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与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
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顿增黑暗是因为什么历史事件造成的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期间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1、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战争
‘贰’ 为什么说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期
因为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最为混乱的时期,也是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停滞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欧洲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
1、政治的黑暗、政权的分散:自罗马帝国衰亡后,中欧、西欧被来自东欧的日耳曼民族统治,日耳曼民族又有很多种族,因此相互征伐不断,如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王国、教皇国等等,这些国家相互征伐、动乱不已,而且中世纪时期虽然是欧洲的封建时期,但却不集权、不统一,类似分封制的封建制度导致封建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基础,例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已.而封建地主又对百姓盘剥,加之战乱不断、瘟疫横行,民不聊生.
2、宗教的干涉:这一时期的基督教对各国的干扰极强,甚至对政权的建立、稳定都十分重要.宗教严格的控制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他们严格要求中下层教士及普通百姓,另一方面,上层教士又和封建势力相勾结,腐败没落,压榨百姓和人民,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又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处死他们所认为的异端分子,由于思想、科学被严格控制,这一时期的欧洲思想、文化、科学鲜有成就.
3、经济的没落,由于盘剥严重、科技落后,这一时期的经济几乎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就代表了落后;
4、瘟疫盛行:宗教的干涉,科技的落后,医学的不发达,导致瘟疫的盛行,540年~590年查士丁尼瘟疫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1346年到1350的鼠疫导致欧洲约2500万人死亡,灾难极大地打击的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甚至人口的发展.
简而言之,这一时期的欧洲百姓生活在一种暗无天日,毫无希望的生活里,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
‘叁’ 五代十国被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是黑暗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大部分人认为,在历史中的黑暗时期是因为社会动荡、无法温饱的问题,实际上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黑暗时期是五代十国。这段时期人民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难,社会更加动荡,国家权力迅速变更令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急速退步。那么为何,五代十国会被人认为是黑暗时期呢?
因此综合而言,五代十国会被认为是黑暗时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普通百姓民不聊生,无法通过基础条件满足基本的生活。对于唐朝的人们而言,在唐朝灭亡后他们同样需要生活,但却需要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更是一段黑暗时期。五代十国是不同的政权,不同的国家,甚至还有少数民族的入侵,因此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这种黑暗时期。
‘肆’ 宋朝是不是我国历史上黑暗的朝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战争也是一败涂地,动不动就割地赔款!
不是
一、经济
1.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城市化率高达百分之30以上,而在“康潜盛世”时期,只有百分之9。
2.同样是元丰年间,华北地区的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5万吨,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1788年才达到了7.6万吨。
3.南宋开禧二年(1206)中央财政收入是8000万贯钱,当时全国人口是7000万。清朝1900年代为8000万两白银,人口是4亿。一贯钱的购买力是一两白银的两倍。
4·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今天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 ,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却仅为4% 。
二、军事
1.被“主流”专家称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规模万人以上)的胜率在百分之70以上。(据《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而军事强国唐朝则是胜少负多。
PS: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产马地尽在蛮族之手,导致宋朝从始至终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蛮族铁骑的冲击,所以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倘若一段时期宋朝对外胜率低于60%,那基本就意味着亡国了
2.南宋一直偏安,并非完全因为统治者软弱,而是民间反对声太大。民间之所以会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朝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破坏的收复区.(人都是自私的)
3.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是32 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现在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负重不到15 公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4.整个北宋时期,中国一直在扩张领土,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是攻击契丹,到澶州之盟为止;中后期则注重对西夏和吐蕃的攻击,特别是对吐蕃河湟地区的进攻收复了唐代失地,大大扩张了领土。北宋徽宗时期联金北伐获得了北方的大片领土,随后北宋亡于金。(《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
三、外交
1·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且不承认元朝。(这个......海外有孤忠)
2·辽道宗耶律洪基曾写诗表达了后悔自己生在蛮夷之国和“来世做中国(宋)人”的愿望。与之类似的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朝鲜国王王颛也写诗表达了类似的愿望。
本人觉得,最黑暗的时代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晚晴,民国
‘伍’ 材料中出现"中世纪一千多年的黑暗时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被称之为黑暗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1、文化产品极其稀少,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欧洲从皇族到农奴都是文盲,留下的文化记录很少,官方不记录历史,导致后人对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搞不明白。在黑暗时代之前和之后,欧洲文人留下了大量记录个人生活的作品,如诗歌、日记、散文、书信,这些东西体现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达程度,也可以让后人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类东西在黑暗时代很少,所以我们很难具体说明中世纪怎么黑暗,我们根本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2、天主教禁锢人们的思想,黑暗时期少量文学都是用死去的语言——拉丁文写成,主题都是神学,脱离现实生活。所以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很唾弃中世纪文学,追求古典主义复兴。需要注意,虽然中世纪号称“信仰世纪”,中世纪的人并不读圣经,一般人也读不懂拉丁文圣经,人们听教会“讲经”,教会讲成什么样都可以。这种按自己需要随意解释圣经的行为也被认为很“黑暗”。
3、科技停滞,甚至倒退。中世纪什么也没有,没有图画、建筑、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连社会结构也很松散,在政治和社会学上没什么值得一提的。
4、人口减少。罗马帝国崩溃时,欧洲人口大量减少,接下来饥荒和战乱让欧洲总人口维持在3千万以下。人太少了,就有凄凄惨惨的感觉,社会没有精气神。公元1000年开始,天主教的欧洲终于稳定下来,人口也开始增加,在黑死病以前达到一亿人,这就是后人最向往的安宁祥和的田园生活。然后——1340年代,黑死病,又黑暗了。
5、宗教改革期间,新教徒刻意贬低天主教统治的中世纪。公平地说,文艺复兴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中世纪多少有些文化积累,不是一无是处。
‘陆’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国家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根基大大动摇,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内乱,纷纷举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五胡乱华时代,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汉人生命就犹如蝼蚁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可以说汉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胡人入侵中原后,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的国家,汉人胜过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史料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中原汉人总人口为2495804户,但到了公元351年后赵灭亡时,全国汉人仅剩下200多万人,短短一百年间汉人居然锐减近70%!可见胡人对于汉人的屠杀有多惨列。
说到汉人的凄惨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保护汉人有巨大贡献,冉闵本来在羯人石勒手下当将领。但石勒对于汉人屠杀接近疯狂,身为汉人的冉闵实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后赵,并且诛杀了后赵所有皇族,随后发布了《杀胡令》,即见胡人杀胡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十余年间冉闵就诛杀了近百万异族。
除了对异族的疯狂屠杀外,冉闵还命中原各异族“各还本土”,这一举措极大程度缓解了中原汉人的生存压力。
综上看,冉闵对于中原汉人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他之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再也不敢随意杀虐汉人,他们开始慢慢接受汉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汉族彻底同化。
尽管冉闵最终没能彻底拯救汉人于危亡之际,直至近二百年后,中国终于在胡汉混血的杨坚手中结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乱。
‘柒’ 西方所谓“黑暗时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着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着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捌’ 历史上中世纪的黑暗指的是什么
中世纪(MiddleAges;公元476~公元1640)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公元1640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着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着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H.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