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上好大学历史课

如何上好大学历史课

发布时间:2023-01-12 14:10:44

Ⅰ 怎样上好历史课,上海特级教师的经验摘录

1.《唐朝的诗画》这堂课也不知是满足于讲出唐代诗画兴盛的时代背;而是透过诗画及其创作者的人生,点出诗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寄托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证史价值与路径,这才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史料实证、诠释评价的目标,而这也就构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中心”。

2.《汉莫拉比法典》如何解释石刻画面。学生答案“君权神授”。何以产生如此整齐划一的结论?殊不知这段历史为初中所学知识,多数学生对这一陈旧的,错误的历史结论深信无疑。但根据欧阳晓莉副教授推介的2012年发表于某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汉莫拉比法典及其受众》中的节选,木条和线圈的组合源于两河流域把“正义”的概念理解为“被弄直的东西”,它代表着这一地区的测量师在打下建筑地基时确定是否笔直的工具。太阳神沙玛什授予汉莫拉比的并非权杖,而为木条和线圈。遭遇认知颠覆的学生倍感诧异,产生了寻根究底的浓厚兴趣。教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史事是一定客观内容的反映,但史家研究史事,难免会掺杂撰写者的主观意识。因此,对历史学习者而言,要立足整体的视野和联系的视角,以期尽量求得历史的全貌。教材提供的史事及其解释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结论是可供讨论,可以质疑的,这正是基于史学的灵魂——求真,即经过探究,无限接近历史的真实。找准历史解释的突破点,把准诠释论证的思辨性便是好课的关键所在。

3.转型是指事物结构的内涵在一定的内外条件的作用下,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过程;而“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内涵在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合力作用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而引发社会各领域剧烈变革的过程,有学者把这一过程称作“新陈代谢”。如,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线索梗概。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国家政体:晚清帝国~中华民国。思想观念:儒学主导~西学渐入。教育体制:科举制度~新式教育。

4.分析教材,语言表达,板书设计,要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历史生动是历史教学语言主要特点。讲人时要鲜活可信,讲事时要身临其境,讲物时要绘声绘色,讲景时要历历在目。这样的归纳很有道理。

5.李惠军,涵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教育的责任,现实的担当和未来的期许。好的历史课要有灵魂,历史的智慧往往在通感,通识中萌发,在联系联动中生成。要善于将具体的历史课题放置于总体历史坐标中加以考量,从中发现历史课的灵魂。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地理时间(长时段对应结构),社会时间(中时段对应局势),个体时间(短时段对应事件)~拓展了历史认识的视野。在长时段大空间中去察变观风,磨勘贯通,才能领悟历史的真谛,才能揭示历史的前世今缘和递进逻辑。唯其如此,历史课才能体现出它的雄浑,宽广和大气,具体历史问题才有了宏阔和厚实的支撑。淬炼和捕捉历史课的灵魂,不仅要善于在历史的高处眺望,也要善于在历史的深处与细处凝思和雕琢。历史教师应该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视界和心界。在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就是“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从历史哲学层面而言,“历史解释”的客体是过往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的主体则是作为对过往现象加以观察思考和理解评判的人。

6.庄子眼里人的认识有三个局限性:拘于虚,井底之蛙不可能跟他们讨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笃于时,夏日之虫不可能跟他们讨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术于教,乡野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讨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学识的束缚。要突破空间,时间和学识的藩篱,培养不局限于眼前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眼界,学习历史无疑是必需的选择。历史之用不仅在于博闻厚学和格物致知,他更能够让我们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藩篱,拥有见微知着的洞见,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胜景。历史不仅能照见过去,照耀未来,还能照亮灵魂。学习历史使我们拥有宠辱不惊,海阔天空的心境,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

7.谈历史教学中的通感意识。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此。

王家范先生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提出:吕思勉先生一再感慨“通人之难得”,读书人之百,通者无一焉……历史通识乃是史家所必备的要素,而通识之由来,必由读书长期积累而得。读多,读广而后方能不断产生联想,触类旁通以至于豁然贯通。

