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何时开始有馒头
古籍《诚斋杂记》、《七修类稿》有记载, 馒头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当年南渡泸水攻打孟获的时候,在渡江点当地的习俗中有一条是大军渡江必须用人头祭祀河神。入乡随俗为了祭祀河神祈祷平安渡江,诸葛亮又不愿意牺牲人命,所以命人用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 并命名为蛮头, 意思是蛮人的头。当时的蛮头是很大个的,按照人头的比例来的,直到唐代以后才变小。除了蛮头以外,玉柱、灌浆、馒役、粳头,而且那时候的馒头和包子基本上都混称为馒头的,直到宋朝才有了包子一说。这段 历史 虽然没有在什么正史中出现,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为什么说可信度高呢? 其一、诸葛亮虽然追随刘备前,大部分时间是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但他的祖籍是山东人,山东一带主食是面食,所以诸葛亮会想到用面团代替人头也就可以理解了。而至于馒头比包子出现早的证据其实现在还遗留在江浙一带,苏南、浙北一些地区中,仍然将有馅或无馅的馒头通通称为馒头。
馒头的趣事:
1、宋代时候,宋宁宗得了一种脏病,当时有个大夫叫孙琳被安排给宋宁宗治病,他治病的方式就是用馒头,不过他的馒头已经趋向于包子了,因为当时他的用“馒头”包了大蒜、豆豉,没想到宋宁宗吃了三天就好了,包子和孙琳的名声被传开,这也说明当时包子和馒头并没有分的比较明确。
2、以前蓝军中有几十年的时间早餐就是纯粹的持馒头,所以蓝军的士兵在军服役时会用吃了几顿馒头来计算当兵的日子,被称为“数馒头”。当时蓝军要比红军的待遇好的多,由此可见红军当时的条件会有多差。
呵呵,传说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故事就不用拿出来说了。
因为,在南北朝水车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我们老祖宗饮食主体是吃水煮未脱粒的谷物,所谓有肉为羹,无肉谓粥。
当然,这不代表南北朝之前没有少量的谷物脱粒,但手工脱粒费力费工费时,农村也没那莫多牲畜推磨,二是面粉无法保存,三是手工脱粒主要是简单而可能的稻谷。四是当时粮食以稻谷多少石麦粟多少斛称呼,没有米面多少的计量方式。显然,诸葛亮军中只可能有麦子,不会有面粉。
因此,最初吃麦子就是水煮麦粒。由于麦粒饭的味道很差,所以麦子不是主食。
中国过去将面粉食品均称呼为饼。比如胡饼,汤饼,煎饼,蒸饼。
汤饼,就是疙瘩汤。汉代就有——前面说过,西域地区有面粉传入中原,因为他们人口少也有牲畜来磨粉,而中原始终无法推广面粉就在于牲畜缺乏:
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第一次记录面条,称水引饼,尤其韭叶形状的外观直接就证明是真正的面条:
这充分说明,谷物脱粒此时已经是中国 社会 的普遍存在的形态。唐代开始,麦子逐步代替糜子、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各种面食特别是蒸饼应运而生。
烤烧饼:
煎饼:
蒸饼也叫炊饼,至少宋代还叫这名字,其实就是今天的馒头,比如武大郎卖的:
炊饼就是馒头:
北宋也是饮食文化极大发展时期。炊饼逐步演化为馒头,又发生分支,有馅的发展成为包子,无馅的继续叫馒头,但也有部分地方将包子称为肉馒头。
馒头品种也越来越多,比如花卷:
红糖馒头
馒头卷:
结论:馒头出现在中国,大体是南北朝。
正文如下
馒头的 历史 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发明出来的。 《七修类稿》:“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而馒头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作为祭祀的物品,而非直接食用。
而馒头一开始,并未和包子分离, 《馒头》: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一直到清代的时候,馒头和包子才开始分离 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馒头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
馒头作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馒头起源于何时?又是何人发明馒头?我经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发现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认为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三国演义》中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在班师过江时狂风风大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然而一代贤相诸葛亮认为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蛮头(馒头)。因“蛮头”的叫法太吓人,后来人们就用“馒头”取代了。此后馒头的做饭逐渐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麦子于4500年前传人我国,但由于受粒食文化影响,在国人的餐桌上一直没有一席之地。到了汉代,淮南王发明了豆腐,石磨也应运而生,人们就有了面粉。面粉与面食之间还要走很长时间的路,受豆浆的启发,人们用面粉加工成面疙瘩,俗称拌汤。所以,军事联盟里曹操吃小白菜烩面片是有点 历史 根据的。到了南北朝时期,水车大力得到推广,小麦的加工产量也日益提高,渐渐的成为了北方人的主食,面条也就出现了,俗称水引。进入唐代,伴随着丝绸之路,胡饼也就是烧饼进入我国,由于其奈储存,又轻便的特点,胡饼成为军粮和商旅常备。但此时馒头还是没有出现,为啥呢,因为那时北方汉人的饭食还是以谷子为主,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稻米可不断北运。到了安史之乱,南北交通中断,大米这种细粮经常断货,而北方人也觉得小米饭口感差,产量低,急需一种替代品。受西域馕的启发和汉人长期蒸煮习惯的提醒,唐末馒头终于产生了,馒头比面包更易于消化,出量也比面包大,而且口感还极佳,从此,馒头及面条就开始独步北方天下,到了宋代,不仅有了馒头,还有了花卷和包子。到了现代,年轻人都爱吃香甜绵软的面包,其实我想告诉你们,你们吃的面包是国人自己发明的适合国人口味的产品,如果你们有幸去东欧品尝一下原始的老面包,那你就会感到我们馒头是多么的好吃。
