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沙有什么名胜古迹
岳麓山风景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位于古城长沙湘江两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主要景点: 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等景点。
橘子洲头
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她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公园以成片桔园为绿化主体,杂檀名贵花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主要景点: 毛泽东诗词碑、颂橘亭、枕江亭、揽岳亭等。
2. 长沙走马楼简牍是哪个时期的文物
1996年,湖南省平和堂商贸大厦在长沙市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走马楼一带的区域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闻讯获准于当年6月份开始介入该地区约1万多平方米范围建筑工地内地下文物的保护监控和抢救发掘工作。从6月至10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先后抢救发掘出约20多口古代井窖和共存文物。
10月17日,考古工作者在施工场的南部又发现了四口古井。当日上午8点30分左右,一位队员正在仔细观察前夜施工场地一台挖掘机附近散落的几堆黑色淤泥,当他用手上的小木棍轻轻地拨开淤泥时,没想到却拨出了一块长约20厘米的木板,拿起木板,揩去淤泥,木板上浮现出若隐若现的墨迹,经过小心的用水清洗,发现墨迹原来就是书写在上面的墨书文字遗迹,墨书文字的意外发现令当事人顿时惊喜不已。在第一块墨书文字木板遗物发现之后,不久考古队员又发现了第二块、第三块……和更多的墨书文字竹、木板(这些墨书文字竹、木板后经确认均为竹简、木牍)。之后,考古队员又顺着散落的淤泥和捡拾竹、木板的痕迹在施工场地的东南侧,追寻到了出土这些墨书文字竹、木板的一口古井遗迹。但其井坑的上层已被夜间施工的挖掘机的反铲掀开了半边,现存古井的井坑内积满了水,水下是黑黑的淤泥。而值得庆幸的是从被破坏的井中残存裸露的黑泥地层断面上,还明显暴露出隐约可辨的竹、木板层叠的重要现象。
古井遭破坏,考古队员利用现有条件实施了现场紧急保护措施,同时迅速上报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经过对竹木简牍出土现场的进一步勘查,及时研究制定了对这口古井出土文物的应急抢救保护方案:①组织人力对工地残留的有关黑色淤泥土进行收集装袋,保护出土现场,责令建设单位停止施工,并对古井实施科学发掘;②组织人力沿着清淤运渣卡车行驶的路线,寻找收集散落在路上以及卸渣场中所有可能含有竹木简版的淤泥。经过严格、艰苦的发掘工作,终于使一大批因商业建设行为险遭灭顶之灾的珍贵历史简牍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保护,使其损失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挽回。
这一古井中共出土了约10万枚孙吴时期简牍。并以此硕果荣膺199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称号。
三国时代战乱纷纭,文献史料也因此多有散佚,传世者罕见。长沙走马楼简牍的出土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年代性质属三国时期吴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文书,且数量大都保存较好,记述翔实,内容丰富多彩,文字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往来书信等等重要内容,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等重要领域,加上简牍出土具有地点集中,政区、时代相同等等特点,所以其史料价值极高,对深入研究和准确复原三世纪的长沙郡或吴国的历史乃至我国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9年10月经过考古专家们的整理与编排,《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另》上、下卷正式出版问世。借此契机,学术界对这批简犊的考证及其与吴国赋税、职官、仓廪制度、户籍管理等等社会制度的研讨也在不断升温和深化。
除其补史、证史的重要价值外,长沙走马楼简牍另一重要价值是为我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大批形象生动的珍贵资料。由于传世和考古发现的三国书迹数量都非常少,而走马楼简牍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书体有楷书、隶书、章书、行书、草书等。尽管其书写皆出自中下层官曹、吏卒之手,与钟繇等名家的书法有天壤之别,但它们却代表了这一时期民间流行的书写风格和水平,与传世的三国碑刻和后世临摹的书法相比,其更具大众性和时代性。尤其是楷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恰为从钟繇《荐季直表》到王羲之所临钟繇的《宣示表》的中间成长时期,可以作为论证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从创立到完全成熟的过程相当有利且直接的旁证。
长沙城自古流传着一首工整巧妙的街名对联;“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其中的“楼前走马”是指明代吉王(朱见浚)府的附属建筑走马楼,位于今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走马楼街一带。古井窖群的陆续发现和孙吴简牍的大量出土,给那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是,约13万三国孙吴简牍的惊人发现,创下了20世纪中国考古简牍发现的最伟大的世纪记录。
3. 湖南省长沙市有什么历史遗迹
有岳麓书院、天心阁、贾谊故居、开福寺、麓山寺等。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2、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
天心阁有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
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清干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烧毁,1983年重建天心阁。
3、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
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汉着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住在这里,时任长沙王太傅。
4、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佛殿三进,即三圣殿(弥勒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东厢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居室,西厢为说法堂、禅堂等。寺内有清康熙、光绪年间石碑各一道。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岳麓书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心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贾谊故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开福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麓山寺
4. 长沙市博物馆里有些什么没时间去看了,可是寒假作业有要求写,哪位好心人告诉我一下!谢谢!