历史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都需要通感意识,聂幼犁教授主张备课环节要有“三通”,即本课与前后课相通,本课与单元相通,本课与整册书相通。纵向打通多为制度的演变,前代经验积累所致,横向打通多为挖掘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促进当时的变革。总之,有了通感意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激活看似孤立的知识点,加深历史的贯通感,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也颇有意义。举例:纵向如古代选官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秦汉统一与隋唐统一的差别。民族交融历史等专题史多为纵向。横向如近代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是在经济,文化思想政治方面层层递进后逐步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此外,历史道法语文也可建立跨学科通感教育。如宋朝武将如岳飞,陆游,辛弃疾等文采飞扬皆是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近代英美法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纷纷用相关法律予以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此乃法治保障民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相通之处。

我们也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看看中国历史,如西方人更看重制度建设,工程建设,秦始皇统一中原,筑长城,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中国人更看重人,比如唐太宗时期“君明臣直”。这是法治和人治两个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

何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我以为,具有穿透力的历史解释,必须将看似零散无序杂乱无章的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那么,如何挖掘这条主线呢?毋庸置疑,打通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8.图像证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半路径:一是考察图像的背景资料,如时间地点作者的个人信息,图像流传过程中是否被毁坏或者篡改等现象;二是充分挖掘图像内容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要想坐实所提取的信息往往需要多种材料相互印证,避免孤证论史;三是考证作者有无刻意美化丑化扭曲甚至造假等现象,如果存在,则论证史实时须谨慎,但这些被歪曲的照片可用作探究作者内心动机的直接史料;四是注意图像流传的方式和广度,这往往可以折射出不同社会时代对图片所承载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等方面的价值判断。

如文物图片,一是描述文物背景,二是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挖掘表层信息,如青铜牛尊的鼻环,再挖掘隐性信息,礼器;三是以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问题。环环相扣且富有逻辑性,比较清晰呈现文物图片证史的一半路径。

9.历史学科所要传递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它的有效达成和价值取向,取决于教师的史识,决定于教师基于史识的教学立意。正如杜维运所言:史识是历史学家选择事实的能力。它是对于历史的看法观点,是研究主体面对研究对象时一种特具的历史眼光,是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柔美的历史还是残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历史,所发生的影响迥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教师的史识决定着他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史实呈现,从而也影响着课堂的价值取向。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10.每个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时代特征不同而有其特有的时代气质和特点。不同时代的好课是有共性的:首先要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是点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点化学生正确的“三观”。如时空观念之教法转化为考虑大局的思维方式。

重思维,即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分析,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重情感,即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和动机,用基于社会道德观的角度去分析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常怀包容之心。重方法,即引导学生秉持实证精神和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注重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有意识地将历史与文学,化学,地理,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识贯通和迁移的能力、释史求通的能力。可以说,重思维是历史深度的课堂体现,重情感是历史温度的人文折射,重方法是历史效度、信度的技能支持。如有关《大宪章》签字问题的学术探究,其未必与高考有关,但他背后启发我们去关注习以为常的历史细节,在历史细节中发现问题,并打破了用现代语境去理解过去历史的思维习惯,学生们在释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大宪章》的真实解读,接近了历史的真实。而这也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序观念的培养目标,即让学生明白,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  再如,法国元帅福煦“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这句话并非针对凡尔赛体系,而是对法德两国未来的担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亦是梁启超的偷梁换柱,虽是“假史”却有着堪比真史的效用,为何偷梁换柱?凸显了革命气概却掩盖了公论。

11.徐蓝教授说过:“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让他们终身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1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叙事~理念与实践

