命题要求回答“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 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 作过细的描 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因此,要找 出南泥湾与“大生产运动”联系,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 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这就是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过程。 “史论结合”不需要学生用华丽的词语来描述历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练的史实和观点,并且要 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要点化非常重要,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 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 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 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 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 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 也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抓中心、抓要点。②提高写历史笔记的能力是提高 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 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以中考例 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题例,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对初三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为 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历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⑨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1、学习中或学习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记忆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记忆效率。

3、实际做题训练,在做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够,从而挑出来巩固记忆。而且在实际做题运用中学习、记忆,效率会提高不少。

⑩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通过史料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章节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判别历史的主干知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现代意识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及考纲,精心研究历史发展的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概念内涵,把握重要史实。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一个大体认识,基础知识才能在“教与学”、“练与评”的过程中较好地落到实处。
学生的历史素养,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善于研究教材、考纲;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历史素养能力: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历史的领悟能力;历史的分析和阐释的能力;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时间观”,不能按时间顺序思维。这样学生在实际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是不可能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历史的时间观”。“时间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与练,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点点滴滴的训练提高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特别要求学生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领悟,必须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又一种最佳手段。因为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历史教学。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联系中国古代明清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等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认识、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所以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实际,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因这个目标实现的艰难而失去自信。因为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认为难以做到。
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努力工作,绝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学习历史,服务当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