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世界经济为什么是历史范畴

世界经济为什么是历史范畴

发布时间:2023-01-06 13:26:43

A. 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怎么理解

第一、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国际贸易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发展过程。国际贸易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结果。第二、国际贸易具有历史性,具体地点和具体时间下,国际贸易有其历史阶段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

B. 简答题:为什么说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从财政学说上来说,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经济范畴是指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从财政的几种学说,如国家分配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社会再生产论、剩余产品论、价值分配论等可以看出,财政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剩余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属于经济范畴。
从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上来说,财政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第一个财政范畴捐税;在封建社会末期,国家预算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产生了国债和财政补贴等财政范畴。财政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

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我们说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简言之,财政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

C. 经济全球化之利弊论

经济全球化之利弊论
引言:

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加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可以过上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是,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就此,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简要地予以评析,并探求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全球化现象: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市场分割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只有在各国之间广泛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国家间的孤立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广泛的、深厚的世界经济联系。任何国家和地区,一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都必然深受来自世界市场的各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传统计划经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一统天下,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地区经济集团也迅速发展。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地区经济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国家。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三极,其区域内所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总量都占全世界的80%。而且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集团在壮大自身队伍的同时,也不断相互渗透,区域市场边界不断向外延伸和相互接轨,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融合和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各国间的合作障碍日益减少,渗透和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程度不同地分享着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着经济一体化可能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无国界经济的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也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从对立、碰撞,走向了渗透、融合。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和谐、团队精神,而东方国家的企业也融入了西方文化鼓励竞争、鼓励自我价值实现的成份。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动因: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等为主体的现代高技术群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使相隔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世界瞬间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际、组织、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时空,为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二、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事实上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一直是在逐渐发展着的,大体经历了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三个阶段。而经济全球化只是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由于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有90%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和资金资源,贮存有大量的过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国、本地区生产资源、消费市场和有限廉价劳动力的限制,这就迫使他们要进行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尽管这种输出客观上促进了输入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但其主观动机则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为目的的。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动者。

三、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此举产生了显着的效果, 70年代到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些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才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潮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尽快地、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当然,发展中国家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这种或积极顺应或消极受应的举措表明实际上他们已被纳入到或接近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事实上,若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应当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各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单纯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生产与消费从结构到地点上的变化,会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些影响对具体国家和具体领域的影响也随各国政策选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表现为: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在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这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必然处于劣势。但我们相信,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本民族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就一定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会逐步趋于平等,国家民族经济也会日渐成熟。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人民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消费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防线将会被逐步取消,那种国家垄断或个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那种以低劣的质量和服务向消费者漫天要价的情形行将结束。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秩序,而且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冲击。文化的这种碰撞和冲击将导致全人类都可认同的大文化,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经济文化”已有了全人类认同的标准。如市场经济的法则、商品流通的规则等,已被普遍认可和遵循。

第二,“科技文化”的普遍性更加不能否认。现在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抓科学技术和教育,都已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强国之本。尽管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但科学技术的交流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档的潮流。科学技术文化早已冲破民族国家间的界线,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第三,随着 “经济文化”和 “科技文化”的发展,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容易,信息网络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已为这种交流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同地吸收这些外来文化的营养,以填补本民族、本国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某种表现形式。

第四,“民主和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文化,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正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过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完善。世界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就在于减少和取消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首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非货物贸易也纳入到多边规则之中,使扩大多边自由化的领域以及扩大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核心职能。此外,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的规范框架和规则也开始形成。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要素缺口,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让互相促进,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效用以及给自己的技术寻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术转让活动。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还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外资的进程,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再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愈来愈突破国家的界限,出现了所谓无边界的企业,从而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较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将极大提高,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广泛地要求参加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拥有雄厚实力的独立利益群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提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发达的信息传媒网络,从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力,宣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也使“愚民政策”的体制丧失了基础。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协调以作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政治上协调的过程尽管漫长,但却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跨国公司的投资与技术转让活动又把各国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研究与开发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协商与对话越来越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各国之间加强信任与合作,约束国际冲突或至少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已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加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4年变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原因等,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补。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即使本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 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由于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如果社会劳动保障系统不健全,必然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社会的混乱。世界银行于 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数》承认:“经济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贫穷国家受到损害,使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一个不能打破贫国周期且愈来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于工业化的国家占世界人口1/6 的人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居住在63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均60%的人,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这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妨碍资本、技术和产品跨国界流通的障碍一个接一个地被拆除,继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着,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为什么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历史属性的学科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是研究关于经济发展规 律的科学
只要有经济活动都在研究的范畴内