不管观念如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通史教育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尽可归为叙事。而在历史教学叙事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如何锤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如何深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三个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一、巧叙事~历史知识的拓展艺术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优美的叙事也是历史着作的防腐剂。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往往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展现严谨有逻辑、趣味有思考、温暖可触摸、厚重可感悟的历史,不能完全被背景、原因、影响等所谓的历史要素分析所充斥。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叙事品质,首先要进行精彩巧妙的叙事设计,将碎片化的历史人物,事件置于有意义的叙事结构中,这是历史知识的拓展艺术。教师叙事能力决定着课堂品质,巧叙事把握三原则。1.立意为要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浩如烟海的史料,课堂叙事首先要教师从史学维度和教学维度两个方面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思维轨迹,确立一节课的核心观点,以此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叙事。2.学生为本  课堂叙事要尽可能站在学生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事物出发,从学生认知规律,思维逻辑出发。“我们不应当把学生不能想象,不能理解的东西,教给学生。即使是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只好舍弃。”在历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概念飞来飞去、帽子甩来甩去,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渴望消弭在教室对历史知识自以为是的切割和分析中。如上海特教教师姚虹在讲述德国统一的背景时用学生熟知的格林童话作为叙事切入点,格林童话有三多,公主多,王子多,后妈多,为什么呢?当时德国的小王国很多。那为何后妈多?我的理解是格林童话是在集体记忆中缺少母爱,没有祖国,备受欺凌的民族,19世纪初,德意志民族精英想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重塑日耳曼精神,赢得广泛民族认同的努力之一。3.细节为重  巧叙事还要善于利用细节。追求的是大历史中的小切口,于细微处见精神,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形成认识,洞见思维。比如讲述北洋军阀时期内战重税对新兴事业的摧残时,使用如下细节:为筹措军费,各路军阀横征暴敛,四川某军向百姓预征田赋,每年达14次之多,十几年内已把到2008年为止的田赋都预征了。

二、重方法~历史思维的锤炼路径

胡适先生有个观点:史学一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  美国历史学家盖伊认为:没有分析的历史叙事是琐碎的,而没有叙事的历史分析则是欠缺的。

三、求融通~历史意识的深化逻辑

在历史课堂中,巧妙的叙事设计,科学的思想方法都是为了追求历史学习的“融通”。“巧叙事”是前提,决定学生与古人前人对话的亲密程度;“重方法”是路径,引导学生学会与古人前人对话的方法;“求融通”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与古人前人的对话中主动寻找历史的智慧,感受历史学习的价值。三者相辅相成,是历史教学中三个渐次递进的层次。  1.学科知识的贯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表明:“作为纵向发展的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其结构都是前代遗留下来的,这是纵向发展对于横向结构的作用;同时,每一个世代又是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前代的事业,所以又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改变原有的结构,并遗留给下一代,这又是横向结构的变化对于纵向历史发展的作用。人类历史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横向矛盾与纵向发展的不断相互推演的结果。”中学历史的学习也越来越强调对于历史发展线索整体性的梳理和理解,中外历史知识的对比联系和贯通等。这就要求在教学叙事中关注历史知识的“上下脉络连贯一气”和“点~线~面”的历史纵深感,理解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2.学科素养的通达。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教学叙事的出发点;任何人事物都有特定的时空,要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自己置于特定的时空,去和古人前人交流,对话的意识;叙事的理性通过史料实证彰显,通过教学叙事和史料解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基于史料的思维”,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即任何结论都必须基于史料和论证;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历史解释,通过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使过去的人和事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培育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有社会责任,有人文追求的现代中国人,是历史教育责任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固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能为了素养而讲素养。在教学叙事中,要厘清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虽不可能在较短的课时中凸显所有素养的培育,但也不能在叙事中“厚此薄彼”,要有通达的意识,尽可能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拓展知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

3.历史与现实的融通

历史思维有其独特性,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工具。历史学习不是要使人偏激,恰恰相反,是要教会人们更加理智。有时要从历史看现实,有时要从现实看历史,在教学叙事中尝试把历史现象放在一个有更广视域的棱镜下,利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在课堂核心知识的解构中去发现历史规律,感悟多元,包容,开放,尝试历史与现实的融通,学会理解与尊重,汲取人生智慧与力量。

