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格印经院怎么样
德格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内,是一座藏文化的宝库。德格印经院保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是藏族最大的印经院,已存世数百年。门票好像是50元,藏族免费。我们去早了,还没有开门,门外有数百藏人在围绕印经院念诵经文。印经院也是国家在近30年花了大力气修复的。里面色彩艳丽,图画精美。它最着名之处是直到现今,德格印经院还保留着古老的手工印经方法。两个人一组,一个人负责把空白的纸张放在经板模具上,另一人刷墨。做工连续,动作敏捷。游人可以在旁观看。保存着数万块经版的藏经阁也可以观看,一块块经版整齐的存放在数米高库房内,也很壮观。这里是藏文化的宝库,更是传统印刷技术的活化石。路过德格,不可不看。
‘贰’ 德格印经院
三进藏,一次滇藏线,两次川藏线,都没有走这条川藏北线,每次都错过了这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德格,让西行朝圣之旅总留下那么一点遗憾。
这一次,我们离开美丽的色达,沿着317国道一路西行,踏上了这条川藏北线,穿过甘孜县、马尼干戈、雀儿山和风景秀丽的一线天峡谷,终于来到了古城德格!
德格印经院收藏着70%以上的藏文化典册,被称作“雪山下的文化宝库”
怀着恭敬之心,我们在导游的讲解下,参观了古老的印经院。
为了防火保护经文刻板,印经院内没有电和油灯,工匠们借助窗户微弱的光线,从调墨、刻版,印刷到装订,全手工作业,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在整个藏区,只要是德格印经院的经书,所有人都会心生敬畏!
这是散发着浓浓酥油味的经文刻板,酥油是为了保护这些刻着经文的刻板。据说最古老的一块经文刻板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印经院藏族文化浓郁,每天都有无数前来朝拜的藏民和喇嘛,在印经院墙外沿着围墙转经。
转经的藏民们和喇嘛手持念珠,默默念诵着经文,发出非常细微的声音,像是合奏着一曲灵魂的乐章。
这里不是寺庙,人们虔诚,有信仰,在这里,心安…
师父,我们为什么要绕着印经院转圈圈?
这叫转经,和我们在五明佛学院转坛城一样的…
师父,那什么是转经?
转经是藏传佛教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仪式,信众们顺时针沿着寺庙、佛塔行走祈祷或磕长头。转经就等同念经,可消灾避难累积功德哦!
师父,这样就可以消灾积福德了吗?
还需要有一颗善心,心存善念,行持善法,精进修行…
‘叁’ 走入德格印经院,寻找神灵安放的地方
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另一个人在雪中知音
我独坐须弥山癫
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此外
便是不敢错过死期的众生
他们纷纷用石头减轻自己的重量
仅仅撒了一次谎
雪就停了
雪地上闪耀着几颗
前世的樱桃
一一仓央嘉措
昌都德格行驶:630km·德格。海拔3270米
德格,意为“善地”,是格萨尔王的故里。
从昌都出发,翻过达马拉山,车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经过4个山口,抵达江达。江达是川藏北线西藏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地处昌都地区东北部,金沙江的上游,江达藏语为"江普寺沟口",原是德格土司的属地。出江达过金沙江岗托大桥后即进入四川境内的第一个县德格。
德格位于雀儿山下金沙江东岸,是川藏北线在四川境内的最后一个县,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是川藏公路四川段最后一个城镇。这里是“康巴文化发祥地”、南派藏医发展中心”,这里是甘孜州18县里寺庙最多的地方,达到57座。
关于德格印经院。
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另两处是布达拉宫、拉ト楞寺)。又称为"德格吉祥聚禅院”,由第六世德格法王曲吉.登巴次仁建于1729年,全院占地3000平方米,院宇宏大,坐北朝南,现仍保有全区最古老、最齐全而精美的完整规范的印经工序。
格萨尔王是藏族历史上的民英准,以他的传说为基础形成的《格萨尔王传》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历史史诗。德格县的阿须草原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格尔萨王的故乡。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莲花生大士的化身,他一生戎马,降妖除魔,成为藏族人民心目中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版式最独特、雕刻最精良、字体最精美、校对最严密、保护最完好的藏文传统雕版印刷馆”。
①德格的夜晚
②德格的清晨
在狭长寂静的山谷中,藏式建筑群罗列在河谷两岸。跨过色曲河,沿着一条有点斜度的弯曲街道往上走,两旁的民居忽然间聚集起来向山边靠拢,白色的佛塔和巨大的转经筒代替了那些民居,让人感觉到浓郁的宗教气息。转过街角,山凹处,一座形似庙宇的褐红色建筑赫然而起。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德格印经院。
③德格印经院藏经阁
纯手工刻制经文
抹上酥油晾晒刻好的经文模板
德格印经院:
还是那片蓝天,还是那绛红色的世界!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德格印经院的一代代工匠,将一行行经文从斑驳经版和泛黄纸张之间精准雕印出来,使最原始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下来,跻身于世界文化宝库之列……
凝视一个个专业刻版的雕刻人,认真的想:只有放空了心境的人才能静心雕版,才能静心以神圣的心境从事这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有信印的!
