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课用什么词来形容
历史课的内容非常的广,所以可以说是。博古通今的。
⑵ 如何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情境
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历史知识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与学生的距离遥远,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没有直观感觉,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相应的提高了教学要求。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呢?师生怎样才能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和谐发展呢?我在几年的教学中有一点点思考和认识,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有效途径之一。什么叫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呢?最佳历史课堂情景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象、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最佳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创设环境的和谐统一、相互映衬的最佳组合的情景整体。起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起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1、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中规律,既人对有兴趣的事物,干起来总是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因而也容易干好。学习也一样,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点。要学生学好历史,就必须使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兴趣是中学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收效大小,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基础直接相关。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讲就是这个心理基础,而突出的要求,是一个“乐”字,也接受这里的兴趣。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内知识点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而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她是哪次战争中首先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与最家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教师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进行激烈的辩论的美国的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门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充分掌握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实质,既为什么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3、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历史科的教学任务之一,其中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一主题,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从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谁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虎门硝烟的林则徐,到战死沙场的关天培;从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一次一次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冲击,可他们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讲,毕竟远了一点。爱国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如果我们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创设出最佳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学生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如我们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讲述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地杀害我同胞三十万人,学生会抽象,似信非信,不会有多少情感体验,对日本的残酷性没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剪辑一些抗日战争时的电影,日本屠杀我同胞的场面,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眼,屠-数之多,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忘国耻,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不能让历史重演。这样就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就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创造型人才,因此历史教学还应该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问题,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运用电脑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课,联系中美撞机事件,当时举国上下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义愤填膺.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权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入,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历史场景,最生动、自然、客观得反映历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
怎样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1、 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活动,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能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2、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直观教具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历史叙述的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 运用微机、录音、录象等,再现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象、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的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历史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它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但历史又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对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在形式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瀑布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情境,既能教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课堂情境可在课前引言,也可在课中以及在课后知识小结,视事实情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是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以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象、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发“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我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在引言设计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等引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满腔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利成章地进行新课教学。
又如在学习本课的最后一目“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时,我引入了当今的热点“台湾问题”,中国的统一政策与台独势力的斗争,国际-势力的干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台湾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谈到中国的统一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对比近代中日两国,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境遇相似,为何几十年后的十九世纪末两国情况却大相径庭呢?提出讨论问题:谈谈你眼中的大和民族,这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大和民族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但是引入“热点”不能喧宾夺主,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还要随时捕捉学生是闪光点,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这种方式必须关注时事动态,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在平时积累素材,才能在课堂上随机提取。
创设最佳课堂情境不仅局限于以上方式,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听到学生唱歌,能与课文内容相映衬的也能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丰富想象,愉快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⑶ 对历史老师讲课的简短评价
对历史老师讲课的简短评价内容如下:
1、历史老师课堂上的整体教学效果好,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过硬,因此,课上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好的,指导具有针对性,使同学更容易获得提高。课上教师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尤其是互动的效果非常好,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得到同学们的喜爱,教师并未忽视同学们的自己动手的锻炼、课堂效率极高。
4、历史老师通过对历史文章的独到深入的讲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系统深入,并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目的十分明确,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达到了较深的程度,广博的学识使学生学习到了更多。主题立意新颖别致,激起同学们的兴趣,教师很注重互动,师生交流频繁。
⑷ 怎样的一堂历史课才算是好课
呢?经过本次研修学习,本人收获很大,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课堂结构严谨的历史课 教的能力不仅指的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指的是让学生如何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1、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3、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二、学有所得的历史课。 学有所得,就是有所收获,即具有意义的历史课。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三、师生互动的历史课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其确定性,相对独立、皆为主体而又紧密联系。其中,师生之间合作是基础、互动是条件、自主是关键,思维能力是核心。实践中在落实上述原则和策略的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 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⑸ 如何评价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
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
反思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
为此,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看它是否全面,三个维度是否有遗漏,因为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当然,对每一节课来说,要重视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使之细化、小化,目标不在于太多,也不是每一项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二看它是否明确,即目标阐述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四看是否将它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
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教学的渠道
2.1 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
2.2 准确表达问题。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
尽量避免反问。
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
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
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3.倡导合作探究――有效教学的关键
合作探究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所谓"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桌子合并起来,几个人凑成一堆,随便说上几句就行了。
我认为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首先按个人的兴趣、需求、学习基础等级等标准自主分组。
大组还可以再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个竞争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上、中、下的各类层次,让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工就不能合作。
"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学习。
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合作"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导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点拨,或投石兴澜,或锦上添花。