13.历史教学逻辑的优化

简单来说,历史学科逻辑由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研究的逻辑组成。

历史教学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时要充分重视因果律,确保因果关系的科学合理。所谓整体感,是指历史发展的各层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作用,整体演进的,与此相洽的历史教学逻辑是要展现这种整体性,让学生感知到历史发展中的各种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

强调教学逻辑,绝不是反对和排斥突破常规的教学安排,比如,时序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从始至终的讲述就符合时序逻辑,但如果某一事件的结果出人意料,令人唏嘘,教学中倒叙展现,反而可以吸引学生,这恰是最合乎教学逻辑的安排。教学逻辑要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序严谨合乎逻辑规律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要用程序化的思维扼杀教学灵性。历史教学有规律,但没有公式,历史课堂呼唤灵动飞扬的教学创意,更呼唤顺畅合理,圆润自如的教学逻辑。

14.思辨性课堂

运用“问题系统”的追问策略:1.问题集优化。在学习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或思维的结构模型,形成问题集。2.问题链优化。根据问题的层次或推演过程,形成问题链。3.问题网优化。围绕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形成纵横交错的问题网。4.问题域优化。在综合领域,可根据多元智能的参与程度,跨领域地整合知识,形成一个更宏观的问题域。

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基本问题分为三个层级:识记层级,包括基本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要素;理解层级,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解释已经形成的历史观点;内化层级,在唯物史观下,通过对史事的辨别审慎,运用科学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历史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级的基本问题是递进关系,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历史学科素养逐渐培育的过程。

15.教学特色:立意有高度,视野有宽度,思维有深度,教学有效度。

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天下归姬;宗法制度,天下归嫡;井田制度,天下归王;礼乐制度,天下归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历史课应不断地有力推动人类克服偏见。

历史的当事人已经逝去,我们只能基于历史意识,进行同情之理解和解释。历史意识,简言之即遇任何事均须回到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回到那个时代背景里诸种事物之间的复杂关联和这种关联所导致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导致的走向来审视历史。构成历史意识的证据意识,时代意识,背景意识,变迁意识,批判意识,价值意识等要素,不仅可以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所谓学科素养一网打尽,而且对避免类似时空观念等概念给历史教学实践或多或少带来的非专业困惑,兴许会有帮助。历史意识到位了,时间就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而是带有文化变迁过程和方向感的时间,空间也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带有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构成的复杂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空间。历史意识的这个鲜明特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故而才说这是历史学科的看家本领,必靠历史教学来教给学生。

Ⅱ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 再次,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

Ⅲ 怎样学好历史我背历史,背过就忘、听不懂老师讲的课!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大学专修历史的学生,我建议你将平时老师所讲课的内容串联起来记忆,因为本身这些史实之间都是存在着联系的,不能割断记忆!还有就是如果你感觉到老师所讲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抓紧请教老师,或者上网查查!这样就不会一直都不懂,然后恶性循环下去,不懂得地方越来越多!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听好老师所讲的每一堂历史课,然后在课下抓紧把以前不懂得地方都补回来,这样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成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但愿能够帮到你!

Ⅳ 如何有效地教好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Ⅳ 大学历史如何学习

觉得应该也是比较简单的,也就是平时的时候多背诵一下,最好的话就是要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才行,然后把学到的知识放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的一方面会记得更牢,另一方面的话能够把这些知识关联起来,这对于学习来说的话,肯定是很重要的,有这样的话,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或者说理解。

Ⅵ 如何才能学好历史

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同时要做笔记,除了这些以外课后要复习多看一些相关方面的文章和视频,这样就能够学好这门功课

Ⅶ 教育叙事——该如何给理科学生上历史课

自从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的历史变成一周一节,如何给理科的学生上好一堂历史课,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情况。学校开设理科的历史课,其中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是国家设置的课程,里面规定的有要让学生接受历史课,还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学生要面临一个参加会考,对学生要有一个基本的知识普及。

