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省初二上历史与社会1-3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章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集中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着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② 我想问一下,浙江初中的学生学的是“历史与社会”还是“社会”
浙江初中学生学的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包括历史,政治(按高中来说,似乎叫思想品德),地理
③ 浙江省嘉兴市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现在地理科学师范类该如何准备就业。
03年1月,区教育局在文华园召开了全区新课程实验动员大会,新课程实验工作由此全面展开。通过一系列的通识培训和暑期的学科培训,我们13所中学的30多位学科老师,在激情九月,率先背负起“希望”的行囊,走上了新课程的讲台,开始了痛苦并快乐着的新课程实验……。
一、实验背景的提示
《历史与社会》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新出现的综合性学科,它溶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它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历史与社会》有二个课程标准,多套教材,它们的综合程度不一,我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我省其他地市一样,选择了综合程度更高、挑战性更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同时在教材选用委员会的认真比较研究下,选用了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思想品德》新课程则比《历史与社会》要晚实施一年,主要原因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比较晚,我们嘉兴市在比较了人教版、湖南版、广东版和山东版四个版本的教材后,最终选择了湖南版教材,在完成教材选定和培训工作后,我们于2004年9月,开始了《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践。
二、我们探索的足迹
1、新课程教材培训工作
三年来,我们根据我们区教研室的教研活动计划,结合学科特点,在每个学期初,都制定了周密的学科新课程培训计划,每年的6月和12月份,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里的新课程培训,聆听课程专家的培训报告、省骨干教师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经验介绍,然后一般于7月和1月份我们要求学科中心组成员参加市里的新课程培训,回来后认真分析总结和反思,并于8月底及2月初在全区的新课程培训会议上分单元做新课程的培训讲座。在区级培训活动中,我们要求中心组成员一定要立足我区教师队伍的实际,着重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分析、单元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等。在每个学期中,我们都会安排一到二次新课程的专题研究活动。
2、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
每个学期,我们都举行了新课程的专题研究活动。活动以教学问题为切入口,突出专题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在03年11月份在建设中学举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我们请我区的骨干老师上示范课,课后我们围绕课堂进行研讨,并在此次活动中做了题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对关系的处理”的专题讨论,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独立学习设计与讨论分享合作;课堂纪律的调控与民主的课堂氛围等四个方面作了研讨,使老师们注意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帮助。04年9月,我们又在秀洲现代举行了以“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主题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中,不仅让老师们听了一节综合探究课,还就综合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认真的分析,从探究课的导入、活动设计、探究内容等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达成了一些共识。05年4 月,我们在王江泾镇中学和秀洲现代举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专题调研暨校本教研现场会”,发现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并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05年5月,我们在新城中学举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暨综合探究课题研究活动”此次活动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同堂赛课,一方面为市重点立项课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专业引领作用。
3、新课程的校本研训活动
三年来,我们在每个学年度都确定了校本教研的重点,如04学年,我们确定了校本教研的重点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就问题的提出(包括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的背景、问题的难度设计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包括阶梯设置、分析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等)、问题的归纳和总结等全过程进行研究;05学年我们又以“三个一”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也即:讲一个最有启发的教学故事,谈一个感受最深的教学问题,说一个最满意的教学设计。期初教研组长会议上布置工作,每次下校我都要让教研组长汇报这方面的开展情况,并在年终进行交流汇报、总结评比。06学年,我们又以“关注课堂细节,构建理想课堂”为校本教研的主题。要求学校教研组充分关注教学结构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目标达成过程的细节、材料分析过程中的细节等。教研组长们反映在这样的活动中,明确了主题,指示了方向,有重点,有要求,有评价,能力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因为爱,所以爱
1、组建学科中心组,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