这些有信仰的雕刻人,从事着神圣的古老工作,他们可以看到远方的雪山与银河,又可以与飘着沉沉酥油香的雕版为伴,与神佛同在,这是真正的高贵生活,这是在这个世界最纯粹的精神生活……
然而,我们却需要回到都市,回到冷冰冰的水泥森林,呼吸着充满铜臭气的雾霾空气,迅速被现实生活节奏所困扰,那时方知专注于雕刻的人们生活多美好,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肆’ 德格印经院的建造过程
公元7世纪末,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后代避难到康区后,生活在金沙江一带。传至30代时,这个家族的传人索郎仁青为元朝帝师八思巴的膳食堪布,受到宠幸而获得“四德十格”之大夫称号,受封于元朝廷的称号逐渐演变成当地地名。他统领的疆域跨川、藏、青三省区共计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这个家族在首领的率领下,转战金沙江两岸,来到沙鲁里山脉下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土司之国,于是这个阳光普照的地方便崛起了一座小城-德格。
头上闪耀着先辈带来的光环,脚踩战马踏出的广阔土地,这个家族的后代-第12代德格土司土登泽仁并没有踌躇满志。为继续扩充疆域,巩固完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作为执掌德格地区军政大权的土司意识到,早已创造过文字的藏民族,长期在马背上的征战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自己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以愚昧之举吞食易碎的智慧。能不能通过“文”的办法而达到“武”的效果,为漫长的历史找到一处栖息之地?于是,他决定修一座藏文印经院,以弘扬佛法,达到控制佛教,巩固家族统治的目的。
印经院是宗教文化圣地,该修在什么地方呢?一天,土登泽仁思绪万千,闲庭信步,走出官寨,只见耀眼的阳光照拂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体和空旷的山野上那疏落的植被,连同官寨的金顶都燃烧成金黄色,那些通往河滩的裸露的砂石滚烫得如一颗颗朝圣的心灵,在阳光下发出光辉。而寨前寨后的村庄和成片的树林,堆砌成一片金色,灿烂辉煌如梦境。一曲曲经声如歌如唱,金顶、红墙、转经筒在眼前晃动,彩色的经幡在哗哗飘响,香雾缭绕的经堂里飘出颂经的真言。如果说当时这些景物只是出现在土登泽仁脑海幻景的话,那么突然发生在他的眼前的情景就使他格外惊异:一位藏民赶着驮牛行至土司官寨前,驮牛不知何故受惊撒蹄而奔,将所驮货物抛洒满地。土登泽仁大惊,上前询问,才知这位藏民是从金沙江对岸而来(今西藏江达)。他刻制了一部《称多》的经版特来敬献土司。此地紧依官寨,后靠大山,前临小河,经版满地,佛法无边。土登泽仁闭目默念后,顷刻转怒为喜,连声称:好好好,印经院就修在此地。
于是,建在官寨旁的印经院的轮廓在他的脑海里飞速勾勒。 3楼1底印经院
一座占地近3,000米、共3层、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的楼房,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大的工程。可是在200多年前(1729年)的藏区,要修此建筑,那的确并非件容易的事。当时,土登泽仁征集上千差民,砍伐木料,平整地基,开山凿石,刻制经版,这些基础的工作耗时10年,直到土司魂归天国。不知土登在世时是如何向后人作的交代,也不知立下了什么家规,就像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那位传说中的平凡而伟大的愚公一样,在修建印经院中,老子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一代代土司义无返顾地接替了前任土司的担子,风雨无阻,大步前行。那些差民们以子换父,以弟换兄,长期艰辛劳作,无怨无悔。经过4代土司,费时30年,建成了3楼1底的印经院。 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中国藏区的《格萨尔》被称为世界最长的史诗。作为《格萨尔》故乡的印经院的经版,也可谓是一个奇迹。一部文化史诗,偏远落后的德格,要在200多年前承载藏族文化,弘扬佛法的重任,那的确过于沉重。可是,这个家族及德格人硬是挺起胸膛,挑起了这付重担。成千上万的差民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全部投进了印经院,才带来了今日印经院的万里墨香。
在今日印经院的库房里,存放着20多万块印版,这些印版中,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们是藏族文化的长城,文化的史诗,文化的奇迹,仅看看印版的制作就会震撼人心。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差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