是长沙市博物馆是吧,不是湖南省博物馆哈。
它承担着收藏、保管和展示长沙市以及周边地区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的重任。为国家征集收藏了各级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共85000余件。其中出土文物10500余件,流散文物28000余件,字画和近现代文物6500余件;各种历史图书文献资料20000余件,各类照片20000余张。经专家鉴定,共有一级文物87件套,二级文物101件套,三级文物2750件套。
有这些:
稀世之珍:商代青铜大铙、青铜编铙、错金银龙凤纹铜盒、蜻蜓眼琉璃珠、带鞘铜剑、曹僎玛璃印。
还有一些,你可以去网络里面看一下、。
5. “长沙古墓、十墓九空”,为何马王堆汉墓能幸免于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全世界都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下,多地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战争。具体到中国,中苏矛盾日益加剧,中美关系尚未真正缓和,欧美列强同样不怀好意……。
面对这样严峻和恶劣的国际形势,毛主席在1972年提出了九字方针的最高指示:
从此,中国开始进行长期的战略备战,到处都在大搞工程基建。这年的7月30日,距离湖南省长沙附近的一所部队医院正在开挖防空洞,突然就挖出了一处古墓,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和发掘工作。
初步判断,这是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陵墓。随着出土文物的越来越多,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地下宝库,甚至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的庞贝城”。在当时的意义,远胜过最近这些天三星堆考古挖掘的轰动性。
尤其是,其中的一具千年古尸更是轰动了全世界,为研究汉初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实物依据,也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一项奇迹。
这具女尸下葬时大约50岁,身高在1.54米左右,保存得简直堪称完美。刚出土时,她就和刚睡着一样,皮肤尚有弹性和润泽,用“栩栩如生”这四个字来形容毫不夸张,完全看不出已经过世两千多年了。
在进一步的解剖中,考古学家发现这具女尸的防腐技术完全不同于其它国家,先进了不止一星半点。比如,埃及最负盛名的木乃伊,其利用的防腐手段就是掏空内脏以后进行风化后密封保存,所以都是干尸。
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具女尸,体内的内脏和器官几乎还百分百存在着。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内脏和器官不仅轮廓明晰,而且还有些许的脂肪组织存在。
尽管当时正处在那个大运动期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成熟。但是,周总理还是顶着压力下令进行抢救性挖掘,而且多次亲自过问挖掘的进展情况。
为了保存这具极为稀见和难得的古尸,国家有关部门还专门拨款进行建馆保护。通过给女尸血管内注入防腐剂,又模拟了古尸地下保存的温度和湿度,将古尸转移到了水晶棺内保证恒温恒湿的状态。
长久以来,湖南一带的盗墓活动非常猖獗,甚至还有“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
据参与此次挖掘的考古专家回忆,在发掘马王堆一号墓时发现了三处盗洞,而且这些盗洞有唐代的,还有民国的,几乎已经触及到了墓室。马王堆的二号墓也在唐代被盗过,棺椁和大量文物都被毁坏。而三号墓虽显得相对完整,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幸运罢了。
2002年,湖南省政府特意为马王堆遗址修建了新馆。在将这具千年女尸搬迁到新馆时,特意召集了湖南省公安厅、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单位召开了协调会,决定对女尸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评估。
检测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这具马王堆女尸依然具备继续长期保存的可能。通过科学仪器鉴定,古尸的骨质并无明显变化,只是钙和磷的浓度有所增高,而且还有一定含量的氨基酸。
换句话说,古尸出现了“脱钙”现象,但经过对保存条件和保存液体的改进,很快就遏制住了这种趋势。
专家们表示,在越来越理想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发生,马王堆女尸应该可以再长期保存,最起码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文史不假
首先,从结构上分析,马王堆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结构,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墓室可谓是非常坚固,且具有很好的防盗设计。
其次,据当年参与汉墓发掘的湖南博物馆专家熊传薪的回忆,在发掘一号墓时,发现了三处盗洞。其中一个长方形的盗洞距离地表只有两三米,而且是从留下的脚印分析,盗洞应该在民国时期开凿;另外,在一个不规则的圆形盗洞里发现了唐代的油灯,还有“开元通宝”的古钱币,这个盗洞距离地表有五六米,说明唐代盗墓者就曾试图进入该墓;第三个盗洞是在墓葬的中央,那是一个直径两米左右、很不规则的盗洞,这个盗洞是一直往下挖的,但在最后放弃了。说明这三个盗洞最后都未触及到墓室。
再次,经过对发掘成果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也印证了一号墓上的唐代盗洞的真实性),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
所以,马王堆一号门,三号墓之所以保存较完整,更大程度上是比较幸运,当初多位盗墓者始终没有在准确的位置上开凿盗洞。#古墓#
