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朝长而不强,元朝强而不长,是什么造成的呢
❷ 历史上的分权本质是一种什么样关系
在宽泛的尺度下,权力分散和制衡的理论,并不是孟德斯鸠第一个提出的,甚至也不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政治理论。在古代东方的专制体制下,君主们非常熟悉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下属,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属下们彼此争斗、彼此竞争、彼此猜疑、彼此妒忌,如此一来,这些下属都会将主要精力用于和同僚“缠斗”,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他们必然会向高踞宝座的统治者逢迎谄媚,摇尾乞怜。这样一来,君主们的皇位就更加稳固了。
科举制的本意,按朱元璋的话说,是让“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除了僵化天下头脑,收揽天下人才,科举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架空一度威胁皇权的世家大族。
汉魏以来,中央帝国选拔官吏往往使用举荐制,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现实情况中,“举”出来的孝廉往往是世家子弟,魏文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强化了世家在帝国人事上的天然优越性和垄断性。到了南北朝,随着皇权的衰落,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当时的文豪左思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对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社会景象的辛辣白描。
这样的情况,对穷苦看不到希望的底层人自然很不利,对皇权也同样不利。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君主制和专制制度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去中间化”,也就是去除稳固的中间阶级。一旦去掉了中间的钉子,那么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限制皇权的专制了。
利用科举制,皇权有了更充裕的人才来源,也掐断了豪族对帝国官职的垄断。事实上,皇权和底层联手对付贵族的例子,在人类文明史中屡见不鲜,比如萨珊皇帝就曾利用民间的马自达派来反对宗教贵族。但当霍尔木兹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之后,代表底层的马自达派也就像夜壶一样被塞进了床底。
对于底层来说,科举尽管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或中彩票还要难,但毕竟有了翻身的一丁点指望,而这点指望,正来自于天子的垂恩,这也就使他们更加感恩戴德,体沐皇恩了。
❸ 如何评论历史上的赵构
在历史上如何评论赵构,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就占个适中!历史长河中,对于赵构的理解人们也是都在讨论。有些人对他的理解是一个坏皇帝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那就是赵构杀岳飞的时候,一个忠臣就这么被冤枉给杀死了。赵构是选择奸寇之人,而不选择忠言逆耳的人才。为什么赵构会杀岳飞呢?赵构的想法是要和气生财。而岳飞的口号就让赵构大动肝火。
只求安稳,可是就这个样怎么能够让自己的皇权持久呢?他真的没资格算是一个好皇帝。赵构最令人咬牙的就是杀了对他最忠诚的岳飞,失去这么一个勤劳而又忠的人我真的不知道当时赵构是怎么想的,如此厉害的民族英雄就这么逝世了,赵构你真的是够了!
❹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匠不得专其兵对北宋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好处是不会出现军阀之类的叛乱,军权高度中央集权;
缺点也很致命,军队没有主将灵魂,士兵心不齐,战斗力很差。
❺ 中国军队能做到“将不下令,兵不卸甲”吗
可以
在中国不部队中首先训练的就是军事素质,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中国军队能做到“将不下令,兵不卸甲”
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读音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读音:[bīng bù shí jiāng jiāng bù zhuān bīng]
❼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是意思
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
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成语出处先秦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❽ 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是指什么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成了宋太祖,他吸取了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以,规定军队定期更换驻地,而将帅不随军转移。因而便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后人模仿他拥兵自重。
❾ 将不专兵的上一句
上一句是“均劳逸”
全句“又惩唐以来_镇之弊,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
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一》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_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