基于以上几点,然后我在上理科学生的历史课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几个方向。第一点是要完成基本课程设置的目标,第二点是要给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线索的穿插,第三点要把历史课上传一个素质教育的拓展课,通过上历史课给学生讲述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为人处事,时政实事。第四点要通过上历史课给学生讲一些理科相关的科技史。最后一点,除了跟他们讲以上,其他方面之外,还给他们进行了相关大学和一些专业的介绍以及以后想要从事哪些行业的介绍,进一步把这个短短一节历史课做成一个微缩版的生涯规划。

为什么后面要加上这两个点给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课和科技史的讲解?一个原因是学理科的不一定以后会学理科相关的专业,因为很多人学理科无非就是感觉理科好就业好考学,很多人毕业之后或者会选择其他行业,这个时候给他们进行一些相应的数字拓展,帮他们去了解时政时事,社会现象有助于他们去认知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原因,给他们讲一些相关的科技史,通过讲一些相关的科技史,能够让他们更进一步的去理清一些理科中出现的一些公式,或者是规律背后的故事,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些现象或规律的理解。最后一点,关于大学专业,大学以及行业的介绍,就是能够在他们上大学之前对这些有一个基本了解,不至于以后真的是到高三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填专业的时候,有一些迷茫,也希望自己能够从这方面尽一些绵薄之力。

理科学生上历史课的时候也会存在一种误区,就感觉历史课又不是以后,高三必考的科目,所以学生从思想上会有所松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从上面几个方面去跟学生讲一讲,加深一下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同时在讲课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通俗一些,讲一些知识,同时同时又讲一些社会现象,或者是穿插讲些其他你增加课堂的容量和趣味性。另外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没有这一个误区,首先老师本身对这方面也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老师要带着有目标去跟这些旅客学生去上课,去交流,这样的话,自己对课堂上的重视,就会引起学生对课堂的重视。

https://mp.weixin.qq.com/s/uBebiS9p2As3uUjk2vgnXg这个是我从微信上找到的一篇也是关于历史老师如何给理科学生上好历史课的一篇文章。

最后我想去说一下这一篇小文章,说的非常好,里面说到了一个方向,就是要把历史课在上给理科学生的时候,要当成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去上,你如上面提到的讲的是爱迪生搞发明的时候,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十次一百次,乃至一千次,然后层层深入去讲解爱迪生发明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热爱,也能够从一些发明家身上学习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态度。