自古汉墓,十墓九空,在所有朝代的古墓中,汉朝古墓是被盗的最多的,而且也是盗墓贼最为喜欢的,因为在所有朝代的古墓中,汉朝古墓的陪葬品是最为丰厚的。
在考古界有这样一句话:汉朝整个朝代三分之一的财富,全部都放在了墓中。其实这句话所言一点都不虚,我们最为熟知的金缕玉衣,就是只有汉朝才有的东西。
为什么汉朝的古墓如此奢华?这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别的朝代做官,看的是才华还有学识,无论是科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看的这两点。
但是唯独汉朝不同,汉朝的叫做举孝廉,就是一个人要想做官,必须由乡里面推荐,而乡里面看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孝不孝顺,只有孝顺的人才能做官。
但是对待父母是否孝顺,要从哪里看呢,最为直观的,就是给父母建造的墓穴的大小,所以许多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顺,恨不能将自己整个家埋进去。
长沙河西从天马山往北,经岳麓山到望月公园(原王陵公园)至望城玫瑰园的狭长地带,有一连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它们俯瞰着湘江,如今多数辟成公园或景区,在远古的时候,它们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飞禽走兽出没、人迹罕至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每当一位长沙王的家族成员尤其是王与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仪式。渡船载着巨大的棺椁,从河东城区出发,将逝世者葬入这些山谷中。而后世也有一些贵族或平民墓葬在这里,形成了连片的墓葬区。
汉代长沙国前后有两系。吴氏长沙国共传5代历46年,如今王陵公园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坟垸等地,都发现了吴氏长沙王的陵墓,是吴氏家族的地下宫殿所在。刘氏长沙王陵在今河西岳麓山、谷山一带,共发现20余座刘氏家族墓。
1971年年底,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意外发现古墓,根据考古专家侯良先生的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深埋地下、恒温恒湿并且密封良好的火坑墓,而火坑墓中的物品一般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怀抱着无限想象与期待,侯良率领一支考古队,正式进驻马王堆。
经过仔细的勘探,侯良发现马王堆一共有三座墓。一号墓和二号墓呈东西向排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紧靠着一号墓。其中,位于东北方向的1号墓,规模最为庞大。
经过讨论,侯良决定首先发掘1号墓。十几天的功夫,一号墓的封土就已经被全部推掉。一个南北长20米,东西宽17.9米的长方形墓室显露出来。如此巨大的墓室,不仅让年轻的挖掘者感到惊奇,就连有着多年考古经验的侯良都感到十分震撼。
当发掘到墓穴东侧第二层台阶的时候,一位正在挖土的女同志突然大声叫了起来,“快来看,我掘出一个大洞!”大家听后立即跑了过去,还没等大家看明白,不远处另一个同志不紧不慢地喊道:“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也挖到了一个。”当大家看完这几个地方以后,犹如冷水泼头。很明显,这些是盗洞。
当时发现的盗洞一共有三个,两个呈方形,一个呈圆形。根据一些老技工介绍,古代的盗洞一般都是圆的,而现代的盗洞则是方的。也就是说,这座古墓从古至今已经有好几批盗墓贼光顾过了。随后,大家在下挖到七八米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胶鞋底。根据百货商店的商业专家鉴定,这是1948年上海出的胶鞋底。由此可以判断出,最近的一批盗墓贼在24年前还光顾过!
自古以来,长沙一带的盗墓者就相当猖獗。因此在业内,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很显然,这座古墓也没有逃过盗墓者的黑手。面对接连出现的盗洞,侯良的心情十分复杂。这座古墓很可能还有发掘的价值吗?会不会大家费尽千辛万苦,最后挖开的只是一座空墓呢?队员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
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古称“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至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马王堆汉墓的保存环境极其苛刻,盗墓贼打开墓穴之后发现氧气稀少,所以他们放弃了。再就是目当中都有很多的水,所有的文物几乎都是浸泡在水中得以保存,所以没有被盗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水。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在考古界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这也说明了在湖南长沙地区的盗墓行为非常的严重,基本上不管发现和没有发现的墓葬都被盗墓贼给光顾了,但是虽然如此,在1971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却是几乎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这难道是盗墓贼没有发现吗?也不是,因为在马王堆的附近发现了很多的盗洞,但是最终马王堆也没有被盗。
1972年,湖南长沙一家部队医院在湖南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附近钻孔探测开挖防空洞时,地下冒出一股不明气体,施工人员用火去实验该气体,结果竟然能点燃,并且还产生了蓝色火焰。