为了让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一开始,就在七年级新课程任课老师中,选择了几位优秀的学科教师,组成新课程学科中心研究组。并试运行工作例会机制。结合常规教研活动,基本上每月召开一次成员会议。中心组成员的职责是:收集、反馈实验中老师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问 题产生的原因;启发他们思考,帮助教师寻求到一些解决这些 问题的办法。集思广益,保证实验有效推进。迄今,中心组成员已初步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程序化表现与解决对策”、“小组合作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典型性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各册教材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等近十个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专题 进行了研究。还在区市级培训中承担公开课、教材分析等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中心组成员在省级培训中做专题发言3次,参加省级培训10多人次;在市级新课程培训中做单元分析报告12次,作专题讲座4次,参加市级培训70余人次。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产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在全区起到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深入课堂第一线,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听课,与教师一同进行案例分析,集体反思教学过程。三年间,基本上每个学期听课节数都在90节以上,每次听课后都及时和教师交流, 这样就使得每 次下校活动,就成为一次群体的研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更 是受教育者,教研员与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好学科的教学研究,教研员也走上讲台上“下水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们在新城中学举行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暨综合探究课题研究” 活动,活动中教研员根据课题的研究成果,上了“实话实说话流行”一课,受到了广大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一方面推广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教研员的课堂风采。现在,每个学期,教研员都要到学校上下水课,课后还经常和老师们一起研讨,这样不仅很好地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实际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加深了对新教材的理解,为更好地指导和开展好新课程实验,提供了帮助。
3、加强教学研究,促进学科教研向课题化、专题化方向发展
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要求人人是行动者,是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学校即 “研究中心”。这就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式,形成学校研究制度。各校实验教师课前课后一起研讨,随时对话,一起反思。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个体研究能力,实验教师与中心组成员共同质疑、释疑,研读教材、研讨教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通过研讨课,让老 师们再一次根据直观的案例进行研讨。这种从中心辐射到面的教学研究网络,促进了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促进学科教研向专题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我们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04年开始,我们围绕嘉兴市重点立项课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大型的活动有05年3月举行的“综合探究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05年10月的“综合探究课学习评价研究活动”;06年4月的“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推广活动”;06年9月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案例和学生综合探究学习成果征集评比活动”等等。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能正确把握这一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重视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新课程课堂充满“探究”“活动”的气息。
四、让人欢喜让人忧
1、新课程、我们有收获
首先,促进了教师成长。通过三年的新课程实验,许多老师在不断学习培训和在教学实践中突颖而出,如秀洲现代的祖美娟和许春云老师在市级培训中所做的单元备课分析讲座得到了其他区市县老师的一致好评,许春云老师还在省思想品德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做专题发言,并受到省教研室的表扬。
三年间,我区在市优质课评比中成绩喜人;03年,我区李郭保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夺得了市一等奖,并得到了人教社综合文科室主任富兵老师的高度评价;04年王琴英老师获得市二等奖;05年王永生老师又获市一等奖和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加兴市参加了省优质课评比,并终获省二等奖;计东蔚老师在区双高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三年来,上交到区级以上评比的教师论文共200多篇,教学教学案例120多篇。在市里的论文评比中,我区学科教师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05年论文评比结果,我区共有四篇论文获得一等奖,20多人获二等奖,论文质量列全市首位。学科教师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教学月刊》《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试教通讯》等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许多老师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04年度的区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活动中,我们学科获奖的教师数占了中学获奖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全区近一半的中学教科室主任是我们社会思品学科;04—05年间新提拔的8位中学校级领导中,有6位是本学科教师。
其次,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由于我区是纯农村学校的原因,过去我们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兄弟县市区有很大的差距,但通过三年的新课程实验,我区学科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抽测成绩与其他县市区已基本持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二年的(中考)学业考试中,学科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南湖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新课程,我们有困惑
首先,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其次,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文科教材,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要是社会学的内容。虽然过去浙江版的初中社会也是综合性学科,但主要是拼盘式的,初一是地理,初二是历史,初三是政治学,教师相对来说也比较适应。但新课程对参加实验的历史和政治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许多概念和名词都是第一次接触,教师的知识面与新课程综合性特点不相适应。