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比如,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印版,或许藏民族的文化史的许多重要内容将无处可寻。由此而论,保存历史的印经院,有重新认识和进一步发掘的必要。 印经院,不单纯是“院”,按照今天的话说,则是出版社、印刷厂的综合体。要管好这个综合体并非易事。幸好印经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有藏版库防火、防虫、防潮的管理制度,印版出入库要发行检查、登记、签名手续,不经土司允许,任何人无权更改版面和处理印版。除土司外,还有大量的藏族人民努力保护这座印经院,使它没有随着岁月剥蚀而成为废墟。
在现代社会,这项保护工作已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代代文管人员呕心沥血,整理文库,修复印版。仅在70年代和80年代,国家拨巨款一次次对印经院进行大规模维修。现在,印经院已成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印经院的印版当然有待于发掘和整理。但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它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也不是以印版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事业的现象存在着,让人联想到文化在政治、军事、社会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当然,内容丰富的藏医药文献,已在印经院古为今用。被国家列为“七五”重点科研单位的德格藏医药研究所,根据印版内容,组织藏医进行古典藏医药的研究,已整理出《四部医典注释》等10余部医药学典籍,研制出数10种治疗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疗效的藏药,在社会上声誉雀起。同时,印经院丰富的文化积累已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的目光,我国史学界泰斗之一的四川大学教授任乃强,藏族第一个博士格勒,藏族第一个马列主义哲学家平措汪阶等都来这里考察过。 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路程后,早已随着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历史步伐而寿终正寝了。而作为传承藏族文化的印经院,今日依然屹立在德格县城。德格-成为今天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不能不说与印经院丰厚的文化积淀有关联。
印经院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精神素质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印版史籍的积累保存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文化人也不能替代的作用。印经院的文化底蕴在于它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有了印经院,德格在藏族文化史中就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伍’ 请问,这是藏区什么地方
这样像是庙里的藏经阁
‘陆’ 德格县景点
德格县景点有德格印经院、丁青寺、阿须草原、新路海、竹庆寺等。
1、德格印经院: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萨、甘肃拉卡楞、四川德格)之一。
2、丁青寺:位于康巴藏地的德格县扎科乡,该教派由大喇嘛丹巴钦绕始建于公元587年,是康区本波教寺院的中心,又成为了康区本波教派的最高学府和本波教祖寺。
3、阿须草原: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德格县城206公里,整个阿须草原山青水秀,地表坦荡,远处山峦环绕,着名的雅砻江穿流而过。
4、新路海:位于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下,川藏公路侧,距甘孜县城98公里,距德格县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甘孜州着名的冰蚀湖。
5、竹庆寺:位于四川甘孜州海拨3800米的德格县北部,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传承寺院之一,竹庆寺是藏传密宗0法的教授传承发源地,又译为“佐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