工作人员把这一发现报告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马上赶到现场,通过挖掘很快惊呆了,在地底下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足有一万斤,拉了整整四卡车。然后发现了硕大墓穴,最终确定这是一座古墓——马王堆古墓。
考古人员随后对马王堆一号墓地宫进行了发掘,打开墓里面的棺材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棺材里躺着的竟然是一个“活死人”。要知道这“死人”的皮肤光泽有弹性,部分关节仍然可以活动,除了眼睛和舌头有些突出,完全就如刚去世一样,当真是栩栩如生的“活人”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出土轰动世界,专家考证后发现,她就是汉初丞相的妻子辛追夫人。
辛追在 历史 上并没有完整记载。而她的丈夫利苍生于战国末年汉初任长沙的分封王。据考证,这座汉墓正是西汉初期长沙丞相钛侯利苍及亲人的陵墓,该陵墓群有三座大墓,分别葬的是利苍本人以及妻子辛追和其子。
也就是说这具女尸已经去世并且在地下躺了2100多年,历经2000年风雨而不腐败的 “湿尸”仅此一例。
据现场解剖学专家说:“用手触摸了辛追的皮肤,依然很有弹性。”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尸。
在马王堆墓葬出土的文物成功三千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无损,而且出土了非常珍贵的2件素纱禅衣,每件重量不足50克,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的最为完整,同时也是制作工艺最精,最为轻薄的衣服,其精妙工艺令所有人叹绝。
另外伴随“睡美人”出土的有彩帛画、竹简、漆器、乐器、棺椁等数千件极为珍贵的文物。
1971年年底,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意外发现古墓,根据考古专家侯良先生的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深埋地下、恒温恒湿并且密封良好的火坑墓,而火坑墓中的物品一般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
比较隐秘
因为马王堆汉墓是特别的屏蔽的他盖的时候在很多部的中间,所以说是不会被发现的,那么到部者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比较着急,所以说看的也比较匆忙,那么这么隐秘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是找不到的。不然的话早都被发觉了,也不会被保存到现在。所以说汉墓当时盖的时候也是费了一些苦心的。
盗墓者太过着急
盗墓者在去附近盗墓的时候,因为还有两座墓,所以在弄那两座墓的时候是特别着急的,没有顾上看这个墓碑,所以说没有发现,如果当时他们再细心一点的话,肯定就发现了里面是有不少的文物的,所以说汉墓的保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墓洞比较深
汉王墓的汉墓雾洞是特别深的,那么盗墓者并不是没有去过,去过之后他们挖了十几米之后发现没有通,所以说没有了耐性也没有了精力,直接选择了放弃,后来考古学家去了之后,经过努力,终于把他挖了出来。不所使用的木炭超过了5000公斤,那么装满了整整4辆卡车,清理完木炭之后就可以看到真正的墓穴了。
也可以说见到汉墓的人,他的心思是特别细腻的。不是见得这么深的话,那么肯定已经被盗墓者给盗走了。所以说古代人的智慧也是特别强大的。那么同时盗墓者也是特别可耻的。如果不是他们的话,那么古代的文物现在应该会有更多可以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结语:
马王堆汉墓的保存环境极其苛刻,盗墓贼打开墓穴之后发现氧气稀少,所以他们放弃了。再就是目当中都有很多的水,所有的文物几乎都是浸泡在水中得以保存,所以没有被盗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水。
自古以来,长沙一带的盗墓者就相当猖獗。因此在业内,就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
长沙是楚国时期的“东南之会”,而作为西汉时期的诸侯国,长沙国历时两百余年,王公大臣的墓陵一直为后世盗墓贼觊觎。
1972年,考古学家在挖掘马王堆1号墓时,在墓内发现3个盗洞。为何盗墓人员没有继续往下挖呢?据过去长沙的土夫子(盗墓贼)透露,当时他们俩个人在盗掘1号墓时,一直挖到天亮都没有看到棺木;此时他们心灰意冷,以为是古人设下的疑冢,就放弃了。结果,1972年的发掘,使得千年不腐女尸以及众多珍贵文物出土,成为考古奇迹。
一名长沙土夫子的后代吴邪意外获得记载古墓秘密的战国帛书,他揣着爷爷传下的盗墓笔记,踏上了惊险的寻宝之旅。这是南派三叔的小说中描写的关于长沙老九门盗墓的故事,虽然故事是虚构的, 历史 上也没有关于九个盗墓世家的相关记载,不过在民国时期,长沙一代的盗墓贼确实非常猖獗。俗称:土夫子。
根据《潇湘絮语》一书记载,土夫子是民国时期长沙一带对卖黄泥土为生的人的俗称。在当时的长沙,老百姓都是以烧炭为主,不过煤炭不算便宜,为了增加它的耐烧度,需要掺着黄泥,所以就有了这种以卖黄泥土为生的人。因为最好的黄泥土以古墓墓坑的回填土为最佳,所以许多土夫子就去古墓附近挖土,有时还会挖出墓主的随葬物,时间长了就有土夫子专门以盗墓为生。
如今,当年的土夫子们大多老去,回归他们熟悉的地下世界。他们的身手和争议,他们曾经的盗墓江湖已随风逝去。而他们留给后人的传说,仍印记在从地下面世的一块铜器、一罐陶瓷、一片帛书…
但是,长沙这样一座小城,哪来的那么多出土文物呢?原来,长沙的文物有两个主要的出土地:城区和郊外。说长沙小,其实是指它的平面空间。如果从立体空间来看,它却拥有足够的深度。从深度上讲,最底部的文化层在8米左右。但它跨越的时间长度则超过了2000年。两千年的 历史 堆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也难怪有人说长沙老城区只要向下挖掘,就一定会有文物。
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开始,一直到明清。密密麻麻的古墓几乎覆盖了长沙 历史 上的所有郊区。也正因此,长沙自古以来的盗墓现象非常严重,可以说是十墓九空。那么,马王堆汉墓这个 历史 奇迹为什么能在盗墓现象如此猖獗的环境下完好保存下来了呢?