Ⅷ 如何上好历史课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栓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因此,一段精彩的导入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 创设情境,体验新知 情境创设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历史情境,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历史不像其他学科,历史课中的情境创设要具有历史氛围。它既反映过去的事件、人物,又体现今天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看法。因此,历史教学情境创设除了要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可能从头再来的,但我们却可以借助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感受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使用“虚拟情境教学法”,通过虚拟的情景,再现历史。下面以我在讲授“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为例,来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美国百岁高龄老人马文•L•诺森今年秋天接受了贝勒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1929年迫于生计告别大学生涯时,他仅差1个化学学分就能拿到贝勒大学学士学位。 77个春秋后, 如今已经满百岁的他终于迎来迟到的毕业证书。 老师说:“诺森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了。生日那天,儿孙们问他:您这一辈子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诺森老人说那当然有很多很多了,可要说最难忘的,得说是1929年那场灾难,那种残酷的现实,曾经扼杀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同学们知道诺森老人所说的灾难指什么吗?” 这样学生就能说出那场灾难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这一环节通过一段虚拟人物诺森的故事创设了经济大危机的情境,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也能引领学生尽快融入大危机的情境中。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应努力在内心构筑一个历史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再现和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代的特定局面,任何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只有更加深入一个特定时代人的心灵和思想,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好的帮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历史是过去的,昨天已成为历史,更何况与学生相隔甚远的历史教材,学生和我们都是历史的旁观者,站在这个角度学历史,学生是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
3 氛围的,也就无法理解历史的真正内涵,也更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穿越时空隧道,改变教师讲史说史、学生听史读史的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演绎历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断,这样才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为什么学生会在我们的课上打瞌睡?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未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未能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学模式中我们应用了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所谓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通过教学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的实施: 小组合作探究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探究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展示反馈结果。 1.明确探究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怎样
4 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单个学习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个人就无法实现任务目标。小组成员在任务目标上是共同的、明确的,同时资源上又是相互依赖的,这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活动的参与。 2.合作探究 确立学习任务之后,小组要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3.交流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4.展示.反馈结果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激励。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要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小组面临问题时,能够加以指引,当学生感觉学习没有动力时,我们要及时地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错误的思想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将课堂推向高潮。 接下来教师应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集体力量也无力解决的问题,一般也是这节课的难点问题做详细讲解。 四、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连接、重新整合,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有学生反映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要知识点印象不深刻、掌握不扎实,尤其听了若干节课后,很多节课混在一起,对前面某节课的印象更淡化遗忘,很难
5 回忆起某节课到底学了什么?哪是重点?有哪些重要题型?本节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当然由于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环节做得不够所致,但没把知识做好归纳整合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知识整合应该成为本节课的“浓缩袖珍版本”。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脑海中储存罗列了很多知识,繁多而零乱,使知识不能系统化、网络化,缺乏对本节知识全景式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一节历史课,学生是按照教师讲授的先后顺序去听讲和接受的,就如同坐在河流上依次走过时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学到后面,前面的可能就淡忘,最后不能见到整条河流的全景。如果在本节课小结中不去萃取本节精华、提炼出重要知识点和重要题型,使本节所讲知识浓缩为一个“精华袖珍版本”,那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就不深刻,正所谓“纲不举目不张”。所以,一节课结束时要通过小结全景呈现本节知识结构,做到“举纲张目”。使学生在回望这节课的时候,只要想着课堂的知识整合部分,就能概视这节课的全貌。 2、知识整合应该成为本节课的“升华版”。很多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整合做成了知识的重复罗列,看似进行了整合,但没提炼出本节的知识精华,整合应该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对本节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是萃取知识精华的一个环节。所以能否通过课堂知识整合对本节课进行突破和升华是影响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做好知识的整合呢?我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这一环节的操作有如下几步:(1)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2)组内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3)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交流互评”中不断丰富学习的方法策略,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五、生成运用、巩固提升 本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前几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和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材料、诊断补偿、反馈矫正;学生的任务是自我演练、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出示训练材料(此训练材料应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在精确把握重、难点的前提下通过精挑细选所确定的
6 训练材料),材料的出示形式应根据学情灵活设置。(2)学生自我演练,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在组间或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达成共识,完成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 本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创设情景环节当我们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这个“虚拟的” 情境不是随意编造的,而是以史实为依据,从当时历史背景出发,由教师精心编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的。 2.在归纳整合环节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整理,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学生思维的自我完善过程,以便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本节的学习内容为主,也可以构建出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3.在生成运用环节要注意,首先,在选择训练题目时,除对基础知识和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选择题目的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适当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其次,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和规范性;再次,训练时,要注重互动性和规律性
相关参考:http://wenku..com/view/ee5fca90daef5ef7ba0d3caa.html

Ⅸ 历史课怎样上

一、初中历史新教师第一堂课应如何上

看到你这问题就想到了我当初上第一节课,当时确实是很紧张.给你提个小建议,第一节课对以后学生是否爱上你的课和对你的第一印象方面极其重要,所以尽量放轻松,可以先和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不妨展示一下你的诙谐幽默,但是要记得,不可以太过威严,同时也不可让学生太过放肆,两者之间要把握度的平衡.关于上课的内容,你可以先和学生们互动,相互了解,老师多了解学生,学生多了解老师,这对你以后的教学大有好处,也对增进师生感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有帮助,第二步就是了解学生们的历史常识和历史观,了解学生的历史常识有助于你以后的教学目标设定,了解学生的历史观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尤其是历史观,这个教学上不太注重的东西,要首先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明白,历史并不是课本上生冷的东西,而是有重大借鉴作用的最好的工具,不妨讲讲历史故事,与后世的情况作一对比,让学生们明白: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就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充分掌握历史的走向,这个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这是历史观的讲解.另外,尽量放松,不要急于讲下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在没有讲透没有解决之前不谈及下一个内容,这是很重要的.罗里罗嗦讲了一大堆,。