烧饼水煎包
⑵ 馒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馒头,古称“蛮头”,别称“馍”“馍馍”“蒸馍”,为“包子”的本称,中国传统面食之一,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馒头”一词最早单指含馅的馒头,今北人多称其为“包子”,“包子”一词始于宋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饺子也是许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主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食,源于古代的角子,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很多别名,比如“扁食”“饺饵”“粉角”等,由馄饨演变而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那你知道饺子是谁发明的吗?
饺子在我国已经被食用1800多年了,现在都依然是很多人喜爱的食物它是我国邓州人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在东汉时期,起初他是为了治病才发明的,之后大家为了纪念他,所以才有了吃饺子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⑶ 馒头与面包
首先中国人的饮食就不属于烤类的,而是煮与蒸的多,这与饮食文化习惯有关,还有中国的陶瓷与当时环境的关系等等吧吧,有这东东就有煮东西的锅了,所以就没有再往烤面包那方面想了~
⑷ 为什么中国发明馒头而西方发明面包
古汉语中经常用“麦饭”形容生活的艰苦朴素。历史上,有人用麦饭请客遭到客人拒绝。有人不吃米饭,而专吃麦饭,被看作是一种怪异的行为。当官的吃麦饭,被视为“清廉”。作子女的以“食麦饭”来向母亲表示哀悼;有人把米饭留给自己吃,而将麦饭让给长辈吃,被骂为“不孝”。在宋代江西抚州,麦饭在食用者看来,甚至连喂猪喂狗的碎米都不如。
尽管最迟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面食,使得麦子的食用品质大大改善,但面粉加工业的滞后,加上王公贵族的垄断,特别是面粉加工业与其它生产的矛盾,以及小麦的品种问题,使面食的本土化远远落后于麦子种植的本土化。由于面粉加工业的落后和品种没有跟上,真正能吃上面食的人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大多数人还只能以麦饭为食。
即使是后来的品种及加工业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长期习惯于一种主食的人,对于另一种主食也很不习惯。这主要表现在食后的满足感和耐饥程度上面。上海松江民间有句谚语:“吃煞馒头不当饭”,这对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农业来说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人们自然更多地选择食而耐饥的稻,而不是麦。
除了饮食习惯和经济上的考虑以外,影响麦子本土化的另一个障碍可能还来自人们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中麦子不及小米和大米。今天的中国北方人仍然有“小米粥大补”的观念,每当家中有病人或有人食欲不振,便想到要熬点小米粥,同样情况下,南方人会用稻米煮点稀饭吃吃。这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经验或习惯,但在这个经验或习惯中偏偏不见有麦或面食,原因在于历史上中国人认为麦是有“毒”的。麦毒会引起“病狂”,还会导致一种名为“风壅”的疾病,甚至被视为“杀人之物”。古人认为,治疗麦毒最有效的办法是多吃萝卜,但萝卜并非四时皆有,所以又想出了唱面汤的办法。北方人在吃过面食之后,接着要唱煮面汤,古人认为此举“能解面毒”,今人称为“原汤化原食”。随着时间的推移,麦毒的观念在北方人心中可能很早就消失了,原汤化原食至多被人们理解为,唱点面汤有助于消化。但在南方,麦毒的观念却有根深蒂固一些。古人认为,南方由于霜雪少,种出来的麦子有毒,只能少量食用。
饮食习惯极大地制约了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宋人黄震提到过这样的事,江西抚州人常年吃白米饭惯了,不爱吃麦饭,认为麦饭粗糙。既不肯吃,所以就不肯种。祖父没有种过,儿子孙子连什么是麦都不认识。这种情况在南方地区是很普遍的。它成为南方发生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
2、麦作在中国的发展
尽管麦子进入中国以后遇到了许多障碍,但5000多年以来,麦子还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可能是中国最早种麦的地方。这里近邻中亚,据史书的记载,中亚的一些国家很早就有麦的种植。麦子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在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小麦遗存。其中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最早,距今约5000年。古文献中也有有关西部少数民族种麦食麦的记载。如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甲骨文中有“来”字,《诗经》中也多次提到“麦”。春秋时期,麦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分不清大豆和小麦会被人笑话。据《左传》的记载,在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发现碳化麦子,属于春秋时期的遗物。还有迹象表明,当时的麦子种植可能主要集中于城近郊区。