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时期。这一年的7月30日,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考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坚持繁重的工作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盗洞笔直的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总是跟着考古队,没完没了。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考古队员在盗洞里找到了一枚唐朝的钱币,由此得知,盗墓者是唐朝人。后来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两处盗洞,其中还有一双回力鞋。所幸,盗洞都没有挖到最后就停止了。可见,深埋大葬是马王堆汉墓躲过盗墓贼盗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长沙当地一直有传说,马王堆是一座疑冢,而且《湖南通志》也明确记载,“马王疑冢,在县东南五里,楚王马殷筑,相传三千三百六十七冢”。这些盗墓贼向下挖了这么深也没有见到一点古墓的痕迹,就认为这里是古人设下的疑冢,所以就放弃了!马王堆汉墓才可以完好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就在盗洞消失后不久,人们挖到了一种黏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这时一个工人喊道:“大家快来看”。人们跑过去一看,只见一片绿油油的树叶静静地躺在白膏泥之中,难道这时一千多年前的树叶吗?大家都不相信,这太不可思议了,一定是刚刚从树上掉落到泥土里的。后来在一两百双眼睛的注视下,有工人又拿着铁锹一铲铲的把白膏泥铲到簸箕里,铲了几锹之后,当这个工人再次把铁锹铲下去再拔上来时,所有人震惊的看到簸箕里的白膏泥上赫然躺着一半树叶,而另一半还在刚才的土里。大家激动地喊:“绿的”。
这真是太神奇了,所有人都预感到这个墓葬带给大家的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惊喜。当把墓葬里的白膏泥和木炭清理干净之后,露出了一张很大的竹席,把竹席揭开之后,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图案,以朱漆为内黑漆为外辅之,居中为殓尸的内棺。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考古队中不乏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们惊讶的说:挖了一辈子的墓,还从来没见过保存这么完好的。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来马王堆地势较高,造墓时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长7.6米、宽6.7米,下置垫木与两层底板;在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椁室周围塞满厚达0.4~0.5米、总重量约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内干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围堆积了厚达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强,渗透性低,对墓穴密封起了决定性作用;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密固,堆积成高约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的安全环境。正是因为这些操作,使马王堆汉墓在十墓九空的长沙城躲过了盗墓贼一次一次的侵袭,将辛追夫人和她的棺椁、随葬品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的 历史 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有着世界上连续不断、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优秀文化。我们要有 历史 自信,文化自信,更要有民族自信。如今,让我们从自己做起,把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是博观文化传媒人,让我们一起守护 历史 ,守护华夏文明。
马王堆汉墓的保存环境极其苛刻,盗墓贼打开墓穴之后发现氧气稀少,所以他们放弃了。再就是目当中都有很多的水,所有的文物几乎都是浸泡在水中得以保存,所以没有被盗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水。
躲过了千年,逃不过现代
6. 长沙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长沙博物馆作为一座中型综合性的地方志博物馆,它承担着收藏、保管和展示长沙市以及周边地区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的重任。为国家征集收藏了各级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共85000余件。其中出土文物10500余件,流散文物28000余件,字画和近现代文物6500余件;各种历史图书文献资料20000余件,各类照片20000余张。经专家鉴定,共有一级文物87件套,二级文物101件套,三级文物2750件套(截至2012年统计)。 青铜器象纹大铜铙:商代文物,高103厘米,重221.5公斤,铙呈褐绿色,甬呈圆管状,钲部作合瓦形,主纹为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两眼为半浮雕的粗勾纹,上刻云雷纹,鼓部饰一组相向站立、鼻子相连的象纹,象身、钲之周边、甬部均满饰云雷纹。 乳钉云雷纹编铙:商代文物,高53.5~36.5厘米,重28.5~9.5公斤。编铙共9件,由小到大造型一致,纹饰大体相同。甬呈圆管状与钲腔相通,甬中部一旋,钲部饰乳钉纹两组十八枚,乳钉突出,基部肥实。其中编号为7的铙在鼓部两侧各饰半浮雕虎纹。铙以组的形式出现,全国罕见。根据取样测音,该组编铙每件各能发出 1~2个不同的乐音,编合起来古代的五音俱全,可以演奏古代各种乐曲,是已知中国最早能成组演奏的乐器。 草叶纹四山字铜镜:战国时期文物,直径15.8厘米,缘厚0.6厘米。该镜为青铜质,圆形,三弦纽,双重方纽座,以羽状纹为地纹,映衬主纹山字纹和配列在山字之间的花瓣纹、叶纹等。山字纹镜是楚国镜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该镜花纹清晰、光洁可鉴,是四山纹镜中的代表。 兽面纹提梁铜卣:商代文物,高27.8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13.9厘米。卣呈椭圆形。盖顶铸有六瓣蕾形捉手,盖沿两侧有实心角状突出。鼓腹,圈足,缺提梁。盖、腹部、圈足各饰四道扉棱。全器以细密的阴线云雷纹作地,盖面饰两兽面,盖沿、颈、足饰夔龙纹,腹部饰由夔龙纹组合的饕饕纹。 云雷纹尖足越式铜鼎:春秋时期文物,高12.8厘米,腹径11厘米,口径11.5厘米,足高6厘米。鼎为敝口,方耳直立于口沿,腹上部饰涡纹、云雷纹,部分已不甚清晰,底腹有三范合铸的痕迹。圈底,底部残存烟炱,足部上粗下尖,足内侧空槽,足尖实心,外撇成锥状。此鼎造型别异,其铸造风格与纹饰特征同中原的同期器物迥异,具有明显的南方土着文化——越族青铜文化的风格。 陶瓷器青釉褐绿彩绘兽座枕:唐代文物,高9厘米,长18厘米,宽12.8厘米。荷叶形枕面,中部微凹,枕面以褐、绿、兰彩饰满云山纹。灰黄胎,通体施釉不及底。 “七贤”人物诗文罐:唐代文物,高17厘米,腹径18厘米,口径13.5厘米。该罐外侈口,翻沿,直颈,圆肩,平底。肩两侧各立一环耳,肩部饰二周褐色点彩。腹部一侧用褐彩绘两人,褒衣博带,高冠长袖,须髯飘拂,相向而坐,另一侧以褐彩题铭“七贤第一组”,旁书七言诗一首“饷(畅)饮三杯万士(事)休 眼前花拨(发)四枝叶 不知酒是龙泉剑 吃入伤(肠)中”。 白釉绿彩山水纹壶:唐代文物,高18厘米,腹径12.2厘米,口径8.4厘米。敞口短颈,溜肩,椭圆形长腹,曲形柄,多棱短流,平底假圈足。曲柄上有两道凹槽,施釉近底部,有泪痕,绿彩晕散成写意山水纹图案。 酱釉子母狗俑:唐代文物,高3厘米,长4.7厘米,宽4.2厘米。子母狗静卧于椭圆形底座上,母侧首顾盼,尾上翘紧贴臀部,腹处作一穿系。小狗卧伏于母狗一侧,张嘴侧望其母,上尾拖地,一副安详状。灰黄胎,通体施青釉,多处以酱釉斑彩点缀。长沙窑动物雕塑。 冬青釉瓶:清干隆时期文物,高43.9厘米,腹宽11.5厘米。瓶体呈方形,腹微鼓,通体施冬青釉,印花,釉色青中闪绿,呈现出如脂似玉的玻璃质感。瓶四壁纹饰相同,主体纹饰落在腹部,即中间一朵缠枝荷莲,四周被双龙戏珠的连续规矩纹层层缠绕,采用粗细相随的线条法,线条圆柔。瓶口呈立体、空心的 字形,唇外卷,并描上金彩,同时底边也描金,使瓶体在青丽中闪现两道对称的金色线圈。 洪宪元年五彩瓶:洪宪元年文物,残高40厘米,腹径18.3厘米。该瓶系湖南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以蓝地梅竹为地纹,前后两面开窗。一面窗内为松菊双鸡图。另一面为诗文,是少黄夫子的两个学生写的。诗文落款为洪宪元年一月,底款为“湖南瓷业公司制造”。该瓶制作精美,年号稀贵,窑址确切,为旷世难得之品。 金银玉石器双面透雕龙纹青玉佩:战国时期文物。高5.7厘米,长15.5厘米。玉佩扁平半圆状,用青玉琢成。佩的边沿为弧形龙身,身饰谷纹,两端雕刻龙首次,弧中心有一小圆孔,用以系绳佩带,是楚国玉器中的精品。 羊脂白玉翠盖鼻烟壶:清代文物。高7.4厘米,宽1.5厘米,壶身白如雪,造型简练,线条流畅。
