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什么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的历史,是生产者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历史的发展:
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Ⅱ 马克思认为,什么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劳动。劳动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范畴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对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雇佣劳动的批判,为从本体论上说明劳动之于人的本质意义奠定了基础,也为马克思科学阐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也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4。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其次,就社会发展而言,这种“劳动过程……乃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本体论基础。”6也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此外,马克思也指出,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而社会“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8。据此而言,可以说,劳动作为人自身的活动展现了与其自身不可分割的“自然力”,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扩大化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变,使得人不得不在相互交往中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发生分离,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成为外在于自身的存在,成为自身的对立物。在马克思的批判逻辑中,这种对立衍化为富有理论张力的异化劳动概念,亦即工人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其中后两种异化成为判断前两种异化的根据。
Ⅲ 唯物史观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是什么
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确立从发生论的意义上看,唯物史观的确立植根于科学的实践观。"实践"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在《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正是基于从物质实践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