麦子虽然自西而来,但汉代以前麦的主产区却是在东方,即黄河下游地区。自战国开始,主产区开始由黄河下游向中游扩展,汉代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地区广泛种植冬小麦。西汉时期两个着名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都曾在关中地区教人种麦。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麦粒。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上升了,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这在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突显出来。麦子成为战争的导向。麦子没有收成之前,不出兵;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带兵亲征,增援朱浮,结果城中朱浮守军弹尽粮尽,人相食。曹操将盛产麦子的兖州定为战略大后方。而把敌方的小麦产地成为进攻目标。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就向百姓征调麦子作为军粮,而在攻打袁尚时,曾“追至邺,收其麦”。
晋代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麦子的收成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有几年,曾出现“无麦禾,天下大饥”的记载。史书有关麦灾的记载也显着增加。受害的地区包括黄淮流域的许多郡县,反映当时麦子的栽培区域的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麦作的也是在此时兴起的。汉以前江南没有小麦种植,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经用饼来招待蜀国的使者费祎。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作在江南的兴起。有学者认为,邺宫中所食面食麦子可能来自淮南。江南麦作的开始时间定在吴末西晋时期。永嘉南渡之后,更促进了麦作在江南的发展。
唐代麦子的种植区域扩大,许多州郡都有种麦的记载,甚至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麦的种植,如XE"韦丹"广西、云南,在云南还出现了稻麦两熟的最早记载。麦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征收对象。这在两税法中得到体现。唐人在提到粮食作物时往往以“粟、麦”次序排列。说明麦的地位已仅次于粟。
但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况,就南方地区而言,虽然自六朝以后,麦作得以发展,但真正达到高潮是在南宋。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麦子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当时人用“极目不减淮北”来形容。可见其盛况空前。
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麦子在中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确立。
在麦作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麦食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南方人们一直认为麦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则生病。但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观念的改变是麦作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麦作的进一步发展。
3、麦作的本土化历程也是本土原有物种的淘汰过程
所谓“淘汰”,并不是说,原有的粮食作物已经退出了生产,也不是说它们的总产量减少,而只是说它们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的下降,甚至是退出了粮食作物的范畴。中国是农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农业发明之初,当时种植的作物可能很多,故有“百谷”之称。以后又出现了“九谷”、“八谷”、“六谷”、“五谷”、“四谷”的说法,其中,“五谷”最为流行。
起初麦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并不靠前,后来却是一谷之下,百谷之上。而当麦的地位节节攀升的时候,其它一些作物却纷纷退出粮食作物行列。
先说麻。指的是大麻。麻在中国栽培比麦子还早,麻杆上的韧皮是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它的籽实,古代称为苴,一度是重要的粮食之一,也因此称为“谷”。“九月叔苴……食我农夫。”从《诗经》“禾麻菽麦”这样的排序来看,它的地位仅次于禾(粟),而居菽、麦之上。然而,麻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退出谷物的行列。九谷、六谷中还必有麻、五谷中已是可有可无、到四谷时就已排不上它了。虽然后世一些农书,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提到了麻的栽培,部分原因是因为麻是一种重要的纤维作物。可是到了明代时,人们已不知五谷中的麻为何物,宋应星认为五谷之麻,要么是消失了,要么就是大豆或小米的另一种称呼,可能是名字搞错了。