7. 长沙名胜古迹有哪些
1、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祁阳西南约2公里湘江西岸与浯溪交汇处的唐至清的摩崖石刻。浯溪摩崖石刻,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摩岩石刻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长沙简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典型藏品图
... 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公元222年—公元280年)的简牍,数量超过了中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它的内容涉及三国时期吴国的司法、财政、赋税、户籍等多个方面,对深入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书法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序厅]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陈列馆的序厅,大家看到的背景板是四块木牍,它们是以长沙吴简中的木牍放大而成,目的是使大家对长沙吴简的形制、文字、内容、书法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展台上摆放的是木简和简册,是按1:1的大小复制而成的。 走马楼出土的长沙吴简,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是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地下文献的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
第一组 组图及文物陈列
长沙,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7年为配合位于五一广场的地下商场的建设,长沙市文物部门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古井19口,灰坑3处,出土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首次以科学的地层关系及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长沙古城的2000余年的城建历史,为进一步探讨长沙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1996年7—1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的建设,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井窖57座,出土铜、铁、陶瓷、竹木等文物3000余套,在编号为22号古井窖中发现了14万余枚三国吴纪年简牍。
展柜里陈列的是从古井窖中出土的文物,均为原件。包括:陶瓦当、钱币、简牍、陶罐。
第二组 长沙吴简内容
长沙吴简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候国)的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其中赋税简出土最多。
赋税简 是长沙吴简最为重要的内容。当时赋税主要征收钱、布、米、豆、皮,其中,米类有很多名目,有税种之分、有品质之分、有产地之分等。一般说来,米、豆入仓,钱、布、皮则入库。这批赋税简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孙吴吏民缴纳赋税的详细资料。
赋税简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度量衡内容的记录,容量制有斛、斗、升、合、勺,长度制有匹、丈、尺、寸,田亩面积制有町、顷、亩、步等。
精品陈列柜。为什么这批简牍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这批简牍以竹笥装置,上面以粘性黄泥密封,加之深藏,地下水位高,使简牍与空气隔绝,细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来。长沙吴简中竹简由竹类中的刚竹制作而成。由于长期浸泡在黑色潮湿的泥土中,其饱含水分,竹质严重腐朽,纤维分离,竹简颜色为深褐色,字迹散淡,因此,长沙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需要以下程序:剥离、揭取、清洗、检对、登记、存库、换水、施药、防霉、防腐、脱色、脱水、照相、释文、建档、保管、出版等。
第三组 吴简形制
长沙吴简形制有简、牍、签牌、封检、封泥匣等,其中竹简数量最多。
竹简 长沙吴简主要为竹简,其形制有两种,一种长25—29、宽1.2—1.5、厚0.15—0.18厘米,另一种长22.2—23.5、宽0.5—1.2、厚0.05—0.1厘米,用上下两道编绳编连好后再行书写。
牍 《说文》:“牍,书板也。”即用于书写的木板。其宽度比简宽,可以书写数行。长沙吴简所见之牍多系木板,杉木质地,但也极少数用竹板做成,长与简略同,宽窄不一,厚度均超过竹简。
检 《说文》:“检,书署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露也。”封检用于封缄和标识各种物品和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的目的,如传送、封存等。有些封检虽无墨书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章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长沙吴简所见封简均为长方形,木质,下端有缚强的绳槽和填泥的方孔,方端则是书写标题的题板。类似于现在的封条或印戳。
楬 《说文》:“楬,楬桀也”。即标签、签牌,属于标识文书,是特殊的简牍形式,实物所见皆为器物楬和文书楬两种。长沙吴简所见之楬均为文书楬,木质,楬上书有标题。
名刺 刺是用以谒见禀报的实录文文书。长沙吴简中不少是名刺简,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安、谒见、荐举、赠物等内容。如展板所示:“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符宝”。意为:一个叫黄朝的弟子再次来拜见他的老师,目的是向老师问安,他是长沙益阳人,元宝是其字号。
第四组 简牍的制作书写
简牍的制作一般包括备料、片解、刮削、杀青(或上胶液)、编联诸程序。这里展示的是简牍制作过程的工艺流程。 简牍,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始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盛于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了三千余年,因而留下了辉煌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国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宝藏。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和承载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奠基时期起着重大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组 战国时期简牍(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