二、开学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怎么上

自我介绍,然后尽量讲讲学历史的好处,主要突出趣味性,讲历史课一定要风趣。

因为历史很无趣,你再照着书念,学生肯定睡觉。我们的历史课通常是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

但是你可以尝试下告诉学生,历史不是什么。比如讲原始社会,人的进化,你就可以这么说。

人生当知来处,不知就是不孝(这是范伟演的一个搞笑广告的台词),再比如你讲到汉武帝,你不必照着书上写的那么说他,你就说,汉武帝是个比较牛的皇帝,很拽,他把匈奴给打服了。再比如,说到少数民族,你可以这么说,我们古代管少数民族都叫蛮夷狄戎,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词儿了,还不够?犬戎!再比如讲日本偷袭珍珠港,你可以说,这么一来,美国能不参战吗?就比如,你一出门,一五岁小孩儿啪给你一大嘴巴,你说你还有脸混吗?你还怎么在这一带混啊?所以,美国必须参战,叫谁打了也不能叫日本打了,丢不起那人啊!总的来说,就是你的话语必须风趣。

因为历史课如果照着书念,就是所有课里最枯燥无味的。适当的拓展历史知识,当然这也要看你掌握的知识面的宽度,如果你知道的仅仅限于书本上,那就比较费劲了。

多告诉学生书本上没有的,学生就爱听。你可以上网看看袁腾飞是怎么讲历史课的,希望会给你些启发。

讲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就记知识点,答题的时候别写废话,就写点。因为历史题是按点给分的,把一句话总结成几个字,那是最牛的,说明你有能耐。

即使写整句话,也不能有问号感叹号,只能有逗号句号,比如,这难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儿吗? 问谁呢!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你爱哪哪去! 历史课如果你能讲到像和学生们在唠家常,你就成功了。

三、如何让这一节历史课上得有新意我要开一节历史公开课,讲得是关于

既然是公开课,就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我觉得两点很重要,1是要体现新课改理念,整个课堂要以学生学为中心,而不是老师教为中心,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2时课堂气氛要活跃,加强师生互动.下面有网上找到的教学设计,供你参考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案之一科技与思想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柱经》;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范缜和《神灭论》以及佛教与反佛教的斗争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现象、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模拟范缜与有神论者的辩论,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柱经》内容和世界领先地位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在当时这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科学成就,也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重点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范缜和《神灭论》是一个教学难点.虽然范缜和《神灭论》一节是阅读内容,但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斗争,还是哲学观点斗争.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自己理解;此外本课内容有些专门的科学不易掌握和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地位分析 本课的内容就其内容和地位来说不重要.只要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当时和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产生自豪感即可.教法建议 关于“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三节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在填写表格的同时自己讲述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内容. 类别时代人物成就 关于“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虽然是阅读内容,但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斗争,还是哲学观点斗争.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利用讲述法从背景、经过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学设计示例科技与思想重点分析: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范缜和《神灭论》.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教堂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刘徽 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教师首先指出: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着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估计学生如果进行了预习,会回答出. 2、《水经注》 教师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着作.之后出示《水经》与《水经注》的区别图表.并提出问题:从原书和注解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着作河流水道字数内容《水 经》137不到1万河流流向、水情《水经注》1,252近20万 引书437种河流的详情、沿岸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收作注.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着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