菽,即大豆。它的特点是容易栽培,且豆可当饭叶可作菜,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在北方成为仅次于谷子(小米)的重要的粮食。然而,这样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后来却慢慢地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而仅仅是作为蔬菜,或其它一些副食品。
九谷或六谷中的苽(又称雕胡、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所结的子粒。这种水生植物就是现在所说的茭白。到五谷或四谷时已不见其踪影,特别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只知有作蔬菜食用的茭白,不知有作主食的苽米,成了“被遗忘的谷物”。
还有一些作物虽然还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在麦子的挤占下,在整个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下降了。小米(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粮食作物,然而,入唐以后,它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这在农书中得到反映,《齐民要术》(成书于533-544年之间)所载的各种粮食作物的位置中,谷(粟)列于首位,而大、麦子和水、旱稻却摆得稍后。《四时纂要》(成书于五代末)中则看不到这种差别,有关大麦子的农事活动出现的次数反而最多。麦已取代了粟的地位,成为仅次于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种地位形成之后,就是在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之后也没有撼动。
麻、菽、苽等粮食作物的淘汰,以及粟等粮食作物在粮食供应中地位的下降,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它们在淘汰或下降之后,所形成的粮食空缺,必须要有相应的补充才能使这些面临淘汰的粮食作物真正被淘汰。麦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替代品。
⑸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明面包,而是馒头,而国外都是面包
中国烹饪里面很少有烤制的食物——比如蒸出来的馒头、花卷,而西方大多是烤制面包、蛋糕
这个和两种文明的形态不同。中国是农耕文化,大家都有家可归,可以在家慢慢做饭,吃的好。
西方是游牧+狩猎文明,流浪和迁徙是家常便饭,所以就地烧烤来的方便。
自然西方流行烤制的面包,而我们东方流行蒸熟的馒头。
呵呵
⑹ 是先有的中国馒头还是先有的国处面包
一、馒头的由来
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二、面包的由来
面包是一种古老的食品,面包化石是在史前原始人村落遗址发现的。发酵面包的发源地是古埃及,其制作方法一直保密。埃及人把面粉用水和盐混合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发酵面包。一次,有个人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太阳下忘了拿。当他回去取时,面团都发起来了。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在炉子上烘烤松软的面包。第一批公共面包师产生在古罗马。到19世纪,人们设计制造了可大大减轻面包师劳动量的特别烤炉。
可见面包的历史早于馒头!
⑺ 欧洲用面粉做面包,中国做馒头,其中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当然,还有人持有的观点是面包容易保存,而蒸制的食物容易腐坏,所以烘焙更好。这实际上就是低估中国古人的智商了,蒸制食物的确容易坏,可蒸制食物制作也麻烦,所以真要是出远门或者为了行军打仗,也会制作“干粮”。所谓的干粮,基本上就是各种烤制的饼或者是炒制的粮食,这些东西不仅水分少、保存时间长,同时加热也方便,生一堆火烤一烤就能吃。
总的来说,中国人并不是只做馒头,而是基本上把面食的各种烹饪方式基本上都探索到了,蒸、煮、烤、烙、煎、炸……每一种做法都能做出几十种乃至几百种面食。馒头也只是在某些地区较为流行,远谈不上是整个中国的主食。比如,山西、陕西地区吃面吃的就很多,新疆地区的各种烤制面食也很丰富。
所以,论面食的吃法,中国人的花样真的是比其他地方多的太多了。
⑻ 都是小麦西方人发明面包,我们咋发明了馒头,谁营养更高呢
见到绿油油的稻苗,就嗅到了馒头的清香味。馒头是在我国最主要的正餐之一,抢手货、白馒头,热腾腾的笼屉总是能激起儿时的记忆。做馒头的原料是小麦面粉,而西方面服用基本都是小麦面粉,我们为什么发明是馍馍,她们发明则是吐司面包呢?
中西方烹调习惯性不一样
馒头是蒸着吃的,面包是烤着吃的,这也是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原因。蒸是一种运用水蒸汽让食材完善的烹调方法,而世界最早应用此方法的便是中国。在社会学会用火后,想要吃到美味可口的熟菜最直观的烹调方法便是炭火烤肉。之后大家创造了各种各样烹制器材,水焯的形式慢慢时兴起来。人类的祖先便是从水炖的时发现了水蒸汽的奇妙的地方,创造了蒸这一与众不同的办法。煮制可以最高地保持下去食材最原先的味儿,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烹调方法。在麦子出现的时候,先大家一直都是吃尺寸米。大米和小米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水熬粥和蒸米饭。
⑼ 中国的馒头是从外国的面包演化而来的吗为什么
中国的馒头不是由外国的面包演化而来的,因为它们两者之间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馒头和面包两种都是属于面食,只不过是做馒头和做面包的烹饪手法不一样而已。做馒头是利用水蒸气蒸熟,但是做面包是利用温度烤熟。馒头和面包虽然都属于面食,而且也都需要进行发酵。但是其实这两种食物起源一点关联都没有,是差不多时间在中国和西方同时发展起来的一种食物的烹饪技术。
⑽ 馒头是什么时候最早出现的
馒头是三国时期最早出现的,由诸葛亮发明。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