商周时代的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战国时期的简牍是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省。
第二组 秦代简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王朝。由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使秦代保存下来的简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在湖北、湖南以及秦腹地甘肃。
第三组 汉代简牍(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代是简牍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简牍发现的地域更广泛,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深远。
以1900年新疆于阗、楼兰遗址发现的汉晋简牍为先声,至1949年,中国简牍发现的地点集中在西北地区,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完善,客观上为国际汉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但由于当时国家处于贫穷落后战乱的局面,这一时期简牍的发现大多和国外探险家活动密切相关,所发现的简牍也大多留存在海外。
22号古井复原井剖面
22号古井窖位于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工地东侧,是不规则的圆形袋状竖井,井口距地表深约800厘米,直径310—350厘米,简牍层厚约20-50厘米,简牍以竹笥盛装,上以黄泥覆盖,简牍层上距残井口约150厘米,下距井底约360厘米。简牍层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一方形木构井圈,以吸存地下水。该井窖是一座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三国时期的仓窖储藏井。 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自有了文字,便有了书(刻)写文字的载体。世界最初的文字载体,与本国的环境资源密切相关,既丰富多彩,又具一定的共性。随着文明的发展和各国文明的相互影响,世界书写材料逐步趋向统一。尤其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纸大量使用并广泛推广,使纸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第一组 泥 版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沼泽地盛产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笔,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呈楔形,后来便被人们称为“楔形文字”。泥版作为最初的文字载体,具有取用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点。泥版在两河流域使用时间长达3000余年,为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见证。
第二组 纸 草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生长一种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纤维杆制成“纸草”作书写材料。英文的paper和德文、法文的papier,都源于“纸草”(papyrus)这一名称。在古埃及,纸草的生产由国家垄断。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纸草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
第三组 羊 皮
公元前2世纪,埃及拒绝供应纸草给敌对的帕加马(今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的抄写员只好用羊皮制成羊皮纸用于书写。
第四组 石料、树皮和树叶
古代使用石料做文字载体的民族部落比较多,而最具特色的是聚落在印度河流域最早发明印度河铭文的人们和美洲大陆上最早在石柱上刻写文字的玛雅人。
第五组 甲骨、青铜、竹木、帛、纸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较清晰地看到甲骨、青铜、竹木、帛、纸等文字载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色以及她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长沙文物精华展》所展出的部分珍宝,如瑰丽凝重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玉石器,绚丽夺目的漆木器以及华丽多彩巧夺天工的长沙窑釉下彩瓷,浓缩和再现了长沙这片神奇土地上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这一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造,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而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期。近百年来,以长沙宁乡为中心,相继出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兽面纹提梁卣等一大批精美绝伦、件件是国宝的商周青铜器。长沙成为和四川广汉、江西新干齐名的中国南方三大出土商周青铜器群的重要地域。 您现在看见的这是一幅商代统治者祭祀的场景复原。商周时期是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神权被充分利用的时期。他们认为神灵是有先知的,统治者无论是大事小事都会以祭祀的方式求助于神,希望获得神灵的智慧,得到神灵的保护。商人祭祀不仅隆重,而且十分虔诚,他们会不惜花费大量的牛、马、羊等作祭品。说到祭祀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礼器,礼器是中国先秦时期用来别等级,明身份的器物,是奴隶主贵族在重要的祭祀和宴享中使用的青铜器,一般包括酒器、乐器、食器、水器等。这边陈列的就是一组祭祀中使用的酒器。我们先来看这件兽面纹提梁卣,它的腹部装饰有一兽面纹,又称饕餮纹,古代传说饕餮是一种生性贪婪的凶兽,兽爪锋利,粗眉大眼,给人以恐怖的感觉,这正代表着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威。下面陈列的是人面纹方鼎、兽面纹铜觚、兽夔龙纹提梁卣。