第三,从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方面来看,目前,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的要求偏高,由市教研室组织编印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卷比起其它地区的资料来说,质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过高,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教师失去方向,上完课,学生做了作业后会发现许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或老师没有提到过,单元卷做完后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责怪教师,教师左右为难。还有就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料比较缺乏,许多学校没有各类的挂图、地球仪、投影等教学资料。
3、新课程,我们在忧虑
一是由于每年教师的任课情况会发生变动,这对中心组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开始确定的中心组成员,没有一位是真正最后能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因此承担区新课程培训任务的老师基本每年都有变化。
二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在年级段上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我区总体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顾了初三就顾不到初一新课程了,因此,任教初一新课程的年轻教师少,骨干教师更少,多数是代课教师,非本专业的教师,民转正和行政领导兼课的,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较差,培训活动开展较为困难,初二其次,初三相对来说实验工作开展最好。
三是学校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活动开展较好的,往往是年青教师较多,专职教师多的学校。而且通过新课程实验,我们有种预感,就是校本教研开展较好的会更加好,差的更差,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五、明天会更好
今后工作上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理清工作思路,创学科教研特色,要在以后的听课过程中,随时物色“特色教师”、“特色模式”、“特色课堂”,以便为我们的下一步活动做好准备。二是提升教研品质,促进教师发展。我觉得学科教研工作要形成“三个提升”,即:在教研职能上,我们由“发现基础上的传播”提升为“研究基础上的指导”;在教研定位上,要由辅助者、指导者提升为参与者、引导者;在教研方式上,由“赛课评优为主线”提升为“专题牵动、成果推广”为主线。三是加强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素质,既要通过不断积累总结丰富自己的教研经验;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提升教研品质、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开拓创新的工作方式创教研特色。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学科教师焕发出了极大 的参与热情,他们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激情和创造的欲望,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教师对于学生、对于事业以及对于自我发展的价值,体验了自尊,树立了自信。
新课程实验是艰辛的,一路坎坷不平;
新课程实验是幸福的,一路能看到自己迈向成功的坚实足印。
在新课程的田野上,我们既然已经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流下了艰辛的汗水和幸福的泪水,我们有理由期待收获……
明天会更好,我们期待着,我们努力着!
④ 浙江的历史是什么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00万年前境内已出现人类活动,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百余处,最着名的有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距今1万年的上山文化,近来在良渚遗址又发现了5000年前中国最大古城。
浙江春秋时分属吴、越两国,战国时属楚;秦时分属会稽郡、鄣郡、闽中郡;汉时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入东吴版图,仍属扬州;唐朝时先属江南道,后属江南东道,又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浙江”作为行政区名称自此始;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属江南道;
北宋时属两浙路;南宋建都临安(即今杭州),分置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元代时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置浙江行中书省,简称浙江省,省名自此出现,后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1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沿袭至今。
浙江省的宗教
浙江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佛教、道教传入浙江有1800余年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浙江有近1400余年历史,天主教传入浙江有近400余年历史,基督教传入浙江有150余年历史。
佛教有全国重点寺院13座,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山国清讲寺被日本、韩国佛教奉为天台宗祖庭,宁波天童寺被日本佛教尊为曹洞宗祖庭。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中浙江占了三个。杭州凤凰寺为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浙江省人民政府-历史人文
⑤ 浙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有几本书求拍封面如果有电子版教材方便请发一下。
七年级上
地理:人在社会中生活
地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地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地理:文明中心——城市
七年级下
地理: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文明探源
八年级上
历史: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历史: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历史: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八年级下
历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历史: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
历史: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历史: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九年级上
历史: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历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历史: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历史:中国革命的胜利
九年级下
历史:冷战时期的世界
历史: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历史+社会: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社会: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