引导学生快速思考、认真归纳、争相表现。
学生的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同桌讨论,可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组辩论对抗竞赛。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对于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要对教材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探究问题。
注意设计的问题,一要适度,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产生畏惧情绪。
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实现情感体验――有效教学的回归
4.1 建构情感认知――知情合一。
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情点"。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采取辩论会、竞猜、课外寻古、抢答等形式,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4.2 建构价值观――情识交融。
当然,价值观带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
而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单靠讲述几个历史故事,或是几个历史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课堂的一部分,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用心经营历史课堂,不仅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也让我们的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这也许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⑹ 如何评价历史课
组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去发掘、整理课堂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从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角度,去评判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方面有何独特的价值;
(2)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位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和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发掘上,有何独特的价值;
(3)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几个部分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去分析评判这些环节的设计实施是否到位、是否简洁有效、是否有机衔接、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去分析评判是否关注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关注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5)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人数、态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认识上,去分析评判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中,“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 “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
一般强调的教师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讲课自然;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尤其是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入语。但导入语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还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要灵活多样,切记千篇一律;时间不宜过长。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语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五、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注重教学情感交流。
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以知识交流为目标,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使知识交流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又使知识交流得到升华。
讲孔子,让学生充分认识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哲人;讲司马迁,让学生感悟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为事业忍辱负重的悲壮;讲张骞,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开拓”精神。在一堂好的历史课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通过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而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或采取启发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采取回顾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或采取讨论式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或采取练习式引导学生规范和强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可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教师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熟悉的人(父母、邻居、学校的老师等)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感受的到的变化,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七、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一节好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不但有效,而且还要高效。通过一节课,要真正使学生能学到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学会掌握历史知识,怎样学习历史知识,对学生能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八、潜心设计课堂小结,总结、升华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紧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如果新课导入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课堂小结,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课堂小结这一重要环节,这样不但不能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会大打折扣。总之,课堂小结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定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老师的个性品格、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还有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
当然, “好课”也不会只是上述几个特点,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每一特点都具备的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使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学生的欢迎,那这就是一节“好课”了。
⑺ 如何评历史课
如何评价历史课
历史课是生动而有趣的,
许多时候,
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在于书本知识的
讲授,而是老师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但是,一堂课的评价,并不仅仅是看老
师讲了多少,
学生课堂氛围如何,
更有其他各个方面。
那么如何评价一堂历
史课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
目的明确,
一是看知识教育,
二是看思想教育,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例如,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本为“通过掌握张骞、
班超出使
西域、
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及丝绸之路,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
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
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但有的教师仅仅简单的定义为:
“使学生了解‘张骞
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形成’”,
这样一来,
教学的目的就仅是使学生了解
到“过程”、“结果”,而忽视了锻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
推导其历史影响的能力。
从而把教学目的简单的变成了教学内容索引,
从而
丢弃了思想教育目的,
也没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
能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又要深浅适度。
二、教学内容
首先,
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讲求科学性,
这就要要求教师所讲的史实必须
真实可靠,
遣词用字必须准确无误。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实作出
科学的分析,
得出科学的结论。
历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
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
观。
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有,
在评述历史人物方面不承认矛盾,
也不
承认发展变化,好便绝对的好,坏便绝对的坏。例如.讲三国鼎立,对曹操
的历史地位一刀切,
或者象三国演义中成为绝对的反面人物,
或者象现在某
些流行的翻案文一样,
被塑造成一位行为楷模。
这就违背了历史,
违反了教
学内容的科学性。同理,在评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需注意
概念正确把握,
否则往往一字之差,
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比如讲“华夏
之祖”炎黄二帝,
如果说成是“中华之祖”,
那就是混淆了华夏族与汉族及
中华民族的历史承继关系。
其次,
历史学科是以一门以具体史实为基础的学科。
对史实的具体化是历史
教学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此为出发点。
但由于教科书囿于篇幅,
所以
课文中的史实往往是经过极度提炼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浓
缩的教材展开,
使之具体化,
才能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
为
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
而这一过程则处处体现着教师处理教材的艺
术,
也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
例如,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
重点之一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教科书对签约过程讲述简单。教师可对此
进行特别加工,
补充当时条约签订时的一些相关史实,
如李鸿章在日本被极
右势力刺杀后的丑态,
慈禧知道条约签定后马上忙于准备自己生日的无耻表
现等等,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同时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及对卖国贼、
侵略者的仇恨,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第三,
还要主要看教师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的把握。
教学大纲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和教科书的系统性只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础,
学生是否真正能够学到系
统的知识,
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帮助学生实现书本知识向学
生头脑中的知识的转化。
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注意一节课在整个历史知识体
系中的地位,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要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形成历史知
识的框架结构,
使学生学会把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深化教学,
使学生
真正掌握知识。
例如,
讲法国大革命时,
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比较其形式和意义,从而形成系统知识。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具体操作
时,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是最适合本课教学
内容需求,
其次是看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的锻炼情况。
合适的教学方
法,能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
析问题,积极思考,做出结论。从而由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
当然,
最后还有一点,
就是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对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的个人见解
相关参考:http://wenku..com/view/e96253c68bd63186bcebbcae.html
⑻ 历史课堂教学范例怎么写
以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为例,参考下:
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
以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 *** 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 *** 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⑼ 怎样把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
1、首先,人是历史的重要依托,应该熟知历史知识,并且做到了解人物性格,这样让人物先在你自己的脑海中活灵活现,那么描述的时候必然也栩栩如生;
2、其次,建议多收听关注一些历史FM,他们那种用讲评书的方式讲出来的历史,听了特别走脑子,可以适当效仿下;
3、再次,抓住你的受众,研究你的受众的心里,他们喜欢哪些题材,get到他们的点,讲历史时不用刻意去围绕那个点讲,但一定要带入
4、最后,一般来说,幽默诙谐是现在大众普遍的喜好,讲课时尽量带入些幽默元素,基本不会太差,而且现在大众都喜欢走脑子的幽默感,要让大家一遍听不懂,琢磨一下才能懂,这种幽默特别吸睛!
5、希望你历史课将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