E. 为什么商品和商品经济是历史范畴

因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原始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经济,只有劳动产品,还没用于交换,所以没有商品;再将来的产品经济阶段,也不存在交换,由国家统一发放,所以也没有商品.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之后才产生的,将来也没有商品经济,只有产品经济(由国家发,不用买).所以是历史范畴.
只要有劳动就有劳动产品.所以是永恒范畴.
产品经济时期,物品不用钱买,所以不存在价值.所以是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是生产劳动产品的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人们不会生产.所以是永恒范畴.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字一句,字字经典,用心良苦,好好珍惜哦!

F. 什么是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

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分别是:

历史范畴:就是看问题是在历史的概念框架中进行的,主要指某个概念是发展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或存在形态。历史范畴是会消失的,一切与意识,阶级有关的都是历史范畴。这个范畴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由于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会发生变化。

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即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有各个社会都通用的共有经济范畴如“生产力”、“经济规律”和只适用于几个或一个社会特有经济范畴如“价值”、“剩余价值”。

经济范畴的本质认识

按照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认识深入程度的不同,经济范畴又可分为两类:

①通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外表的形式上的联系反映其本质的经济范畴,如价格、利润等。

②不通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外表的形式上的联系,直接反映其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经济范畴,如价值、剩余价值等。价值范畴是理解价格范畴的关键,剩余价值范畴是理解利润范畴的关键。对更深层的经济范畴的研究可以成为对表层的经济范畴作科学解释的基础。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从社会经济关系上来考察的生产力的范畴,如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也属于经济范畴。

G. 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的区别

一、 历史范畴就是看问题是在历史的概念框架中进行的,主要指某个概念是发展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或存在形态。历史范畴是会消失的,一切与意识,阶级有关的都是历史范畴。这个范畴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比如先秦时期可以谈封建奴隶制,秦朝以后在谈封建制度有点不合时宜,而是应该转向中央集权郡县制,这就是历史范畴。
二、 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即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有各个社会都通用的共有经济范畴如“生产力”、“经济规律”和只适用于几个或一个社会特有经济范畴如“价值”、 “剩余价值”。
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经济本质。
拓展资料
一、经济范畴信用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式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 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 贷出的本金额的碧绿。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
二、历史范畴分类
1. 按地域分:世界历史、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大洋洲历史、美洲历史、中国历史等。
2. 按时代分: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
3. 按学科分: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电影史、美术史、建筑史、广告史、文化史、文学史、教育史、博物馆史、经济史、农业史、自然科学史、数学史、医学史、交通史等。
4. 按种类分:人类历史、动物历史、植物历史、地球历史等。
5. 按研究对象分:个人历史(即传记)、画家历史、国王历史等。
6. 按历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传说、故事等。

H.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市场分割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只有在各国之间广泛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国家间的孤立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广泛的、深厚的世界经济联系。任何国家和地区,一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都必然深受来自世界市场的各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传统计划经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一统天下,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地区经济集团也迅速发展。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地区经济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国家。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三极,其区域内所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总量都占全世界的80%。而且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集团在壮大自身队伍的同时,也不断相互渗透,区域市场边界不断向外延伸和相互接轨,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融合和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各国间的合作障碍日益减少,渗透和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程度不同地分享着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着经济一体化可能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无国界经济的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也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从对立、碰撞,走向了渗透、融合。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和谐、团队精神,而东方国家的企业也融入了西方文化鼓励竞争、鼓励自我价值实现的成份。

I. 为什么说"世界经济是个历史的范畴"世界经济学

以前的世界经济只是西方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很畸形.而现在出现了很多庞大的经济体,美国、欧盟、东亚、印度、南非,以及环太平洋地区,世界经济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繁荣时期。这个阶段将会非常牢固,以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向。

阅读全文

与世界经济为什么是历史范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