四、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第一节课: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自我介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对于各位同学来说,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按照惯例,我首先应该作一个自我介绍.(尽量风趣.幽默.) 虽然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学时间很宝贵,但是今天我不准备上新课,而是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吗?(调动一下课堂气氛:生答:好!师: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学生热烈的掌声.活跃了气氛.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二.讲故事第一个故事: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是一种能力: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应聘者云集,考核也异常严格.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被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三人的手机也都被收走。

考核的方法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都不太擅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手忙脚乱中三个人还都快乐地把饭吃到了嘴里。

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浮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甚至连吃饭也草草地应对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5天后,考核方终于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时,那两个焦躁的应聘者已经形容枯槁,只有那个始终快乐着的应聘者还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个应聘者凝神静气等待主考官最后出题时,主考官说出了考核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着生活的人悲应聘了.主考官对三个同样诧异的应聘者解释道:”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灵,可以个更把握地走进成功!” 师小结:快乐是一种能力.带着智慧出发的时候,也带上快乐,有了快乐,就已经成功一半了.俗话说得好: “人逢喜事精神爽”。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

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洗衣店的老板,一个嫁给了雨伞店的老板。

老太太关心女儿家的生意所以天天发愁:雨天担心洗衣店里洗的衣服晒不干,晴天又担心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一位邻居的一番话让她再不发愁,转忧为喜。

邻居说:“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您有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您有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对您老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同一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心情也会不同。

下边这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有位心理学家在一个中学里做了一个实验,她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打电子游戏了,可好玩、可过瘾了!”这时研究者就说:“看得出你真的喜欢,你在说到这件事的时候,你的表情显得非常兴奋、神采飞扬、眼睛都放着光”。

接着问:“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就说:“我最不喜欢学习历史了,枯燥无味,无聊极了,我也很讨厌我们的历史老师!”这时研究者又说:“你看在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是另一副表情,满脸的沮丧,还皱着眉头,眼睛黯淡无神”!研究者接着说:“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尝试,你试着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去上历史课”!这时学生在想:老师给我们开玩笑吧,我怎么能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去上历史课呢?研究者说:“大家试一试,坚持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试着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来上历史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说自己的满脸的肌肉都僵硬了,感觉自己皮笑肉不笑。可是慢慢地,学生说自己特别讨厌的历史课原来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历史老师有时也挺幽默的,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再是令人望而生厌的了!师小结:情绪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的、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习的进行,而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则会极大地障碍学习。所以个人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因此,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业,希望你们积极快乐的面对!只有你能欣赏我:第二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次,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8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学生讨论该故事后,师小结:成功在于坚持!第三个故。

五、你认为怎样上历史课

一.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

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指示,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

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

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同学就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同学就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 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

六、历史上“资本原始积累”怎么解释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 (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3)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七、

9:10-10:00上科学课怎么说?I have math class from eight to nine.10:10-11:00上历史课怎么说?The science class lasts from nine ten to ten.11:10-12:00上体育课怎么说?Between ten past ten and eleven o'clock,I have history class.I will be in the P.E.class till noon from ten past eleven.12:00吃午饭怎么说?I have lunch at noon.13:00-14:00上音乐课怎么说?The music class starts at one in the afternoon,and ends in an hour.。

Ⅹ 大学生应该怎么学历史

大学生学好历史的方法:
1.要想学好历史,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历史有什么好处,或者说有什么用,学史鉴古知今,学史可以明智,学史可以明理,学史可以为大学生带来太多好处。
2.学好历史,必须在知道有用的基础上提醒自己要爱好上历史,爱好的东西学习动力才最足,也不觉得累。
3.多读历史书籍,把历史中的人、事、情,都当成故事学好记好,学历史尤其注意年代和人物,不要搞混了。
4.拿学到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对接,加以思考和应用,学以致用,有收获了更能激发兴趣。
5.回顾、复习。学习后,要经常回顾,看自己是否记得脉络清晰,如果有模糊的,及时复习,巩固。不断循环,螺旋式前进。

阅读全文

与如何上好大学历史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