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三历史学科最后阶段如何复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历史不以基本史实、主干知识为基础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轮复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夯实基础知识,建立起在教材框架下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做到知能并重,渗透思想教育,做到全面提高。为更快地适应新的高考形势,更好地明确一轮复习的思路,提高一轮复习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优势,我们汇总了各校在一轮复习中的经验和方法,形成综合性的指导意见,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系统、全面、细致、高效。
一轮复习务求夯实基础,稳扎稳打,不能贪图求快,要进度服从任务。以新课标、新考情和全国卷的《考试说明》为主要依据,借鉴历史学科历年来一轮复习的有效做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复习时以知识落实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历史素养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练、讲、评的有机结合为主要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情感教育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与提高一轮复习的整体效益。
二、高考考情分析
1.高考难度高。难度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统计指标,通常情况下,难度=平均分∕满分值。
近年新高考历史试题难度
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难度
0.46
0.46
0.48
0.39
0.38
0.40
说明:该表主要是依据使用全国课标Ⅰ卷基础教育较好的省区(2013年之前不分Ⅰ、Ⅱ卷),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
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I历史高考试题,不仅未降,反而越来越高。
2.命题的专业化趋向方面。弱化了对教材的依托,大量学术前沿的素材成了高考命题素材,一些专业研究能力和要求渗透到了试题中。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倾向,大大提高了试题难度。
3.试题设计方面。“刻意追求试题形式,一是认为新形式就是考查能力;二是想通过新形式使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摸不清高考命题规律和特点,以达到控制试题难度的目的。”
4.围绕着考能力,历史试题中,大量引用文言文材料,“新材料、新情境”,这种双重学科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由于过分强调,试卷的文字阅读量过大,试卷长度过长,试题偏离对教材的依托,考查了很多超范围的内容,引用了很多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这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
一轮复习与新授课相比有些明显的特点,比如大容量,快节奏,难度大,范围广,方法多,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联系。但学生学生在高一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不成熟,所学知识经过时间的沉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对课本比较陌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零散,不能正确提取知识,审题能力较差,解题不规范,缺少方法,不会联系,缺乏题后反思总结。
所以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适应一轮复习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复习策略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扎实——记忆准确、理解正确、概念明确
(1)完成对课本基础知识有效落实和查缺补漏。按照“全、细、实”的原则,扎实有效、积极稳妥的推进教学,确保学生一轮复习过后不留知识上的死角。
(2)抓基础应在重新建构中深化知识理解,力求平中见奇。注重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构建知识树。提认识不要空洞地牵强附会,而应在系统归纳中升华历史理解。
2.复习过程要夯实——知识整合、角度灵活、训练到位
(1)知识力求全面,注重打通模块界限。注意以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同一问题,以求以不变应万变。
(2)打造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课堂。“精讲”的前提来自精心备课,精心批改,精心收集学生的问题;“精练”的前提来自教师课前亲自做题,大量筛选试题。能力训练上不可能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而应在深入理解中活化训练方式,力求平实有效。
3.学科能力要落实——信息加工、史观运用、学科表达
注重答题规律、方法技巧的总结,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应用历史方法分析题、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学科语言解答题,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学科方法、技巧,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老师头脑要充实——多学习、多钻研、多交流
积极参加各类各级研讨会、交流课,强化教师学习意识,关注最新史学研究成果,更新教学观念;钻研考试说明、高考真题,把握全国卷的命题特点,试着摸清全国卷的出题路子和答题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Ⅱ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 再次,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
Ⅲ 快高考了,历史该怎么学啊
你好,我叫索报!根据历史这门课程的特性加之紧迫的时间,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和分配时间在课本和做习题上。首先就要拿出一周的时间翻阅以前的历史书,以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再次要及时的结合现实加以灵活的运用;最后我们就要做些习题以此来巩固知识。还有就是对一些经常要考的必备的知识一定要牢牢的掌握。
Ⅳ 高考前历史要怎样复习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 网络网盘
链接: https://pan..com/s/1dxS-F57eh_GK6G7bYW7pEA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Ⅳ 考前如何复习历史
高考来临之前的10天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考生十分关心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科的复习主要在于“突出主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强化技巧”十六个字。具体而言:
一、突出主干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定要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妨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例如回忆某一阶段的历史时,可以回忆这一阶段的相关章、节甚至子目的标题,以它们作为自己梳理知识的坐标。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一些重要知识点,按章、节、目录及时间先后,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滴水不漏。
复习时,还要注意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梳理,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史知识进行重组,这点对准备考试尤为奏效。比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资产阶级革命,就要以世界史为大背景,把辛亥革命作为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亚洲的觉醒”内容,使中外历史浑然一体;同时,也要时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和科技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立体式的思维。
二、回归课本
考前的10天左右,我们要从题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越临近高考,课本对我们越重要。对于一些基础不好或前一阶段复习不到位的同学而言,这更是“救命稻草”。
回归课本时,同学们要重视历史概念、结论。这是《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这是提高历史解题能力的基础。还要重视原因、影响,尽管它们往往比较抽象,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
回归课本的目的还在于查漏补缺。平时一些没有注意的盲点、盲区,此刻绝不能放过。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要陷于“题海战”里,而要根据高考的基本要求、考试说明,找出自己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复习。
文科生到了离高考还有极短暂的时候,不能丧失复习的斗志,不能对自己说,“我复习得已经足够好了,现在只要保持状态就行了”。文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这10天里,高效率的复习可以让你立竿见影地提高历史成绩,一句话:考历史,即使到高考前一天也不能放弃对课本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回归课本的时候还要想哪些地方可能出题、可能出什么题,应注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确定重点,但切忌猜题、押宝。
三、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做好基础题,就把握了得分主战场;目标不宜过高,就从多拿1分做起”。文综历史高考的成败取决于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纷繁复杂,分布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忆。为了提高效率,大家最后的复习应对照《考试说明》的内容逐一落实课本知识点,不放过包括地图、插图、注释、诗词、引言、典故、图片等等在内的知识点,并将重点内容整理、默写到笔记本上。
夯实基础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少而精的练习巩固复习。每天都要不断地背诵,抽出一点时间做题,做题的时候要注意联想,通过做题来巩固基础,保持良好的解题状态。其次,翻阅以前的错题也很重要。将你前几个阶段做过的题目找出,看看自己最容易做错什么题目,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巩固,这样的复习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基础知识是技能、能力的载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形成。
四、强化技巧
历史是文科综合里考的,它所设置的问题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等角度入手,从多学科联系的角度加以宏观把握。
这一阶段,学生首先要加强审题能力的强化,要根据不同的题型认真审读材料及题目设问要求。例如,选择题要审清4个要素,即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解析题要注意3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
其次,要注意答案关键词的筛选。注意要反复思考找准要点,因为它们是答题的切入点和评卷的给分点。我们不妨关注一下《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附卷。这些题目和答案,能使我们对几天后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有所了解,认真阅读、领悟这些题,可以窥视高考命题的走向,洞察高考信息。
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能否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考试成功至关重要。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这样也许能够意外提高分数。