接着让我们一同走入展览的第二部分湘楚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力量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楚国到了楚庄王时已经发展成“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当时争霸称王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是青铜兵器,长沙是楚国南疆的军事重镇,所以遗留下来的兵器有很多。首先我们看到的这是青铜剑,发掘它时就已经是这么锋利无比了,可见当时铸兵工艺是十分先进的。在这里陈列的有青铜戈、尊、矛、弩机等。我们来看这件弩机,它是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武器,战国时期楚国已能制造出连发20支箭的弩机了,楚国的强大与其能生产和拥有先进的武器有密切关系。 两汉时期,长沙为郡国首善之地。马王堆汉墓、河西咸家湖古坟垸西汉王室墓等一批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稀世珍宝:玲珑剔透的玉器、繁华亮丽的漆器、精美绝伦的乐器、巧夺天工的丝帛,为今人构筑了一个二千年前五彩缤纷的世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长沙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盛况。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丝弦乐器—筑。筑身十分修长,一端呈长盒状(这是它的共鸣箱)一端如棒槌,长117厘米,宽11厘米,高6厘米,这是建国50年来中国文物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筑是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有研究者认为,它发源于中国的南方,战国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来筑上是有五根丝弦的,但历经2000多年,丝弦已被腐蚀掉了。据考证,它是古筝的前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燕赵名士荆轲刺秦王便是在悲壮的筑声中踏向三秦大地。
湖南虽然不出产玉石原料,但由于长沙是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玉器也出土不少,尤其以西汉长沙国时期为多。长沙出土的玉器多为礼器玉和装饰玉。玉璧是礼玉中的一种。有三种用途:一是为祭祀物;二是两国邦交馈赠的礼物;三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持璧人的身份由璧的纹饰和执璧数量的多寡表示出来。
相信大家都喜欢看歌舞表演吧,那汉代的宴饮场景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请大家随我一起前往吧。场景中有三位演奏家,中间的在鼓瑟,左边的在击筑,而右边的则在吹笙。汉武帝建立乐府,目的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乐府大规模地采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民歌,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优良传统,它大胆反映现实的精神在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汉乐府的建立,对中国文学、音乐发展都起到决定性作用,更使民乐得以进入宫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西汉后期漆器工艺在中国十分普及。漆器轻便、美观、不易摔破,是较好的生活日用品。 长沙简牍博物馆于2007年11月8日起实施对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欢迎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前来参观。
星期三——星期一上午9:00至下午5:00(下午4:30停止领票进馆)开馆,每周二、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闭馆。 持有效身份证件,到长沙简牍博物馆领票处领取参观券;
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在领票处领票。
领票后请排队依次通过安全检察进入展览大厅。 (1)为给您提供一个雅静的参观环境,确保文物安全,每天上午限定参观观众为2500人次,下午为1500人次,请您入馆后自觉接受管理人员的引导。
(2) 您随身携带的物品通过安检后,方可进馆参观,较重的物品携带不便可在服务台免费寄存,贵重物品自己保管,寄存处不承担责任。请您在16:30前取回您的物品。
(3) 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携带宠物者禁止入内。
(4) 展厅内禁止吸烟,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5)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监护人陪伴参观;高龄老人、心血管病患者、行动不便者须有人陪伴参观,在馆内出现问题馆方不负责任。
(6)请爱护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如有损坏须照价赔偿。
(7) 为保护馆内环境卫生的整洁,请不要随地吐痰、饮食、吸烟、喧哗、玩耍嬉闹、口香糖切勿随地乱吐、随手乱扔废弃物、请不要在展区做与参观无关的事情。
(8)请不要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拍照,这样对文物有损害,谢谢您的配合和理解,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9)下雨下雪天您进馆参观请在入口处将雨具套进塑料袋,以免弄湿地面。
(10)本馆停车场仅供团队参观停放,入馆的非机动车辆由工作人员引导至指定地点有序停放,确保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秩序。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
9. 长沙会战的抗战遗址
会战遗址概况
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再现当年长沙会战的历史,长沙市决定在2005年7月底前修建好岳麓山上的6大抗战遗址。
长沙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两份全面修复整理岳麓山抗战文物的提案进行了督办。“岳麓山保存了大批抗战遗迹。”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的负责人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会战,史称“长沙三次会战”和“长衡会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阻击了日军的侵华步骤,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在这几次会战中,岳麓山曾是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所在地。自上世纪30年代起,这里相继建成岳王亭、忠烈祠、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长沙会战纪念亭等纪念性建筑物,山中保存了当时的战壕、弹坑、炮台及九战区战时指挥所等遗址,并出土有当年抗日将士遗留的枪支、弹壳、电话筒等文物。
抗战遗址不同程度破损
折戬沉沙铁未销!但的岳麓山已难以感受当年金戈铁马的激情。因种种原因,除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和忠烈祠(含岳王亭)在得到修复整理外,岳麓山上的这批抗战文物很多没得到保护和利用,或坍塌荒废,或被风雨剥蚀。
其中长沙会战纪念亭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毁后,其亭内“长沙会战纪念碑”废置路旁;记录了九战区各参战部队士兵(名录)的纪念碑石,成了云麓宫前坪围栏的栏板;九战区战时指挥所(地处清风峡内山洞)长期关闭;曾作为指挥所的警察纪念堂(1935年建)则成了一栋危房;7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原来规模宏大,忠烈祠至纪念碑中轴线的两侧,曾分别建有长明灯、纪念亭(分别称归宿亭、纪念亭),现中轴线虽已修复,但两侧仍处残破状态。至于那些战壕、弹坑、炮台等,则更是无人管理,已逐渐被人淡忘。
六大遗址再显峥嵘岁月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管理处主任刘祖建说,在保持原样、不破坏周边环境、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计划修缮6处抗战历史遗迹: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清风峡作战指挥部、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长沙会战碑、阵亡将士名录碑、炮台、战壕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