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乐不思蜀出自哪个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指的是刘禅,是蜀汉末代皇帝,小名阿斗,是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例句:
1、眼前景色如此优美,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回去了。
2、有的人一到城里,很快沉迷于五光十色中,乐不思蜀,早忘故乡事了。
3、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㈡ 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乐不思蜀意思是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刘禅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近义词:乐而忘返、留连忘返、乐不可支、流连忘反、流连忘返。
反义词:叶落归根、归心似箭、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安不忘危。
㈢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刘禅。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 的故事: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 不想念蜀国。"
乐不思蜀的意思意思是很快乐,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3)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 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㈣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教你的吧?刘禅惊讶道,你怎么知道?于是就安安心心在洛阳住了下来,从此乐不思蜀。
㈤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是刘禅。
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a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5)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源于哪个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这之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算很好的了。
㈥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哪一位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谁
1、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刘婵。
2、乐不思蜀,汉语成语,拼音是lè bù sī shǔ,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㈦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哪一位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出处
1、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的刘禅!
2、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刘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3、刘禅(shàn)(207年-271年)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㈧ 乐不思蜀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说的是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㈨ 乐不思蜀说的是什么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司马炎问刘禅思不思念蜀国,刘禅说了句此间乐,不思蜀所以后来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